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之故事情节的梳理及作用
- 格式:pptx
- 大小:12.11 MB
- 文档页数:23
小说阅读之故事情节的梳理及作用(附详细解析及中考真题演练有答案)小说阅读之故事情节的梳理及作用【知识梳理】1.情节的构成小说情节的划分,习惯上采取四分法,即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时在开端之前也有引子(也叫序幕),在结局之后还有尾声。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有时它的情节也可以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分。
小说的高潮,是故事最感人,矛盾最激烈、人物形象最鲜明的部分。
2.情节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③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形象⑦揭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旨3.情节的表现形式小说的情节由线索来贯穿。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叙述的方法顺叙:一般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一段与重要内容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5.叙述的角度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
显得真实,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增强小说的可信度、真实感。
第二人称:以对话的口吻叙述。
可以起到拟人化的作用,拉近与抒情对象(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时增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
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能灵活自如地反映现实。
6.常见题型(1)用箭头图或表格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人物的心理变化或情感变化。
(2)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中所写的事情或情节。
(3)概括要点题:往往抓住文中的一个点设问,要求从文中筛选整合相关信息作答。
7.答题方法(1)如何梳理故事情节、人物的心理变化或情感变化?这类题往往以箭头图或表格的形式出现,一般会有3至4个阶段,命题者一般会给出一两个关键词作为提示或示例,要求填出其他项目。
小说阅读之情节结构1、情节的作用①如果是开头的情节,一般有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人入胜等作用。
②如果是中间的情节,一般有插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起下文、给下文做铺垫等作用。
③如果是结尾的情节,一般有照应前文、补充解释或者巧设突转、出人意料、引人深思的作用。
2、小说中多次写到某个细节(情节),(它前后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作用?①铺垫伏笔、暗示情节发展,推动情节;前后照应(情节结构)②突出人物形象、性格(人物)③突出主旨、强化情感。
(主题)3、小说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又穿插了或补充了某些细节(情节),有什么作用?①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
②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
③上下衔接,过渡自然。
4、常见的有特色的小说情节结构及作用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来说有设置悬念式;有倒叙式。
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③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④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突出了主题。
5、出人意料(突转)的结局好处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6、戛然而止的结尾的好处A、若结尾是悲剧性的,会产生如下作用:①从表达效果上看,这种结局惹人动容,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悲剧性的结尾意味着事与愿违,因此常与之前人们的美好愿望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艺术上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力。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若运用了结构技巧,还要考虑其产生的效果。
若结尾的情节有主人公形象特点的显现,还会产生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的作用。
小说情节知识清单一、情节结构(一)单线结构1.顺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如何展开的2.倒叙:将小说的高潮或结尾部分前置示例:《祝福》在结构上采用什么记叙顺序?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3.插叙:在叙述故事中插入其他故事示例: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中“林教头沧州遇故旧”的叙述方式及作用。
4.补叙:补充与之相关的事情示例:《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作者使用什么叙述方式解释“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并分析其妙处。
答案:插叙,造成叙事的波澜,也让读者在惊异与顿悟的情感呈现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5.平叙:同时叙述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故事,又叫“分叙”示例:在《水浒传》,《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等长篇小说中都有精采的运用。
(提示:一般地说,平叙也只有在写较长的文章时才用得上)(二)复线结构1.明线与暗线:明线叙故事,暗线写主题示例:分析鲁迅小说《药》的明线和暗线,并提炼主题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
故事的明线是:清末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
此文暗线是:老栓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
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
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夏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
”就自然而然地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2.蒙太奇结构:镜头组合,立体感,省去交代与过渡示例:先秦作品《弾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使用了什么叙事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四个词,就是四个镜头,四个镜头组合起来,就形成一幅完整的古代原始人类劳动狩猎的画面,真实的再现了古代人类的劳动过程。
小说情节的作用范文
首先,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之一是推动故事的发展。
一个好的情节能够给读者带来连续的、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通过故事的起承转合,情节能够把读者引入小说的世界,让他们沉浸其中,产生对故事进展的渴望和期待。
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是保证读者能够顺利阅读并理解小说的重要关键,只有情节的设置合理、展开紧凑,才能让读者一直保持阅读下去的兴趣。
其次,情节还能够塑造人物形象。
一个好的情节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冲突与抉择等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情感。
例如,当主人公面临困境时,他的抉择和所经历的事件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这样的情节设置能够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增强读者的代入感。
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共鸣与情感交流。
最后,情节还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经典的小说情节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人物的经历和命运的转折来传递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往往能够帮助读者产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引发他们对人生目标、自我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思索。
通过情节展开带给读者的思考和启发,小说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有意义的心灵活动。
小说各种情节的作用一、开头的类型与作用1、一般开头:(1)开门见山,点名题旨;(2)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垫;(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设疑开头:(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2)引起读者的思考或阅读兴趣。
3、写景开头:(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情。
二、中间情节的作用1、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2、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3、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三、结尾的类型及作用1、出乎意料的结尾(1)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1)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3)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的结尾(1)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戏剧性的结局与主人、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解答情节作用类型需要考虑的角度一、内容:1、交代情节本身内容2、点名人物活动的环境、渲染气氛3、表现或突出了人物形象4、表现或深化了主题,强化情感表达二、结构:1、照应题目(或上文或下文)2、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3、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作铺垫4、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说阅读之情节(知识点)2020年⾼考语⽂⼩说阅读之⼩说情节情节是⼩说的核⼼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章内容的试题。
⾼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情节概括梳理题、情节⼿法题、情节作⽤题。
⼀、梳理概括情节“情节梳理概括”就是要求考⽣能够按照⼀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简要的语⾔加以概括表述。
⾼考考查这⼀考点的试题往往⽴⾜全⽂设题,考查全⽂的故事情节的梳理。
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要求概括⼈物的⼼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考试题型】明考型:这类题⽬的题⼲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向的名词。
⽐如说“请围绕主⼈公梳理⽂章的基本情节”“请⽤简明的语⾔梳理这篇⼩说的脉络”。
暗考型:题⼲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是要求概括⼈物的⼼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
这类题⽬实际上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向不同。
例如“请⽤简洁的⽂字写出⼩说中XX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答题⽅法】1.结构连贯法:厘清⼩说的结构层次,按⼩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2.场⾯连贯法:⼩说中的场⾯是⼈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说中⼀个场⾯就可以梳理为⼀个情节。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说⼈物、事件的⼈、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
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4.细节连贯法:围绕⼈物活动,深⼊阅读⽂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物活动、⼼理具有表现⼒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提炼、概括。
【答题步骤】第⼀步,审题⼲,明⽅向。
即根据题⼲中的关键词判断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确定答题的⽅向。
第⼆步,依内容,理层次。
即根据⼩说⽂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结构连贯法,或采⽤场⾯连贯法,或采⽤线索连贯法,或采⽤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