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试力初步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意拳试力——“神龟出水”精解——以下是正文——神龟出水和摇旋一样是意拳最珍贵的技术保密内容,施教者一般是不会轻易传人的。
因此许多意拳爱好者都把神龟出水过于神秘化了。
姚宗勋先生习惯把神龟出水称为旋转试力,他老人家是从体育运动的范畴来使用专用述语的。
这项练习是非常复杂的,具有典型的意拳培养浑元力的传统练功方法。
所谓浑元力就是六面力,也就是说这个练习同时包括了上下、左右、前后的身体运动,即上下有浮动、左右有摇旋、前后有吞吐。
由于这个动作的幅度很大,相对来说对身体的柔韧性和全身上下肢的力量都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只有年纪较轻又是练习技击的人员才有必要练神龟出水。
而一般练习健身的人员对这个练习有一点了解就行了,浅尝辄止没有必要下很大的功夫。
神龟出水的具体练法是:采取大步桩的步法作为练习的基本姿势。
即在平常丁八步技击桩的基础上,前脚再向前迈出一大步成前四后六的大架低姿。
意拳练功采用的是后重法,即两腿的重心经常要放在后腿上,所谓前四后六或是前三后七。
只有在发力的瞬间才会变为前六后四或者前七后三,但很快又恢复到后重的准备姿势。
前后脚的距离按照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训练目的的不同适当把握,当然是低一些更好。
两脚左右的距离应在肩宽以上,不能前后脚放在一条线上。
双臂抬起在胸前呈平抱桩姿势,即双手掌心向下拇指内扣小指朝前指。
肘部弯曲成钝角,设想前后臂弯形成两个圆圈。
头部微向前脚方向拧转,头顶如线系眼向前看。
动作开始身体下蹲,头用意通过后臂弯形成的圆圈汆入水中,然后以头为主宰向前寻找由前臂弯形的圆圈为浮出水面的出口,后脚蹬地前脚扒地,身体恢复起步姿势。
整个神龟出水的动作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椭圆形轨迹。
以右脚为后脚的练习来说,就是自右下到左上的一个椭圆形轨迹。
全部动作都是在身体重心的后半部进行的,整个练习不能出现弓箭步。
神龟水出的技术要领在于:1、两手始终要保持相对不动,特别是前手。
2、再有一点是无论头部运动到任何部位,两只眼睛要始终朝前看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试力入门指要关于试力,王芗斋祖师强调说:试力是拳功入门最重要事。
可见,试力之重要,自不必多言,凡是意拳练习者都会在站桩锻炼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试力练习。
那么,站桩至何阶段开始练习试力比较好呢?其实,这个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我个人的体会,当我们通过站桩手上有了与外界的阻力感觉之后,就可以适当做一些相应的试力练习,并不一定非要等到自己有多好的站桩基础后再去做试力。
比如,我们站了一段时间的平步托抱桩后,手上有了一点拉丝的实感,就可以做平步的开合试力,因为试力本身也是先从手这个局部开始体认的,然后再逐渐过渡到用周身整体去体认。
当然,如果你想更加扎实些,也可多在站桩上下些功夫,等有了一些整体上的意力实感后,再进一步做试力的练习也是很好的选择,二者并不矛盾。
只要我们按照要求循序渐进地坚持站桩,就会不同程度地体会到身体上下、左右、前后都有一种引力的实感,不一定面面俱到,说是上下、左右、前后,其实就是身外四周各个方向,不过是统而言之,以六面代称而已。
这种实感初步的理解,就是我们站桩所要求的拳劲儿,它是我们在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运用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和神经支配所获得的一种引力实感,浑圆力也正是在这种引力实感的基础上,经过强化和综合培养起来的。
当然,这时的拳劲儿是十分微弱的,离拳术所需要的真实力量还有相当的距离,即使说我们站桩时的引力实感已经很强了,但是,当我们在站桩时有可能动作做得稍微大了一点,或者身体以及某个部位有位移的情况下,这种引力实感都会马上减弱或者消失。
然而,我们练习拳术尤其是要掌握技击对抗,就不可能总是站着不动,因此,我们自然会想到如何才能在肢体有位移的情况下,也就是在运动的状态下,能不能让这种引力实感,也就是这种拳劲儿,保留在自己的身上并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并运用于技击对抗之中呢?这就需要通过试力来完成这个由静到动的过渡任务。
试力,概括地讲,它是意拳训练的中心环节,是掌握技击的关键过程,也是整个意拳体系中范围最广、难度最大的一项专项内容。
意拳的试力和发力的基本技法意拳又名大成拳是中国传统功夫中上乘的功法之一,源于心意拳。
