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分析化学复习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191.50 KB
- 文档页数:8
山东省考研药学复习资料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技术关键知识点解析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技术是药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学科,它涉及药物的合成、分析、纯化等方面的知识,是药学考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为大家解析山东省考研药学复习资料中的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技术相关的关键知识点。
一、药物化学知识点解析1. 药物合成药物合成是指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药物。
根据药物的特征属性,要求掌握适当的实验室技术和反应条件,能够熟练操作常用的有机合成实验和分析仪器的使用。
同时,还需要熟悉各种反应类型、合成路径和机理。
2. 药物结构与活性关系药物分子的结构与其生物活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了解不同类别的药物结构与其药效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药物设计和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掌握药物分子的立体构型、官能团的作用以及药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知识。
3. 药物分子的电离与分配药物分子的电离性质和分配行为在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需要了解药物分子的酸碱性质、酸碱平衡方程以及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情况。
4. 药物代谢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对于药物的活性、毒性和持续时间等具有重要影响。
需要掌握药物代谢的途径、关键酶类和代谢产物等相关知识。
二、药物分析技术知识点解析1. 药物分析方法常用的药物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
需要了解各种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应用范围。
要熟悉仪器的结构和使用技巧,并具备独立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的能力。
2. 药物质量控制药物质量控制是药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包括对原材料、中间体和制剂的质量进行监控和检测。
要熟悉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掌握药物质量控制的流程和技术要求。
3. 药物安全评价药物安全评价是指对药物的毒性、安全性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评估。
需要了解药物的毒理学、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防范和处理方法。
4. 药物分析仪器与设备药物分析技术离不开各种仪器和设备的支持。
需要了解常用的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质谱仪等)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以及仪器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2131药用分析化学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分析测定中的偶然误差,就统计规律来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数值固定不变;B. 数值随机可变;C. 无法确定;D.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2. 如果分析结果要求达到 0.1% 的准确度,使用灵敏度为 0.1 mg 的分析天平称取样品,至少应称取()。
A. 0.1 g;B. 0.2 g;C. 0.05 g;D. 0.5g3. 氧化还原滴定的主要依据是()。
A. 滴定过程中氢离子浓度发生变化;B. 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发生变化;C. 滴定过程中电极电位发生变化;D. 滴定过程中有络合物生成4. 西药原料药的含量测定首选的分析方法是()。
A. 滴定分析法;B. 色谱法;C. 分光光度法;D. 重量分析法5. 滴定分析时,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位可决定()。
A. 滴定突跃大小;B. 溶液颜色 ;C. 温度;D. 酸度6. 药物中的重金属指的是()。
A. 铅离子;B. 影响药物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金属离子;C. 原子量大的金属离子 ;D. 在规定条件下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7. 某样品在薄层色谱上展开,10分钟时测得比移值Rf,则20分钟的展开结果是()。
A. 比移值加倍;B. 比移值不变;C. 样品移行距离加倍;D. 样品移行距离加倍,但小于2倍8. 片剂含量测定时,经片重差异检查合格后,将所取片剂研细,混匀,供分析用。
一般片剂应取()。
A. 5片;B. 10片;C. 15片;D. 20片9. 黄体酮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下列()试剂,呈颜色反应。
A. 四氮唑盐;B. 三氯化铁;C. 重氮盐;D. 2,4-二硝基苯肼10. 下列化合物可呈现茚三酮反应的是()。
A. 四环素;B. 链霉素;C. 青霉素;D. 金霉素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中国药典的收载范围是()。
A. 收载防病治病所必需的、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并有标准控制或检定质量的品种B. 工艺成熟、质量稳定或成批工业生产的医疗常用品种C. 来源清楚、有鉴别真伪和必要的质量规定的中药材及使用面广、处方合理、工艺成熟的中成药D. 临床必需的验方、制剂;E. 疗常用的辅料、基质2. HPLC色谱仪常用的检测器有()。
药用分析化学复习题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1.在分析过程中,通过( )可以减少偶然误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A.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B.对照试验 C.空白试验 D.加样回收试验2.在酸碱滴定中,凡是变色点pH( )的指示剂都可以用来指示滴定的终点。
A.等于7B.与化学计量点完全符合C.处于滴定突跃范围之内D.处于滴定突跃范围之外3.以下关于偏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B.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C.操作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误差D.由于不恰当分析方法造成的误差4.下列物质中,不能用0.1000mol/LNaOH标准溶液直接滴定的是( )。
