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作用下形成讲义的地貌
- 格式:ppt
- 大小:975.50 KB
- 文档页数:44
第二节 风成地貌学习目标:1.了解风成地貌的成因和分布。
(重点)2.掌握并能区分不同风成地貌的主要特点。
(重难点)3.了解风沙活动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一、风蚀地貌1.风蚀作用:指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2.风蚀地貌(1)含义: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2)类型: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壁龛、风蚀残丘、风蚀沟槽等。
(3)雅丹地貌: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
[特别提醒]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多荒漠、戈壁,风力作用强盛,因此多风成地貌。
1.含义:风中携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沙丘(1)概念: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2)形成不同形态的影响因素⎩⎨⎧风力大小地表形态的变化植被沙源 (3)新月形沙丘——最基本的形态 特点⎩⎨⎧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特别提醒]有的沙丘上生长植物,对流沙起到固定作用,成为固定沙丘;没有植被的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三、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危害: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治措施: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等措施。
(1)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2)风蚀作用就是风的吹蚀作用。
()(3)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积地貌。
()(4)与草方格防沙相比,防护林防沙效果更好。
()(5)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搬运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提示:(1)×我国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的结果,但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则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2)×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3)×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第五课时常见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原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学习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的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并能够描述其主要特点。
(重难点)2.掌握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类型和成因。
(难点)一、风成地貌1.风蚀地貌: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表侵蚀而成的地貌。
如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风蚀雅丹等。
2.风积地貌:在干旱地区,风在搬运沙尘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弱或气流受阻时,风沙沉积而成的地貌。
如风积沙丘、沙垄等。
二、海岸地貌:海岸在海浪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1.海蚀崖:海浪对海岸侵蚀形成的陡壁。
2.海蚀穴:在海蚀崖底部形成的凹槽。
3.海蚀平台:随着海蚀崖后退,在海蚀崖前面形成的宽缓的、微微上凸并向海倾斜的平台。
4.海蚀柱:海蚀崖后退过程中,一些岩石残留并突兀于海蚀平台之上,像一个个岩柱。
5.海蚀拱桥:海浪侵蚀海岸形成的拱桥。
三、冰川地貌1.冰川: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冰雪积累到一定程度,在重力等作用下沿地表移动,形成冰川。
2.冰川地貌类型(1)冰蚀地貌冰川谷地:冰川对地面侵蚀形成的谷地。
多呈“U”形,故称为冰川U谷。
刃脊:两条冰川谷地之间的陡峭山脊。
冰斗:在冰川源头,由于冰雪侵蚀形成的斗状洼地。
角峰:多个冰斗之间的尖锐山峰。
(2)冰碛地貌:冰川融化后,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而成的地貌。
如冰碛丘陵、冰碛堤、鼓丘等。
(1)“魔鬼城”的风蚀地貌主要是指风蚀蘑菇。
( )(2)沙丘的形状都形似新月。
(3)海浪的侵蚀对海岸具有破坏作用。
( )(4)两条冰川谷地之间的陡峭部分是角峰。
( )(5)下列关于新月形沙丘的说法正确的是( )A.顺风向呈长条状B.形状类似新月C.迎风坡较陡D.背风坡较缓提示:(1)ד魔鬼城”里的风蚀地貌主要是形似城堡。
(2)×沙丘有顺风向呈长条状延伸的纵向沙垄,有形似金字塔的金字塔形沙丘,有形状类似新月的新月形沙丘。
第二节 风成地貌[学生用书P27]一、概述1.风是干旱、半干旱区地表形态的主要“雕刻师”。
2.风成地貌⎩⎪⎨⎪⎧风蚀地貌风积地貌二、风蚀地貌 1.风蚀作用(1)定义: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
(2)分类①吹蚀作用: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质,造成地面的破坏。
②磨蚀作用: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2.风蚀地貌(1)定义:由风蚀形成的地表形态。
(2)常见风蚀地貌①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遭受风蚀后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
②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一些孤立的石(土)柱。
③风蚀壁龛: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
④风蚀残丘:风蚀作用形成的岛状高地或孤立的小丘。
⑤风蚀沟槽:风力沿着岩石之间的裂隙不断吹蚀,形成的沟槽地形。