整个训练体系包括站桩、试力、摩擦步、发力、推手、实战散手等。
下面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的意拳的试力和发力的基本技法。
欢迎阅读!意拳的试力的基本技法1、求争力: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均有争力。
前膝与后胯要有争力,同时又要有合力。
2、要留意肩部放松下来。
不少人肩都不松。
试力在于腰、手、腿之间发生争力:特别是两脚要有力,好像把两脚之间的地蹬裂(意识)。
肩不要想它,把它忘掉。
3、试力时手部应加大意念、加大精神力,因手部是接触点。
4、肩部不要来回晃,这是太极病。
对方击在中心线,晃也没有用。
肩应随身一起动,是个整体。
5、试力时应假借一切,同时考虑内部的转变。
形曲而力有余,气直养而无害,蓄而后发。
6、伸手就是矛盾。
手下身体上,手左身体右,反之如此。
不做矛盾的动作、神态,对手难以迷惑,给对手造成错觉,然后击之、伸手就是矛盾,矛盾也谓之争力。
肢体之间,肢体与身体之间,肢体、身体和空间的矛盾等等都需要从理论上认识和实践中体会。
7、平常要练整体的力量,八方不空,立感即应,一触即发,练习本能。
8、力不空出,意不空回,要有整体劲,来回劲,捧、捋、挤、按不能单独讲用。
9、与假设大敌争地位,守着当中一点。
头胸为敌人要害。
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劲断意断神连。
重心保持皆在腰。
头项要顶,要有顶天立地的精神和方向、四处横胀的感觉。
勿忘,切记。
10、身手的矛盾,在试力时也可以手向前去,身向后来,手向后来,身向前去(左右、上下亦然,也可反向练习之)。
越练身体越浑圆。
11、试力时意念活动有争力,动作也应有争力的表现。
12、身体活动的角度(架式)姿态要越来越大,再越来越小,大小动作都要练,以便适合各种冗杂的场合。
13、要练习西洋拳来商量中国拳,"洋为中用'。
14、有了物质基础以后,关键在于正确的精神(思想)作指导,精神是本拳的关键。
精神是什么?是假借产生的力量,假借是对象,有了目标、对象,再由精神支配,就是正确的意念支配。
意拳(大成拳)基本功法——乌龙卷臂试力意拳(大成拳)基本功法——乌龙卷臂试力笔者:本文所述之乌龙卷臂试力是由林肇仑先生亲授的,属意拳(大成拳)早期比较重要的训练功法,钩挂试力就是由乌龙卷臂试力演变的。
据林师讲此试力是六十年代中期由杨德茂先生传授的,八十年代后期林师到珠海,幸遇师伯韩樵先生,又得韩先生点拨。
韩、杨二位先生都十分重视乌龙卷臂试力,所以林师对此试力有很深的体认。
林师在教学生试力时,往往是先练乌龙卷臂试力。
待有一定基础后,再练习钩挂试力,实践证明,这样进步反而更显著些乌龙卷臂试力又称“进退卷臂”,是意拳(大成拳)中比较重要的试力功法。
王芗斋先生在《意拳正轨》中云:”意拳之正轨,不外古势之老三拳,与龙虎二气。
龙虎二气为技,三拳为击“。
乌龙卷臂就是其中龙法的基本功法之一。
乌龙卷臂试力的基本运动形式为浑元桩的向内、向上的撑抱拧转、外翻为大天星桩,再由大天星桩往回卷、往内、向下的撑拧裹抱变为抓球桩,再由抓球桩变为扶按桩。
其练法如下:下肢站成丁八步,两手前伸,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心向下,手指自然撑开,两手相距25厘米左右,目视前方,然后,两手外旋180度(左手顺时针,右手逆时针),至手心斜向上方。
运转中要始终保持肘部外撑。
动作不停,两手由斜向上,往回、往内扣腕裹卷内旋90度(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同时配合手部的运动,后胯往后指,前膝前顶降低身体重心,身体微坐。
然后两手外旋90度至手心向下,肘部依然保持外撑,同时后胯往前催,前脚踩实,头与两脚相挣,两手向左前方缓缓推出(要有顺力逆行之意)。
如此往复不断。
左右可交换练习。
以上为乌龙卷臂试力的定步练法,待动作熟练后,可结合各种步法进行进、退活步练习。
试力的意念:设想自己站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之中,双手如龙身,如神龙游空,挟风裹浪,百折不回;又如巨龙潜底,旋转起伏不已;更要有蛰龙振电直飞之神气。
日久功深,自能感到身形矫健,神形力具,达到动若腾蛟,形如流水,忽隐忽现,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之境界。
浅谈练意拳试力、发声、发力的一点体会浅谈练意拳试力、发声、发力的一点体会潘乾元(前排中间为潘老,看老先生精神多么矍铄)一、试力:1、站混元养生桩数年后,就应该开始练混元六面力,而试力则是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
开始我对用意不用力能得到内劲是抱怀疑态度的,特别是书中提到用无形的方法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我就更想不通了,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但我还是按照要领坚持不懈的练下来了。