A.硼酸(Ka1=5.8×10-10)B.甲酸(Ka=1.77×10-4)C.苯甲酸 (Ka2=6.28×10-6)D.乙酸 (Ka=1.75×10-5)1.标定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常用的基准物为()。
A.ZnO B.无水碳酸钠 C.饱和氢氧化钠溶液 D.邻苯二甲酸氢钾2.用氢氧化钠直接滴定苯甲酸,应选用( )作指示剂。
A.甲基红 B.甲基橙 C.酚酞 D.甲基黄3.普通玻璃电极测定溶液的pH范围为( )。
A.1—14 B.1—9 C.< 1 D. >94.下列类型的电子能级跃迁所需要能量最小的是( )。
A. σ→σ* B. n→σ* C. π→π* D. n→π*5.衡量色谱柱效能高低的指标是( )。
A.相对保留值 B.分离度 C.分配比 D. 有效塔板数四氮唑比色法测定甾体激素含量,用( )做溶剂。
A.冰醋酸 B.水 C.95%的乙醇 D.无水乙醇3.下列何种溶剂对HAc、HCl、HClO4有均化效应?( )A.甲酸 B.水 C.乙二胺 D.苯1.下列反应中, ( 麦芽酚反应)属于链霉素的特有鉴别反应。
A.茚三酮反应 B. C.重氮化反应 D.硫酸—硝酸呈色反应1.电位滴定是根据滴定过程中指示电极电位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的。
北京市考研药学复习资料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基础知识整理一、引言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于考研考生来说,掌握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北京市考研药学复习资料中的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基础知识进行整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二、药物化学基础知识1. 药物的定义和分类:- 药物的定义: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
- 药物的分类:- 按来源分类:化学药物、生物制品药物、中药等。
- 按化学结构分类:生物碱、植物酸、胺类药物等。
- 按作用方式分类:激动剂、拮抗剂、酶抑制剂等。
2. 药物的性质与药效:- 药物的性质:溶解性、稳定性、光学活性等。
- 药物的药效:药物的治疗效果与给药剂量之间的关系。
3. 药物代谢与毒性:- 药物代谢: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 药物毒性: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
三、药物分析基础知识1. 药物分析的基本原理:- 药物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物理性质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
2. 药物分析方法与技术:- 物理性质分析方法:熔点测定、溶解度测定、比旋光度测定等。
- 光谱分析方法: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
- 色谱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等。
- 电化学分析方法:电位滴定法、电导法、极谱法等。
3. 药物质量控制与质量标准:- 药物质量控制:药物的质量标准、药物的检验和质量控制方法。
- 药物质量标准:药典标准、公司标准等。
四、结论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北京市考研药学复习资料中的相关知识对考生备考非常重要。
本文对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整理,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顺利备考并取得优异成绩。
(注:本文中的内容整理自北京市考研药学复习资料,用于参考学习之用,严禁用于商业用途。
)。
江西省考研药学复习资料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重要知识点总结药物化学是药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研究药物的化学性质、化学合成、结构与活性关系等,为药物的设计、开发和合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药物分析则是药学中的另一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药物的质量评价方法、纯度检测、药物含量测定等。
下面将对江西省考研药学中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药物化学的重要知识点总结1. 药物分类- 按疗效分类: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等。
- 按来源分类:植物药物、动物药物、微生物药物等。
- 按化学结构分类:酚类、醇类、酸类、酮类等。
2.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
- 药物在体内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 药物的半衰期、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3. 药物的化学合成- 药物合成的基本步骤:取代、加成、消除、缩合等。
- 功能团的引入与保护化学。
4. 药物的构效关系- 药物分子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 结构修饰与活性变化。
5.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溶解度、电离常数、酸碱性等。
- 药物的稳定性与降解。
二、药物分析的重要知识点总结1. 药物的质量评价方法- 药物外观、溶解度、溶出度等方面的评价。
- 药物的纯度检测,如含量测定、杂质检测等。
2. 药物分析技术- 色谱分析技术: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
- 光谱分析技术: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
- 电化学分析技术:电位滴定法、极谱法等。
3. 药物的质量标准- 药典与标准品的使用。
- 各种药物的质量评价标准。
4. 药物的含量测定- 药物的定量分析方法,如滴定法、比色法等。
- 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
5. 药物的质量控制- 药物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
- 药物的不合格处理与质量风险控制。
综上所述,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是药学考研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药物分类、药代动力学、化学合成、药物理化性质等方面的学习,以及对药物质量评价方法、药物分析技术等方面的掌握,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的知识,为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支持与依据。
药用化学基础知识点药用化学作为一门应用化学学科,研究与药物相关的化学性质、反应、结构和活性等内容。
在药物的开发、生产以及药物治疗的机理研究中,药用化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药用化学的基础知识点,包括化学反应、结构与活性关系、药物分析等。
