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高三地理荒漠化的防治 推荐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31
沙漠化是指原本不适合生长植被的干旱、半干旱区域由于人为活动或气候变化等因素而逐渐形成沙漠的过程。
沙漠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防治沙漠化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为了有效防治沙漠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沙漠化防治措施:1. 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防治沙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固定沙土,减少风沙的侵蚀,改善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此外,植树造林还能够提高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降低土壤侵蚀的风险。
2. 防风固沙在沙漠化地区,风沙是造成土壤侵蚀和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采取防风固沙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防风固沙措施包括植树造林、修筑风沙墙、铺设草垫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风沙的侵蚀,保护土壤和植被。
3. 合理利用水资源沙漠化地区的水资源非常宝贵,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对于防治沙漠化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修建水库、引水灌溉、改良灌溉设施等措施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持土壤的湿润和植被的生长。
4. 科学耕种在沙漠化地区,土壤肥力通常较低,植被生长受到限制。
因此,采取科学耕种措施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植被的覆盖,减少土壤侵蚀的风险。
科学耕种包括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农作物、合理施肥、轮作等措施。
5. 发展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措施,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减少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保护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6.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是防治沙漠化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公众对沙漠化防治的认识,提高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沙漠化防治工作中来。
综上所述,防治沙漠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耕种、发展生态旅游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一系列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减缓沙漠化的扩散速度,保护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高三地理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知识点高三地理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知识点汇总1、背景:⑴位臵和范围: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一线以北。
行政区划跨新、宁、甘、内蒙古及吉、辽、冀、陕等省区的一小部分。
⑵地形地貌:以高原、盆地为主,洞中部为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x疆境内)三山夹两盆。
⑶自然特征: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原因:自然—海陆位臵: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地形-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隆起)②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以贺兰山为界2、分布: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樵采,造成沙丘活化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和樵柴破坏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重视环保,荒漠化呈点、线状,面积小而分散,但危害大3、西北荒漠化的原因:⑴自然原因:①地理位臵: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少,气候异常干旱②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③大风吹杨⑵人为原因:①过渡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渡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合理4、治理:⑴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扩大林草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好的丘间低地;营造防护林;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⑵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发展节水农业;建草方格沙障和障内固沙植物相结合;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s();【高三地理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知识点汇总】。
高三地理荒漠化的防治试题答案及解析1.(10分)读澳大利亚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区域西部地区沙漠形成的气候原因。
(3分)(2)说出该区域高度发达的商品农牧业主要分布的地区,并分析其有利的自然条件。
(4分)(3)墨累河流域是澳大利亚荒漠化发展很快的地区之一,分析其原因。
(3分)【答案】(10分)(1)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1分)盛行下沉气流,(1分)降水少(或气候干旱)。
(1分)(2)东南部地区(或墨累-达令盆地)。
(1分)光热充足、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
(任3点得3分)(3)降水较少(1分),高强度开发(过度开垦、过度放牧),(1分)不合理用水。
(1分)【解析】(1)澳大利亚西部地区沙漠为热带沙漠,热带沙漠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或气候干旱)形成热带沙漠。
(2)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从气候(降水、热量、光照)、地形、土壤、水源四方面分析。
澳大利亚高度发达的商品农牧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的墨累-达令盆地。
光热充足、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
(3)荒漠化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
墨累河流域荒漠化发展很快主要是因为降水较少,高强度开发、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用水。
【考点】本题考查气候形成条件、影响农业因素、荒漠化成因分析。
2.石漠化是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和岩溶及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贵州山区农村薪柴比例占生活能源比重较大。
图甲为贵州石漠化面积百分比,表为山区坡度与土层厚度及侵蚀状况关系,图乙为贵州某小区域农业生产布局新颖模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3分)表:山区坡度与土层厚度及侵蚀状况关系表(2)图乙中显示该地区发展沼气是解决农村生活能源的重要措施。
说明该地农村发展沼气对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3分)(3)分析图乙中大力建设水利设施的原因。
防止土地沙漠化的做法
防止土地沙漠化的做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植被恢复:植被是阻止沙漠扩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方式,增加地表覆盖率,减少风沙侵蚀。
2. 水资源管理: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水。
加强水资源管理,包括节约用水、改善水土保持等措施,可以减缓沙漠化进程。
3. 控制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沙漠化加剧。
加强对草原的管理,限制放牧量和时间,同时加强人工饲料的投放,可以减少过度放牧的影响。
4. 防风固沙:通过建设防风林、草席、沙墙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沙漠沙丘向外扩张。
5. 土地治理:通过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合理规划城市和农村发展,加强土地保护和治理,可以减缓沙漠化的进程。
6. 国际合作:沙漠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开展沙漠化治理和防治工作。
国际组织和政府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加速沙漠化防治进程。
7. 科学治理:采取因地制宜和因害设防的原则,根据土地产生沙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以及沙化过程的各个阶段和不同类型,适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建议咨询当地相关部门了解具体的治理方法。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建议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土地的沙漠化和水资源的丧失,使土地失去了原有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防治土地荒漠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为了保持和恢复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以下是我对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建议:第一,加强土地管理和土地保护。
加强对土地的立法和监管,建立健全土地使用和保护制度,严禁非法占用土地和进行乱砍滥伐等行为,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第二,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是防治荒漠化的关键。
要加强水资源的调控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安排农田排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第三,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
植被是维持土地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要加大植被恢复的力度,进行树木和草地的人工种植,促进土地的绿化和植被覆盖度的提高。
同时,要加强生态修复,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环境,培育和保护土地的生态功能。
第四,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是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基础和关键。
