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 格式:docx
- 大小:23.32 KB
- 文档页数:2
禅宗公案大全、比自已优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 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 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 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 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1 of 62 禅宗公案、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现在你已经度过了厄运可以还俗继承叶家香火我与你母亲已为你安排好一门美满姻缘你又何必执意回到寺里过清苦的生活呢” 慧寂听后不觉悲痛万分一方面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觉得双亲在利用佛门以保全儿子生命。
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人生修炼的最高境界,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宠辱不惊,自然的面对一切。
就是从日常的生活中,顺其自然专注于过程少想结果,把日常生活当作一种修炼的工具。
就是:不思善不思恶,不想过去不想未来,安住当下。
即可挖掘出潜能从而发挥出最佳状态和水平。
“平常心是道”的解释: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普通人,看作是一个极其平常的人,不但从行为上与平常人保持一致,而且从心理上使自己渐渐归于普通。
放下傲慢与自负,把自己降到普通大众的层次。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大众的一员,都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
返归平凡,投身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锁事,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处理好,就是最大的修炼。
其实,世上本无佛,认识你是个普通人后,你就走向了佛国的正途。
“佛法无边,大道无形。
”我们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一生,来证明无限终极真理的存在,这个真理就是宇宙之本源。
道家谓之为“道”,释家谓之为“佛”。
马祖云:“平常心是道”。
就是告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是通向佛国的不二法门,舍此并无他途。
下面有一个例子可供参考,“平常心”做的最好的就是林海峰。
当年,23岁的林海峰在名人战中挑战坂田荣男,首局败北后,林海峰失去自信,他去找老师吴清源请教。
吴清源说:“你现在最需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
老天对你已经很厚了,23岁就挑战名人,这已经是多少人梦寐以求也达不到的成就了,你还有什么放不开的呢?”言毕,吴清源题写一幅“平常心”送给弟子,林海峰由此大悟,随后连胜三局,坂田扳回一局后,林海峰再胜一局,挑战成功,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名人。
林海峰说:“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为输了棋而难过了。
”他最爱用的题词是“无我”,颇具禅意的简短两字,深意却尽在其中。
(专注于下棋的过程,将胜负置之度外,是林海峰取胜的关键。
)再例如:在奥运会中,有许多优秀的著名体育运动员,由于太想拿金牌了,心理压力太大从而临场发挥不佳,与金牌失之交臂。
相反,有许多不知名的云动员,由于没有拿金牌的心理压力轻装上阵,往往能取的不错的效果,有的还超常发挥,夺得了金牌。
指月录公案解读《指月录公案》是一部由唐代禅宗高僧慧能弟子洞山宗诤整理的禅宗公案集,记录了大量禅宗师父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和禅宗的开示。
