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资料]集体合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3
[键入文字]关于集体合同的发展简介下面一篇介绍集体合同的发展简介,19世纪中叶,工人要求改善劳动条件的罢工斗争日益强烈,资本家为避免罢工损失,不能不与工人组织谈判,同意签订集体合同。
关于集体合同的发展简介 19世纪中叶,工人要求改善劳动条件的罢工斗争日益强烈,资本家为避免罢工损失,不能不与工人组织谈判,同意签订集体合同。
从此,签订集体合同的范围逐渐扩大。
但它并不具有法律效力,法院也不受理集体合同案件。
到20世纪初,经过工人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才被迫承认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并颁布了关于签订集体合同的法律。
德国在1918年发布了《劳动协约、劳动者及使用人委员会暨劳动争议调停令》,并于1921年颁布了《劳动协约法(草案)》。
法国于1919年颁布了《劳动协约法》后,又将其编入《劳动法典》。
1935年美国公布了《国家劳工关系法》(《华格纳法》),承认了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集体合同内容普遍扩大,除过去规定的工作时间、工资标准和劳动保护等项内容外,还规定了录用、调动和辞退职工的程序、技术培训、休假期限、辞退补助金、养老金和抚恤金的支付条件以及工人组织的权利和工人参加企业管理办法等项内容。
但有些国家还没有关于休假待遇、病假待遇、怀孕和分娩待遇的立法,甚至没有关于成年男子劳动时间和职工休假的立法,工人的劳动条件也缺少保障。
苏联、东欧国家的集体合同 企业行政和工会为保证完成或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加强劳动保护和改善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条件而签订的双方相互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集体协议书。
苏联于1918年7月2日颁布的第一个集体合同法令是《确定工资定额(工资率)和劳动条件的集体合同批准程序》。
1922年《俄罗斯联邦劳动法典》第4章,1970年《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劳动1。
集体合同——历史演变、理论评述及利益共享理自从历史上有了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有关集体合同的理论就开始出现。
有关集体合同的理论既是集体合同经验的总结,也是指导集体合同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集体合同的历史演变一、集体合同的产生1、世界上其他国家集体合同的产生。
在18世纪末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英国雇用劳动者团体与工厂主签订的劳动协定,是集体合同的萌芽。
在1799年,美国费城的制鞋工人就与雇主举行过谈判。
英国、美国是集体合同产生最早的国家。
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在英国、美国的产生并非偶然。
有学者分析美国集体合同产生原因时说,“工业革命、庞大公司、产业崛起和边疆地区的消除把美国变成了受薪阶级的社会,大多数人都靠卖劳动力来谋生和进取。
这些工作者面临五项问题:(一)个别工作者被逼接受公司所定的任何而为之劳作。
公司雇主很少需要某一特定个人的工作,因而通常可以说:要做工就要接受我们的条件。
如果你不做,有别人在等着做哩。
(二)工作的持续性变成一项很令人担心的事。
假如工厂因为缺少订货单而把雇员撤职,或将一间工厂机械拆卸,搬到另一个地方经营,它的雇员就要遭遇贫穷和艰苦。
(三)工业上的意外或疾病,和由此带来的工资损失,也是生活艰苦的一个根源。
(四)成千上万的雇员齐集于综合性的工厂内工作,使庞大的权力集中于经理和经理属下的人员的手上。
这种权力的执行很容易趋于武断。
(五)人们开始失却古代工匠在完成一件制品时所特有的引以为豪的心理。
由于做了一些循例的工作,他们发觉自己变成了劳动的单位。
他们渴望对影响他们的工业决策可以发表意见。
”每一个工业化国家都遇到这些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不同,美国工人采取了在现存经济制度中谋求自助的途径,于是工会产生了,集体谈判、集体合同、罢工、锁厂等成为解决劳动问题的手段。
2、中国集体合同的产生“集体合同”这一名称在中国的出现,最早是在1931年11月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而在此之前集体合同称为团体契约。
集体合同制度
集体合同制度是我国《劳动法》创设的劳动合同制度,其法律源渊源自西方民主国家的独立工会劳资协商谈判机制。
独立工会是西方民主国家普遍实行的跨党派工会组织,以争取和维护工人权益为宗旨,是民主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西方民主国家企业工人的基本权利常常有独立工会代表工人行使和维护,比如劳资工资协商、职工福利保障、休假休息权或者劳资纠纷等等,均由独立工会代表工人与资方协商、谈判,以争取工人利益,从而充分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我国《工会法》也明确规定,各级工会组织均应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因此,西方民主国家的独立工会制度不适用我国,理论上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完全可以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企业工人合法权利。
但是,独立工会劳资协商谈判机制的维权模式,为我国创设劳动法集体合同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我国集体合同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合同制度,深深地铭刻着中国特色烙印,与西方民主国家独立工会的劳资协商谈判有本质区别。
集体合同是指企业职工一方代表企业工会与企业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签订集体合同的主体必须是企业工会和企业,行业集体合同的主体为行业协会工会和行业协会,区域集体合同的主体为区域。
第九章集体合同管理第一节集体合同概述一、集体合同的概念:是企业(仿企)和工会之间就各项具体劳动标准协商谈判而缔结的协议。
二、集体合同的产生和发展最早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
(18;19;20ct)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合同最早产生于苏联。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放后—1994-2004-三、集体合同的内容(一)劳动报酬;(二)工作时间;(三)休息休假;(四)劳动安全与卫生;(五)补充保险和福利;(六)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七)职业技能培训;(八)劳动合同管理;(九)奖惩;(十)裁员;(十一)合同期限;(十二)变更、解除集体合同的程序;(十三)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时协商处理办法;(十四)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十五)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约定的其他内容。