在练习试力的过程中,用精神假借想着自己的身体环抱大树,用意不用力将大树前摇、后摇、左摇、右摇、上提、下兜来练混元六面力,形松意紧。
动作缓慢,一边摇一边琢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体会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内劲,接着我再用无形的方式摇树效果更好,经过这次实践,使我对“只求神如意,不求形骸似”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蛇形掌试力根据资料练蛇形掌时,开始我认为蛇形掌是以腰带动手,用旋转力进行攻击和化解,这其实是只懂外表,不懂内在的含意。
如在一次推手时,对方用横劲发我,而我却用僵力去顶,结果被动挨打,败了下来。
实践证明我的理解是错误片面的。
经不起检验,后来在武友的指点下我才知道应该用松胯转腰的柔劲,将对方的劲吞进来化掉。
再练蛇形掌试力时,我边练边琢磨松胯转腰的旋转力,协同以腰带动手的内劲利用攻和守的配合进行实战。
这样就将试力水平又提高了一步。
3、乌龙卷臂试力练这个试力是将双手从下向上划一个内圆,在划圆的过程中,双掌、双腕、双肘、双臂在运转时用意不用力,划圆形成双争力,这样的锻炼方法才能练出有螺旋劲的“铁胳膊”,才能发人丈外。
例如:有一次我与几个徒弟推手时,一个30岁的青年突然猛力向我推来,在这瞬间万变的时刻,我突然急中生智,用双手高挂拔了他的根,将他发出丈外,他边退边下蹲,才没有跌倒在地,但脸上却是红一阵白一阵,表情非常尴尬。
二、发力我在六七十年代,就学过形意拳的“五形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认为防身的作用不大,因此就多年不练了。
近两三年有几个练意拳的朋友,特别是中年朋友,他们站桩后,都要练发力和试声,这又引起了我的兴趣,就又开始练五形拳了。
大成拳(意拳)·试力经过相当的站桩后,就可进行试力。
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指出:“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
”又指出:“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
”对于试力的基本要求是:缓慢均匀,筋肉空灵,要体会与外界之争力,体会与空气之阻力。
切忌用拙力,用笨力。
如果从形体活动范围来讲,试力可分为两大种,一种为无形的试力,可称为意念试力,一种是有形的试力,可称为肢体试力。
所谓意念试力,就是站着不动,而以诱导的方式进行试力,它的根本实质是为技击而没立。
桩功有很多意念活动,但不是所有的意念都可用作试力的。
一般地讲,只要涉及技击性质的意念活动,或与外界有 牵连的意念活动,都可以看作是意念试力。
这种试力,虽然外形不动,但有内劲,有内动,手部有胀 感、力感,这就是意念试力的具体表现。
所谓肢体试力,它是在意念诱导下的肢体位移试力,以其作用来讲有三种形式∶ (一)常规试力这是一种最常用的试力,通过这种试力,可产生大成拳的多种基本力量。
(二)单操手试力单操手本来是用于实作的单独动作,但在最开始的练习过程巾,往往要求动作缓慢,故它是一种试力。
当然,在实际应用时,就要把力量发挥出来,平时也要做出发空劲,当然这又是另一回事。
常规试力没有针对性,而单操手试力则有一定的针对性。
它们之间既有共同面,又有区别的地方。
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常规试力是基本试力,必须有一定的常规试力基础后方可进行单操手试力。
单操手熟练后,就可应用于实战。
(三)推手试力∶这是以推手形式而进行的一种独特试力。
意念试力和肢体试力关系很密切,意念试力是站桩的一种特殊意念活动,过一阶段后,必须进行肢体试力,开始可使肢体位移的幅度大些,继之肢体位移越来越小,谓之'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乃是生生不已之真动',这就是试力的高级阶段即无形阶段。
在无形中求内动,求内劲,求真动,这样它实际上就成了意念试力。
第四节试力与发力试力就是试着发力,是在徐徐的慢动中学习、掌握和熟练各种发力的正确的运动轨迹。
如果试力的动作能熟练掌握,再质变为瞬间的本能动作就是发力,故试力和发力是因果关系。
《芗拳》一书中所介绍的各种试力,都要细心体会,熟练掌握,发力才能正道是趋。
在此仅就试力训练中经常出现的偏差作一正误。
1.失整试力训练首先应做到︰“上至头顶,下至肩足,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们知道,任何人体运动都是在人的神经系统下,肌肉收缩作用骨骼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的肢体运动都是由人的神经系统调动控制肌肉的舒张和收缩而成。
