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概述与内涵
- 格式:ppt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11
1、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1.1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现在,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
生态城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
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作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态系统,如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淡水、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点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4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
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但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摘要:城市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
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
下面就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对生态城市建设内涵及其意义进行探讨,以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意义1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分析生态城市建设主要应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的原理,经过综合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机制,寻找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发展环境。
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理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基本出发点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核心是生态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2 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分析2.1 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生态城市是在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营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生态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
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引导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
2.2 建设生态城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载体。
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与其概念内涵与原则探析目录:(一)生态城市思想发展历程(二)生态城市概念(三)生态城市内涵(四)生态城市建设基本原则人口高度集聚、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能耗急剧攀升、热岛效应加剧、交通拥堵愈演愈烈、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以及越来越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日益举步维艰。
在城市发展瓶颈约束和全球资源环境危机不断升温的背景下,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学术界、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共识,也是新型城市化发展中最受关注的领域。
(一)生态城市思想发展历程生态城市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有着丰富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理论背景。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城邦,还是古代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 都可以反映出朴素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
现代生态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霍华德(Edward Howard)的田园城市,他认为“田园城市”是为了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田园城市理论为我们展示了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生态魅力。
英格兰莱奇沃思( Letchworth)是由霍华德设计并于1903 年建成的田园城市。
历经几乎一个世纪后, 该镇仍然是最宜人的人居环境之一: 莱奇沃思得到国家的资助远低于一般的英格兰城镇; 公共健康指标如婴儿死亡率、平均寿命等仅次于英格兰的另一个小镇韦林(Welwyn),而韦林则是由霍华德设计的另一个英格兰田园城市。
20世纪初期,美国学者帕克在1916年发表的《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建议》中用城市社会学的理念、方法和观点来研究城市环境中的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生态学原理(竞争、淘汰、演替和优势)引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为生态城市奠定了理论基础。
1933年的《雅典宪章》强调城市规划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理念,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人类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流四大活动功能的正常进行,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城市有机综合体的思想。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
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
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生态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目录释义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的提出生态城市的标准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状况编辑本段释义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编辑本段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文明与生态城市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和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实践应运而生。
本文将通过探讨生态文明和生态城市的内涵、特点和重要性,进一步说明生态文明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点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发展模式。
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平衡,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体来说,生态文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自然尊严与保护:将自然界视为拥有一定尊严和价值的生命体,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不破坏生态平衡。
2. 绿色低碳发展:采用低碳能源、降低资源消耗,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社会公正与参与:推动社会公平、公正,增强公民意识,广泛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4. 文化传承与创新: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绿色文化产业,鼓励环保科技和创新。
二、生态城市的内涵与特点生态城市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以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来建设城市。
生态城市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 绿色空间与生态保护:增加城市绿地比例,保护生态系统,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
2. 低碳交通和能源利用:倡导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减少汽车使用,采用清洁能源。
3. 循环经济与资源利用:倡导废物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4. 社区参与与共享发展:鼓励居民参与城市规划决策,实现社区共治,促进居民共享城市资源。