一、化学反应1.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药物在体内调节pH值的一种重要机制。
药物中含有酸性或碱性的官能团,可以与体液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从而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药物代谢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药物可以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改变其分子结构和药效,如氧化药物可使其失去活性,还原药物则可以恢复其活性。
3. 加成或缩合反应加成或缩合反应是药用化学中常见的反应类型,用于合成具有特定药物活性的化合物。
这些反应可以在药物分子中引入特定的官能团,从而增强其药效。
二、结构与活性关系1. 结构活性相互作用(SAR)结构活性相互作用(SAR)研究药物分子的结构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一系列结构类似但有差异的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评价,可以揭示出药物分子活性与其结构的关联规律,为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指导。
2. 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药效发挥的关键环节。
药物分子通过与受体结合,从而激活或抑制受体功能,实现治疗效果。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分析药物分子与受体的结合位点及其结合方式来揭示。
三、药物分析1. 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确定化合物的分子量、分子结构以及药物代谢产物的鉴定等。
质谱分析常常与色谱技术相结合,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
2. 核磁共振波谱核磁共振波谱(NMR)是一种用于药物分析的重要技术。
通过测量药物样品中原子核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的共振信号,可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检测原子的化学环境等信息。
3. 红外光谱红外光谱(IR)技术可以用来分析药物中所含有的官能团及其化学键。
药用基础化学的知识点总结药用基础化学是医学和药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它涉及到药物的化学结构、性质、合成、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药用基础化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设计、合成、分析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深化对药物的认识,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药物的化学结构、性质、合成和分析等方面进行总结,希望对读者了解药用基础化学提供帮助。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1.药物的化学组成药物是一类化合物,它们通常由化合物和分子组成。
药物的化学组成可以分为有机药物和无机药物两大类。
有机药物是以碳、氢、氧、氮等元素构成的,而无机药物则是以金属、非金属离子等构成的。
2.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物的化学结构可以分为基本结构和功能基团两部分。
基本结构是指药物分子中的主要骨架,而功能基团则是指在基本结构上附加的具有特定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基团。
3.药物的结构与活性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物活性密切相关。
药物分子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其与生物体内靶点的相互作用方式,进而影响了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二、药物的化学性质1.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其中,物理性质主要包括颜色、形态、溶解性、稳定性等,而化学性质则包括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水解性、光敏性等。
2.药物的稳定性药物的稳定性是指药物分子在特定条件下不发生化学变化和降解的能力。
药物的稳定性受到环境因素、制剂因素、储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在生物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物转化作用,主要包括代谢、排泄、生物转化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这些生物转化过程对药物的药效和毒性有重要影响。
三、药物的合成1.药物的化学合成药物的化学合成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药物分子的过程。
药物的化学合成方法有机合成、生物合成和半合成等多种方式。
2.药物的分子改造药物的分子改造是指通过改变药物分子的结构来获得新的药物,以改善药效、降低毒性或改善药物的性质等目的。
3.药物的活性团药物的活性团是指药物分子中所含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构单元,它与生物体内的靶点发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影响了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题型:选择、是非、名解、计算、设计主要考查六、七、八、十四、十五章,重点考查六和十五章,十九章之后不考。
选择:不考计算,大部分为结构分析性质是非:多为陈述名解:GLP、GCP、GMP、GSP、GAP、恒重、百分吸收系数、指纹图谱(知道概念)、比移值、杂志限量、滴定度、LOD、LOQ、标准曲线、标准品、 质控样品、溶出度、含量均匀度计算:杂质监测、含量测定设计:根据结构官能团判断性质进行方法鉴别重点有:阿司匹林(三颗星)、肾上腺素、对乙酰氨基酚、普鲁卡因(原料药、制剂)、甾体(官能团反应)、抗生素(青霉素鉴别、茚三酮、麦芽酚等专属性强反应)、滴定原理(条件、注意事项)、还有实验内容:测uv、HPLC原理,部件、四指标定法、非水溶液滴定NaNo2药物分析知识点总结国家药品标准是《中国药典》(缩写Ch.P)和局颁标准。
药品质量标准:是药品现代化生产和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和行政、技术监督管理各部门应共同遵循的法定技术依据。
药典内容分:凡例、正文、附录、索引。
药品质量管理规范(5个G)《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定GL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标准品: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按效价单位计,以国际标准品进行标定。
对照品除另有规定外,均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质)进行计算后使用。
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一般为取样、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写出检验报告。
