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6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牛牛范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5篇《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2.媒体设计:①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②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徐志摩及"新乐派"诗歌的特点。
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反复吟味全诗。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感受诗中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刻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培养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鉴赏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精神故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所运用的意象,体会其深寓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 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他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他是著名的民国教授;他是一代风流才子、抒情诗人;他更是一代情圣。
他被鲁迅公开骂作“流氓”。
他是中国离婚第一人;他是新月诗派代表人物;-----------他就是徐志摩。
1931年11月,徐志摩在飞往北平的飞机上不幸坠机遇难,时年34岁。
他就这样离开了世界。
他经纶满腹,洒脱自由,风流倜傥。
1915年,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张幼仪娶进了门。
张幼仪端庄善良,贤淑稳重,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婚后生了两个儿子。
时光荏苒,后于1922年3月在柏林离婚,结束了长达七年的婚姻生活。
1920年至1921年,徐志摩英国游学之际,遇到了游历欧洲的林徽因。
当时的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但他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貌所吸引,苦苦地追求,两人在英国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
后来林徽经过理智的思考,决定与徐志摩不辞而别,提前跟自己的父亲回国了,而这首:《偶然》就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最好的自白。
一见倾心到不辞而别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回到祖国后的徐志摩,还是忘不了美丽纯洁的林徽因,而回国后的林徽因经过权衡,已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有婚约了,泰戈尔来华期间,两人的再次接触,又重燃旧情,但最终林徽因还是与未婚夫梁思成共赴美国求学,彻底结束了这段孽缘。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2)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3)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讨论等方法,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2)领悟诗歌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2)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3)诗歌的情感内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2)诗人情感的细腻把握;(3)诗歌的美学价值评价。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意义,体会诗歌节奏;(2)分组讨论,解决生字词和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2)重点解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诗歌中的重点句子;(2)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3)讨论诗歌的情感内涵。
5.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美学价值,提高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再别康桥》;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赏析文章;3. 推荐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课堂拓展1. 对比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与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如郭沫若的《女神》、戴望舒的《雨巷》,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古诗词的基本语法。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独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
(3)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诗歌的韵律和结构特点的分析。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教师讲解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含义。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写作练习。
(2)教师批改并进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朗读、讨论和写作练习的情况。
2. 诗歌理解: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 资料: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资料和播放诗歌朗读。
六、教学内容1. 诗中意象的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轻轻的我走了”、“康桥的夕阳”等。
(2)让学生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6.2课《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课,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
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引起强烈的共鸣。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2.诵读全诗,赏析意象,品味情感,训练、巩固鉴赏诗歌的能力;3.体味作者对康强深深依恋之情,提高审美情操。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训练、巩固鉴赏诗歌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意象,品味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提高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寻找意象,揣摩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1.搜集图片资料,制作课件。
2.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对比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一般别离诗的对象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与人之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也是徐志摩这首诗的亮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课题:再别康桥主备人:梁晓红审核人:周春雷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二、教学难点从“三美”入手,赏析《再别康桥》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说说你所了解的徐志摩2.指名3-4名学生朗诵该诗,要求力求读出诗味。
【目标展示】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新知研习】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朗读全诗,抽查学生,教师正音。
荡漾青荇揉碎斑斓漫溯笙箫2.播放朗读带,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即饱含的深情。
3.学生朗读。
读准字音、节奏,交流诵读感受。
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著—激动—沉默—平静(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能力)4.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
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胡,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23成立新月社,他是主要成员。
5.康桥:1921年,徐志摩来这里研究文学,他称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8年,徐志摩重访英伦,故地重游,物是人非,千般感触涌上心头。
因此便有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诗中借助了哪些意象来营造这种氛围?2.这些意象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创造了怎样的意境?3.第一诗节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怀?为何选择云彩这个物象?为何又要轻轻的?4.即将告别母校这个理想的摇篮,此时的康桥在诗人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妙无比的,离人眼中的康桥是怎样的,作者又有什么样的感受?5.诗人为什么“不能放歌”?为什么连夏虫也沉默?6.第七节又表达了诗人的何种情感?四、艺术技巧鉴赏。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诗歌风格,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诵读、分析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一段康桥的视频或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出课题。
2.作者及背景介绍
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及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3.诵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4.诗歌赏析
(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金柳、青荇、潭水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2)赏析诗歌的语言,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等,体会其优美和浪漫。
(3)探讨诗歌的结构,理解首尾呼应的作用。
5.情感体会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对康桥的眷恋、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等。
(2)结合时代背景,讨论这首诗的主题。
6.课堂讨论
(1)诗中的意象有哪些特点?它们分别象征着什么?
