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库哈斯综述

库哈斯综述

库哈斯综述
库哈斯综述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建筑理论及作品

专业:2011级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姓名:杨勇涛学号:1101214345

一、前言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当代西方社会文化日益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各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层出不穷。一元的文化结构早已经被打破,新的权威远没有建立,并且可能永远也再无法建立。但是在谈及当代建筑领域里的大师或者建筑理论新的发展时,库哈斯是我们不可能回避的一个话题。与其他的普利茨克奖获得者不同,库哈斯不仅因他的作品来影响世界建筑界,也因他的思想持续地给整个行业带来震撼。但是,对于库哈斯的评价从来不是一边倒的叫好,他特立独行,毁誉参半。

有人赞扬他的建筑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对城市的关注、重拾了对社会的责任、规避了对形式的无节制追求。有人则谴责他对形式无节制的新现代主义式回避、近乎卡通似地还原图解、廉价甚至是丑陋的结构。

但是众说纷纭之下,到底怎样的描述最接近那个最真实最本质的库哈斯?到底如何研究,才能真正地理解库哈斯的建筑和他理论?

借着文献阅读的课程要求,笔者选取了库哈斯作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对象。通过阅读库哈斯的相关著作、研读他的部分作品以及第三方的研究成果,笔者对于库哈斯获得了一定的了解。但无论是提纲挈领地概述库哈斯的建筑理论还是深入重点地解读库哈斯的建筑作品,相信都无法呈现一个完整的、完全正确的库哈斯。

本文仅就自己的研读做一个成果的报告,尽己之力来描述库哈斯理论及其作品。

二、主题

1、雷姆?库哈斯的生辰年表

1944年11月17日,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市。

1952年,8岁时随左翼的父亲迁居于独立后的原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

1956年,12岁时返回荷兰,定居于阿姆斯特丹。

1963年,高中毕业,选择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海牙邮报》的记者,开始了5年的记者生涯。

1968年,24岁是库哈斯事业的转折点,他放弃了记者和剧作家的工作,前往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开始学习建筑。

1972年,28岁的库哈斯从AA毕业,远赴美国的康奈尔大学进行研究。

1975年,到美国纽约城市与建筑学院作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

1978年,出版《癫狂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性宣言》,一鸣惊人。

1988年6月,参加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以解构主义为主题的展览,成为新时代建筑探索的先锋人物。

20世纪90年代起,受任哈佛设计学院教授,工作也逐步转向建筑理论和虚拟建筑,并组建了AMO。

2000年,获得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茨克奖。

2007年,获选美国《时代》杂志2008年度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2、雷姆?库哈斯的建筑理论

2000年,库哈斯获得年度普利茨克奖,当时的评奖委员会对库哈斯作出这样的评价:“因他20余年来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定义建筑和文化之间的新型关系范式,因他对建筑环境的贡献和他的思想,授予库哈斯普利茨克建筑奖。”

理论与实践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是库哈斯建筑成就的主要特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他的个人职业生涯都是理论先行,经常在建筑远未建成的时候,他的思想便已经在理论界被广

泛研究。从根本上说,库哈斯的成就更多的在于他的理论,他的建筑只是他理论研究的产物和实验的对象。

1978年,库哈斯出版了他在纽约期间的研究成果《癫狂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性宣言(Delirious New York,a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该书深度探讨了都市文化对建筑带来的作用,并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多变的都市文化与建筑间象征性的互动关系。这本书中关于都市与建筑关系的一些观点,成为了贯穿库哈斯建筑作品的思想主线。

20世纪90年代,库哈斯开始担任哈佛设计学院教授,工作也逐步转向建筑理论和虚拟建筑。1995年,库哈斯出版了他的另一部著作《小,中,大,特大(S,M,L,XL)》。同样,这部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借着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的关注度,他的关于“大”的理论在国内建筑界受到广泛地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同。