杂质两个来源:一是由生产过程中引入,二是贮藏过程中引入。
杂质按照来源分: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按毒性分:毒性杂质和信号杂质;按理化性质分: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和残留杂质。
杂质限量:药物中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杂质限量%=杂质最大允许量/供试品量*100% 杂质限量%=标准溶液的浓度*标准溶液的体积/供试品量*100%即L=CV/S*100% 1.氯化物检查,在硝酸酸性条件下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胶体微粒而显白色浑浊,与一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氯化银浑浊程度比较,浊度不得更大。
大一药用化学知识点总结药用化学是药学专业中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涉及药物的化学组成、性质和合成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对大一药用化学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药物的化学组成药物的化学组成是指药物分子中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排列方式。
药物的化学组成与其药理作用密切相关。
药物可以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两大类。
有机药物主要包括碳、氢、氧、氮、氯等元素,如阿司匹林、维生素C等;无机药物则主要包括金属离子和无机盐类,如硫酸铁、硫酸镁等。
二、药物的化学性质药物的化学性质主要指药物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反应。
药物的化学性质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进行测试和分析。
例如,药物的酸碱性可以通过酸碱中和反应来判断;药物的稳定性可以通过热和光的作用来评估;药物的溶解性可以通过溶解度实验来测试等。
三、药物的合成方法药物的合成方法是指通过化学手段将各种化合物合成为药物的过程。
药物的合成方法分为有机合成和无机合成两大类。
有机合成通常是通过有机合成反应将原料化合物逐步转化为目标药物,如酯化、加成反应等;无机合成则是通过无机物质之间的反应合成药物,如配位化学反应等。
四、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药物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的相互作用是药物发挥药理作用的基础。
药物可以通过与生物大分子的结合,干扰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常见的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方式包括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
五、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
了解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对于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体内外实验和计算模型等。
六、常见的药物及其化学特征1. 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化学式C9H8O4,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可溶于醇类和碱性溶液。
2. 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化学名为苄青霉素,化学式C16H18N2O4S,为无色结晶性粉末,主要通过青霉素酶的代谢来发挥药效。
药学药物化学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药学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科目之一,它主要研究药物的化学性质和特点,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
下面将针对药学药物化学的复习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和复习。
一、药物的分类和命名1.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药物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化学分类、药理分类、体外药代动力学分类等。
2. 药物的命名:药物的命名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通用名称、化学名称、商品名等。
不同的命名方法对应不同的目的,例如通用名称更方便人们记忆和使用,而化学名称更能准确描述药物的化学结构。
二、药物的理化性质1. 药物的溶解度: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对其吸收和分布等药动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药物的溶解度有助于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和调节药物剂量。
2. 药物的酸碱性:药物的酸碱性决定了其在不同 pH 环境下的电离状态,进而影响其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
酸碱度的了解有助于合理使用药物和预防药物相互作用。
3. 药物的稳定性:药物在制剂中以及在体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发生分解、氧化、光敏性等反应,从而降低药物的药效。
了解药物的稳定性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保存条件和制剂。
三、药物合成和结构特点1. 药物的合成方法:药物的合成包括多种有机合成反应和技术,例如酯化、醚化、红ox反应等。
了解药物的合成方法有助于理解其合成途径和制备工艺。
2. 药物结构特点:药物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其与靶点的结合方式和作用机制。
例如,苯环结构的药物通常具有良好的亲脂性,可以通过脂溶性跨过生物膜进入细胞内。
四、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1.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进行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和其他组织中。
药物代谢的主要作用是降解药物、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改变药物的活性。
2. 药物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属于药物动力学范畴。
了解药物动力学有助于合理使用药物和预测药物的副作用。
药用分析化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分析化学基础(一)基本概念1.误差、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和偏差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关系,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产生的原因,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的表示方式及计算。