发力的质量是由参与运动的肌肉本身的弹性程决定的。
试力是因为我们要寻求和运用的力不是日常生活习惯的局部用力,如果是后天之局部力,就根本无需再试了。
试力的作用就是用意念调动和支配全身的肌肉尽量参与,以至全部参与工作,力争做到每一个动作都是一动全身齐动的整体运动。
现在,不少人在练习试力时并没有真正做到整体齐动,而仅仅是双臂,甚至是双手带着双臂和躯干被动而动。
所以初学试力,首先应先站好桩,返视自身各部,待意念中连结各部的橡筋都拉伸妥当后,再进行试力。
而在试力的全部动作中,不仅要使各条橡筋始终拉满,还要使之随试力的动作而舒张收缩,才能做到意力到致的整体运动,否则,就会因盲目的试力而失整。
运动生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运动的肢体表现形式都是以骨骼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为动力。
而任何肢体的运动其表现形式都是肌肉的运动,而肌肉的运动是离不开神经系统支配和引导的。
一般人由于后天的习惯,神经系统支配和调节肌纤维的力量比较差,因此其运动多是局部的肌肉运动,力量自然要小得多。
试力训练就是把站桩时的整体内在运动加以延伸放大的变化,以求调动和协调更多肌肉,乃至全身的肌肉都参与工作。
这样,势必因与旧的用力习惯不同而产生失误或困难,故试力只能在缓慢的动作中逐渐加深体认,并及时纠正错误,才能逐渐熟练。
由于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都是条件反射的形成,所以试力必须先放弃和纠正日常的局部用力定型,才能“换劲”,进而不断强化新的正确的条件反射,加快正确发力技能的形成,从而形成牢固的整体运动定型,才能在日后的激烈对搞的拼搏中随机运用。
意拳试力---姚宗勋试力意拳试力---姚宗勋试力通过站桩摸劲儿,获得了对浑元力的初步体会和认识以后,就会感到身体四周都有阻力存在,这就是站桩训练所取得的成效。
在这个基础上,就要做“试力”练习了。
试力在意拳训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范围最广,难度最大,是一项专门训练课程。
试力是承上启下的中心环节,能否掌握技击应用和试力训练的成败,有极为密切的关联。
学习意拳的人要给予试力以足够的重视。
试力的作用和目的芗斋先生说:“力由试而知,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
”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试力的目的和作用。
具体来讲,我们在站桩中用意念假借,体会到身体上下、左右、前后都有引力的实感。
这种实感的获得是在身体位置相对静止的状态下培养和强化的,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一旦我们稍徽的把动作做得大一些,这种实感就会消失了。
当我们重新调整好站桩的姿式时,这种实感,也可以说这种“拳劲儿”又回到身上。
于是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练技击不能总是站着不动,要把站桩中所获得得的浑元力,充分调动起来以后,用意念诱导,继续掌握争力,体会站桩中培养的浑元力,在肢体位移时,是否仍然能够均整得力,运用自如,为随机随势任意发力创造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试力可以说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
总之是要从静到动,动中求静。
无论站桩还是试力,都是为了将来的发力创造必备的条件。
初习试力的要求初练试力时,可以先用手去感触手外的阻力。
手的感觉灵敏,试力即应由手入手。
待手对外界阻力所感觉后,就用与阻力相当的力量与之应合,这样做自然无过,亦无不及,正当火候,手上有了感觉后,逐渐用全身去试。
试力时要求身体平衡均整,骨骼支撑,关节松灵,筋肉弛张,有似松非松之意。
运转要缓慢,象抽丝一样,不可停滞。
做的时候还要做到动一处,为全体着想,即所谓“一切无不动”,试力的动作越小越慢越有作用。
欲速则不达。
速度快了容易体会和认识漠然滑过。
徒耗时日事倍功半。
所以说大动不如小动,快动不如慢动。
要做到欲动又止,欲止又动。
论意拳(大成拳)之试力张瀚川编前语:瀚川幼有才藻,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刀枪剑棍皆已习练并颇负盛名。
求学清华后,借大成拳艺来寄托自己的兴趣和理想,翩翩青年,乃文乃武,大有其父张树新当年之风采。
诚如其授业恩师王玉芳先生称赞的那样:“自少便有拳名,胆力学识逼近前辈,是意拳(大成拳)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好后生。
”意拳(大成拳)是宗师王芗斋先生在20世纪创立的融养生、健身与技击于一体的优秀拳种,意拳(大成拳)的训练之法,以站桩、试力、摩擦步、试声、发力、推手、断手实作等训练方法为主。