但是,成就只是属于过去,库哈斯的理论思考从来没有停息:2001年,出版《变异(Mutations)》;2002年出版《哈佛设计学院购物指南(The Harvard Design School Guide to Shopping)》和《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分别对购物和零售业在城市中的作用、中国珠三角5座城市的建筑及城市状况进行了研究;2003年出版《内容(Content)》;2007年出版哈佛大学城市研究项目成果《拉各斯:它如何运作(Lagos:How It Works)》和AMO对海湾地区的研究成果《阿尔玛那克(Al Manakh)》。

从库哈斯历年来的出版物,我们可以看到库哈斯许许多多的创见。其中犹以《癫狂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性宣言(Delirious New York,a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中的“拥塞文化”理论,《小,中,大,特大(S,M,L,XL)》中的“大”的理论以及“广普城市”理论最具影响力和认同度。下文就对分别对这三个理论进行简要论述。

?“拥塞文化”理论

在《癫狂的纽约》里,库哈斯用“拥塞”来概括曼哈顿的本质,认为“拥塞”的存在产生了大都市效应,并直接影响了城市形态和城市中的建筑。“拥塞”不仅是建筑的问题,更是大都市的生活方式和一种文化,即“拥塞文化”。高层高密度的城市形态是“拥塞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表现,但物质意义上的高密度并不是全部,更是建筑“内容”的高密度状态。

库哈斯评价内容丰富的摩天楼是“社会压缩器”,是“产生和强化人类交往理想形式的机器”。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大”的建筑便是应对这种状态的最好容器。

?“大”理论

由于城市用地对综合利用率的追求,以及资本的力量等因素决定了建筑必须做“大”,要有巨大的体量来容纳多样复合的功能和各种要素。“拥塞”导致了功能复合、内容多样的“大”建筑应运而生。遍布世界的巨型商业建筑和各类建筑综合体等已成为城市繁华的象征,“大”已成为城市建筑的普遍表征。“拥塞”成为“大”的诱因,而“大”既是“拥塞文化”的典型特征,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库哈斯为“大”的魅力深深着迷,并提出了自己关于“大”的5条定律。

①超出了一定的临界体量,一个建筑物便成了一个大建筑。这种体量不再能够由一个单独的建筑体态、甚或任何建筑体态组合所控制。

②电梯和其他相关的发明宣布了建筑的“经典曲目”的失效。构成、尺度、比例、细部的问题如今已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建筑的“艺术”在“大”中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③在“大”中,从核心到表皮距离的增长已到了立面再也无法揭示内部事件的临界点。建筑的内部与外部变成了相互分离的两个独立部分:一个应付着内容和图解需求的不确定性,而另一个为城市提供一种表面上的稳定性。

④仅仅通过大小尺度,这类建筑进入了一个不属于道德范畴的领域,超越了好或者坏。它们的影响独立于它们的品质而存在。

⑤与所有这些要素(尺度、建筑构成、传统、透明度、伦理)的决裂暗示了最终和最根

本的决裂:“大”不再是城市组织的一部分。它潜台词是:文脉,见鬼去吧。

“大”在库哈斯的建筑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为他和OMA的建筑创作提供了理论的支持,进而生成了库哈斯建筑作品的独特美学及解决方式。

?“广普城市”理论

在《小, 中, 大, 特大(S , M , L , XL)》一书中, 库哈斯提出了“广普城市”这个重要的概念。

在探讨这个概念的《广普城市》一文中, 首先遇到的是什么是大都会的“个性”价值? 库哈斯对大都会“个性”既可识别性的“必要性”作了探讨。他认为, 可识别性来自物质环境, 来自历史, 来自文脉, 来自现实, 然而大都会制造的膨胀消费使这些因素被稀释淡化; “个性”需要集中, 但“一旦影响的范围扩大了, 中心的权威和力量就日渐淡薄”。库哈斯认为“个性”的趋向淡化甚至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个性”的消失导致了大量没有中心、没有历史、没有特色的“广普城市”的出现。进而, 库哈斯怀疑“个性”是否阻碍了城市的这种发展趋势。他说: “可识别性像是一个灯塔,要想改变它的定位和发出的信号, 就必须付出使航线不稳定的代价。”库哈斯不认为“广普城市”是一个肮脏的词汇。相反, 他主张建筑师正视缺乏历史、缺乏文脉、缺乏“个性”的“广普城市”大量的出现, 要服从现代城市的现状, 进而参与到城市的未来。