(2)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7.课堂小结
总结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强调其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8.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诗。
(2)模仿这首诗的写法,写一首关于自己心中的“母校”或“故乡”的诗。
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教课基本信息课名《再别康桥》能否属于是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学科语文学段必修二年级高一讲课日期2016.11教材书名: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版社:人民教育第一版社第一版日期: 2006年 11月教课方案参加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刘凤玲廊坊市第七中学实行者刘凤玲廊坊市第七中学指导者其余参加者以下内容、形式均只供参照,参评者可自行设计。
教课过程既能够采纳表格式描绘,也能够采纳叙事的方式。
如教课方案已经过实行,则应尽量采纳写实的方式将教课过程的真切情形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虑的现象和事件描绘清楚;如教课方案还没有经过实行,则应侧重将教课中的重点环节以及教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办理方法描绘清楚。
表格中所列项目及格式仅供参照,应依据实质教课状况进行调整。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照教师是讲堂的中心,讲析过多过细,学生缺乏思虑空间,教课内容机械化和形式化等,以致学生阅读兴趣低下,从而厌烦语文讲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这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指引者和组织者”。
经过本课,指引学生经过自己朗读,领会诗歌华美轻盈的语言,齐整的章法,和睦柔美的音韵所发散出的激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课背景剖析教课内容:《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必读课文。
这首诗是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是诗人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感情体验,表现了一种淡淡忧虑的离情别绪。
本课时主要指引学生经过频频朗诵领会诗人的感情,师生沟通读诗感觉。
学生状况:该班学生刚进入高一,以前接触的现代诗歌其实不多,他们常常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领会较为浅薄,我们要经过频频朗读来使将学生带入诗境,唤醒他们沉静的真情,从而惹起激烈的共识。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3、学习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再别康桥》说课稿 (3)一. 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
这首诗以离别康桥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分析诗歌的内容、形式和背景,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浪漫主义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诗人徐志摩的生活和创作有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时代背景与诗歌内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技巧,学会欣赏现代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留恋,培养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形式的分析。
2.教学难点:诗歌深层情感的挖掘,诗歌技巧的欣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对康桥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再别康桥》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技巧,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再别康桥》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内容。
(2)分析并掌握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3)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再别康桥》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深厚感情,理解诗中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2)培养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1. 《再别康桥》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2.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2.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徐志摩的诗歌,如《翡冷翠的一夜》。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再别康桥》,理解诗歌内容。
(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探讨徐志摩的创作风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分析能力等。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练掌握《再别康桥》的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徐志摩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等。
(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案。
2. 学生准备:(1)预习《再别康桥》,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收集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以便进行比较学习。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再别康桥》《死水》等群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基调、明确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可以从多角度鉴赏品析新月派诗歌“三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之后,能够热爱诗歌、热爱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诵读来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1、赏析现代诗歌的方法。
2、新月派诗歌“三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欣赏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是唐朝的一株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词,是宋时的一条鱼,游弋在清澈柔波;曲,是元代的一首歌,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歌,是现代的一根芦苇,拨动着文明的回响。
诗歌以它独特的美荡涤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诗歌之美到底体现在哪里?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基于文本、反复诵读,多角度鉴赏来品味现代诗歌之美。
二、诵读师:学诗讲究“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诗歌就是要反复诵读,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以前学习过的朗读技巧。
(一)朗读技巧1、重音:拖、重2、节奏:按照音节和语义来划分3、语速:快、慢4、语调:升、降、平、缓5、语气:轻、重6、情感(二)诵读(教师提供诗歌原文和相关知识链接)(1)小组诵读交流明确:1、诗歌基调是什么?2、怎样诵读?3、为什么这样读?(2)小组诵读展示(合诵、独诵、表演诵)《再别康桥》组1、基调:轻柔和缓2、怎样读:语速慢、语调平缓、语气柔和,尤其是诗歌中的叠词要读得轻柔3、为什么:读出诗人对康桥的留恋与不舍。
(诵读展示、点评)《死水》组1、基调:慷慨悲愤2、怎样读:语速快、语调高、语气重3、为什么:读出诗人对当局者的“愤”和对国家的“爱”。
(诵读展示、点评)《摇篮曲》组1、基调:柔和甜美2、怎样读:语速慢、语调低缓、语气轻柔3、为什么:读出母亲对孩子的温柔与爱。
