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诺威世博会建筑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31.50 KB
- 文档页数:3
汉诺威国际博览会办公楼生态节能解析一、项目概况项目名称:汉诺威国际博览会办公楼设计者:托马斯·赫尔佐格(Thomas Herzog)时间:1999年春天地点:德国汉诺威二、经济文化背景汉诺威是下萨克森州首府,北德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面积203平方公里,人口51.4万。
它位于北德平原和中德山地的相交处,正处于巴黎到莫斯科、北欧到意大利的十字路口,又濒临中德运河,是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汉诺威又是工业高度发达的城市,汽车、机械制造等都很出名。
制造业尤为突出,还有全国最大的轮胎厂。
除商业、金融、保险业外,展览会议业、旅游业也蓬勃兴起,欧洲最大的旅游社组织的TUI的总部就设在这里。
汉诺威朝国际"博览会城"快速发展在于战后。
战后初期百业凋零,为了振兴占领区经济, 1947年英国军政府下令举办工业博览会,工程在一家名叫联合轻合金工厂的厂址动工,因陋就简,开办展览。
除一年一度的工业博览会外,汉诺威还举办其他定期不定期的国际性商品交易会、展览会和会议,为各国工商业互相交流提供良好的场所,如1986年从工业博览会分出来的CEBIT(以国际为中心的办公室技术,信息通信展览),航空博览会,国际建筑博览会,国际商用汽车展览会,国际林业木工展览会、国际机床展览会等,每年共200多万参观者。
1997年德国博览协会为迎接2000年6月在汉诺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决定扩建其组委会办公楼,提出设计要求是提供一个“高效的工作场所”,以及能够诠释博览会主题(“人·自然·科技”)。
接受该项目的是致力于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研究的慕尼黑著名建筑师托马斯·赫尔佐格(Thomas Herzog)。
业主的主动意识加上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科研机构的通力合作。
产生了一个普通造价、低能耗、高舒适度的建筑,它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代表了当前世界建筑生态节能的技术发展水平。
三、生态节能设计特色1.将办公楼预算控制在普通造价水平。
人自然技术——汉诺威2000年世博会建筑综述
王路
【期刊名称】《世界建筑》
【年(卷),期】2000(000)011
【摘要】汉诺威2000年世博会以"人·自然·技术"为主题,向人们展示人类怎样借助技术的力量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博会场址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许多国家的展馆建筑在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利于环保等方面为我们展现了新世纪的建筑景象.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王路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突出以人为本坚持质量原则——2000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综述 [J],
2.主题·高技·人性——2000汉诺威世博会建筑设计特点研究 [J], 蔡军
3.建筑遮阳技术在生态住宅项目中的应用——2010世博会“沪上·生态家”遮阳技术综述 [J], 蔡家定
4.Y2K─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技术挑战之一关于计算机2000年问题的综述(一) [J], 墨人;
5.Y2K──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技术挑战之一关于计算机2000年问题的综述(二) [J], 墨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国汉诺威2000年世博会景观设计
简介:德国汉诺威2000年世博会(EXPO 2000 Hannover)是以“人类、自然、技术”为主题,亦是德国第一次举办世博会。
为了准备世博会,德国在1992年举行了一次世博会城市和景观规划概念国际竞赛。
来自于意大利建筑师安拉宝底(Anaboldi),卡瓦弟尼(Cavadini)和瑞士景观设计师汉格(Hager)设计组获得第一名。
随后1994年德国著名的设计事务所ASP和瑞士景观设计大师凯莱斯特(Kienast)又加入其中,并完成总体规划。
关键字:德国,汉诺威2000年世博会,2000年世博会景观设计,景观设计
[1][2][3]
作者简介丁一巨1990年获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获得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学位后在该校工作,同时兼职于德国瓦伦汀景观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
2003年担任该事务所中国地区首席代表。
罗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设计专业硕士,现任上海锦源景观设计工程公司总设计师。
[1][2][3]。
世博会大屋顶
赫尔佐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
【期刊名称】《建筑创作》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汉诺威世博会大屋顶位于汉诺威世博会的中心位置,被看作是2000年世博会的一种象征,同时很好地展示了该届世博会的主题:“人——自然——技术”。
大屋顶本身则被称作是不仅反映了东道主德国的极富创意的设计,而且体现了其现代的建筑技术。
【总页数】12页(P88-99)
【作者】赫尔佐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
【相关文献】
1.世博会大屋顶,汉诺威,德国 [J], Thomas;Herzog;李仲秋(译)
2.关注世博会参与世博会——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国际展览局代表、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周汉民教授 [J], 卢一平
3.世博会中国馆竣工将装修世界最大屋顶花园 [J],
4.世博会中国馆竣工装修世界最大屋顶花园 [J],
5.安徽最大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成功签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2000 年,德国汉诺威举办了一场举世瞩目的世界博览会。
这不仅是一次全球性的科技、文化与创新的盛大展示,更是人类智慧与进步的璀璨舞台。
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人类·自然·技术:展示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个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人类与自然、技术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何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的场馆设计独具匠心。
