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场站外来人员进入场站安全教育记录表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
外来人员安全培训教育记录外来人员安全培训教育是指企业对进入企业工作区域的外来人员进行相关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过程。
这其中包括对各类外来人员,如合同工、临时工、外包人员等的培训教育。
外来人员安全培训教育旨在提高外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工作环境和操作风险,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与稳定。
培训日期:2024年9月1日培训对象:进入企业工作区域的外来人员培训内容:1.公司安全政策和制度-公司的安全政策和制度是外来人员必须遵守的规定。
-外来人员需了解公司的安全政策和制度,如火灾逃生程序、紧急报警方式等。
2.工作场所安全-外来人员需了解工作场所的安全设施和紧急出口位置。
-外来人员需了解各种危险物质和设备的安全操作方法。
3.个人防护-外来人员需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眼镜、口罩等。
-外来人员需了解各类危险物质的性质,以及如何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4.紧急事故应急处置-外来人员需了解各类紧急事故的应急处置程序,如火灾、泄露等。
5.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外来人员需了解相关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如劳动合同、工时规定等。
-外来人员需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如工资支付、工作时间安排等。
6.安全文化建设-外来人员需了解公司的安全文化理念,如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等。
-外来人员需了解遵守安全规定的重要性,以及安全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培训方法:面对面培训培训时长:2小时培训地点:企业会议室培训效果评估:通过培训测试和问卷调查评估培训效果。
培训记录人:张三(企业安全部门负责人)培训记录日期:2024年9月1日备注:本次培训为例行培训,不代表企业对外来人员的全部培训内容。
培训记录作为外来人员安全培训的重要依据之一,用于监督和评估培训效果,确保外来人员的工作安全。
天然气进入场站阀室安全管理规定第一条非本单位外来人员进入站场、阀室内必须经所属管理处同意,并接受站场安全监督人员、阀室值守人员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提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一)进入站场、阀室人员必须正确劳保着装或穿着站场配备的防静电外套。
(二)进入站场、阀室前必须关闭手机,切断非防爆电子设备的电源,未经许可不得拍照、摄影。
(三)进入站场、阀室人员要严格服从生产人员管理,随引导人员按照规定线路、区域参观,严禁触碰、动用工艺生产区域任何操作按钮、设备和工器具。
(四)站场、阀室内严禁吸烟,严禁携带火种入内。
将随身携带的火种存放在火种寄存处。
(五)进入生产区域(包括露天工艺区、压缩机厂房区及附属设备区),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调整好帽箍,系好帽带),不得穿带铁钉、铁掌鞋及硬塑底鞋进入工艺生产区。
(六)了解站场、阀室布局和逃生线路。
外来人员了解并承诺遵守上述有关安全提示要求,并在进站人员登记表上签字确认。
第二条公司总部及管理处机关人员、维修人员进入站场、阀室内工作,必须正确穿着公司统一配发的防静电工作服(纽扣、拉链系到位)、劳保鞋或防静电长外套,进入生产区域须正确佩戴安全帽,并关闭手机等非防爆通讯工具。
第三条施工单位进入站场、阀室内施工,实行《施工现场准入证》制度,施工单位必须将施工作业人员名单报站场所在地区管理处办理“准入证”,地区管理处负责对进入站场、阀室施工的承包商人员开展入站安全教育,包括入场须知、站场概况、有关安全生产注意事项、防火、防爆知识及紧急情况应急处理和安全疏散知识、消防器材的使用知识等内容。
考核合格者方可为其办理“准入证”,并视项目规模收取施工承包商2000—5000元的入站施工安全管理抵押金。
第四条施工单位人员进入站场、阀室内施工,必须正确穿戴符合可燃气、易燃易爆场所要求的劳保工服,正确佩戴安全帽。
站场、阀室管理人员负责对进入站场施工承包商人员实行日动态管理,对当天进入站场的施工人员、施工内容要有详细记录。
压缩天然气场站安全检查表
总则
1.为加强全省燃气安全管理,提高城镇燃气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防止和减少燃气生产安全事故,制定本标准。
2.本标准适用于全省城镇燃气企业的安全检查及燃气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3.城镇燃气的安全检查,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规定。
基本规定
1.本章安全检查表适用于压缩天然气母站、压缩天然气汽车加气站、压缩天然气储配站和压缩天然气瓶组供气站。
2.当压缩天然气场站与其他场站合建时,还应选用其他相应场站安全检查表进行检查。
压缩天然气场站安全检查表-3压缩天然气储配站安全检查表
检查人(签名):检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