本文将对《指月录公案》进行解读,并提供相关参考内容。
《指月录公案》是禅宗公案集中的经典之一,它收录了宗诤弟子洞山制订的禅宗典例,内容丰富,对于了解禅宗思想以及禅宗实践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公案的形式是指导禅修者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师父和弟子之间的互动,以问题与答案的形式,帮助弟子突破心理的障碍,以触发悟性。
以下是《指月录公案》中一些典型的案例,以及其解读和相关参考内容。
1. 案例:“问曰:如何是佛?师答:心佛。
”解读: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佛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存在或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内心的境界。
“心佛”意味着佛性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通过修炼和觉悟,我们可以实现佛性的觉醒和显现。
2. 案例:“问曰:如何是道?师答:春光才好。
”解读:这个案例强调了道的本质是在当下的生活中实现。
禅修强调的是“此时此地”的觉知,认识到当下的一切都是道。
通过明白道的真谛,我们才能超越对过去和未来的执着,实现内心的平静和与道一体的境地。
3. 案例:“问曰:如何是禅定?师答:四目相对即禅定。
”解读: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禅定并不局限于坐禅修行,它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瞬间实现。
禅定是通过加强我们对当下的觉知,以及思绪和感受的观察,从而实现心灵的平静和专注。
4. 案例:“问曰:如何是人定?师答:无念正觉即人定。
”解读:这个案例强调了人定是放下杂念和执着,以及觉醒到真实本性的过程。
只有当我们达到无念正觉的状态时,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人定,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以上只是《指月录公案》中的几个案例的解读,每个案例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寓意。
通过研读《指月录公案》,我们可以了解禅宗思想的核心理念,如佛性的觉醒、道的实现、禅定的实践以及人定的境界等。
此外,还可以了解禅修的具体方法,如觉知瞬间、观察思绪、放下执着等。
缠中说禅: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
(序(序)倘无禅宗,曾以儒道为主之中华古文化,本不足道;倘无禅宗,中华古文明亦难至如今不可企及之高度。
蓋中华古文明、中华古文化,得禅宗而孤峰直上、傲然于世。
宋明理学、心学,窃禅宗之残羹冷炙犹可蔚为大观,遑论禅宗?!达磨东来,只履西归。
壁立千峰,拈花之旨于挑水担柴间逗漏;花开五叶,救世之心从名宗判教处显扬。
玄沙云:“若论此事,喻如一片田地,四至界分结契卖与诸人了也,只有中心树子犹属老僧在。
”穷诸玄辩,竭世枢机,若太虚一毫,似巨壑一滴。
永明曰:“一夏与兄弟东语西话,看翠岩眉毛在么?”人人无始以来,东语西话、此生彼灭,且看眉毛在么?尽世间、出世间学问、知识,无论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社会、信仰、三教九流、东圣西哲、神魔鬼怪,皆不出此“穷诸玄辩,竭世枢机”矣。
徒叹一毫置太虚、一滴投巨壑者,大似无病呻吟;空识太虚置一毫、巨壑投一滴者,犹如画地自牢。
任尔千般手段赚得玄沙树,惟见倒树枯藤堆烂柴。
逃缠作禅,守禅成缠,以学问、实践为禅者,古今多矣。
焉知禅者,非学问即学问,非实践即实践,非知即知,非行即行,非心即心,非物即物乎?诸如学问、实践、知行、心物者,皆无端自缠自绑也!禅宗,非禅即禅、非缠即缠,释迦非有、迦叶不无,东山衣犹传、曹溪法不受,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蓋禅宗,自云门、法眼以来,公案、话头诸法门大开,而宗门日益凋零。
所谓各派宗师,自眼不明、盲传瞎练,禅于此而日益学问化、实践化、儒道化、政治化、神秘化,其败不足怪矣。
倘以禅宗为儒道之文字学问、身心修炼,则其解可笑而可怜也。