第二节集体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消失一、集体合同的订立工会代表--用人单位;尚未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的代表与用人单位订立。
2/3,1/2 ;≤1/3订立的原则:合法原则;平等协商原则;义务对等原则;订立的程序:集体协商;双方签字;报送审查;(10日,15日内,属地管辖);公布。
(10)一式三份,有效期1-3年二、集体合同的履行定义:集体合同主体双方按照集体合同规定履行合同规定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
原则:实际履行;全面履行;协作履行。
三、集体合同的变更定义:对依法成立、尚未履行的集体合同条款所作的修改或增删。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一)用人单位因被兼并、解散、破产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的;(二)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或部分无法履行的;(三)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约定的变更或解除条件出现的;(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适用《集体合同规定》的集体协商程序。
四、集体合同的解除定义:提前终止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
集体合同法律制度研究集体合同是劳动法中的重要法律制度,它是集体谈判的结果,涉及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劳资矛盾的协调处理等方面。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法律规定、实践运用和存在问题等角度对集体合同法律制度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历史背景集体合同作为一种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起源于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劳资冲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人阶级面临诸多困境,欠缺权益保护和劳动条件改善的机制。
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劳工组织开始倡导集体谈判,通过与雇主达成集体合同协议来达到权益保护和劳动条件改善的目的。
二、法律规定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劳动法是对集体合同进行规范的主要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章明确规定了集体合同的主要内容、签订程序及效力等方面的内容。
《劳动合同法》及其配套法规也对集体合同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集体合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劳动条件、工资福利待遇、职工培训、劳动保护和安全卫生、劳动纪律与奖惩、社会保险和福利等。
集体合同的签订需要经过法定程序,劳务派遣和劳务外包等形式的劳动关系也适用集体合同。
三、实践运用集体合同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它为劳资关系的和谐提供了制度保障。
集体合同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明确了雇主的义务。
通过集体合同的签订,劳资双方可以进行平等协商,促进了劳资双方的沟通与合作。
其次,集体合同对劳动条件的改善起到了推动作用。
劳动者通过集体合同可以争取到更好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提高了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满意度。
再次,集体合同对劳动争议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
当劳资双方产生分歧和纠纷时,可以通过集体合同中约定的争议解决机制,进行协商和调解,避免了劳资矛盾的激化和劳动纠纷的产生。
四、存在问题尽管集体合同在保护劳动者权益和调整劳资关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劳工组织和劳资之间的力量对比不平衡,导致集体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存在困难。
一些雇主往往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限制了集体合同的有效性。
集体合同制度在中国的产生
集体合同制度在中国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具体可以归因于以下两
个主要因素:
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在国家经济管理和劳动关系方面的地位得到提高。
与此同时,政
府开始重视工人和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劳动法律制度逐渐完善。
2. 集体化改革: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行农村的集体化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们失去了私人土地的所有权,而土地资源被集体所有,农民集体组织决定了土地
的使用权和收益分配。
为了保障农民的权益,需要建立起适合集体所有制的新型劳动
关系,这就需要建立集体合同制度。
基于以上两个因素,中国于195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其中明确规定了集体合同制度的内容和范围。
根据劳动法规定,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农村经济组织需
要与工人员工和农民签订集体合同,明确劳动条件、工资待遇、劳动保护等事项,以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集体合同制度的出现为中国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保障,也为劳动者提供了权
益保障的途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集体合同制度逐渐完善,并与其他劳动法律
制度相互配合,成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工具之一。
集体合同制度在中国的产生导读:本文集体合同制度在中国的产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张喜亮我国的集体合同制度最早起源于劳动立法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以领导工人运动为己任。