(诵读展示、点评)《招魂——吊亡友杨子惠》组1、基调:悲凉沉痛2、怎样读:语速慢、语调低、语气沉重3、为什么:读出诗人对朋友的怀恋、内心的悲伤。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3)提高朗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2)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追求理想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分析;(3)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2)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3)朗读与表达的技巧。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3)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鉴赏文章;3. 选择一首徐志摩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 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再别康桥》的理解;2.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探讨诗人情感的真挚与细腻;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七、教学过程1.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离别时的矛盾心情;(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如“软泥里的水草”、“星辉斑斓”等,理解诗人对康桥的留恋。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20 -20学年度第—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r \・课题:再别康桥主备人:梁晓红审核人:周春雷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二、教学难点从“三美”入手,赏析《再别康桥》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说说你所了解的徐志摩2.指名3-4 名学生朗诵该诗,要求力求读出诗味。
【目标展示】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新知研习】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朗读全诗,抽查学生,教师正音。
荡漾青荇揉碎斑斓漫溯笙箫2.播放朗读带,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即饱含的深情。
3.学生朗读。
读准字音、节奏,交流诵读感受。
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著—激动—沉默—平静(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能力)4.徐志摩:(1896-1931) 现代诗人。
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 南胡,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23成立新月社, 他是主要成员。
5.康桥:1921 年,徐志摩来这里研究文学,他称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1922 年徐志摩回国前夕,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 “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8 年,徐志摩重访英伦,故地重游,物是人非,千般感触涌上心头。
因此便有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诗中借助了哪些意象来营造这种氛围?2.这些意象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创造了怎样的意境?3.第一诗节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怀?为何选择云彩这个物象?为何又要轻轻的? 4.即将告别母校这个理想的摇篮,此时的康桥在诗人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妙无比的,离人眼中的康桥是怎样的,作者又有什么样的感受?5.诗人为什么“不能放歌” ?为什么连夏虫也沉默?6.第七节又表达了诗人的何种情感?四、艺术技巧鉴赏。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2)分析并掌握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3)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鉴赏;(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离别之痛,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2)学会珍惜美好时光,勇敢面对人生抉择;(3)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背诵与理解;2. 分析诗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3.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识别与解读;2. 诗歌情感的深入剖析;3.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徐志摩及其作品《再别康桥》;(2)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要求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语言等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2)分享各组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2)剖析诗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2)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再别康桥》;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不少于800字;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再别康桥》为例,分析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 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歌情感,提高情感素养。
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2.学会从诗歌意象入手,品味特点,感悟情思。
3.通过比较鉴赏,明晰现代诗的异同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意象特点,感悟情思。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鉴赏,明晰现代诗的异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一、生平导入明奇才“风情万种无着地,留与人间一卷诗。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髓,以他短暂而毁誉参半的35个春秋,在中国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
他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奇才”;被胡适称为“诗圣”“诗哲”;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他就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去聆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二、解析诗题现背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再,又;别,离别,点明题材;康桥,点明告别的对象。
康桥是他的母校。
同学们,你们对母校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在我眼里,母校是青春的绽放,成长的见证,一生的牵念,永远的爱恋!如果说生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的话,那么,母校就是那神来一笔!徐志摩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他的康桥情结萦绕一生:康桥是诗人爱之梦追寻的地方,在这里,他邂逅了影响他生命并终生为之倾慕的女性林徽因;康桥是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在这里,他深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康桥是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在这里他与英国伟大哲学家罗素、文学家狄更斯成为挚友,思想更为奔放热烈。
三、深情诵读感诗美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
惟有美读,方能碰触诗歌的灵魂。
1.学生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2.一生美读,另一生点评。