2.提高测定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3.滴定液的配制方法和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4.什么是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运算和修约规则5.滴定分析、标准溶液、滴定、化学计量点、指示剂、滴定终点、滴定误差、基准物质等基本概念以及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稳定常数、酸效应、配位效应、条件稳定常数等。
6.可逆电对的概念7.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各符号的含义8.电子跃迁类型及紫外光谱中的常用术语如:R带、K带、B带和E带;生色团、助色团、红移、蓝移、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等。
9.频峰、泛频峰、特征峰、相关峰、特征区、指纹区等基本术语。
10.色谱流出曲线(色谱图)、色谱峰、保留时间、半峰宽度、容量因子等。
11.塔板数、塔板高度、柱效等概念。
12.分离度的定义;分离度R与塔板数n、分配系数比 和容量因子k的关系。
柱长、固定相、柱温,常用载气氢气和氮气的特点等。
(二)分析方法及基本原理1.酸碱滴定法:滴定突跃、滴定突跃范围、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以及弱酸、弱碱能否直接滴定的判断依据、指示剂的选择原则、盐酸标准溶液和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标定常选用的基准物是什么。
2.非水酸碱滴定法:为什么可以用非水溶剂作为滴定分析的介质,来滴定一些在水溶液中不能滴定的,K a或K b值小于10-7的酸或碱。
非水酸碱滴定中常用的标准溶液和溶剂等。
3.沉淀滴定法:银量法原理、滴定条件和指示剂。
4.配位滴定法:EDTA 的一些特性、金属离子能被准确滴定的判椐和最高允许酸度的计算方法。
5.氧化还原滴定法:条件电位差越大,滴定突跃范围就越大,氧化还原反应完成程度越高,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的原理。
碘量法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绪论
重点复习
1.掌握药物、药物化学概念
2.熟悉药品的通用名、化学名、商品名的定义以及区别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重点复习
1.镇静催眠药异戊巴比妥、地西泮的化学名、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
用途、合成路线
2.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
3.抗精神病药氯丙嗪
4.抗抑郁药氟西汀
5.镇痛药吗啡、盐酸美沙酮
第三章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重点复习
1.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溴新斯的明
2.抗胆碱药硫酸阿托品、溴丙胺太林
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4.局部麻醉药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
第四章循环系统药物
重点复习
1.β受体拮抗剂盐酸普萘洛尔、酒石酸美托洛尔
2.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
3.钠通道阻滞剂盐酸美西律、钾通道阻滞剂盐酸胺碘酮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Ang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
5.NO供体药物硝酸甘油
6.强心苷类药物地高辛
第五章消化系统药物
重点复习
1. 抗溃疡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
2. 镇吐药昂丹司琼
3. 促动力药甲氧氯普胺
4、肝胆疾病辅助治疗药联苯双脂、双环醇。
山东省考研药学复习资料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重要知识点梳理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是山东省考研药学复习中的重要科目之一,下面将对其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理,以供复习参考。
一、药物化学知识点1. 药物的分类和命名- 药物按化学结构分类:包括有机化合物、天然产物、无机化合物等。
- 药物按疗效分类:可分为抗生素、镇痛药、抗癌药等。
- 药物的命名方法:根据药物化学结构进行命名,如根据功能基团、化学结构命名等。
2. 药物合成- 药物合成的反应类型: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 药物合成的步骤:从原料药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合成反应和纯化处理,最终获得纯净的药物。
3. 药物的性质和质量评价- 药物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态、溶解性等。
- 药物的化学性质:包括氧化、还原、酸碱等性质。
- 药物的质量评价:主要通过测定含量、水分、杂质等指标来评价药物的质量。
4. 药物分子的构象和立体化学- 药物分子的构象:指分子在空间中的立体形态。
- 药物分子的立体化学:指药物分子中的立体异构体的性质及其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二、药物分析知识点1. 药物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药物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
- 药物分析的常用方法:包括光谱法、色谱法、电化学法等。
2. 药物的质量控制与标准- 药物的质量控制:包括对药物的规格、质量标准进行监控和调整。
- 药物的标准:指药物质量控制所遵循的规范和标准。
3. 药物分析中的仪器与设备- 常用的分析仪器: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
- 常见的样品处理设备:包括平衡器、离心机、pH计等。
4. 药物分析中数据处理与统计- 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数据整理、统计分析等方法。
- 数据处理的软件工具:包括Excel、Origin、SPSS等。
总结:以上是山东省考研药学复习资料中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的重要知识点梳理,对于备考的同学来说,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复习过程中,建议结合教材和参考书进行学习,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通过做习题和模拟题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药用分析化学》期末复习指导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观念,掌握常用药物的鉴别、杂质检查与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质量控制所用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