整个园区占地约160 公顷,由多个主题展馆和展示区域组成。
这些建筑不仅外观造型新颖,还充分考虑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比如,许多展馆采用了自然采光和通风系统,减少了对能源的消耗。
园区内的交通规划也十分便捷,游客可以通过步行、乘坐缆车或电动巴士等方式轻松游览各个展区。
进入展馆,各种令人惊叹的展示让人目不暇接。
在科技展区,最新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成果纷纷亮相。
人们可以看到高清晰度的大屏幕显示技术、智能机器人的精彩表演,还能了解到基因编辑技术的前沿进展。
这些科技成果展示了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让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文化展区则是一个汇聚世界多元文化的大舞台。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展馆展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艺术作品和风俗习惯。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来自非洲的木雕、来自亚洲的丝绸、来自欧洲的古典绘画等丰富多样的文化瑰宝。
通过这些展示,人们增进了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自然展区则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各种珍稀的动植物标本、生态系统的模拟展示,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展区还展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和林业技术,为解决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不仅是一个展示的平台,还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员、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在这里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汉诺威世博会建筑赏析
----以瑞士“八音盒”和荷兰馆为例
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于2000年6月1日至10月31日举行,这是德国有史以来首次举办世界博览会,共有18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正式宣布参加此届世博会,其中包括172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
在153天的展览中,共接待世界各国游客1850万次。
与以往相比,汉诺威世博会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向世界呈现出一个前所未有得崭新形象,她不仅仅限于高技术的展示,而是围绕着“人类·自然·技术:展示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主题,强调以人类的巨大潜能、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来创造未来,从而带来人类思想的飞跃,实现人、自然和技术的和谐统一。
北京图建达(TGT)作为一家专注低碳建筑将为大家解析汉诺威世博会独具特色的瑞士馆与荷兰馆为例介绍建筑的特色与优缺点,。
瑞士“八音盒”汉诺威世博会的瑞士馆就是把松木条作为一个情感的符号来表现整个建筑。
整个建筑似一个四面敞开的迷宫,其材料完全来自于瑞士本土未干的松木条。
由木方块堆积而成的9米高的“八音盒”,通过平面的穿插,纵横组合,构成了3000m2的展馆。
瑞士馆同时也将空间、声响和展示相融合,营造出一种供人丰富体验的事件性场所。
在展出的几个月中,还能使一些松木条均匀的慢慢变干。
这种材料的有机堆砌,可以使一些松木条仅依靠摩擦力和压力组合在一起,展会结束后,又可以轻松方便
地拆除回收并用于其他建筑。
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资源合理循环利用,还能使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
汉诺威世博会中的荷兰馆,独具匠心地展示了“荷兰创造空间”的主题,将水与景观、建筑和能源的关系,通过垂直的断层堆积方法构成的空间进行呈现,将展示内容、形式和能源利用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种创新尽管给人以全新的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感受。
然而就是这座广受推崇的展馆,却在世博会结束后遭遇尴尬。
原因在于它不像瑞士馆那样能拆分,同时又因为那奇特的造型而影响了它的后续使用。
于是,在经历了6个月的风光无限后,荷兰馆最终成为汉诺威世博会至今令人感慨、遗憾的话题。
如今的汉诺威世博园里,体量巨大而又空荡的荷兰馆依然孤立地矗立着,显得那么刺眼。
这足以让我们反思良久。
北京图建达(TGT)认为作为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不仅需要考虑他的新颖独特的造型设计,也要考虑到使用的问题,建筑材料的获取方式,以及建筑物最好拆除回收的问题,瑞士的“八音盒”造型建筑很好的贯彻了这一思想,而荷兰馆就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虽然建筑新颖独特,但是没有实用价值,不算是个成功的建筑体。
世博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和谐、持续性发展的社会。
建立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人与
人相敬相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世界,是世博大家庭亘古不灭的理想,弘扬世博精神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
每届世博会都在朝这个本质目标发展,世博会的整体效果也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
世博会作为全球性的综合展示活动,它是把一个时代的文明成果高度集中起来,通过一个主题思想加以完善、系统化,是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契机,纵观历届博览会,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场馆,而各个举办城市对展馆的后续利用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恢复了展区的初始面貌,有的被考虑作为其他用途,有的一次为契机,改变旧城区乃至整个城市的面貌。
这就要求世博会馆不应仅仅关注奇特新颖的建筑造型,而更要注重其后续发展,如是否能可持续利用,是否能减少后期的能源消耗,是否能回归到世博会最初的艺术本质中去。
要回归到世博最初的艺术本质中去,理论上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在设计上也要注重环保。
“可持续发展”观念来源于生活,因此它不应只体现在设计表面上,更要体现在设计的本质观念上。
北京图建达(TGT)低碳建筑团队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