他说:“建筑学对此无能为力, 文化也同样。我们所有人都抱怨我们面临无差异、无特色的环境。我们说, 我们要创造美、可识别性、质量和秩序。但也许,事实上我们拥有的城市就是我们所最渴望的。也许,没有任何个性本身就提供了最好的生活环境。”

对于这个理论,笔者持保留意见:对于现实全盘接受,让库哈斯总能直面问题的本质,进而找到一个自明的体系来解决从政治到技术层面的所有问题。但是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面貌的同一化已经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对于问题全盘接收,而不思考解决与改善的办法,是否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姿态?他的这种对个性、历史、文脉的抹杀无疑于16世纪荷兰殖民主义者对亚非拉的统治。文化无用论毕竟将造成人类发展中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的缺失,文化上的缺失将使再大的建筑也变成空洞的躯壳。

库哈斯在得出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的结论后,希望用“大”来消解一切,这样的理论应该说已经停滞不前了。

3、雷姆?库哈斯的建筑作品

?总体评述

库哈斯的建筑形式多变,没有固定的手法和套路,给世界的建筑师留下了永远难以模仿的感叹。但是与多变实体相悖的是,他的建筑有着稳定的内核,有着贯穿他几乎所有作品始终的理念和方法论的基础。

注重建筑与城市,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生活的联系,勇于应对建筑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是库哈斯建筑创作的理念基础。对于建筑本质、当代文化与城市建筑的联系、城市与建筑的关系、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深入思考影响到了他的每一个建筑理念的形成和每一次建筑创作的构思。如果我们试图真正地解读库哈斯的建筑,那么我们就必须将所有的关联方面都有所企及。库哈斯的建筑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一定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思想给予形式是库哈斯建筑作品最为重要的特征。使人震撼、难以模仿而又多变的形式不是库哈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而是建筑解答的终点。每当我们赞叹于库哈斯建筑的形式之惊世骇俗,并且理所当然地推测库哈斯陷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仅仅为了抓住世人的眼球?但是库哈斯从来不是,在他的作品里,形式从来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形式只是表达他思想的载体。

库哈斯的美学独树一帜。在他的建筑里,传统的构图理论已经完全失效。我们看不到比

例,看不到对比,看不到主从、韵律等影响建筑发展数千年的经典理论。库哈斯在对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方面的非同寻常的见解在哲学的高度上改变了他的美学取向,让他在貌似纷繁实则统一的建筑世界里显得如此卓尔不群。以“大”为美、紧随时代脉搏、由功能和理念推导出的美学创新形成了库哈斯所特有的建筑美学特征。无论最终建筑的效果的是“美”或者“丑”,库哈斯至少提供了一条到达新美学的可能途径。

应对全球化的浪潮、全面消费社会的来临等建筑所面临的新的世界,库哈斯积极的研究未来建筑的可能走向,并且为此提出大胆的预见和可能的解决方式。不同于当下世界,许多建筑师沉迷乡土或衷情科技,库哈斯乐观地接受现实、以现代生活为建筑的着眼点,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摸索和理论研究,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典型解读——中国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库哈斯及其OMA的建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很多项目都堪称当地的地标建筑,影响力巨大。考虑实际的了解程度以及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库哈斯的建筑思想,本文就撷取中国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作为解读的对象,以求管中窥豹,呈现一个较为直观的库哈斯建筑及其背后的理念。

①构思一:“大”

CCTV新总部大楼方案的诞生,环状扭曲的

摩天楼形象,可以说是库哈斯的建筑理念物化的

典型范例。它的最终形态超越了传统建筑的形式

范畴,它不仅是库哈斯天才灵光的显现,更是库

哈斯长期以来对大都市和超大型建筑深度思考的

结果。

一般情况下,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电

视台的各个功能总是散落于城市的不同地块里。

通常是把行政办公或演播置于城市中心区,而把

制作工厂等需要大面积场地的部分置于地价便宜

的郊区。但库哈斯并不想建造一个由功能各异的

建筑物组成的杂乱楼群——即将演播厅和制作设

施与行政管理和创作部门分散开来;相反,他考图1 CCTV大楼

虑,如将与电视有关的功能集中在一体,这样,每名员工便总是能够了解其同事的工作性质,从而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的链条,促进协作团结、减少孤立对立,还能如窗口般向世界昭示出一个强有力的新形象。在最终的方案中,库哈斯通过一个环形的设计,把电视台丰富的功能顺畅地连接起来。