诵读指导:感情——温柔细腻节奏——轻缓徐舒语调——柔和低沉3.教师配乐朗诵《再别康桥》。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文;(2)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体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2)学会从诗歌的、作者、背景等方面入手,全面理解诗歌;(3)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记忆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热爱和留恋,对美好事物的追求;(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分析;2. 徐志摩的诗歌风格特点;3.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把握;2. 诗歌艺术价值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再别康桥》全文、相关资料、课件等;2. 学生准备:预习《再别康桥》,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徐志摩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简介《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美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特点;(2)解析诗歌主题和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2)引导学生抒发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再别康桥》;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对照教学目标,检查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七、课后作业1. 学生需完成《再别康桥》的背诵。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是一首现代新诗,也是整个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板块中极具代表性的诗歌。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绍振先生曾说,《再别康桥》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给中学语文教育界,出了一个难题,流行的机械反映论和狭隘的社会功利论在这个文本中遭遇到难以逾越的挑战。
而《新课标》在这个板块中要求,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同时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陶冶性情”。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不在文章表面滑翔,能够进入作品深层进行分析,从而走出“印象和感想泛滥”的大而化之的阅读迷障呢?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
结合“三贴近”原则,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我设计了本课。
【教学背景分析】
《再别康桥》属于必读课。
虽然如何分析这首现代新诗史的名作,学术界向来众说纷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
对于诗作的品读大多停留在文章表面滑翔,很难进入作品深层进行分析,常常立足于个体阅读的“印象和感想”,很难走出大而化之的阅读迷障。
这首《再别康桥》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
预设用生动、诗化的语言,配合舒缓轻柔的音乐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回到徐志摩的美好回忆中,迅速进入诗境。
2、美读感悟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美读,集体诵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
3、想象鉴赏法。
想象是欣赏文学的必经之路,本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在描述画面中想象、在感悟情感中想象,移情于本人,从而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也就为理解情感做好蓄势铺垫。
4、质疑反思法。
在情境中,质疑反思,畅所欲言,探索新知。
5、互文反刍法。
通过比较鉴赏,反刍回味,体会诗句中流淌的真情。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知识和能力不是老师传递的,而是孩子根据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得来的。
在课堂互动中,教师要给孩子搭建脚手架,帮助他们实现同化和顺应。
”本课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听、说读、写,欣赏画面美、感悟真情美、歌颂人性美,让每个孩子都学着诗意地栖居。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再别康桥》,进一步感受诗的抒情韵律。
2、了解“招摇”的艺术效果,感受“轻轻、悄悄、沉默”在诗中的特殊情味。
明确:康桥、云彩
再别,是一种告别,从原生的语义来说,应该是和人告别,在这首诗中,作者为什么要与“云彩”告别呢?还要“轻轻的”?
明确:作者和云彩告别,就是在回味自己美妙的记忆,和自己记忆告别。
“轻轻的”是因为作者在和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对话。
这里回忆里一定有纤细的情丝缠绕在心头。
大声喧哗是不适宜的,只有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能才能抽丝剥茧,与那段美好的回忆告别。
(板书:告别—云朵—回忆)
2、小结:
是啊!我们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离去;而昔日的回忆与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化成了“西天的云彩。
”于是,他说:(第一节)(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那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再别康桥》的第一节,试着把作者回味自己美妙的记忆,轻轻的和自己记忆告别那种感受、心情读出来。
(学生齐读)
二、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教师范读
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徐志摩,走进他的母校,走进他的回忆,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神秘园之歌》并深情地范读)(生1、生2、生3)
2、情景想象
你们看到了那么多的画面。
但是,曾在这里学习和生活过的徐志摩,他的美好记忆又是怎样的呢?展开你的想象,选择一个画面或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写下来。
(背景播放《琵琶语》音乐,学生写片段。
)教师创设情境:
同学们,那天可能已经夕阳西下,柳树倒映在康河里,彩乡辉煌、令人目眩神迷,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畅谈着诗与远方……。
那可能是徐志摩在一尘不染的康河读书,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草像涂了凝脂的随微波轻摆,自在安闲。
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你看到了柳荫漫步的画面。
──你看到了夕下苦读的画面。
──你看到了河畔攀谈的画面。
──你看到了清潭游鱼的画面。
……
3、小结:
好一个五彩斑斓的回忆啊!好一个梦的境界!清泉为虹、碧水潋滟,杨柳新娘,充满了诗意,这个梦美好到他不禁要唱歌了。
可是他却说:第六节,(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是啊!人世间,美好的东西不一定要据为己有,于是他洒脱地说:
——再别康桥是啊!就把过去的美好情感珍藏在记忆里吧,一个人独享,于是他释然地说:
——再别康桥
【学习效果评价】
对本课程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分析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思路清晰,富有层次性,具有语文学科特点,体现了对文本的认识深度。
同时,将情感作为探究主线,有效地串起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诗文的情和味,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情景诵读、移情想象、质疑、反刍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稳扎稳打,层层递进。
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插图、进行朗读、默读、齐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离愁别绪。
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徐志摩对母校美好的回忆中。
再通过充满诗意的语言和情调,进行互文引读,反刍回味,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收获感悟。
另外,本希望通过教师诗情画意的的语言,起到敲击学生心灵的作用,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语速略快,导致效果差强人意,实属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