其中试力的训练方法极为重要,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曾指出:“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
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
”意拳(大成拳)的试力,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从点、线、面的角度进行思考。
由于试力是站桩在空间中劲力和间架及意念等诸多因素的延续,故首先这种延续应是点状的,即每一个移动的点都有它的运动内容。
每一点都是浑圆的。
在每一个点的完整浑圆的基础上,将每一个点衔接起来,就形成了线的移动,即人体位移的线是由点来组成的,换句话说,无数个桩的组合就形成了试力。
而每一个试力的停顿都是一个桩。
另外,人在试力的过程中,浑身上下有无数个点,每一个点皆要各在其位且又完整合一的一动无有不动,用笔者的授业恩师王玉芳大师的话说,是要“车动铃铛响、动微而处牵”。
这些点的移动轨迹就是线,再将这些线的移动连成片,均合为一,即形成了面。
由此可以将此试力分为三种内容,第一种内容为点试力,第二种内容为线试力,第三种内容为面试力,面试力所求得的是周身参与的整体力。
另外,恩师王玉芳大师曾指出,人体可分为“三段九节”,即上肢为一段,下肢为一段,躯干为一段,合为三段:上肢又可分为梢节(手)、中节(前臂)和根节(大臂),也可另分为手为梢节、臂为中节、肩为根节;下肢也可分为梢节(脚)、中节(前腿)和根节(大腿),也可另分为脚为梢节、腿为中节、胯为根节;躯干也有梢节、中节和根节之分,即头为梢节、胸为中节、腹为根节。
意拳试力作者:谢永广来源:《少林与太极》2010年第07期一、意拳试力概述站桩是基础,试力是关键,它的范围最广,难度最大,在意拳的整个训练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技击能力的强弱和试力训练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学习意拳要给予试力以足够的重视。
试力者,试为尝试,摸索、探索之意;力指拳术的力量。
“试力为得力之源”,即通过一番尝试与探索之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方能更为深刻地认识拳术的力量,并最终获得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拳术的力量。
站桩是在身体相对静止的微动状态下培养和强化浑圆力,而身体一旦运动起来,浑圆力就会消失,重新调整好桩架和意念后,周身又出现了浑圆力。
可是我们不可能在站着不动的情况下去进行技击格斗,而应将在站桩中所获得的浑圆力充分调动起来,在身体处于运动状态中来发挥浑圆力应有的作用,试力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站桩的静转换到试力的动。
试力可以说是由站桩得力向发力用力转换过渡的一个重要枢纽,不经过试力的训练,意拳力量的培养就会断层,而影响实作中发力的质量。
所以,试力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周身缓缓动起来之后,运用意念诱导、精神假借,继续摸索、培养和强化拳术中的浑圆力,使肢体在位移状态中仍能体会到均整、饱满之力,并运用自如,为下一步随机随势发力打下坚实基础。
如同时来讲,试力也是检验站桩质量优劣的标准:站桩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试力的质量,反过来试力又直接检验站桩。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站桩和试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试力是站桩在空间上的延伸。
二、意拳试力的基本要点初习试力要求用意不用力,由于手的感觉灵敏,练习时可先从手部开始去体会外部的阻力。
待手上有了感觉之后,就要用全身去体会。
试力时要求身体平衡均整,骨骼支撑,关节松灵,筋肉弛张,似松非松。
动作越小越慢越有作用,像抽丝一样,不可停滞。
一定要慢,“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慢动”,只有慢做,才能体会到劲力的变化,速度快了只能使体认漠然滑过。
练习试力要做到周身欲动又止,欲止又动,有“动犹不动,不动犹动”之意,同时还要做到“一动无不动”,即动一处为全身动着想。
意拳(大成拳)大师王玉芳先生首传——王芗斋宗师技击试力十节功张树新与恩师王玉芳先生应法国拳术界的邀请,1999年12月1日,意拳(大成拳)第二代嫡传王玉芳老师亲赴法国,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拳术传播与交流活动。