这样,环形的建筑把电视台运作过程加强了,并推至极限。在这种条件下促成的想法正好契合了他关于“大”的理论。然而在理解“大”这一概念时要注意的是库哈斯的“大”并非是指尺度的大,而是代表一种形势以及它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征。

库哈斯说:“这一建筑也许是中国人无法想象,但是,确实只有中国人才能建造”。这句话的背后,不仅嘲弄了中国人的想象力,更是隐含着库哈斯对中国集权的政治现状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准确的把握。

也许,“大”的建筑形态便是当下中国的生动写照。

②构思二:摩天楼

CCTV是中国最具权威的电视传媒机构,其本身的社会地位和功能已确立了它作为国家级媒体的机构的象征。它所具有的意义也远远超越了功能的层面,而上升到城市和国家象征的地位。

标志有很多种诠释方式,一般情况下,很多城市都以高度来达成自己标志性的目的。但

是库哈斯并不赞同这样的做法。他认为,建筑没有必要去比高度,任何建筑都只能在短期内取得第一高度的地位,很快便被另一座更高的建筑所取代。高度不是我们的优势。与其在“高度”上取胜,不如在“广度”、也就是“大”上取胜——由高楼组成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群。

“摩天楼拔地而起,想象力轰然倒塌。”库哈斯的这句话让笔者感觉印象甚为深刻。也许,正因为这样的自觉,库哈斯的央视大楼方案改写了标志性建筑的历史。从今往后,高度将不再是标志性建筑最大标志。这个方案

最终在十家竞标单位中胜出,原因之

一便是他并未参与到对终极高度的

无谓争夺中。

方案的结果是库哈斯建筑和城

市理念的外延。建筑从外到内无不表

达了两者之间的关联。从形式上说,

建筑外部形体的不稳定性体现了当

今中国意识形态的不确定性和社会

快速变化的特征。同时也反应了建筑

内部程序组织和功能运作的关联状

态。建筑的结构系统的反应了整体性

和系统性。它打破了传统的梁柱结构

的力传递方式,而是让力在包裹建筑图2 世界以及亚洲标志性建筑高度比较

的“外骨骼”中传递。而外墙看似疏密无序的网架所表现出的非理性却恰恰反映了结构系统受力的理性。

当年因为方案掀起的论战早已经偃旗息鼓,央视大楼也早已投入使用。但是这个建筑给中国建筑界带来的思想冲击将继续或隐或显的存在,并将以一种潜在的方式来改变当下的建筑实践。

三、总结

库哈斯的思考往往天马行空但又根植于建筑本质,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面对繁杂的表象,他总是能够抓住设计的本质,以最为简洁有力的解决办法抓住设计的核心问题,推理、演绎,并演化为建筑的表达方式。他的作品,往往不是孤立于单一领域的建筑,而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他的作品,往往不是纯粹的建筑存在,而是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角度所生发的整体一分子。库哈斯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待建筑,他的建筑也就超越了建筑的存在,而成为整个世界的缩影。

库哈斯的建筑,也如它的产生过程一般,充满离奇和梦幻。建筑的理论总是会处于感性和理性的边缘,让我们经常无法如数理般验证它的绝对正确。一如他的建筑,我们除了惊叹概念的出人意料和形式的挑战常理,我们无法评价它的好坏。央视大楼已经建成数年,后来的辅楼大火以及主楼使用者的胆战心惊确证了大楼始终是存在着不可克服的问题。但是这又何妨?它已经建成。

对于库哈斯,虽然我们无法验证产生于他的逻辑之下的建筑的确优于普通的建筑,但是其全面的建筑观和建筑思想还是值得所有建筑师去借鉴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Citation from the Pritzker Prize Jury

[2] Rem Koolhaas.大.姜珺译.世界建筑2003,(2):44~45

[3]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 瑞姆 库哈斯的作品与思想.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4] 朱亦名. 1960年代与1970年代的库哈斯(1). 世界建筑. 2005 (7):33~39.

