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优秀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37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湘夫人》的背景知识,理解其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 通过分析《湘夫人》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4. 通过对作品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湘夫人》的背景知识。
(2)分析《湘夫人》的艺术特色。
(3)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对《湘夫人》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2)对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湘夫人》的背景知识,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分享各自的见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湘夫人》原文及相关评论和研究文章。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湘夫人》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湘夫人》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分享各自的见解。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研究。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作品时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阐述、逻辑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生的反应等方面。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
湘夫人教案《湘夫人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湘夫人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镭、陋、弘、癌、签”5个生字,会写“镭、陋、郎、贯、囊、弘、捐、赠、数、癌、签”,掌握“简陋、法郎、富甲一方、困惑不解、出乎意料、腰缠万贯、解囊相助、弘扬、捐赠、数年、癌症、签字”等词语。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科学家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科学家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2.能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镭、陋、弘、癌、签”5个生字,会写“镭、陋、郎、贯、囊、弘、捐、赠、数、癌、签”,掌握“简陋、法郎、富甲一方、困惑不解、出乎意料、腰缠万贯、解囊相助、弘扬、捐赠、数年、癌症、签字”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简练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
2.能简练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有关居里夫人的生平)出示ppt:居里夫人(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物理学家,最早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
她勤奋努力,于1893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94年又获得数学硕士学位。
1903年,居里夫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911年12月,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终生为人类的幸福献身科学,从不计较个人的私利和荣誉。
她先后获得奖金10种之多、奖章16种之多,以及100多个名誉头衔。
二、初读课文(一)过渡:居里夫人确实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她的伟大并不只在于她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还在于她的人格,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居里夫人的三克镭》。
湘夫人教案(优选8篇)-其他范文【导语】湘夫人教案(优选8篇) 由好范文网会员“赤那W”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篇1:湘夫人教案篇2:湘夫人教案篇3:湘夫人教案篇4:湘夫人教案篇5:湘夫人教案篇6:湘夫人教案篇7:湘夫人教案篇8:湘夫人教案【正文】篇1:湘夫人教案【教学目标】1、经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品味湘君对感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2、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3、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境变化。
2、学习屈原执着于梦想、忠贞、爱国的品格。
教学难点掌握《湘夫人》中体现出的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齐来学习。
二、背景介绍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我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之后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
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此刻的斑竹。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
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杯具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在《湘君》《湘夫人》中,仅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
屈原截取这个杯具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湘夫人教案(8篇)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湘夫人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本事以朗读背诵的方式,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身的文言语感并积累文言知识, 体会楚辞体的节奏;欣赏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理解诗歌哀怨坚贞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能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 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 从而体味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生发对楚辞体这种传统文学样式的喜爱之情, 从而更深切地领悟屈原对自我人生梦想上下求索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点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 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湘水之神――导入解题1、导入: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 名叫斑竹, 大家明白它的来历吗?传说湘君(古帝舜), 他南巡时死于苍梧, 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 因丧夫而落下的悲痛泪水落在竹子上, 使竹竿结满了斑点, 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诗体。
因《离骚》是楚辞中最伟大的作品, 所以楚辞也称为骚体。
特点是:①篇幅较长;②句式参差灵活;③多兮字。
西汉末年, 刘向搜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作家的作品共十_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 对内进取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可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屈原之后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 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_大处到细节各种香草精心地装饰。
香草:纯洁完美的事物的象征。
《离骚》中抒情主人公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湘夫人教案》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的:1、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2、分析诗中环境描述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3、透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环境描述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2、透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第一节一、导入: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明白它的来历?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悲哀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二、作者简介: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群众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用心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远游》《卜居》《渔父》。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在人教版高一选修课程中,有一本名为《湘夫人》的读本。