禅者,天地不能盖、古今不能载,非心非物,即心即物,岂可画地自牢、徒困化城哉!世之无禅,如人之无眼。
人之无眼,犹可以耳舌鼻身意替之;世之无禅,则替无可替。
然禅者,无得无失,窃非忧禅之有无,惟忧世人之失眼矣。
本书以最平实之角度、最深广之宽度,还禅宗以本来面目、呈中西文化最深层之交锋,析世间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社会等最全面之问题。
禅宗公案:大士讲经大士讲经:南朝梁武帝时,傅大士被请去讲《金刚经》。
大士登台后,将戒尺朝桌上一拍,便扬长而去。
梁武帝和在场的志公和尚都感到愕然。
志公问:“陛下,您明白了吗?”武帝说:“明白什么?”志公说:“大士已经讲完了。
”此公案启示:禅不可说,一说便有偏差。
公案释义:傅大士在登台讲《金刚经》时,仅仅是将戒尺一拍,便扬长而去,这种行为显然打破了常规的教学和讲述方式。
然而,这正是禅宗特有的“以行表意”的方式,它超越了语言的界限,直接通过行动来传达禅意。
这则公案的核心思想在于揭示禅的不可言说性。
禅宗认为,真正的禅意是超越语言和文字的,它无法通过言语或文字来完全准确地表达。
因为语言和文字本身具有局限性和模糊性,它们无法完全捕捉到禅意的深度和广度。
一旦我们用言语或文字来表述禅意,就难免会产生偏差和误解。
禅宗强调通过直觉、体验和领悟来把握禅意。
这种领悟是直接的、非语言的,它超越了文字和语言的束缚,直达禅意的本质。
傅大士的行为正是这种非语言传达的典范,他通过一拍戒尺,将禅意直接呈现给在场的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和领悟来把握其真谛。
此外,这则公案还体现了禅宗对于“无”的重视。
傅大士的行为看似简单甚至空洞,但正是这种“无”中蕴含着禅宗的深刻智慧。
禅宗认为,真正的禅意是超越形式和表象的,它存在于无形无相之中。
只有当我们超越了对形式和表象的执着,才能真正领悟到禅意的本质。
综上所述,这则禅宗公案通过傅大士的独特行为,揭示了禅的不可说性、非语言传达以及对于“无”的重视等深刻思想。
它教导我们要超越语言和文字的束缚,通过直觉、体验和领悟来把握禅意的真谛。
禅宗公案11则禅宗公案第一则一杯茶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
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禅宗公案第二则公开地爱二十名和尚和一个名叫慧春的尼姑,一起在某位禅师会下习禅。
慧春生得非常漂亮,虽然剃了头发,穿上了朴素的法衣,仍颇有姿色。
有几名和尚暗恋着她,其中有一个写了一封情书给她,要求来一次私下的约会。
慧春没有理他。
第二天,禅师上堂对众说法,说罢之后,慧春起立对写信给她的和尚说,“如果你真的那样爱我的话,现在就来拥抱我吗?”禅宗公案第三则一尊佛在明治时代的东京,住着两位性情相对的导师:一为真言宗的上师云升,谨守佛戒,丝毫不犯;不但从不饮酒,而且过午不食。
另一位为禅宗的坦山,身为帝国大学的哲学教授,从不遵守戒规;要吃便吃,要睡便睡,而且不分早晚。
一天,云升造访坦山,后者正在喝酒。
身为佛教徒,照理应该是滴酒不沾的。
“哎,兄弟,”坦山迎道,“要不要来上一杯?”“我从来不喝!”云升严肃地叫道。
“连酒都不喝的人不是人,”坦山说道。
“你因为我不沉湎于毒液而故意骂我不是人!”云升气愤地叫道,“请问:我不是人是什么呢!”“是一尊佛,”坦山答道。
禅宗公案第四则泥泞路上某次,坦山与一道友走上一条泥浆路,此时,天上仍在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女郎,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的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女郎抱过了泥路。
道友一直闷声不响,直到天黑挂单寄宿,才按捺不住地对坦山说:“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
那是很危险的。
你为什么要那样做?”“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么?”禅宗公案第五则一个寓言佛佗在一部经中说了如下寓言:一个人途经荒野,碰到了一只老虎,于是他拚命逃跑,老虎紧追不舍。
指月录公案解读
【原创版】
目录
1.指月录的概述
2.公案的含义及其在指月录中的地位
3.解读公案的方法与意义
4.结论
正文
一、指月录的概述
《指月录》是我国禅宗的一部重要经典,全名《景德传灯录》,由北宋僧人道原编辑而成。