[5] OMA 大都会建筑事物所专辑[J ] . 世界建筑, 2003(2).

[6] 王寅. “建筑是需要争议的”——库哈斯访谈[N] . 南方周末, 2003 , 04 , 03 , 999 期.

[7] 朱亦民. 库哈斯与荷兰性[N] . 南方周末, 2003 , 04 , 03 , 999.

[8] 施武. 库哈斯来中国以前[J ] . 三联生活周刊, 2003 , 08 , 11 , 252.

[9] 刘松茯孙巍巍.雷姆?库哈斯.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0] 库哈斯.小,中,大,超大[M] .王群译.

[11] 伍端. 流动文脉——库哈斯的CCTV新总部大楼方案解读[J ] .时代建筑,2003(2):

51~55

图片来源

图 1

?

图 2

?伍端. 流动文脉——库哈斯的CCTV新总部大楼方案解读[J ] .时代建筑,2003(2):51~55

附录1 雷姆?库哈斯语录摘抄

如果不停止对真实的依赖,并且重新将建筑视作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去思考从政治层面到实际层面的所有问题,如果不讲我们自己从永恒中解放,去思索值得关注的和正在发生的新问题,例如贫困、大自然消失等,建筑学也许不会延续到2050年。(库哈斯在普利茨克奖获奖致辞结束语)

——

我不关注美与丑,我感兴趣的是它们如何建立起来。它们有这么多类型,它们记载了历史这就足够了。历史性是很重要的,我不在乎它们好或者坏。

——《南方周末》2003年04月03日第999期

假如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主义’,它不会再建立在命令与全能的孪生幻想之上;它将是一个不确定性的舞台;它将不再关心目标的任何关于永恒性的安排而是致力于开发土地的潜力;它的目的不再是稳定的结构而是一种拒绝任何固定形式产生的使土地能够适应时间过程之变化的创造;它不再与细枝末节的定义,限制的强加有关,而是与概念的延伸,边界的否定相联系,它不再关注于实体的分离与确定,而关注于发现那些不可命名的混合物;它不再牵挂城市,而是致力于面对无穷无尽的密集与多样化,捷径与再分配的状况,基础设施的控制问题——这是一种精神空间的再创造。由于现在城市已经无处不在,城市主义将永远不再关注于‘新的东西’,而只关注于‘更多的东西’和‘修正的东西’。它不再关注已经文明化的事物,而关注尚未充分开发的可能。因为城市已经失去控制,它将变为一种想象中的矢量。——《小, 中, 大, 特大(S , M , L , XL)》

可识别性越强,就越具有禁锢性,越不能容忍扩展、诠释、更新和矛盾。

——《小, 中, 大, 特大(S , M , L , XL)》

如果可识别性仅仅来自于历史、文脉、物质性的实体、真实性的话,那么我们便无法想像任何由我们自己制造的当代事物对可识别性有任何益处。但是人类正在以指数增长这一事实表明人类的过去将会在历史长河的某一点上变得异常渺小,以致无法为那些活着的人们拥有和共享。

——《小, 中, 大, 特大(S , M , L , XL)》

人可以栖居于一切环境。他们可能是悲惨的,也可能是狂喜的。但广普城市,这种普遍的城市状态,正在各处发生。它如此大量的出现,这一事实意味着广普城市是适于居住的。P174 建筑学与文化对此都无能为力。我们都抱怨我们面临完全类似的城市环境,我们说我们想创造美丽、个性、质量和秩序。可是,也许事实是我们已拥有的城市就是我们所渴望的。也许城市的毫无个性恰恰提供了最好的生存环境。

——《小, 中, 大, 特大(S , M , L , XL)》

“购物可能是最后仅存的公共活动方式。”

——《哈佛设计学院购物指南》

附录2 雷姆?库哈斯的理论著作

?1978年,出版《癫狂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性宣言(Delirious New York,a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

