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
- 格式:pptx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35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二)常见的天气系统学习要求 1.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2.理解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学习重点 1.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2.理解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学习过程知识回顾1、图一所示的热力环流示意图中不.正确的是( )2)3、下列关于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气运动的原动力是地转偏向力B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区间冷热不均C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地面辐射D .大气运动的形式指大气水平运动4、读右上图图2-2-1是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示意图,图中风向画法正确的是( )5、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是( )(双选)A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C .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D .地球自转偏向力二、综合题: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示是北半球的 季。
(2)此时A 地盛行 风(风向)。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特点是 。
(3)B 地此季节盛行 风(风向)。
(4)此季节被图示高压中心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图2-2-1图2-2-4A B 一、预习成果反馈:1、常见的天气系统主要有:2、暖气团位于锋面的 方,冷气团位于锋面的 方二、新课探究【问题探究一】:锋面系统及其与天气的关系?锋面类型 定义 结构图示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冷锋暖锋【问题探究二】: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系统及其与天气的关系?1. 气旋过境时常出现 天气;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在 季经常出现的“秋高气爽”天气,是在 系统控制下形成的。
类型 图示(北半球) 水平方向气流流向 过境前后气压变化过境时天气变化 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三、作业:综合题图2-2-4为北半球某地区的海平面等压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A 处的天气系统是 ,在该系统的控制下,A 处的天气特点是 ,B 处的天气特点是 。
(2)图中C 、D 两处中, 处即将发生明显天气变化,原因是该地将受到 天气系统的影响,届时该地将出现 天气。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热力环流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并结合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
2、通过对热力环流图的分析学习,能够判断同一水平面气压的高低。
3.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和山谷风以及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
因为学生对空间的思考和想象能力有限,过程的讲述成为知识讲述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方法
1、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3、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四、课型:新授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火烧上方谷》这段视频描述的是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
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
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
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
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班级 姓名 学号一、学习目标1、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二、知识体系构建(一)热力环流1.概念:由 而引起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 的形式。
2.读图2-2-6:热力环流的过程:⑴在右图中的括号里写上高压或低压⑵给图中线条加上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⑶引起空气上升或下沉的直接原因是⑷引起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热力环流实例:A 海陆风⑴海洋与陆地之间存在热力差异,即海水的比热比陆地 。
因此,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 ,气压比海洋 ;夜晚陆地气温比海洋 ,气压比海洋 。
白天风从 吹向 ,称为海风;⑵近地面风向夜晚风从 吹向 ,称为陆风。
请用图示意海陆风的形成。
昼 夜城市 乡村 B 城市风与山谷风:在下图中的气流上标出箭头,完成热力环流过程。
(二)大气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 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由 指向 ,垂直于 。
(2)风向与等压线的位置关系①大气受一个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此时风向由 指向 ,与等压线 。
②大气受两个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此时风向与等压线 。
这种情况存在于 。
③大气受三个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此时风向由 指向 ,与等压线 ,北半球 偏,南半球 偏。
这种情况存在于 。
(3)风力的大小:等压线越 ,风力 。
例题:读风向形成示意图,回答:(1)图中①是_________压,②是_______压。
(2)图中③是_______力,④是______力,⑤是______。
(3)该风向形成图是( ) A .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 B .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 C .图中的风向右偏 D .图中的风向左偏 (4)在___ ___的作用下,大气由____气压区向____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
(5)当风一旦形成,马上就受到_______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______偏,南半球向__________偏。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 大气的运动学习目标:1.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影响。
2.高、低空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过程。
重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影响【自主学习】 知识点四、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_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2.温压关系(近地面):气温高 —— 气压_____,气温低 —— 气压_____。
(高空与近地面相反)3.形成过程:冷热不均——空气的______运动(热胀冷缩)—————同一水平面上产生_______——空气的_______运动(风)。
【例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温度:a>b>c>dB .气压:d>a>b>cC .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D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合作探究】你知道气压与温度、高度的关系吗?【活动】1、画出下图中A 、B 之间的热力环流,若高空和近地面各有一条等压线分别为:a 是1020百帕,b 是600百帕,在图中画出来。