中国共产党内部组织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抓住北洋军阀民国政府宣布恢复国会制定宪法的机会,拟定了《劳动立法原则》和《劳动法大纲》,发出了关于开展劳动立法运动的通告,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的劳动立法运动。
《劳动法大纲》确认劳动者有“缔结团体契约的权利”,最早提出了争取集体谈判权的号召。
中国共产党的劳动立法运动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争取集体谈判权是共产党领导的劳动立法运动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之一。
1924年11月,以孙中山为首的广州国民革命政府颁布了《工会条例》,这个条例确认了工人有组织工会的权利,工会有权代表劳工与雇主签订团体协议即集体合同。
这是中国第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规定了中国工人组织工会的权利和工会代表劳工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
1926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了《劳动法大纲决议案》,决议案重申了工会代表劳工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
民国初期的各个军阀政府颁发的有关劳动的立法如《工厂通则》、《工厂条例》以及统领西北的冯玉祥地方军阀政府颁发的《劳动法》中,都有关于劳工团体协约权即集体谈判权的内容。
国民党再次取得民国执政权以后的1930年颁发了《团体协约法》,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真正具有国家意义之关于集体合同制度的法律。
民国时期颁发的《工厂法》也包括了集体合同制度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其建立的苏区或革命根据地也制定并实施了集体合同制度。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确立的劳动法基本原则和苏维埃政权的劳动政策,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这个法律文件中规定了苏区企业中的集体合同制度:“集体合同是一方面由职工会代表工人和职员与另一方面的雇主所订立的集体条约,在该集体合同上规定出企业机关、家庭及私人雇主对于雇佣劳动者的条件,并规定将来雇佣劳动者个人与雇主间订立劳动合同的内容。
集体合同制度概念研究一、概念解析集体合同制度是指劳动组织和员工之间达成协议的一种制度。
员工代表或工会与雇主代表协商签订的协议称为集体合同,它规定了劳动组织和员工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劳动组织和员工的工作待遇、休息时间及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问题。
集体合同制度是工会、法律和经济手段的有机结合,是维护工人权利、调整工资待遇、保障工作安全的基本制度之一。
二、发展过程及现状集体合同制度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和欧洲,当时的工会和雇主进行集体谈判,协商签订合同,保障了工人的权益和利益。
20世纪50年代,随着民族工业的迅猛发展,国内工会运动逐步兴起,在此背景下,我国也开始探索集体合同制度的实践和发展。
1982年颁布的《劳动法》首次规定了集体合同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明确规定“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可以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合同的具体条款,订立书面的集体合同”。
自此,我国集体合同制度开始进入坚实发展的轨道。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行业和企业组织了集体合同,全国共签订的集体合同已经达数百万个。
虽然在实践中,许多企业和工会对于集体合同制度尚未充分理解和运用,但随着宣传教育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集体合同制度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三、集体合同制度的作用和意义1.促进和谐劳资关系集体合同的签订是在工会代表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的,它体现了劳动对等协定的精神,更重要的是维护了双方的权益。
集体合同制度能够在合法、秩序、安全、稳定的前提下,促进和谐劳资关系,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利益。
2.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集体合同制度是加强劳动组织维权能力的重要途径,它通过与雇主签订合同的方式,充分保障了工人的权益。
在劳动法规中,规定有不少条款是针对集体合同的相关内容而设定的。
集体合同的存在有利于保障工人的利益和权益,使其不会因为法律缺陷而受到不法侵害。
3.有效制约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集体合同制度是一种有效的备案程序,一旦雇主违反合同条款,劳动组织和员工就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其利益和权益。
集体合同(二)一、引言集体合同是劳动法中的重要制度之一,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集体合同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集体合同的内容、签订和执行等方面的问题,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了解。
二、集体合同的内容集体合同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条件:集体合同应当明确规定劳动者的工资、工时、休假、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劳动条件。
这些内容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劳动关系稳定的基础。
2.劳动纪律:集体合同应当约定劳动者的纪律要求,包括工作纪律、考勤纪律、安全纪律等。
这些纪律要求是保证工作秩序和正常生产的重要依据。
3.劳动争议解决:集体合同应当明确规定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和方式。
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双方可以按照集体合同中的规定进行协商、调解或仲裁,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4.其他事项:集体合同还可以约定其他与劳动关系有关的事项,如劳动者福利待遇、职业培训、晋升机制等。
这些约定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三、集体合同的签订集体合同的签订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自愿原则:集体合同的签订应当基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自愿,双方应当平等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2.代表性原则:集体合同的签订应当由劳动者代表和用人单位代表进行,代表应当具备法定资格和代表性。