?1995年,出版《小,中,大,特大(S,M,L,XL)》。

?2001年,出版《变异(Mutations)》;

?2002年,出版《哈佛设计学院购物指南(The Harvard Design School Guide to Shopping)》和《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

?2003年,出版《内容(Content)》;

?2007年,出版哈佛大学城市研究项目成果《拉各斯:它如何运作(Lagos:How It Works)》和AMO对海湾地区的研究成果《阿尔玛那克(Al Manakh)》。

附录3 雷姆?库哈斯所获奖项和荣誉

? 1974 因迈阿密住宅得进步建筑奖

? 1991 因达尔亚娃别墅获得法国最佳建筑设计奖

因纳克瑟斯/那克瑟斯世界福冈住宅得日本建筑师协会1191年度最佳建筑奖

? 1992 因欧罗里尔都市计划获得安东尼奥?高地奖、奥林匹克奖

美国加州洛杉矶葛提中心客座学者

? 1997 因S,M,L,XL获得美国建筑协会(AIA)布克奖

? 1999 波尔多华厦获得美国《时代》杂志1998最佳设计奖

? 2000 普利茨克奖

? 2003 日本帝国特别奖

? 2004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

? 2005 因查理检查站住宅获密斯?凡?德?罗欧盟当代建筑奖

西雅图中央图书馆获美国《时代》杂志2004最佳设计奖

AIA荣誉奖

柏林大使馆获欧盟两年一次的当代建筑将

? 2006 获选美国《时代》杂志60位年度英雄

? 2007 获选美国《时代》杂志2008年度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附录4 雷姆?库哈斯及OMA的部分建筑作品年表

(摘自《世界建筑》2003年02期)