在法国,王玉芳老师受到了该国搏击界的隆重欢迎,许多人为能亲眼目睹王芗斋宗师的嫡传功法而欣喜若狂。
王老师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众多的追随者所簇拥。
由于王老师已达到立、行、坐、卧皆不离拳意的自然之境,故王老师的一举一动均被他们所关注。
无论王老师站着、走着还是坐着,他们都会不停地录像、拍照,站桩、试力、推手时更是镁光灯闪个不停。
鉴于他们的学习热情,王老师除了传授了意拳(大成拳)“健身试力十节功”外,还传授了意拳(大成拳)秘技“技击试力十节功”。
“技击试力十节功”是意拳(大成拳)技击训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意拳(大成拳)创立者王芗斋宗师在《大成拳论》中所言的“蓄力”、“弹力”、“惊力”、“开合力”、“重速力”、“定中力”、“缠绵力”、“撑抱力”、“惰性力”、“三角力”、“螺旋力”、“杠杆力”、“轮轴力”、“滑车力”、“斜面力”等各种劲力,皆可通过十节功的试力训练而产生。
笔者师承于王玉芳老师,多年来耳濡目染,深感该功法之重要。
由于“技击试力十节功”在国内外各刊物中从未发表过,故在老师的授意和指导下,为弘扬意拳(大成拳),现将老师所亲授的手稿整理出来,借《精武》之窗口予以刊登,以供意拳(大成拳)爱好者共同研究。
意拳(大成拳)“技击试力十节功”共有十部功法:一、拔树试力;二、空中滤气试力;三、双手按弹簧试力;四、分水试力;五、回龙转臂试力;六、钩锉试力;七、揉球试力;八、开合试力;九、双手锉力试力;十、鸟难飞试力。
意拳(大成拳)创立者王芗斋宗师曾言:“试力为习拳中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之而始能得其所以用。
”试力时“动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
意拳摇旋试力---姚承光姚承光传授谢永光整理一、定步旋法试力站立的步法为丁八步步法,左脚左手在前,身体的重心为五五位置;慢慢把双手抬至胸前高度,手心朝下,五指前指,两手相距两至三拳;意念假借双手五指与远处的树上系有弹簧,手掌、手臂下面假借扶按薯大的沉重铁球,两臂内侧之间、手掌被粘在上面不能脱开。
姿式站好后,开始练习旋法试力了,这时后右腿缓缓向右下方坐靠,后腿与前腿内侧似有弹簧微微外分,前脚掌五指微微扒地,后腿在向后右下方靠时,身体同时向后下右方移动,要细心体会身体的后部、背部、肩部、大小腿后部,似有把水把树有微微挤动之意。
由于后腿身体向后下右方的运动,双手同时配合把扶按的大球慢慢回拉,回拉时双手五指要把假借的弹簧缓缓拉长,两手臂两肘之间有外分之意,手掌手臂似有下按又有上提不起之意,这时双手已回拉到距离自己的胸部有尺把远时,就不要再回拉了,这时身体的重心刚好为前三后七。
回拉时要注意后胯与前膝似有弹簧相争,头与前脚似有弹簧上下斜面相争,两手、两肘之间、双臂内侧似有弹簧横着相争,随即将扶按的大球向前推出,这时右后腿下踩前蹬微微上站,前后腿之间似有弹簧向内挤合,前脚掌微微下踩,前腿膝部微曲前指。
由于后腿的运动,催动身体慢慢向左前方似有推动水或大树之意,这时双手掌、手臂下侧同时配合将扶按的大球向前、内合、下按意向左前方缓缓推出;向前推球时,头与前脚似有弹簧微微向下挤合,头与后脚似有弹簧微微上下相争,这时将球缓缓推回到定式的位置,两腿的重心为五五的位置。
以上是一回拉一推出的丁八步旋法试力。
随即可连续反复的练习,左右式均可轮流去练,要用意不用力,要慢慢去揣摸双腿及身体双手带动大球旋转的阻力感。
二、定步摇法试力站立的步法力丁八步步法,左脚、左手在前,身体重心为五五位置;意念假借我们身体如巨人站在很深的水中,双手慢慢前伸尺许远,手心向前,手指微曲上指,两手相距两至三拳,常规高度大约在嘴部位置,手心向外时手指有微向内收,手指自然分开,间有五指各夹一棉球感,两手象半推半托着一个大的铁球,手臂内侧仿佛裹抱一参天大树,有分不开裹不动之意;意念假借双手的腕部似有弹簧横着相争,双手的五指,双手的肘部,双手臂内侧似有弹簧横着相争。
意拳试力的分类与训练意拳试力根据其不同特征和应用方式可分为4类12种1、三种基本试力:平推、拨水、开合此三种试力在动作意念上都比较简单,可作为试力的入门基础练习,故为基本试力。
2、三种推手试力:扶按球、勾挂、分挂此三种试力在推手中出现的频率最多,故为推手试力。
3、三种身法试力:旋法、摇法、神龟出水此三种试力侧重于上下、左右、前后身法的练习,故为身法试力。
4、三种打法试力:侧劈、正劈、环绕侧劈此三种试力侧重于打斗时劈砍技术的练习,故为打法试力。
在上述试力中,平推、勾挂、旋法三种试力侧重于前后力量的练习。
其中,平推主练前推后拉之力,勾挂主练小臂上挑下挂之力,旋法与它们所不同的是,在身体虽是前后移动,但手臂都是呈平面弧线运动来体现“旋”的动作,此试力虽侧重于前后身法移动的练习,但在推手中也是很有效且经常用到的技法。
拨水、扶按球、神龟出水三种试力侧重于上下力量的练习。
其中,拨水主练上下拨动之力;扶接球主练上托下按之力;神龟出水主要练习上下身法的移动,而在练习上下身法的同时也将前后、左右身法的移动融入其中,故其是一种难度最大的试力技法,往往放到最后来学习。