这本读本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篇文章将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教材分析《湘夫人》这本读本是一部以史料为依据,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明代名人刘克庄夫人刘氏的生平事迹的作品。
该作品通过对刘氏的家族史、婚姻史、事业史以及文学成就等方面的描述,反映了“女性自强不息,生命价值和文化智慧”的主题。
同时,该作品还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湘夫人》这本读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2. 理解并掌握“女性自强不息,生命价值和文化智慧”的主题。
3.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能力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湘夫人》这本读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小说的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考虑到该读本对一些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可能会构成一定的挑战,本次教学重点将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上。
四、教学过程本次教学过程将按照课程教学的进度,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在阅读教材前,通过对文本的全盘梳理,提供整体的知识结构,以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在阅读教材时,将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根本。
3.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朗读等方式,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握。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阅读教材前,可以通过讲解故事的相关背景,为学生提供整体的知识结构。
湘夫人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为您带来了3篇《湘夫人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湘夫人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
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一、选修背景湖南女作家贵妃醉酒一生起居并不富裕,却在多少挫折中迎来她的艺术成就。
自幼聪慧的她便爱好文学,毕生写出大量的作品,描绘了大量的真实的生活场景。
其中《湘夫人》这一长篇小说,刻画了那段风波故都的狂热岁月。
本连载小说是可以看做一个反应那时代风俗的人类考察小说, 不仅包括了逝水茶楼中的风情及文化人物, 还描绘了那个时代, 故都及朝堂上的激烈风云. 无论从人物、故事情节还是历史背景,都是值得研究、品读的经典之作。
二、教材概述1.教材名称选修10:湘夫人2.作者贵妃醉酒3.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4.出版年月 2012年三、教案内容一. 模块安排本课程设计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二选修10《湘夫人》一书,设计了以下五个模块:模块一说“湘夫人”与湘乡模块二“湘夫人”的作者贵妃醉酒模块三八旗女子嫁到湘、乡村妇女的生活模块四观察桥段情感描绘模块五对话个人的羞愧心理二. 模块介绍模块一:说“湘夫人”与湘乡本单元主要是介绍关于“湘夫人”的典故的起源、历史背景及相关的文化传统、地域文化和文化典故等内容。
希望学生了解了“湘夫人”的真正意义和历史背景。
模块二:贵妃醉酒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贵妃醉酒的生平、文学成就和《湘夫人》的写作背景等,引导学生理解贵妃醉酒创作的故事内容、了解其代表作品,更好地体验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模块三:八旗女子嫁到湘、乡村妇女的生活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小说情节来展现八旗女子嫁到湘地和当地乡村妇女的生活状况差别,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区域生活差异。
同时,也为学生呈现那个年代妇女地位的低下,以及即使出身富贵,处于退场妇女阶段的生活独特性,从中引发学生思考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模块四:观察桥段情感描绘本单元是从小说中抽取社交场合等相对隆重的场景,教学生进行情感描写;分别看《湘夫人》中的小说中是否设置情节舞会这个场面,场间经过是怎样刻刻画出来的等等。
《湘夫人》教案[合集五篇]第一篇:《湘夫人》教案《湘夫人》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大家知道“斑竹”(板书)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今天还称之为湘妃竹?(展示图片)师:是的,斑竹就源自于这个神话故事。
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湘夫人》。
(板书题目,作者)二、作家简介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名平,字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那天恰巧是五月初五,也就是我们今天的端午节。
(师:我们所熟知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于屈原)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湘夫人》诗歌;(2)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湘夫人》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湘夫人》诗歌;(2)学会从文学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湘夫人》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湘夫人》的艺术特色分析。
难点:1. 《湘夫人》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读;2. 学会从文学角度分析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湘夫人》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湘夫人》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湘夫人》诗歌的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湘夫人》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艺术特色;(2)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2)引导学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湘夫人》诗歌;3. 推荐一篇关于屈原或其他楚辞作品的阅读材料,简要介绍其内容和个人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湘夫人》诗歌的情况,以及赏析文章的质量;3. 课后推荐阅读:了解学生对推荐阅读材料的阅读情况,以及个人感受的表达。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湘夫人》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湘夫人教案优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湘夫人》。
(2)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湘夫人对夫君的思念之情。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领悟湘夫人形象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内容。
(2)运用朗读、默读、背诵等阅读方法,感受诗歌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2)学会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湘夫人》。
(2)理解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领悟湘夫人形象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屈原。
(2)简介《湘夫人》的背景。
2.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湘夫人》,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初读感受,教师点评。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4.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结构。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领悟湘夫人形象的特点。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
