法医学猝死
- 格式:ppt
- 大小:3.87 MB
- 文档页数:96
第九章猝死第一节概述一、概念猝死又称急死,是指平时看似健康的人,由于潜在性疾病或机能障碍而突然出人意外的非暴力性死亡。
二、猝死检验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有:①查明死因,区分暴力与非暴力死,解除怀疑,澄清是非。
②揭露谋杀后伪报病死的犯罪案件。
③了解急死在体内的分布,探讨急死发生的机理,丰富和发展法医学科学,提高急死的防治水平。
三、猝死的原因(一) 猝死的内因猝死的内因是指体内引起死亡的潜在性疾病或机能障碍,是急死发生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
(二) 猝死的诱因猝死的诱因指某些诱发猝死的外界或其他因素。
但不论哪种诱因,也只能是作为内因即潜在疾病急性发作的诱因,而不是死亡的直接原因。
猝死的常见诱因有:①精神激动;②剧烈运动;③暴饮暴食;④轻微外伤或感染;⑤过冷过热。
四、猝死尸体的一般征象猝死者尸斑多显著且呈暗红色。
因内出血而死亡者,尸斑常不明显,颜色也较淡。
心脏疾病猝死者,因腔静脉淤血及缺氧,面部、颈部的皮肤呈暗紫红色,眼结合膜可有微小出血点,口唇粘膜及指甲呈青紫色。
心脏及大血管内血液不凝固,各内脏显著淤血,浆膜、粘膜有点状出血等。
上述猝死的一般征象,并无特异性,也可见于其他情况的死亡。
五、猝死的死因判定猝死的死因判定应在进行尸体病理解剖的前提下,结合各方面情况,综合分析判定。
第二节引起猝死的常见疾病引起猝死的常见疾病可发生于不同的系统、器官。
在成人,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占首位,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或呼吸系统疾病,再次为消化、泌尿、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
在小儿以呼吸系统疾病占绝大多数,其次为传染病及消化系统疾病。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冠心病,除此以外还有心肌病、脂肪心、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瘤破裂及肺动脉栓塞等。
二、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猝死的疾病有肺炎、声门水肿、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气肿合并气胸等。
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猝死的疾病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肿瘤、脑脓肿、脑动脉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等。
猝死法医病理学
猝死法医病理学是指研究猝死的病理学基础、死因诊断、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一门学科。
其中,猝死是指突然、不可预测地死亡,通常指在一小时内自然死亡。
猝死常见的病理学基础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主动脉剥离、肺栓塞、脑卒中等。
在死因诊断方面,需要对身体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检查,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组织病理学和化学检测等。
猝死的预防措施包括锻炼、戒烟、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定期进行体检。
对于高危人群,如有心脏病、家族病史等,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治疗。
心源性猝死的法医学鉴定与分析方法猝死,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导致死亡的情况。
心源性猝死是猝死的一种常见类型,指因心脏原因导致的突发死亡事件。
在法医学领域,对于心源性猝死的鉴定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心源性猝死的法医学鉴定方法和分析流程。
一、尸体检查对于心源性猝死的鉴定,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方式是进行尸体检查。
通过尸体检查,可以获取关键的信息以确定死因。
尸体检查的主要步骤包括外观观察、解剖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
1. 外观观察:外观观察应该对遗体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包括脸色、全身皮肤、瘀斑等情况的观察。
对于心源性猝死的死者,常见的外观特征有面色苍白、四肢发绀等。
2. 解剖学检查:解剖学检查主要是对内脏进行仔细观察,特别是对心脏进行详细检查。
对于心源性猝死的死者,解剖学上常见的特征包括心肌梗死、冠心病、心肌病等。
3. 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可以进一步确认解剖学检查中的发现。
心源性猝死的组织学特征包括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等。
二、临床病史分析除了对死者的尸体进行检查外,获取死者的临床病史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死者生前病史的分析,可以帮助确定猝死的可能原因。
医生应详细询问并记录死者的既往疾病史、服药情况、生活习惯等。
这些信息对于判断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对心源性猝死进行鉴定和分析的辅助手段。
通过对死者体内生物标记物的检测,可以提供一些有助于判断死因的信息。
1. 血液检测:血液检测可以包括心肌酶谱的检查,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等。
这些物质在心肌损伤后会释放到血液中,通过检测其水平可以判断是否发生了心肌梗死。
2. 遗传学检测:部分心源性猝死是由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的,通过遗传学检测可以判断死者是否存在相关基因突变。
这对于家族性心源性猝死的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四、环境调查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往往与环境因素有关,因此进行环境调查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环境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现场勘查和询问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