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学案第三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2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3.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4. 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实验方法和步骤,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以及如何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质量守恒定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历程,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详细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意义和实验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守恒现象,让学生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5. 练习与讨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机制。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评价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的掌握情况。
3. 通过作业、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能力。
4.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说明一些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
2.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学生经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水平,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只需启发点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即可。
又由于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学习还必须采用合作交流的学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定律,学习这一定律应注意三点:第一点:要重视实验。
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
第二点: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定律强调“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要深刻理解。
第三点: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之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是因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原子的数目没变,原子的质量没变。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自学问题】创设情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赤壁之火,使曹军百万雄师,化为灰烬。
满江的人船怎么就成了一堆灰呢?它的质量为什么减小了呢?而铁生锈后它的质量增加了,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在化学变化中隐藏着什么秘密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会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
1.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转变成生成物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 _______没有改变,原子的 ________ 没有增减,原子的_______没有改变。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新人教版一、概述1.学科和年级:九年级化学2.课题来源和所需课时:本节课来源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的内容(90~94页),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如何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
第二课时则介绍了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
3.学习内容: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4.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本课时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起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并运用该定律解释一些常见的实验现象,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涵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学会控制条件进行定量实验研究。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及深入理解其内涵,体验“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和变化观,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初中化学是初三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功课,他们对化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他们的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这就需要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从能力水平上看,他们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3课时)知识与技能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掌握解题步骤及书写格式,懂得质量守衡定律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过程与方法从化工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质量关系的分析,运用数学计算方法处理相关物质之间的量的问题,培养学科间交融的思维方法。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以及它在学科研究中的意义,激发学习的欲望。
规范解题格式,设答的量纲与物理、数学学科的区别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师)展示“神舟五号”升空场面,“神舟五号”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升空时,若火箭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当火箭点火时会发生什么反应?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生)2H2+O2点燃2H2O + Q (老师说明反应目的是为了提供能量)(师)已知,火箭升空至少要携带100kg的液氢,充分燃烧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
假如你是长征系列火箭推进器的设计师,你会在火箭助燃仓中填充多少千克的液氧来满足这些液氢的完全燃烧?分组讨论,解决方法。
友情提醒: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中寻找解决办法。
汇报讨论结果、计算方法。
二.规范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格式(师)如何完整地表达你的解题过程呢?例题:某实验室中需要1.6g氧气进行实验。
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氧气,需要消耗水多少克?同时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解:设消耗水的质量为x,得到氢气的质量为y2H2O通电===2H2↑+O2↑36 4 32x y 1.6g 用具体的情景素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
学生尝试用正比例的数学计算方式,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内涵解决实际问题规范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格式。
由自学、互评的方式易让学生接受。
g x 6.13236=,x=1.8g ;gy 6.1324=,y=0.2g 答:电解消耗1.8g 水,同时生成0.2g 氢气。
请翻开课本,阅读例题把你刚才的解题思路、过程与例题对比,一样吗?有欠缺的地方吗?请把你完整的解题过程的格式写出来。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理解化学变化中的变与不变;2、学会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现象和解决一些问题;3、进一步强化质变与量变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熟悉理解质量守恒定律;⑵利用“三大守恒”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利用“三大守恒”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规律,用好质量守恒定律,对于学习化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复习练习一下。
(二)展示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理解化学变化中的变与不变;2、学会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现象和解决一些问题;3、进一步强化质变与量变的观念。
(三)质疑探究1、探究活动一⑴引导回顾质量守恒定律以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的问题。
⑵引导回顾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⑶引导回顾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注意的问题。
⑷引导回顾化学反应前后的6大一定不变,即“三大守恒”。
⑸引导回顾化学反应前后的2大一定改变,指出实质上是化学反应的宏观与微观本质。
⑹引导回顾化学反应前后可能改变的因素。
2、探究活动二⑴练习:练习1:下列说法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蜡烛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质量之和等于蜡烛的质量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反应物的质量相等D.粗盐提纯实验得到精盐的质量和滤纸上砂子的质量之和等于溶解的粗盐的质量练习2下列现象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10g水受热变成10g水蒸汽B.50mL水中加入50mL酒精,总体积为100mLC.A和B反应生成C,则5gA和5gB充分反应一定生成10gCD.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质量比纸的质量小⑵引导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分析得出结论,体会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题应注意的问题。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的测定,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实际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方案一:白磷燃烧
现象:白磷燃烧产生大量 ,气球 。
反应表达式:
方案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现象:铁钉表面 ,溶液 。
反应表达式:
一、 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适用范围:适用于 。
一切化学变化都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3.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化学反应前后
●10g 水变成10g 水蒸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N 2+3H 2=2NH 3,1体积氮气和3体积氢气反应生成4体积氨气
●3g 碳和10gO 2充分反应生成了13g 二氧化碳
●10g 水电解剩余1g ,得H 21g ,则得O 2的质量是多少?