考试时间为90 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成人专科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张兰桐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的《药物分析》 2002 年 11 月第 1 版。
4.命题依据该课程的命题依据是药用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要求对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做到融会贯通。
主要考核的内容包括: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滴定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色谱法、杂质检查、典型药物(八大类药物)和药物制剂分析以及药品质量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6.考题类型及比重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20、选择题40、简答(鉴别)题20、计算题20。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重点范围第一章绪论一、重点掌握:1.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我国现行的药品质量标准的类别。
2.中国药典的组成、内容及其应用,常用国外药典;中国药典凡例的主要内容。
二、一般掌握:1.理解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科学管理及其代表意义,药物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
2.常用国外药典的现行版本与英文缩写。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一、重点掌握:1.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和偏差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掌握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的表示方式及计算。
2.掌握提高测定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3.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测定结果的表示与可疑数据的舍弃方法。
二、一般掌握: 1.理解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一、重点掌握:1.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其有关计算,滴定液的配制方法和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掌握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2.不同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掌握滴定曲线与指示剂的选择,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理解共轭酸碱对的含义和关系。
1. 名词解释1靶分子;凡是所需合成的有机分子均可成为“靶分子”,或者是最终产物,或者是有机合成中的某一个中间体。
2电子转移还原:以活性金属作为电子供应源,电子从金属表面或金属溶液转移至被还原基形成自由基或负电子,继而与反应介质水.醇或酸等提供的质子结合,其最终结果是氢原子对不饱和键的加成对碳—杂键的氢解,从而完成了还原过程3合成子:指组分靶分子或中间体骨架的各个单元结构的活性形成4σ-键迁移重排:与π键相邻的一个6 键迁移至新的位置,同时π键的位置改变,这种非催化的分子内异构化协同反应5逆合成分析:也称为反合成分析,即由靶分子出发,用你想切断、连接、重排和官能团互换、添加、除去等方法,将其变换成若干中间产物或原料,然后重复上述分析,直到中间体变换成所有价廉易得的和橙子等价试剂为止。
6催化转移氢化反应:此反应仍属于非均相催化氢化.其特点是在金属催化剂条件下,用有机化合物作为供氢体以代替气态氢作为反应氢源7氢解反应:在还原反应中的碳杂环(或碳-碳键)断裂,氢取代离去的杂原子(碳原子)或基团而生成相应烃的反应8会聚式合成:将合成子等价试剂先分别与其他合成子等价试剂连接成几个中间体,然后再汇总成靶分子9合成设计:只在有机合成的具体研究工作中,对拟采取的种种方法进行评价和比较,从而确定一条最经济最有效的合成路线2. 简答题1.简述合成路线的评价标准①反应步数和反应收率;反应步数越少,反应总收率越高,其经济效益也越高。
②原子经济性;应尽量考虑原料有效利用,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③原料和试剂;要求利用率高价廉易得。
④操作及安全等;尽量选择条件温和,化学污染少和操作安全的合成反应。
2.什么事羰基烯化反应?醛或酮与磷叶立德反应合成烯烃的反应成为羰基烯化反应,又称witting反应。
其中磷叶立德成为witting试剂(无水条件)。
3.反合成分析主要手段有哪些?逆向切断连接,重排和官能团互换,添加除去。
4.以操作方式分类,氧化反应可分为几类?化学氧化生物氧化电解氧化催化氧化5.在进行有机分子合成设计时,需要考虑几种选择性控制?①化学选择性,取决于不同官能团的反应差异②区域选择性,取决于活性基周围不同位置的反应性差异。
药用化学基础知识点药用化学是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它是现代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药物研发、药物设计、药物分析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药用化学的基础知识点入手,介绍了药物的化学结构、药效团、化学反应及影响药效的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物的化学结构是指药物被分子化学结构的形态。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物活性和药代动力学密切相关。
药物的基本结构通常由官能团和碳链组成。
官能团是指分子中的活性部分,如羟基、羰基、氮素、硫等。
而碳链则是官能团之间的连结部分,常常是烷基或芳香族基。
药物的化学结构包括骨架、官能团和副团。
药物骨架是药物分子的基本结构,具有相近的生物杂化活性。
官能团是药物分子中用于表现生物杂化活性的功能性团,包括酸、碱、醇、酮、羰基、环等。
副团是药物分子中除了骨架和官能团外的团基。
药物的副团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空间构型和电荷分布,改变药效、代谢和毒性。
药物分子中还包括对映异构体。
对映异构体是指分子中具有对称中心,两个立体异构体的空间构型是镜像对称,但不能通过旋转使它们一致。
对映异构体具有明显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在药物研究和药代动力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药效团药效团是指药物分子中导致其生物杂化活性的功能性团。
药物分子中的每一个官能团都可能是药效团,但并不是所有的官能团都具有药效。
药物研究人员通过药物分子中药效团的结构和特定的功能性群来预测和调节其生物杂化活性。
药效团分类:1. 化学反应基团。
化学反应基团包括酮、羰基、羟基、羧酸、胺、硫基等。
这些基团可作为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反应中心,发挥药物效应。
2. 焦磷酸基团。