? 1972 大出离,或建筑的志愿囚徒,柏林,德国

“着迷的地球仪”城,纽约,美国

? 1975 斯芬克斯旅馆,纽约,美国

? 1976 新福利岛,纽约,美国

? 1977 游泳池的故事,纽约,美国

? 1978 《癫疯纽约:一部曼哈顿的回溯性宣言》,纽约,美国荷兰议会扩建,海牙,荷兰

? 1979 圆形监狱改建研究,阿纳姆,荷兰

伯姆普杰斯街板式塔楼,鹿特丹,荷兰

? 1980 科赫街/弗里德里克街住宅,柏林,德国

? 1981 IJ城规划,阿姆斯特丹,荷兰

荷兰舞蹈剧院,方案1,海牙,荷兰

? 1982 警察局,阿尔默港,荷兰

拉维莱特公园,巴黎,法国

? 1984 达拉瓦住宅,巴黎,法国

丘吉尔广场办公大厦,鹿特丹,荷兰

? 1986 乌德勒支大学校园规划,乌德勒支,荷兰

海牙市政厅,海牙,荷兰

? 1987 美术馆,鹿特丹,荷兰

? 1988 欧洲迪斯尼旅馆,马恩拉瓦莱,法国

荷兰建筑学会,鹿特丹,荷兰

荷兰体育博物馆,弗列渥霍夫,荷兰

欧洲里尔:国际事务中心,里尔,法国

? 1989 海洋总站,泽布吕赫,比利时

“纳克索斯世界”住宅,福冈,日本

“OMA 的头十年”展,鹿特丹,荷兰

ZKM(媒体技术中心),卡尔斯如赫,德国

办公城方案,法兰克福机场,德国

大图书馆,巴黎,法国

河中的城市,安特卫普,比利时

? 1990 棕榈湾滨海旅馆和会议中心,阿加迪尔,摩洛哥地下通道,海牙,荷兰

会展中心,里尔,法国

? 1991 大轴线计划,巴黎,法国

多城市交通枢纽设计,荷兰

乍克·丹东办公大厦,巴黎,法国

? 1992 城市设计论坛,横滨,日本

教学工场,乌德勒支大学,荷兰

荷兰宅,霍尔顿,荷兰

IJ河堤岸规划,阿姆斯特丹,荷兰

市立博物馆扩建,阿姆斯特丹,荷兰

朱西厄大学的两个图书馆,巴黎,法国

? 1993 点城/南城,荷兰

海波银行,慕尼黑,德国

? 1994 波尔多住宅,法国

加的夫湾歌剧院,威尔士,英国

超级和流行,公共厕所设计,格罗宁根,荷兰

梅特罗·戴德表演艺术中心,迈阿密,美国

崎玉竞技场,东京,日本

泰特现代艺术画廊扩建,伦敦,英国

阿尔默总体规划,荷兰

国家广场,日内瓦,瑞士

C3 大厦,鹿特丹,荷兰

? 1995 节日住宅,海牙,荷兰

A4高速走廊,鹿特丹,荷兰

新汉城国际机场,韩国

流行文化中心,海牙,荷兰

布罗伊宁格百货商场,斯图加特,德国

H 计划,汉城,韩国

苏黎世机场2000,瑞士

阿姆斯特丹南轴规划,荷兰

斯德哥尔摩奥林匹克馆,瑞典

托戈大厦,汉城,韩国

港口规划,阿姆斯特丹,荷兰

苏黎士剧场,瑞士

欧洲里尔海报展,里尔,法国

卢克索剧院,鹿特丹,荷兰

伯纳普住宅,迈阿密,美国

旅馆和公寓,海牙,荷兰

《小、中、大、超大》

? 1996 沙斯住宅区,布雷达,荷兰

卡尔大楼,布雷达,荷兰

卡尔停车场,布雷达,荷兰

斯基弗机场研究,阿姆斯特丹,荷兰

超建筑,曼谷,泰国

汉城国立大学博物馆,汉城,韩国

码头计划,塞萨洛尼基,希腊

人权大楼,日内瓦,瑞士

迈松总体规划,法国

? 1997 马斯河平原规划,鹿特丹, the Netherlands

河内新城,越南

热那亚港,意大利

现代艺术博物馆扩建,纽约,美国

“新城市”展,卡塞尔,德国

办公公园,杜塞尔多夫,德国

西部中心,祖特梅尔,荷兰

环球城总部,洛杉矶,美国

荷兰大使馆,柏林,德国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美国

人智学基金会,柏林,德国

? 1998 阿尔默6号地块,荷兰

厄尔·贝若商业与文化中心,瓜达拉哈拉,墨西哥

港口总体规划,圣克鲁斯-德特内里费,西班牙

宋都新城,韩国

第二舞台剧院,纽约,美国

MAB 大厦,鹿特丹,荷兰

“生活方式”展,波尔多,法国

2000年住宅,鹿特丹,荷兰

罗马现代艺术博物馆,意大利

西雅图公共图书馆,美国

飞利浦总部,艾恩德霍芬,荷兰

? 1999 苏黎世体育场,瑞士

“运动中的城市”展,伦敦,英国

“生活方式”展,当代艺术学院,伦敦,英国

《30色》

“荷兰城”(阿尔默总体规划)展,鹿特丹,荷兰

阿瓦总部,巴黎,法国

巴哈马住宅,巴哈马

热那亚港,意大利

普拉达信息技术,美国

普拉达纽约旗舰店,美国

普拉达洛杉矶旗舰店,美国

普拉达旧金山旗舰店,美国

? 2000 斯基弗机场研究,阿姆斯特丹,荷兰

阿斯特广场旅馆,纽约,美国

古根海姆美术馆,拉斯维加斯,美国

“珠宝盒”,古根海姆贺米塔兹博物馆,拉斯维加斯,美国

布鲁克林音乐学院,布鲁克林,美国

塔申住宅,洛杉矶,美国

? 2001 巴塞罗那机场,西班牙

联合国城,纽约,美国

? 2002 科尔多瓦会议中心,西班牙

中央电视台,北京,中国

布鲁克林音乐学院,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

大都会三角洲,荷兰,任仕达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比利时,布鲁塞尔

广州歌剧院,中国,广州

朱丽安娜女王广场,荷兰,海牙

AMO图集,全球

科尔多瓦会议中心,西班牙,科尔多瓦

关税同盟矿区总体规划,德国,埃森

鲁尔区,德国,鲁尔区

三星现代艺术博物馆3号馆/三星儿童教育和文化中心,韩国,首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