⑥雅丹地貌: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等风蚀地貌的组合,泛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三、风积地貌1.定义: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常见的风积地貌——沙丘(1)定义: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2)影响因素:受风力大小、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及植被、沙源等条件的影响,往往形成形态多种多样的沙丘。
新月形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态。
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夹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风沙的危害(1)破坏建筑物。
(2)降低土壤肥力。
(3)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
(4)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严重时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沙措施(1)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
(2)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
草方格沙障的功能(1)可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
地物地貌名词解释地物:地球表面上相对稳定的自然形成的物体,它们与地球表面的其他物质不同。
如岩石、土壤、植物、人类活动遗迹、海洋生物等。
地貌:自然界的地表形态称为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海岸等多种形态。
山岳冰川高原盆地平原丘陵陆地边缘海陆边缘沿岸水下海底沉积海岸海底地貌,分为地壳变动的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地貌两大类,地貌可按其成因、形态、构造、岩性、发育历史和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划分。
按成因又分为构造地貌和非构造地貌;按形态可分为线状地貌和面状地貌;按构造可分为岩溶地貌、丹霞地貌和黄土地貌;按发育历史可分为幼年地貌和老年地貌;按所处的地理位置可分为内陆地貌、沿海地貌和岛状地貌;按岩性可分为大陆地貌、海岸地貌和海底地貌等。
1.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水蚀地貌、风蚀地貌、冰川地貌和海蚀地貌等。
2.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风蚀地貌、沙丘地貌、风积地貌、海积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冰川地貌等。
3.波浪作用形成的地貌:海蚀地貌、湖蚀地貌、沼泽地貌、滨海地貌等。
4.生物作用形成的地貌:海蚀地貌、红土地貌、冻土地貌等。
5.人类活动作用形成的地貌: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有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大类。
侵蚀地貌主要包括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侵蚀地貌)、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风蚀地貌)以及重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重力地貌)三大类。
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风蚀地貌、沙丘地貌和风积地貌三类。
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只有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堆积地貌)一类。
6.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冰川地貌是指冰川及其所切割的地貌,在山地尤其普遍。
7.地震作用形成的地貌:由于地球内部应力场的变化而引起的地壳震动或错动,从而产生地震。
地震通常发生在地壳中的地质断层处,并引起地表的显著破坏现象,有时也会在海底或湖底引起震动。
按照地震震源机制分类,地震主要分为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两大类。
8.火山作用形成的地貌:火山喷发时,巨大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除了在一定的范围内,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灾难之外,还会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貌风积地貌(wind-accumulated landform)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
店铺在此整理了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貌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貌介绍风积地貌主要是指沙漠地区的沙丘而言。
沙丘在中国沙漠里分布面积最广大,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浩瀚无垠的茫茫沙海。
沙丘有流动和固定、半固定之分。
流动沙丘的表面无植物覆盖,或仅在沙丘坡脚有少许植物,覆盖度在15%以下,风沙活动强烈,流动性大;半固定沙丘的表面,植被呈斑块状分布,覆盖度在15~40%,在植物生长较好的地方略有粘土或盐土结皮现象,有局部风沙活动,流动性较小;固定沙丘有密集的植被覆盖,覆盖度超过40%,或大部分沙丘表面有薄层粘土或盐土结皮,不易被风吹蚀,比较稳定。
沙丘的形态初看起来,好像到处都是一个样,很单调。
但是,只要我们仔细加以考察,特别是当乘飞机飞越沙漠的上空,从飞机上俯瞰沙漠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沙漠由于各地风、水分、植被等条件的不同,沙丘形态是十分复杂多样的,而且有惊人的规则性。
风速、地面结构、下垫面性质改变或遇障碍物等,都会改变风沙流的容量。
容量减小时饱和风沙流中的物质就从气流中跌落,发生堆积,从而形成各种风积地貌形态,其中最突出的是各种沙丘(横向沙丘、纵向沙城、星状沙丘、圆形沙丘)、平沙地以及风积与生物堆积混合形成的灌丛沙堆等。
除这些大中型地貌外,还有小型的风积地貌:横向的有沙纹(一般波长2.5~25厘米,高0.5~l厘米)和沙脊(一般波长0.25~2.5米,高2.5~60厘米),见于平沙地和沙丘的迎风坡;纵向的有沙条,宽数米,厚仅数厘米,长则可达数百米。
如埃及南部一个平坦沙原上的沙条,宽1~3米,厚1~2厘米,长达500米,间距40~60米。
风积物一般是沙,但在强风区则可以是细砾,更细的物质还有黄土。
如中国新疆艾比湖岸的砾波、库尔图河大桥以南9公里处东岸的砾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