焦磷酸基团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3. 芳香族环。
芳香族环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可以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如受体激活、酶抑制、与DNA的结合等。
4. 阴离子生物团。
阴离子药物分子具有药效活性,并且可以通过离子化作用快速到达与其相互作用的的受体或酶。
药物分析复习资料药物分析复习资料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研究药物的成分、性质以及分析方法。
对于药学学生来说,掌握药物分析的知识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药物分析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药物分析的基本概念药物分析是指通过化学和物理方法对药物进行定性、定量以及质量控制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主要包括药物的成分分析、质量评价、稳定性研究等方面。
药物分析的目的是确保药物的质量安全,为药物的研发、生产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药物分析的常用方法1. 色谱法: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分析方法,它根据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分离和定量。
常见的色谱法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
2. 光谱法:光谱法是一种通过测量物质与光的相互作用来分析物质的方法。
常见的光谱法包括紫外-可见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光谱法等。
3. 电化学法:电化学法是一种利用电化学原理进行药物分析的方法。
常见的电化学法包括极谱法、电位滴定法和电导法等。
4. 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通过测量物质的质荷比来分析物质的方法。
常见的质谱法包括质谱仪、质谱成像和质谱图谱分析等。
三、药物分析的质量评价药物的质量评价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含量测定:含量测定是药物分析中最常见的质量评价方法之一。
通过测定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可以判断药物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
2. 纯度测定:纯度测定是指确定药物中杂质的种类和含量。
药物中的杂质可能会对药物的疗效产生影响,因此纯度测定对于药物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
3. 溶出度测定:溶出度测定是指测定药物在一定时间内从药物制剂中溶出的量。
溶出度测定可以评估药物的释放性能,对于药物的疗效和稳定性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四、药物分析的应用领域药物分析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研发:药物分析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药物分析,可以确定药物的成分和性质,为药物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药用分析化学复习题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1.在分析过程中,通过( )可以减少偶然误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A.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B.对照试验 C.空白试验 D.加样回收试验2.在酸碱滴定中,凡是变色点pH( )的指示剂都可以用来指示滴定的终点。
A.等于7B.与化学计量点完全符合C.处于滴定突跃范围之内D.处于滴定突跃范围之外3.以下关于偏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B.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C.操作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误差D.由于不恰当分析方法造成的误差4.下列物质中,不能用0.1000mol/LNaOH标准溶液直接滴定的是( )。
A.硼酸(Ka1=5.8×10-10)B.甲酸(Ka=1.77×10-4)C.苯甲酸 (Ka2=6.28×10-6)D.乙酸 (Ka=1.75×10-5)1.标定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常用的基准物为()。
A.ZnO B.无水碳酸钠 C.饱和氢氧化钠溶液 D.邻苯二甲酸氢钾2.用氢氧化钠直接滴定苯甲酸,应选用( )作指示剂。
A.甲基红 B.甲基橙 C.酚酞 D.甲基黄3.普通玻璃电极测定溶液的pH范围为( )。
A.1—14 B.1—9 C.< 1 D. >94.下列类型的电子能级跃迁所需要能量最小的是( )。
A. σ→σ* B. n→σ* C. π→π* D. n→π*5.衡量色谱柱效能高低的指标是( )。
A.相对保留值 B.分离度 C.分配比 D. 有效塔板数四氮唑比色法测定甾体激素含量,用( )做溶剂。
A.冰醋酸 B.水 C.95%的乙醇 D.无水乙醇3.下列何种溶剂对HAc、HCl、HClO4有均化效应?( )A.甲酸 B.水 C.乙二胺 D.苯1.下列反应中, ( 麦芽酚反应)属于链霉素的特有鉴别反应。
A.茚三酮反应 B. C.重氮化反应 D.硫酸—硝酸呈色反应1.电位滴定是根据滴定过程中指示电极电位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的。
5.下面有关红外分光光度法的错误是()。
D.因为光路较长而符合朗伯-比尔定律,实际操作比较简单1.黄体酮在酸性溶液中可与( )发生呈色反应。
A.四氮唑盐 B.三氯化铁 C.重氮盐 D.2,4-二硝基苯肼2.对乙酰氨基酚中的特殊杂质是( )。
A.对氨基酚 B.间氨基酚 C.对氯酚 D.对氨基苯甲酸3.下列药物分子中含有手性碳原子,因而具有旋光活性的是 ( )。
A.青霉素 B.链霉素 C.庆大霉素 D.四环素4.Kober反应可用于含量测定的药物为( )。
A.链霉素 B.皮质激素 C.维生素C D.雌激素5.维生素A含量用生物效价表示,其效价单位是( )。
A.IU B.IU/ml C.IU/g D.ml1.《药品生产质量规范》简称 ( )。
A.GLP B.GMP C.GSP D.GCP2.以下关于偶然误差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小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B.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C.正误差出现的几率大于负误差。
D.负误差出现的几率大于正误差9.酸性最弱的是( )。
A.盐酸 B.苯甲酸 C.水杨酸 D.硫酸12.生物碱类药物通常具有碱性,可在冰醋酸或酸酐等非水酸性介质中,用( )滴定液直接滴定。
A.高氯酸B.硫酸C.盐酸D.碳酸6.对理论塔板高度没有影响的因素是( )。
A.填料的粒度、均匀程度 B. 载气流速 C. 固定相液膜厚度D. 柱长7.有关药物中的杂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能是生产过程中引入的 B.可能是在贮藏过程中产生的C.杂质的限量通常用百分之几或百万分之几(ppm)来表示D.氯化物、硫酸盐、重金属等都属于信号杂质9.酸性最弱的是( )。