它是一部以记录禅宗历代祖师言行为主线的史书,被誉为禅宗的“史记”。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公案,这些公案是禅宗祖师们用以传授禅宗心法、启发学人智慧的重要手段。
二、公案的含义及其在指月录中的地位
公案,又称“公案禅”,是禅宗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
它指的是禅师通过对学人的问题或行为进行随机引导,使其当下契入禅境,达到开悟的目的。
在《指月录》中,公案被大量收录,几乎成为了这部经典的核心内容。
这些公案涵盖了禅宗的各种教理和实践,既体现了禅宗的独特风格,也展示了禅师们的高超智慧。
三、解读公案的方法与意义
解读公案是学习禅宗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要求我们通过阅读公案,理解禅师的教诲,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去契入禅境。
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史为鉴,了解公案的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公案中所包含的教理。
2.分析公案中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剖析禅师的言行,把握禅宗的心法。
3.亲身实践,学人应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禅宗的教理,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体验禅宗的智慧。
四、结论
《指月录》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禅宗经典,其中收录的公案是我们学习禅宗教理和实践的重要教材。
通过解读公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禅宗的独特风格,体验禅师的高超智慧,从而提高自己的禅修水平。
【禅宗公案】好雪⽚⽚,不落别处好雪⽚⽚,不落别处,就是当下即悟。
参悟真有⼯夫,禅悟就在眼前,好⽐好雪不会飘到别处,只会飘到你这⾥。
现实⽣活中的⼈,常常对眼前的好雪⽚⽚视⽽不见,喜欢纠缠在利益中、欲望中、计较中,⽣活的美意因此⽽从眼前滑落。
——纯道题记唐代的庞蕴居⼠对禅的理解颇为精深。
史书记载,庞蕴(⽣卒不详),字道⽞,⼜称庞居⼠,唐衡阳郡(今湖南省衡阳市)⼈,初志于儒,贞元(785-804)初年,曾谒⽯头希迁,豁然有省,⼜随马祖参禅⽽契悟,他还是药⼭惟俨⼤师(⽯头希迁禅师法嗣)的弟⼦,被誉称为达摩东来开⽴禅宗之后“⽩⾐居⼠第⼀⼈”,素有“东⼟维摩”之称。
庞蕴居⼠未习禅之前,已经名满湖湘,⼀⽅⾯是由于他的名⼠风范,另⼀⽅⾯则因为他的乐善好施。
⼀次,庞居⼠到师⽗药⼭惟俨禅师那⾥求法,告别禅师时,禅师命门下⼗多个禅客相送。
庞居⼠和众⼈边说边笑,⾛到门⼝,推开⼤门,但见漫天的⼤雪,纷纷扬扬,飘落⼀地,乾坤处在⼀⽚混莽之中,众⼈都很欢喜。
庞居⼠指着空中的雪⽚,不由得发出感慨:“好雪⽚⽚,不落别处。
”有⼀个全禅客便问道:“那落在什么地⽅?”结果被庞居⼠回头⽴马打了⼀掌。
全禅客不服⽓,说:“不要草草打⼈,有本事说出个究竟来!”庞居⼠说道: “你凭什么称为禅客,阎王爷不会放过你的!”,意谓你根本⽆法超脱⽣死。
全掸客⼜问:“别说我不配称为禅客,你⼜是⼲什么的?” 庞蕴⼜给了全禅客⼀掌,边打边说,“眼见如盲,⼝说如哑。
”这是禅宗中最美妙与有趣的公案之⼀,” 雪窦禅师评道:“如果是我,全禅客⼀问,我便⽤雪团狠狠打他。
”全禅客竟问: “不落别处⼜落到那⼉去呢?”,可见他的妄念太多,没看到雪落在当下,却顺着 “别处”这两个字,念头越转越远,转到别处去了,难怪庞居⼠要给他⼆掌。
明明看到雪落在此处,还要问落到那⾥去?眼见等于瞎眼,⼝说等于哑巴。
圆悟克勤在《碧岩录》中也评说:全禅客没有达到的庞居⼠的见地,所以落在他的架下,难逃他的彀中。
最新整理禅宗的“打机锋”禅宗的“打机锋”《金刚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在灵山传法会上拈花示众,众弟子皆不知佛是何意,唯有迦叶见了便笑。
释迦牟尼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现在看来,只有摩珂迦叶得到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会心一笑”。