三、生态文明与生态城市的关系生态文明和生态城市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实现生态城市的根本目标和思想基础,而生态城市是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体现。
具体说来,它们之间存在以下关系:1. 生态文明引领生态城市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指导了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城市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是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举措,通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的实现。
一、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及特点(一)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生态园林城市(Ecological Garden City)是具有宜人的生态环境和美好的城市景观,是人们在目前生态环境恶劣、城市景观特色不突出的状况下,渴望实现的一个理想城市建构模式。
它是一个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组合,具有“生态城市”的科学因素和“园林城市”的美学感受,赋予人们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意境。
具体地说,生态园林城市首先应该是一座绿色的园林城市。
城市绿地覆盖率较高(50%以上)。
市区内遍布公园、街心花园草坪广场,住宅庭院化、街道林荫化。
绿地点、线、面连接成片。
市区周围的山丘也为绿树遮掩,海滨、湖滨和河流旁形成一条条绿色走廊。
生态园林城市又是一座环境质量良好的城市。
空气清新,有害气体的含量保持在最低水平(污染指数在50以下,即一类空气标准)。
无酸雨、扬沙之虑。
河水清澈,水质应保持1-2级。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后被安全输出。
城市通风良好,排水顺畅。
生态园林城市还是一座宁静的城市。
交通运输由高耗能、高污染、高噪声、高事故转向使用清洁能源,低噪声、低事故,污染能自然净化,生产和车辆发出的噪声被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噪声源和居民区之间被森林、高墙等隔开。
生态园林城市还是一座美的城市。
城市园林既是天然的自然景观,又是高雅的人文景观,是人间最美丽的画,更是最激动人心的诗。
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动态美、意境美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春天的花,夏天的绿,秋天的色,引人人胜。
大型园林以开放型空间为主,依山傍水,奔放豪迈。
小型园林以封闭空间为主,小巧玲珑,纤细秀美。
由于园林风景,是处在蓝天白云之下,有阳光、雨露、朝日、晚霞,气象万千,千姿百态,情景交融,使人沉浸在无限美的享受之中,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建筑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能最大可能地充分利用天然、再生能源,使用的是可循环再生的、无害、无污染材料,环境整洁幽雅,废弃物收集达到100%,并讲究高尚的文化品味,能提供高品位的景观和文化享受。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生态城市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人文建设相互协调,实现城市发展的一种城市模式。
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建设。
一、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指大自然创造的天然美景。
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来说,保护和建设自然景观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自然景观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能够影响城市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
其次,自然景观具有珍贵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景观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最后,自然景观的美丽和独特性,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城市品质和吸引游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保护和建设自然景观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其次,要注重城市绿地的建设,增加公园和植被覆盖面积,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再次,要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降低城市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
最后,要促进循环经济,减少城市的能源和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二、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城市历史中创造的历史文化古迹、建筑、艺术品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来说,保护和建设人文景观同样不可忽视。
首先,人文景观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特色。
其次,人文景观也是城市的精神财富,对于提升城市人文内涵和塑造城市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保护和传承人文景观,可以促进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保持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提高城市活力。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保护和建设人文景观同样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要加强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和修缮,保护历史遗产,弘扬文化传统。
其次,要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创新。
再次,要加强城市设计的人文化笔触,注重城市形象和风貌的建设。
最后,要加强城市规划的文化考虑,注重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利用。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建设。
生态城市概念与其它概念辨析学院:生态环境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一班姓名:王飞学号:061514710㈠生态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园(MBA)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
概念提出之时,恰逢构成全球化体系的产业经济基础由工业文明转向后工业文明。
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其内涵也不断得到发展。
生态城市不仅仅出于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目的,也并非单纯追求自然环境的优美,它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内容;生态城市摒弃了狭隘的环境观念,强调在人——自然系统整体协调的基础上考虑人类空间和经济活动的模式,发挥各种功能,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实现自身的发展,即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共生系统的全面持续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整体的生态观。
可以说,生态城市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的概念了。
生态城市中的“生态”二字实际上是指其本意,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从其内涵上讲,生态城市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的综合性概念。
它不只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即不是狭义的环境保护,而是一个以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流通为命脉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的复合系统。
“生态城市”的内涵远在于其社会的和谐,在于其对人性的尊重,在于具有维护社会正义的社会机制,在于其居民的安居乐业。
简单的说,生态城市是一种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人类住区。
科学的生态城市概念应该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和发展观的批判的继承和发展,至今为止,学术界对生态城市还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国际组织与机构先后从不同角度对生态城市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有关生态城市概念的论述。
目前,国内外主要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定义大同小异,现分列如下: ①1984年,原苏联生态学家扬诺斯基(N.Yanitsky)提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