开合、分挂、摇法三种试力侧重于左右力量的练习。
其中,开合主练左右开合之力,分挂主练左右偏带之力,摇法主要练习左右身法的移动之力。
三种打法试力,侧劈、正劈、环绕侧劈,故名思义,主要练习不同方面的劈砍之力。
写到这儿,可能有些朋友要问,意拳不是不讲招法吗?那为什么还要练这么多试力的招法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人曾请教姚宗勋先生说:“既然意拳讲‘拳本无法,有法也空’,那还练这么多的试力干吗?”姚老先生说:“你忘了下面还有一句话‘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
就是说,意拳虽不讲究招法,但并非没有招法,通过对上述试力招法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意拳的每一种试力虽然有一定的侧重点,但都是围绕上下、左右、前后六面力进行练习的,如平推试力,虽以前推后拉之力为主,但在前推时一定要辅以下按、挤合之意,后拉时一定要辅以外分、上提之意;扶按球试力虽以上下力为主,但向上托时要辅以挤合、向前之意,向下按时要辅外分、后靠之意,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意拳所试乃六面浑圆力,如果仅仅是前后、左右、上下单一的力量,就失去了“浑圆”之意,所以意拳每一个试力都是通过力量主次之分将这种浑圆力体现出来。
意拳试力初步
在《意拳站桩举要》一文中,我们以托抱式为例,谈了谈托抱式站桩的动作要领、锻炼方法和初学站桩的一般步骤、原则以及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只要习者循序渐进地坚持站桩,就会不同程度地体会到身体上下、左右、前后尤其是前后都有引力的实感。
这种实感也可以说这种拳劲儿,是我们在身体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运用精神假借和意念支配获得的,浑元力也正是在这种实感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强化培养起来的。
然而,我们在锻炼中发现,当我们站桩的动作做大了或身体有位移时,这种实感就会减弱或消失。
而练习拳术尤其是掌握技击,又不能总是站着不动,那么,通过什么样的训练手段,才能将站桩获得的浑元力,充分地调动起来,用之于实践呢?
我们说,试力就是完成这一由静到动过渡任务的最好的训练手段。
概括地讲,试力是意拳锻炼的中心环节,是掌握技击的关键过程。
试力之重要,正如王芗斋先生所言“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它是整个意拳体系中范围最广、难度最大的一项专门的训练课程。
试力的目的,就是在身体运动的情况下,运用意念诱导,继续掌握争力,体会在站桩中培养起来浑元力,在肢体有位移时,是否仍然能够做到均整得力,运用自如。
从这个意义来讲,试力可以说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谈的力是意中力,试力并不是真的用力,而要用意。
前面我们已讲过在站桩的时候,要求用意不用力,现在我们讲到试力也同样要用意不用力,也就是在欲行又止,欲止又行,欲行又不得不止,欲止又不得不行的过程中,来求得我们所要求的意中力,也就是不用力而求有力。
那么,站桩到什么程度做试力练习比较合适呢?
这并无一个明确的规定。
初步地讲,只要我们通过站桩,对身体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的引力实感有了一定的体认,也就是对浑元力有了初步的体会和认识,感到身体四周都有阻力存在,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做试力了。
当然,试力的方法很多,但初学试力,应从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试力练习开始,一步步地提高,渐渐深入,随着体认功夫的提高,逐渐进入复杂的试力练习。
比如在托抱式站桩的基础上,可结合开合试力的练习,锻炼效果会比较好。
下面,我们就以开合试力法为例,来谈谈怎样进行试力的锻炼。
做开合试力,我们采用托抱式站桩开始。
托抱式站桩的基本动作要领和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我们在《意拳站桩举要》一文中,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按托抱式桩站好,姿势可比平时站桩略高,双腿有微屈之意即可,两眼向前正视,两手手掌自然撑开,手指自然分开,手心向内,斜向自己腹部,手指相对,要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
精神集中在哪里呢?应该集中在我们的意念活动上,实际上并没有实物,但目的是要求我们想象得真一点,好像真的一样。