因为佛曰:“不可说。
”所以禅心只能悟得,不能修得,所谓修来的禅,那时野狐禅,假的。
佛教其根本就是要人去掉“我执”,消除对一切的执着。
而禅宗也正是这样“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
禅学历来是不受理性语言的束缚的,不提倡读经书,只是以心传心,意会心解,不着一字,得则是心得。
《坛经》记载慧能临死传授秘诀给弟子说,“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相除,更无去处”。
意思是教弟子说话要顾及两方面,不偏在一边。
如,说到明暗时要说,暗不自暗,以明故暗,来去相因。
禅宗师徒之间为了传授心印,常常因事设置机锋,让对方悟解,而且是非曲直,当下便见,谓之斗机锋。
这种说话不着一边的的禅法也叫谈公案,成为禅宗传法的根本原则。
因此禅门弟子间互相斗心机,打机锋十分尖锐。
唐朝有一药山禅师看到有一棵树长得茂盛,有一棵树却枯死了,就问他的两个徒弟说,这树是荣好还是枯好?一个叫道吾的徒弟说,“荣好!”另一个叫云岩的徒弟说,“枯好!”此时来了一个姓高的沙弥,他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这位沙弥能够说话截断两边,正和慧能的“来去相因,究竟二法相除,更无去处”之要旨。
古龙在他的关于楚留香的小说里,也写打机锋。
楚留香对素心大师说,“大师久避红尘,不知可还记得昔年有位方外至友秋云素么?”素心大师道:“记得即是不记得,不记得即是记得,施主何必问?贫尼何必说?”楚留香说:“说了即是不说,不说即是说了,大师若是执意不说,岂不着相了?”他能与无花谈佛,这机锋自然是会打的。
有一则打机锋(禅宗称为公案)故事很有趣,说给大家听听:有一个叫洞山禅师的(他是哪个朝代的,我就不知道了)即将圆寂,他对众弟子说:“我有浮名在世,请替我除掉?”众弟子无言以对,独有一小和尚,恭敬行礼后,说:“请和尚知法号。
禅宗公案与故事20则禅宗公案与故事90则!深刻启发!果断收藏!2015-02-25 天徽神秘空间禅宗公案,为史载佛教祖师、禅宗大德在接引参禅者时所作问答,或具有特殊启迪作用的动作,以资判定迷悟的准绳。
古籍中载有禅宗公案一千七百则左右,常用四五百则左右。
常读公案,有助启迪心智,脱迷顿悟。
——纯道题记禅宗公案与故事,根据大量历史流传下来的禅宗公案和史料,撷取其中重要和著名片段而重新编写,尽可能使语言通俗化,每一则更加上“启示”录,帮助现代人理解公案和故事中释放出来的内涵。
1、大士讲经南朝梁武帝时,婺州有位傅大士,人称“善慧菩萨”,经常到南京城里卖鱼以谋生。
有一次,梁武帝请名僧志公讲《金刚经》,志公说自己不会讲,市井中有位卖鱼的傅大士善讲解此经。
武帝便召傅大士到禁中。
大士登台后,将戒尺朝桌上一拍,便扬长而去。
武帝愕然。
志公问:“陛下,您明白了吗?”武帝说:“明白什么?”志公说:“大士已经讲完了。
”启示:禅不可说,一说便有偏差。
无法可说,就是说法。
2、身居险地唐代道林禅师在杭州秦望山的大松树上搭窝棚居住,人称“鸟窠和尚”。
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上山拜访,说:“禅师住这么高,摇摇晃晃,危险啊。
”禅师答:“我看大人您比我更危险。
”白居易不解:“我身为地方大员,镇守一方,有什么危险?”禅师开示道:“身陷尘事纷争,耗费心力而无法停息,如同每天在薪火上烧烤,怎会不危险呢?”启示:身居险境而思安慎行,危而不危也;心耽安乐而不知其危,安而不安矣。
3、大耳觅心印度僧人大耳号称有“他心通”,能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
唐肃宗于是让国师慧忠去试试真假。
慧忠闭上眼,面带微笑:“你看老僧我心在何处?”“国师童心重,西川看龙舟。
”慧忠心念一转:“现在呢?”“溪边山林下,国师戏群猴。
”慧忠于是将心念全部收起,进入心无外物的禅定境界。
大耳遍寻天上地下都不见,满头大汗,不知所措。
慧忠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你到哪里去找呢?”启示:心定无迹,心动有踪;只要心中有杂念,别人就能发现。
禅悟故事——枯与荣
药⼭禅师有两个弟⼦,⼀个叫云严,⼀个叫道吾。
有⼀天,师徒⼏个⼈到⼭上参禅,药⼭看到⼭上有⼀棵树长得很茂盛,旁边的⼀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禅师问道:“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道吾说:“荣的好!”云严却回答说:“枯的好!”