3.公平原则:集体合同的签订应当公平合理,不能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程序原则:集体合同的签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包括召开会议、讨论、表决等环节。
四、集体合同的执行集体合同的执行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关键环节,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诚实信用原则:双方应当按照集体合同的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不得违反合同约定。
2.平等对待原则:用人单位应当平等对待劳动者,不得歧视、压迫或剥削劳动者。
3.保密原则:集体合同的内容应当保密,未经双方同意,不得向第三方透露。
4.变更和解除原则:集体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双方应当达成一致意见。
集体合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集体合同制度成为调整劳资关系的一种产生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
集体协商即集体谈判的行为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末。
1791年美国的费城和纽约等城市的印刷业工人、制鞋业工人和木制业的工人都成立了行业组织,大家以这样的组织形式团结起来反抗雇主方面的剥削。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集体谈判是在1799年,美国费城的制鞋业工人为维护其合理的经济利益而与雇主就劳动标准问题进行过集体谈判,后来费城和纽约等城市的印刷业等行业的工人也开始了这种谈判,集体谈判若是不能达成协议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罢工斗争以示对雇主方面的抗议和威胁。
雇主也想尽办法对工人和工人组织进行指控,但是这样的指控往往既难以达到其残酷剥削的目的也难平息此起彼伏的罢工浪潮。
在这种斗争与妥协中,开始出现通过更认真的集体谈判解决问题的方案。
虽然当时谈判的内容还比较简单,但是,这种行为却开启了集体谈判的先河。
十九世纪初英国工会合法化,1850年英国的纺织业、矿山业、冶铁业的工会便代表劳工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就有关劳动标准问题达成协议,到1870年,涉及等劳动标准的协议越来越多。
1910年英国商务院第一次发表集体合同调查报告。
在1696件集体合同中关于工资标准的集体合同就有563件,一般雇用条件的集体合同有1103件,其它的有30件。
集体合同法制化出现在十九世纪初。
1904年新西兰颁布了最早的集体合同法律,制定了各种有关集体合同的法律。
1907年奥地利和荷兰也相继制定了有关集体合同的法律制度。
1911年瑞士颁布的《债务法》也有两条是关于集体合同内容的。
这个时期的集体合同多被视为民事法律关系,其内容也相对比较简单,但是这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集体
合同立法,开启了调整劳资关系的法律制度。
集体合同制度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社会劳资斗争的成果之一,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迫使雇主方面不得不正视工人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社会力量的存在。
为了避免更多的经济利益的损失,雇主方面必须缓解劳资矛盾,这个缓解矛盾的有效方式就是通过协商谈判的办法,一方面对劳工提出的要求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同时,通过这个协商谈判也对劳工的行为做出某种程度的约束。
正是这种斗争与妥协带来的劳资关系的相对稳定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集体谈判进而签订集体合同的制度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与肯定,于是便产生了集体合同法律制度。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迫于工人运动的压力德国在1918年底颁布了《集体合同、劳工及使用人委员会和仲裁法》。
这个法律文件对集体合同制度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此后,1921年4月又颁布了《集体合同法》,把该法纳入了德国统一之中。
1919年法国制定了集体合同特别法,也纳入了劳动法典当中。
芬兰在1924年也制定了集体合同法,瑞士在1928年也颁发了集体合同法。
美国1935年颁发的《国家劳资关系法》中也对集体合同的内容做了专门的规定。
英国是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产生比较早的国家,但是由英国的判例法的法律体系本质所决定,其集体合同立法相对滞后于其它国家,甚至滞后于其殖民地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人民尤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对战争和社会的动荡深恶痛绝,缓和劳资矛盾众望所向。
欧美国家开始积极干预劳资关系,制定了一系列的劳动法律,集体合同这种调整劳资关系的有效制度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发展。
二战后各国都在不断地制定和完善劳动法律,许多国家都对集体合同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给予认可。
1946年到1950年的四年间,法国就颁布了多项涉及集体合同的法律。
集体合同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发达的国家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也有一些发展。
1958年非洲的加
纳也制定了国家《劳资关系法》,1967年卢旺达制定了《劳工法》,1971年赞比亚制定了《劳资关系法》;阿拉伯世界国家如伊拉克在1970年制定了《共和国劳工法》,同年利比亚也制定了《利比亚劳工法》,同年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也制定了自己的《劳工法》等等,所有这些国家的劳工法或劳资关系法,其中都有关于集体合同的专门性规定。
苏俄十月革命以后,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调整劳资关系的集体合同制度的经验,实行了按产业不同签订集体合同的做法,逐步在企业内部也开始实行集体合同制度。
东欧国家照搬苏联的经验建国后也开始在企业内部实行集体合同制定,用集体合同制定来调整。
集体谈判产生于十八世纪末,集体合同制度形成于十九世纪初中叶,现代意义的集体合同制度实际上是完善于二十世纪中叶,业已成为世界各国调整和员工之间关系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被各国普遍采用。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