4.化学反应前后。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会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3.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和读法,掌握求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的方法。
【新知预习】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2.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3.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固体的质量增加”。
4.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5.什么是化学方程式?6.从化学方程式中可以看到哪些信息?【预习小结】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量守恒定律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检测】1.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A.物质的总质量B.元素种类C.原子数目D.分子数目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5g 酒精溶解在55g 水中形成60g 溶液,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质量比细铁丝大,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C. 2L 氢气和1L 氧气点燃后,可生成3L 水D.完全电解10g 水得到氢气和 氧气的质量之和仍是10g3. 关于2CO + O 2 ——点燃 2CO 2 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加氧气点燃等于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两个一氧化碳分子加一个氧分子等于两个二氧化碳分子D.2g 一氧化碳和1g 氧气反应生成2g 二氧化碳。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现象和问题。
教学难点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一、课前检测(3——5分钟)1、检查上节课学习内容。
2、组间交流检查”课时方案”第39页“知识点睛”完成情况检测问题:二、合作学习(约15分钟)问题:我们知道蜡烛燃烧会越来越少,那么你认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如何变化?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2、提出猜想: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其总质量,猜想的依据是3、设计实验:设计提示;(1)要知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你用来测量他们的质量。
如: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你如何测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因该注意哪些问题?(阅读教材90页)4、进行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5分钟)实验实验现象天平是否平衡白磷燃烧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磷燃烧过程中气球变,但冷却后气球变,铁打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溶液由色逐渐变为色,铁钉表面出现色固体。
实验结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________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
(二)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具有普遍性(观察实验填写下表)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天平是否平衡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大量镁带燃烧剧烈燃烧,发出耀眼光,生成色固体。
实验分析以上两个反应中天平不平衡,那么他们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吗?,如果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什么?(1)反应1中,生成的气体,所以天平不平衡。
(2)反应2中,生成的氧化镁中增加了的质量,所以天平不平衡。
实验结论: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 的总质量。
注意(二)认真观察下图?从化学反应实质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1) (反应2) 讨论:(!)以上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元素种类是否改变?(2)以上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变化? (宏观)(3)以上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原子种类是否改变?(4)以上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原子的质量是否改变? (微观) (5)以上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原子个数是否改变? (6)以上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物质种类是否改变 (7)以上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分子种类是否改变 (8)以上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分子个数是否改变(三)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有关现象。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学案三5.1 质量守恒定律课标要求: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内容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分子、原子等)有了较深的认识,初步建立了微粒观;对化学反应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判断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是不发生变化的,但是没有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也没有把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不变跟物质总质量也不变联系起来。
因此,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量和质量不变,认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也不发生变化,是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的起点。
学习建议:学习中可用下列线索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原子概念→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守恒。
这一线索的具体内容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因此,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构成新物质的分子或直接构成新物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
学习目标:1.单元目标,整体展示(以知识树的形式,见后)2. 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微观分析,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量和质量不发生变化,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
3. 通过实验探究验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理解并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4. 通过实验探究化验证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巩固使用托盘天平的技能,发展化学实验探究能力。
5. 通过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对生活和生产中化学现象进行解释,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重点、难点):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重点)2.用微粒观解释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的原因。
(重点、难点)实验准备:多媒体素材;托盘天平(或电子秤)、烧杯、试管、胶头滴管、锥形瓶、酒精灯、橡皮塞、导管、试管夹、玻璃棒、塑料袋(或气球)、细线、细沙、放大镜、火柴;盐酸、大理石、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白磷等。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的结论。
【学习重难点】
利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元素种类不变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六个不变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交流探究】
一、利用质量守恒,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
【例】12.4g 磷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28.4g ,消耗氧气________g
〖解析〗本题的思维切入点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和反应生成的各物质总质量不变(相等)
反应前
反应后
磷的质量:12.4g 五氧化二磷的质量:28.4g 氧气的质量:x 总和:12.4g +x
总和:28.4g
因为反应前后总和相等,即:12.4g + x == 28.4g x === 16g
反馈矫正1: a g 高锰酸钾装入了一支试管,加热至完全反应后,冷却称得试管内残余固体为 b g ,则生成氧气 ________________
二、利用质量守恒,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例】硝酸易发生↑+↑+===2233424O X O H HNO 光照
反应,则X 的化学式为_______ 〖解析〗本题的思维切入点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反应前 反应后 氢原子个数:4 氢原子个数:4 氮原子个数:4 氮原子个数:0 氧原子个数:12
氧原子个数:8
所以4X 中共有4个氮原子和4个氧原子,X 的化学式为NO
反馈矫正2:向Na 2CO 3溶液中滴加少量盐酸,发生飞化学反应为
NaCl X HCl CO Na +===+32 则X 的化学式为( ) 3
3222a HCO N D CO H C CO B O
H A 、、、、
三、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组成
【例】已知铜锈在隔绝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加热,生成水、氧化铜和二氧化碳,由此可知,铜锈中含有_______________元素
〖解析〗本题的思维切入点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反应前 反应后
物质 铜锈 水、氧化铜、二氧化碳
所含元素
未知
氢、氧、铜、碳
因为,元素种类不变;所以,铜锈中含有氢、氧、铜、碳四种元素 反馈矫正3:天然气是一种高效的,清洁的能源,其燃烧的表达式为:
O H CO O 222+→+点燃
天然气 由此可知,天然气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
【整理收获】
本节课你收获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困惑?
【反馈矫正】(组内独立完成,组长统一答案,指定人员以组为单位展示) 1.a g 氯酸钾与 b g 二氧化锰装入了一支试管,加热至完全反应后,冷却称得氯化钾的质量为 c g 则生成氧气 ___________
2.a g 氯酸钾与 b g 二氧化锰装入了一支试管,加热至完全反应后,冷却称得残余固体质量为 c g 则生成氧气 ___________
3.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经过长期的研究与试验,终于发明了安全炸药 --- 三硝酸甘油。
三硝酸甘油的化学式为:9353O N H C 这种炸药发生爆炸的反应方程式为: 4↑++↑+↑====222935361012O X O H CO O N H C 引爆剂
则X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如下:氧气淀粉水二氧化碳光照
叶绿体+→--+ ,则生成的淀粉中
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____元素
5. 已知A+B====C+D 反应中,生成物C 与D 质量比为1∶3,若反应物A 与B 在反应中共耗2.4g ,则生成C____________g 。
6. 镁条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密封(内含空气)加热,下如图所示图像中,能正确表示
容器里所盛物质的总质量变化的是( )
O A
总
质 量
O
B
总
质 量
O
C
总
质 量
O
D
总
质 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