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个⼩和尚,药⼭就问他:“你说是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和尚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
禅师说:“荣⾃有荣的道理,枯也有枯的理由。
我们平常所指的⼈间是⾮、善恶、长短,可以说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都不过停留在分别的界限⽽已,⼩和尚却能从⽆分别的事物上去体会道的⽆差别性,所以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
⽆分别⽽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
⽽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甚⾄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
好⽐我们⽤的拳头⽆缘⽆故地打⼈⼀拳,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如果我们好⼼帮⼈捶背,这个拳头⼜变成善的。
恶的拳头可以变成善的,可见善恶本⾝没有⾃性,事实上拳头本⾝⽆所谓善恶,这⼀切只不过是我们对万法的⼀种差别与执着。
禅的世界是要我们超出是⾮、善恶、有⽆、好坏、枯荣等等相对的世界,禅的世界是要我们在⽣死之外,找寻另⼀个安⾝⽴命的所在。
哲理点拨:
⽣死荣枯,本是⾃然。
各有各的道理,我们不必执着其中,争断长短是⾮。
万紫千红写作文色爷爷送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
春天的景色十分美丽,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画。
春天的阳光格外明媚,春姑娘展开了笑脸,太阳,红红的光束射过来,那温柔地抚摸你,像年轻的母亲的手。
随着春姑娘轻快的步伐,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偷偷的从土里爬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在公园里,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一些生命力不屈不挠的小草。
在这一个温暖的季节里,在树林里,许多的树木都盛开了艳丽的花朵;大家都不敢示弱,白的、徐的、黑的、青色的,各种各样的花掉真像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坛。
许许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刺鼻了花的香味,都不约而同地飞去采蜜,在半空中飞来飞去。
在树林里,许多的小鸟在自由自在欢乐地飞翔着,高兴起来,便唱出清脆悦耳的曲子,和煦的春光吹拂着小河,河水忽然被一阵悦耳、动听的笛声所牵动,放眼望去,一群顽皮的小孩子正用垂柳的茎做柳笛呢!他们吹出了心里的幸福和快乐。
春天的雨就是轻盈的,指着春雨在竹枝、竹叶上跳动着。
那雨时而直线跌落,时而飘落淋,遗留下例如烟、如雾、例如纱、柔润的倩影,溅的雨花仿佛就是琴铉上跳动的音符,疏出来迷人的旋律。
天空上,怎么是五颜六色的,使人眼花缭乱?啊,原来孩子们在防风筝呀。
在蓝天白云的照耀下,各种各样的风筝在自由自在地飘舞着,飞升着,多么使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啊,春天的一切,都变得那样的生机勃勃。
啊,春天真美啊!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吧。
春天,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轻松。
她生机勃勃,她万紫千红,她具有着无穷无尽的美丽。
大千世界,有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而春天就是这幅画卷的作者之一。
就是她唤起了大地,使封印了一冬的大地又点燃了勃勃生机。
春天的时候,大地万物总是那么充满活力。
在郊外,春风婆婆轻轻地关上了风口袋,看看,遒劲的柳树取出了新芽,在春风中,欢乐着,轻轻剖析着自己妩媚的长发,真是“碧玉妆变成一树高,万条头顶绿丝绦”而那吹来着的春风不正是一把坚硬的剪刀吗?婀娜多姿的桃花悄悄地吞进了花苞,送出了粉红色的花,含蓄的笑着,春风吹落下了桃花,花瓣飘飘洒洒,在向人们传送春的“信件”。
慧能六祖的著名偈语1. 引言慧能六祖(638年-713年),俗姓陳,福建南安人,唐代禅宗六祖,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卓越的教诲被后世尊称为“六祖慧能”或“南宗祖师”。
慧能六祖以其著名的偈语而闻名于世,这些偈语简洁明了、寓意深远,道出了佛法的精髓。
本文将对慧能六祖的著名偈语进行全面详细、完整深入地介绍和解读。
2. 慧能六祖的背景慧能六祖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8年),他在少林寺出家修行,后来前往黄梅山拜访第五代禅宗祖师弘忍。
弘忍看出了慧能的修行资质和潜力,并将衣钵传给了他。
随后,慧能被派往广州开设一座寺庙。