有很多人都在讲自然呼吸,到底如何呼吸才是自然的呢?我们不妨举个例子说说,我们平时在同别人交谈的时候,这时你是在呼,还是在吸呢?从来没有人想过,更不曾注意过,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在练习状态时的自然呼吸。
当然开始会有人不适,受到动作的影响,但慢慢地随着功夫提高就会自然了。
初学站桩,我们是首先从手开始体认站桩的感觉,因为手的感觉灵敏,试力也应由手开始体会,因此试力中我们可以先去感触手掌内外的阻力。
可设想自己站在齐腰深的水里,身体可先不动,双手由体前同时向身体两外侧缓缓地分开,好像是在用手背划水,肘部保持外撑。
手型、手腕在向侧后分开的过程中,随着手臂的动作,当双手分开至身体两侧将要平行时,手腕由向外撑逐渐柔和地变成向内挤,手掌由内曲变成外张,手心朝前,然后双手向体前缓缓合拢,好像是在用整个手掌向前划水,肘部依然保持外撑,合拢至腹前,手腕由向内挤缓慢柔和地变成向外撑,手掌由外张变成内曲,手心也由向前变成朝向自己腹部,
然后再设想用手背向后划水,如此反复,体会手与水之间的阻力感,要多体验水的阻力和反作用力,待手对水也就是对外界的阻力有所感觉后,就可以用与阻力相当的力量与之应合,这样试力做起来十分自然,恰到好处。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有两点:首先,试力中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与站桩基本相同,强调指出的是,试力无论怎么运转,都必须要保持肘部外撑,这样试力才能做得饱满而不瘪。
其次,试力中手腕部位的作用尤其重要。
因为手腕的变化总是在我们由向前变向后或由向后变向前试力的转折处,细心的体认是十分重要的,要含有“要走完此路线又未走完”的意识,换句话讲,要留有余量,要使意力不亡矣。
手腕保持松灵,变化的动作是否做得柔和协调,试力是否饱满圆和,是能不能得力的关键。
当通过上述方法的锻炼,手上有了阻力的感觉后,这时我们可把原来的意念活动加深扩大。
可设想整个身体都在水里,从颈部、背部、手臂、腰胯、双膝、两脚腕、两脚十趾,如此去体会各部位内外的阻力感。
当然也不一定每个人都这样,可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加以体认充实,而且初练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就象我们搞人物雕塑,开始时只是一个大泥胎,我们可根据人物,看哪地方的泥多了,就去掉一块,哪少了,又补上一块,慢慢地人物会越来越细,越来越完美。
我们练习拳术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逐渐地用整个身体去试,而不只是用手臂去体会。
具体方法是,我们向后试力时,不是手臂在动,而是靠身体的向后运动,来带动手臂的向后向两侧分开,同样向前运动时,也是靠身体的向前运动,来带动手臂的向前向内挤合,其它部位的动作要求与前述试力的要求基本一致。
初练时,身体的运动会比较大,手臂与身体的运动也会不太协调,但多做练习,注意靠身体的前后运动来带动手臂的运动,懂得身体与手的内外关系,就好像身体是圆心,手是外圆,因此身体移动一点,手在外自然就要相对移动多一些,这样才能保持身体与手的协调一致,试力中要着意体会整个身体的试力感觉,锻炼既久,身体动作会逐渐由变小动到微动,由微动到看似不动,我们的手臂同样是非常有比例地协调运动,如此要停则停,要行则行,要行又不得不停,要停又不得不行,望学者习练时,细心体认之,日久自有所得。
此后,我们可设想无论两手是外分还是内合,手向后运动则随时有力向前去的意思,手向前运动则随时有力向后去的意思,也就是向后即有向前之意,向前则有向后之意。
在这种矛盾状态中运动,去体认意力的变化,也可以说意拳就是在矛盾状态中求生存。
在试力过程中的每一个点上,我们意力向前的延长线在远处都有一个交点。
要提醒注意的是,试力中两手之间要有紧密的响应,整个身体才能平衡均整,才能形成合力。
这就是为什么后拉要有外分之力,前推要有内合之意的道理。
无论我们试力是开还是合,两手之间、两手及整个身体,都始终与前方的目标即交点,保持联系。
习之切记“勿忘勿助长”。
在锻炼中,我们还应该注意腿脚部位的运动变化。
从外形上粗看,我们做定步的开合试力时,腿脚好像是不动的,但事实上,腿脚是有变化的。
当我们向后时,因为身体重心由前脚掌向后移动,因此两腿就必须有内夹之意,向前两脚则有蹬地欲起之势,整个身体才能保持平衡均整、协调一致且得力。
总之,试力中我们要注意身体的平衡均整,骨骼的支撑,象我们前面强调的肘部外撑,各关节部位要松灵,如我们着重指出的手腕的动作要求,试力中的筋肉的变化与站桩一样,要有松紧张弛,整个试力要全身自然,运转缓慢,如抽丝一般,不可停滞,所谓“运力如抽丝”,即是此意。
做试力时还要注意,动一处要为全体动着想,所谓动一处牵全身,一动无不动。
初学试力,总的原则就是动作越细微,运转越缓慢,精神就越要宁静集中,也就越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