A.盐酸 B.苯甲酸 C.水杨酸 D.硫酸4.普通玻璃电极不能用于测定pH>10的溶液,这是因为( )。
A.氢氧离子在电极上的效应B.钠离子在电极上的效应C.电极的内阻太大D.玻璃被碱腐蚀5.下面有关紫外吸收光谱在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研究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中五种轨道能级的高低顺序是σ < π < n <σ* < π*B.分子外层电子跃迁中,所需能量最大的是n→π*C.分子外层电子跃迁中,所需能力最小的是n→π*D.R带是n→π*跃迁引起的吸收带,是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的特征6.用气相色谱法分离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的混合物,用三乙胺做固定液,哪一个最先流出?( )A.一甲胺B.二乙胺C.三乙胺D.三甲胺C.杂质限量通常只用百万分之几表示D.杂质是指药物中的有毒物质8.巴比妥类药物的环状结构中含有( ),易发生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
A.1,3-二酰亚胺基团 B.芳伯胺C.杂环D.双键9.药物分子中含有(A.芳伯氨基),可采用重氮化-偶合反应进行鉴别。
B.1,3-二酰亚胺基团 C.吡啶环D.共轭多烯侧链11.下列药物,在酸性介质中可用硫酸铈标准液直接滴定的是( )。
A.盐酸氯丙嗪B.异烟肼C.尼可刹米 D.麻黄碱4.用直接电位法测定水溶液的pH值,目前都采用( )为指示电极。
A.玻璃电极B.饱和甘汞电极C.金属基电极D.银-氯化银电极9.酸性最弱的是( )。
A.盐酸 B.苯甲酸 C.水杨酸 D.硫酸11.戊烯二醛反应可用来鉴别下列哪种药物 ( )。
A.尼可刹米 B.盐酸异丙嗪 C.奋乃静 D.肾上腺素12.酸性染料比色法适用于含量较低的( )制剂的定量分析。
A.甾体类激素 B.抗生素 C.维生素 D.生物碱13. 测定维生素C注射液的含量时,在操作过程中要加入丙酮,这是为了 ( )。
A.保持维生素C的稳定B.增加维生素C的溶解度C.消除注射液中抗氧化的干扰D.加快反应速度2.A 4.A9.B11.A12.D13.C二、问答题1.作为基准物质的试剂应具备什么条件?答:1反应必须定量完成。
2 反应必须迅速完成。
3必须有适宜的指试剂或其它简便可靠的方法确定滴定终点。
2.具备哪些条件的化学反应才能用于滴定分析? 教材P333.在气-液色谱中,对固定液的要求有哪些? 教材P162答:(1)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操作温度下是液体。
挥发性好,有较低的蒸气压,以免流失;(1分)(2)对样品中各组分有足够的溶解能力,分配系数大;(1分)(3)选择性能高;(1分)(4)化学稳定性好,不与被测物质起化学反应,高温下不分解;(1分)(5)粘度小,凝固点低。
(1分)16.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红外非活性振动?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是:(1)电磁辐射的能量与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之间的跃迁所需要的能量相当。
(2)被红外辐射作用的分子必须要有偶极矩的变化。
不能吸收红外线发生能级跃迁的振动称为红外非活性振动。
19.简述剩余碘量法测定青霉素类抗生素含量的基本原理、最佳pH及其它影响因素?反应的摩尔比是多少?说明空白试验的目的和作用?基本原理:青霉素或头孢菌素分子不消耗碘,但用碱水解生成的降解产物可被碘氧化,从而消耗碘。
青霉素类抗生素经碱水解的产物青霉噻唑酸,可与碘作用,根据消耗的碘量可计算药物的含量。
最佳pH及其它影响因素、反应的摩尔比、说明空白试验的目的和作用:(1)碘与青霉噻唑酸作用时,溶液的pH在4.5左右最好。
用本法测定含量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反应温度、加缓冲液后放置的时间、加碘的量和氧化时间等,均能影响测定结果。
(2)1mol青霉素相当于8mol碘原子。
反应的摩尔比为1:8。
(3)空白试验是加入供试品,但不经碱水解。
为了消除供试品中可能存在的降解产物及其它能消耗碘的杂质的干扰。
4.为什么有些化学反应不能直接作为滴定反应加以利用? 教材P335.亚硝酸钠滴定法(重氮化法)测定盐酸普鲁卡因的含量,说明测定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影响因素?教材P238~P2396.复方制剂的定义。
制剂分析的四个特点(与原料分析比)。
P329、P3307.说明用双相滴定法测定苯甲酸钠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教材P228原理:双相滴定法测定苯甲酸钠是利用苯甲酸钠易溶于水,而苯甲酸易溶于有机溶剂这一特性,在水相中加入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在滴定过程中,将生成的苯甲酸不断萃取入有机相,减小苯甲酸在水相中的浓度,并减少苯甲酸的解离,使滴定反应进行完全,终点清晰。
反应的摩尔比为1:1。
方法: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置分液漏斗中,加水25ml、乙醚50m1及甲基橙指示液2滴,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边滴定边振摇,至水层显橙红色;分取水层,置具塞锥形瓶中,乙醚层用水5ml洗涤,洗液并入锥形瓶中,加乙醚20ml,继续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边滴定边振摇,至水层显持续的橙红色。
8.简述提取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及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的原则?P271、P2729.简述剩余碘量法测定青霉素类抗生素含量的基本原理、最佳pH及其它影响因素?P317、P3181.基本原理:青霉素或头孢菌素分子不消耗碘,但用碱水解生成的降解产物可被碘氧化,从而消耗碘。
青霉素类抗生素经碱水解的产物青霉噻唑酸,可与碘作用,根据消耗的碘量可计算药物的含量。
最佳pH及其它影响因素、反应的摩尔比、说明空白试验的目的和作用:(1)碘与青霉噻唑酸作用时,溶液的pH在4.5左右最好。
用本法测定含量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反应温度、加缓冲液后放置的时间、加碘的量和氧化时间等,均能影响测定结果。
反应的摩尔比是多少?说明空白试验的目的和作用?(2)1mol青霉素相当于8mol碘原子。
反应的摩尔比为1:8。
(3)空白试验是加入供试品,但不经碱水解。
为了消除供试品中可能存在的降解产物及其它能消耗碘的杂质的干扰。
10.阿司匹林中对人体有害的水杨酸是怎样产生的?如何控制游离水杨酸的限量?P224生产过程中乙酰化不完全或贮藏过程中水解产生的水杨酸,对人体有毒性,而且分子中酚羟基在空气中被逐渐氧化成一系列醌型有色物质,使阿司匹林成品变色。
利用阿司匹林结构中无游离酚羟基,不能与高铁盐作用,而水杨酸则可与高铁盐反应显紫堇色,与一定量水杨酸对照溶液所呈的色泽比较,从而控制游离水杨酸的限量。
11. 简述酸性染料比色法主要影响因素?说明pH 过低或过高对离子对形成的影响?教材P274~P2756.酸性染料比色法的基本原理:在一定的pH 介质中,生物碱类药物(B )可与氢离子结合成阳离子(BH +),一些酸性染料(HIn )在此条件下可解离成阴离子(In -),阳离子与阴离子定量地结合成电中性的离子对化合物,可以定量地用有机溶剂提取,在一定波长处测定该溶液有色离子对的吸收度,即可计算出生物碱的含量。
B + H +BH +H + + In -BH + + In -+·In -)水相+·In -)有机相也可将显色的有机溶剂层分离后,碱化),使其定量释放出与有机碱结合的酸性染料,测定其吸收度,计算生物碱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