要加强对土地荒漠化的科学研究,探索适应我国土地特点的防治技术和方法。
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土地治理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第五,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加强对土地荒漠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要鼓励公众参与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活动,共同保护和恢复土地的生态环境。
以上是我对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建议。
土地荒漠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来解决。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保护和恢复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人们将水分条件较好,开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
实践证明,这是改造利用沙漠行之有效的方法。
4.治理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①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ⅰ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ⅱ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ⅲ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3)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①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4)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5)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分析思路一、知识讲解1.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2.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第(1)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
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
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储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储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
故选C。
第(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
故选B。
第(3)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
故选D。
答案(1)C(2)B(3)D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总结
荒漠化的防止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以下是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请考生认真学习。
一、水土流失的治理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中华考试网
(1)脆弱的环境
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很大。
人口增加解决吃饭问题开垦陡坡、林地、草地等,造成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
2.水土流失的治理
(1)水土流失的形成
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暴雨的冲刷
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使原来的林草植物被破坏殆尽,地法恢复;开矿。
露天煤矿的建设,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河道滩地开矿使大量泥党小组直接进入河道,增加河流泥砂
3.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挖掘水资源潜力,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分析思路一、知识讲解1.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2.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第(1)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
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
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储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储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
故选C。
第(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
故选B。
第(3)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
故选D。
答案(1)C(2)B(3)D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高考地理治沙防沙知识点高考地理:治沙防沙知识点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然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了沙漠化问题的日益严重。
治理沙漠化成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任务之一。
对于高考地理考试而言,掌握治沙防沙的知识点不仅有助于理解地理问题,还能提高考试的得分率。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治沙防沙的知识点。
第一,沙漠化的原因。
沙漠化是由于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土壤水分不足等;人类活动主要包括过度放牧、滥砍滥伐和过度开荒等。
这些因素导致水土流失,使得植被覆盖率下降,最终形成沙漠。
第二,治理沙漠化的方法。
治理沙漠化的方法主要有植被恢复、固沙造林、水土保持和科学耕作等。
植被恢复是通过引种和培育耐旱的植物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固沙造林是通过种植某些植物来形成丛林,抑制沙尘暴的发生;水土保持是通过建设坡地防洪、梯田和塘堰等措施,减少径流冲刷;科学耕作则是通过合理调控水肥用量,保持土壤湿润,减少土壤侵蚀。
这些方法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治理沙漠化。
第三,中国治沙防沙的经验。
中国是世界上治理沙漠化最成功的国家之一,积累了大量的治沙防沙经验。
其中,最著名的经验之一就是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
该政策通过退耕还林,扩大林木覆盖面积,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有效地提升了治沙效果。
此外,中国还注重治理河流和湖泊的沙化问题,通过修建大堤、植被恢复和强化水土保持等手段,防止沙尘暴对周边环境的侵蚀。
治沙防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也是全球层面的挑战。
除了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努力,每个人也都应当积极参与到治理沙漠化的工作中。
我们可以通过节约用水、栽植绿化植物、支持环保组织等途径来减少自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只有每个人都站起来行动起来,才能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治沙防沙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涉及地理问题的一个热点话题。
对于考生而言,掌握治沙防沙的基本知识点,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地理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沙漠化的解决措施
1. 保护植被:在沙漠化的地区,保护植被是最重要的措施。
通过种植抗旱性强的植物,防止土壤侵蚀和水源流失,以及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2. 改善土壤质量:通过深翻土壤,添加有机物和肥料等,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从而提高植物的生命力和抗旱性。
3. 水土保持工程:建立防风林、植树造林、建设水源保持系统等,防止风沙侵袭、抑制沙漠扩张,保持土壤水分和植被生长,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 调整农业生产方式:避免营养物的过度提取和紫外线的过度照射,对土地进行轮作制度调整,以便土地能够迅速恢复农业的生产率。
5. 加强教育宣传: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的意识,鼓励人们采取环保措施,避免对沙漠化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荒漠化的防治方法荒漠化的防止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下面是查字典生物网整理的荒漠化的防治方法,请考生及时学习。
1.西北地域概略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内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散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清楚的自然特征。
构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外局部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域。
2.荒漠化⑴概念:发作在干旱、半干旱地域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域的土地退步。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步惹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我国西北地域最为突出。
⑶缘由:自然要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质堆积物;③微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要素:①基本缘由: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应用。
②直接缘由: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应用、工矿交通树立不留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要挟②改动正在开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步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消费力⑵原那么: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管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⑶措施:①合理应用水资源②应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理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处置农牧区的动力效果⑤控制人口增长。
2021-2021高考天文二轮温习荒漠化的防治方法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查字典生物网希望考生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