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课用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48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意和诗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解析。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品读法: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分析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实例讲解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 品读感悟:组织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5. 讲解示范: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6.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一首古诗词,体会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短文,阐述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内容:1. 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相关推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弃疾《⽔龙吟·登建康赏⼼亭》教案⾟弃疾《⽔龙吟·登建康赏⼼亭》教案 作为⼀名优秀的教育⼯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教学效率。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弃疾《⽔龙吟·登建康赏⼼亭》教案,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导⼊ 1、有些诗句,⼈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何⼈,却能将其熟记于⼼,并千古传诵。
下⾯,我们⼀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个星天外,两三点⾬⼭前 众⾥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那⼈却在灯⽕阑珊处 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弃疾的名作《⽔龙吟登建康赏⼼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作者简介,知⼈论世 ⾟弃疾,南宋词⼈,字幼安,号稼轩,⼭东历城⼈。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
因⽣长于⾦⼈占领区,⾃幼就决⼼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都在进⾏抗⾦御敌,统⼀中原的奋⽃。
⾃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战丧胆,⽢⼼纳贡求合。
⾝为“归正⼈”的⾟弃疾,因受到歧视⽽不被重⽤。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图恢复国家统⼀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由朗读、听⽼师读、抽读、译读 (学⽣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2、出⾊的朗读往往是建⽴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就请⼤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起探讨。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弃疾的这⾸词,相信⼤家⼀定读懂了⼀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分析词的上⽚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
上⽚中词⼈⽤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是景⾊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 —— 江⽉、⼭景、落⽇、断鸿、游⼦ 2、师:⼀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描写⼜牵动了词⼈怎样的⼼绪呢? 教师提⽰:请⼤家抓住关键词 (学⽣讨论完成) (1)词⼈由⽔写到⼭,有⽆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清秋,⽔随天去秋⽆际”是词⼈在赏⼼亭上看到的江景,⽔天⼀⾊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