四、教学策略1.情境导入法:通过介绍作者和诗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4.诗歌解析法:分析诗歌的结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
五、作业布置1.背诵《湘夫人》。
2.写一篇关于《湘夫人》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湘夫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学生在合作探讨环节表现积极,讨论热烈。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教师在教学中需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互动性。
6.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屈原的《湘夫人》。
大家知道屈原是谁吗?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被誉为爱国诗人。
湘夫人教案5则湘夫人教案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的:1、熟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2、分析诗中环境描述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3、透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环境描述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2、透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第一节一、导入: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明白它的来历?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悲哀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二、作者简介: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群众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用心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远游》《卜居》《渔父》。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湘夫人》(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屈原《湘夫人》(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1屈原《湘夫人》(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屈原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现在仍然被人们所倾慕。
在他的很多作品中,有一首《湘夫人》,它是屈原的《离骚》中的一篇,讲述了一位夫人的悲惨遭遇。
本文将围绕着屈原《湘夫人》这一诗歌,介绍它的内容、文学价值和教学应用等方面。
一、作品内容《湘夫人》讲述了夫人被困宛城而悲愤难默,后来又被流放到江南的故事。
詔曰:“杵臼不出,五采旋女!夫子何为而不进此?既尝入此,而出不见,胡为虐臣?” 善善者却名之曰:“荆夫人。
” 其詔使人之宛而设语审质。
众妇人之有姣且媚者,挟函而从夫人。
或与其子语曰:“胡不鬻之?一狗得而食之矣。
”自晋献公问汲黯,至宛人内而自毙。
子母皆发次之。
逾年,楚议宣王曰:“夫人之屈楚也甚矣,不可不召。
”宣王召之,趋而进曰:“荆夫人也甚信于宣王,今召之而来,莫出此门者,诛之!” 夫人解缨而哭,曰:“过踰恶人矣,怨未及于人。
愿少短夫子,夫子有罪。
荆夫人之名美,而敢有事于夫?”乃反去。
凡此既十三岁矣。
在文章的开头,首先讲述了夫人被困于宛城的遭遇。
在一个和煦的春天,江南、菱歌女以及夫人在园中相伴欢乐。
最后夫人宣布要近宴言别,却被困于宛城。
夫人在宛城的时候,对旁人宽厚善良,但是她也深感自己的悲愤难默。
她的心情起伏了好几次,有时候是憔悴,有时候是陶然忘忧。
她在苦闷的时候,一直思念着故乡的家园和亲人,也渴望着早日脱离这里。
随后,夫人被流放至江南。
尽管她遭受了很多折磨和磨难,但她仍然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和优美的情操。
在文章的结尾,夫人选择离开楚国。
她感到过去自己并没有恨人,只是在恶人奸淫之下遭受了不幸。
二、文学价值屈原的《湘夫人》是《离骚》的一部分,在整部作品中,可以视作“感物篇”。
“感物”是指在诗歌中对物体个体的感悟和感受,此份感悟和感受可以是美好的,也可以是痛苦的,总体来说就是通过作者的灵魂升华,反映出了一种深邃的、客观的现实。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湘夫人简介1.1 湘夫人是哪位诗人创作的?1.2 湘夫人这首诗的背景和创作年代是什么?1.3 湘夫人的诗歌风格和主题特点有哪些?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湘夫人全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是什么?2.2 分析湘夫人中的意象和隐喻,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意义?2.3 解读湘夫人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以及诗人的创作意图?第三章:湘夫人与楚辞的关系3.1 湘夫人如何体现了楚辞的特点和风格?3.2 湘夫人在楚辞中的地位和影响有哪些?3.3 比较湘夫人与其他楚辞作品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第四章:湘夫人的艺术特色4.1 湘夫人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语言有哪些特点?4.2 湘夫人中的意象描绘和情感表达如何相互映衬?4.3 分析湘夫人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如何设计一堂关于湘夫人的公开课教学活动?5.2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何安排?5.3 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如何设计?第六章:文学背景与时代特色6.1 探讨《湘夫人》创作的文学背景,如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
6.2 分析《湘夫人》中所体现的时代特色,以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6.3 比较《湘夫人》与其他期诗歌的异同,探讨其独特之处。
第七章:文本细读与解读7.1 对《湘夫人》进行逐句解析,深入剖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7.2 探讨《湘夫人》中的主题思想,如爱情、自然、人生哲理等。
7.3 分析《湘夫人》的情感表达,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诗歌传达内心世界。
第八章:比较研究与跨文化视角8.1 将《湘夫人》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进行比较,探讨其普世价值和独特性。
8.2 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湘夫人》的传播与接受,以及其在国际文学史上的地位。
8.3 探讨《湘夫人》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第九章: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9.1 分享实际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教学策略和方法。
9.2 讨论在教授《湘夫人》时可能遇到的难题及解决办法。
9.3 结合教学实践,提出针对《湘夫人》的教学建议和优化方案。
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优秀6篇)教学难点篇一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教学方法篇二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九歌湘夫人屈原篇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X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獭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鳎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饧日拧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九歌湘夫人译文:湘君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踩着白X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
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湘夫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湘夫人》的背景及意义;(2)掌握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3)分析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湘夫人》的创作背景及意义;(2)分析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特点;(3)欣赏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湘君和湘夫人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2)作品中的神话元素及其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湘夫人》的背景及意义;(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特点;(3)分析作品中的神话元素及其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们的分析成果。
4. 文学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特点;2. 谈谈你对《湘夫人》中的神话元素的理解;3. 请举例说明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