A (受热)B (受冷)2、教材38页,画出海风和陆风形成示意图,并解释图中的现象。
地面【变式训练】气球作为一种简易、实用的探空工具,已被广泛使用,据此回答1—2题。
1.同样体积、重量的气球在不同地区;进行释放,升空最快的是( )A.赤道附近地区 B.副热带地区 C.副极地地区 D.极地地区2.如果氢气球充气接近饱和状态,升空后不久便会爆裂,主要原因是( )A.由于升空后气温降低,气球收缩而破裂B.由于升空后气温升高,气球膨胀而破裂C.由于升空后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氢气球膨胀而破裂D.由于升空后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氢气球因外界压力太大而破裂【自主学习】知识点五、大气的水平运动一风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____ _ ;方向:___ __等压线,由__ 压区指向____压区。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_____ ,北半球向_____偏,南半球向_____偏。
2.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 空气__ __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_______ 空气的_______运动(风)。
高一学案: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编号: 主备人: 审核人: 学校: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学习过程】知识点4:热力环流自主梳理交流展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互动探究读教材中P 38图2—2—6“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回答下列问题。
1.气压高低与温度、高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2.图中A 处的近地面与高空哪里气压高?为什么?3.图中A 、B 、C 三地在什么情况下等压面呈现水平分布状态?4.图中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为什么由低压流向高压?图中气流在水平方向上为什么由高压流向低压?迁移应用完成《同步导学》P 29同步导练第2题和第4题。
知识点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自主梳理 热力环流 1.成因:由于地面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常见的热力环流: 、 。
力与大气水平 运动(风)的关系1.水平气压梯度力:由 指向 ,垂直于 。
2.地转偏向力:与 垂直,北半球 偏,南半球 偏。
交流展示1分别绘制北半球、南半球高空的风向,并标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2.分别绘制北半球、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并标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互动探究读教材中P 39图2—2—9“在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和2—2—10“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和等压线有何关系?2.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和等压线有何关系?此风向在哪几个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何关系?迁移应用完成《同步导学》P 29同步导练第3题。
巩固练习完成《同步导学》P 29当堂导测第1、2、3、4题。
• 北半球 530百帕 522百帕 514百帕 • 南半球 514百帕 522百帕 530百帕 • 北半球1020百帕 1012百帕 1004百帕 • 南半球 1004百帕 1012百帕 1020百帕高三学案:第三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编号: 主备人: 审核人:学校: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了解地转偏向规律及影响;掌握晨昏线及其判读方法;掌握日期确定和时间计算的方法。
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2)【学习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前预习】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热力环流:⑴原因:。
⑵形成:近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
要求:图上标上冷热、气压高低、画上垂直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
注意:①、高压、低压是的比较。
而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始终越低。
②、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多阴雨天气;近地面气温低、气压高、多晴朗天气(3)应用:(1)判定气温: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等压面上凸),近地面气温高。
(2)判定陆地(海洋)、城市(郊区)冬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海洋夏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陆地城市,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3、常见的热力环流(1)、城市风:城市风是指在大范围气流运动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而引起城市与郊区之间的大气环流,即空气在城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而四周较冷的空气又流向城区,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一个小型的局地环流,称为城市风。
城市风对城市空气的污染产生扩散、稀释作用,同时加剧了城市污染向农村的扩散。
①、城市热岛的成因:ⅰ人口稠密、交通繁忙、工业活动发达且集中,“废热”排放量大ⅱ高楼林立,空气流动不畅,影响散热ⅲ地表组成物质比热熔小,增温快ⅳ城市绿地、湖泊面积小 ②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ⅰ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
ⅱ将卫星城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ⅲ在市区和郊区之间植树造林,起到净化和增湿作用。
(2)、山谷风:白天山顶的气温高于谷地,在山顶和谷地间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的风向是由山谷刮向山顶的;到了夜晚山顶的热量散失的快,山顶气温低于山谷,热力环流的方向改变,近地面风向由山顶刮向山谷。
高中地理教案: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大气的运动一、教材分析在介绍完大气的组成、分层及大气的热力状况这些静态的特性与人类的关系后,教材又介绍了由大气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环流系统及天气系统,这些动态的特性与人类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节内容所处的位置非常好的解决了从静态到动态的突然性,解释清楚了很多问题:静止的大气为何会运动?运动的大气有哪些类型?不同的条件下大气运动方向等等,起到了很好的承转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②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③使学生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产生的原因及风向的由来。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能力。
③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教学难点: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探究教学,启发式教学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热空气会上升,那么,冷空气呢?(下沉)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就属于大气运动,显然大气的运动并不只有空气简单的上升和下沉,那么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热力环流这是第一个重点,设计以下步骤进行探究。
仔细观察第38页1—4图,[探究1:假如地表性质均一,且温度一致情况下A、B、C三地空气密度和等压面随高度的变化均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