在广州,慧能受到了当地僧众的敬重,但也引起了争议。
他的教诲和见解与传统禅宗有所不同,这引起了其他禅宗派别的反对。
最终,慧能被迫离开广州,并前往九华山隐居。
在九华山,慧能继续传授佛法,并有许多弟子。
他的教诲以简明扼要、直指人心而著称,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求教。
3. 慧能六祖的著名偈语3.1 偈语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偈语是慧能六祖最为著名的一句话,也是禅宗最重要的箴言之一。
它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佛理观点:菩提(觉悟)并不存在于外在世界或物质之中,而是存在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心。
菩提本无树,意味着觉悟不依赖于任何外部条件或外物。
明镜亦非台,则表示清晰明了的心灵并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或媒介。
本来无一物,强调了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没有实质性的存在。
何处惹尘埃?则提醒人们不要被外界的杂念和烦恼所困扰,应当保持内心的清净。
这句偈语告诉我们,真正的觉悟是通过超越物质世界、放下执著和迷恋来实现的。
只有在内心彻底明净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菩提之境。
3.2 偈语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句偈语强调了个人修行中保持内心清净的重要性。
它通过比喻将身体比作菩提树,将心灵比作明镜台。
身是菩提树意味着我们自己就是觉悟的源泉和载体。
精心整理禅宗公案大全(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你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禅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求菩就要立刻背弃佛门,这种伪善伪信、自私自利的行为,实在罪过。
想来想去,慧寂决心不造孽缘,不能顺着父母心愿成婚,可是又知道语言上的争执是没有用的,于是就趁家人不注意时,将自己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一刀斩断,鲜血淋漓地盛在“孩后来,慧寂十八岁时,到江西吉州,拜访耽源禅师,传授圆相九十六种;二十一岁,参访灵佑禅师,侍从十五年;三十五岁后,领众出世,成为沩山灵佑座下的大弟子,创立中国禅宗里“沩仰宗”一派;七十三岁时示寂,大家都尊称为“小释迦”。
中国人对出家为僧,一直没有正确的认”绳床的角上挂着的拂子,怀海禅师顺着马祖禅师的眼光说道:“就是这个作用,应离开这个作用!”马祖道一禅师道:“你以后要如何接引学人?”百丈怀海禅师拿下拂子,竖了起来。
马祖道一禅师道:“就是这个作用,应离“禅耳聋了三天。
”黄檗禅师听老师这么说后,不自觉地吐出舌头。
百丈禅师问道:“你以后不是要继承马祖的禅法吗?”黄檗禅师答道:“今天老师举出这个公案,使我们见到马祖禅师的大机大用,但是还以后仰山禅师道:“此是显大机大用。
禅宗公案妙语录开悟公案经典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会议记录、条据书信、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meeting minute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禅宗公案妙语录开悟公案经典2篇公案是禅者引人开悟的一种途径与记录。
禅宗公案: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
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原著故事:药山禅师门下有两个弟子,一位是云岩,另一位是道悟。
某日,众人在山中参禅,见到一棵树长得很茂盛,而另一棵树却只剩下枯黄的枝叶,此时药山禅师想借机示教,于是便问道吾说: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道吾回答:荣的好!接着禅师又问云岩,云岩却回答:枯的好!此刻刚好来了一位俗姓高的沙弥,药山就问他:树是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沙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禅诗说明:面对荣、枯二树,三位禅者各有所见。
云岩说枯的好,我们大概可以了解他所学的禅道是着重在空寂面,其宗风就是不落窠臼的寂静无为。
而道吾所说荣的好,代表他后来光芒万丈的灿烂宗风。
不同于云岩、道吾二人的各执一边,高沙弥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却是展现出另外一种闲适、独到的眼光。
事实上,当我们试着以恬适、不强加分别的心境看待三位禅者的回答时,自然能
领略彼等的不同特色与风格,并且莞尔一笑,默会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