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明辨是非
- 格式:ppt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38
2024年1.2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册第一章第二节“明辨是非”,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是非观念的重要性,掌握辨别是非的方法,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是非观念做出明智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是非观念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辨别是非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自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辨别是非的方法和正确的是非观念。
难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是非观念做出明智的选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随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道德两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辨别是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是非观念的含义、重要性以及辨别是非的方法。
3. 案例分析:呈现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判断,巩固知识点。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拓展延伸: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是非问题,提高道德素养。
六、板书设计1. 明辨是非2. 内容:是非观念的含义与重要性辨别是非的方法正确的是非观念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是非问题,并阐述你是如何处理的。
(2)谈谈你对正确是非观念的理解和认识。
2. 答案:(1)示例:我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个老人站着,但没有人让座。
我认为应该给老人让座,于是主动站起来让座。
(2)正确的是非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它能帮助我们判断事物的对错,指导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辨别是非的方法,树立了正确的是非观念。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学会分析、判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1.2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三章第二节“明辨是非”,内容包括:1. 认识是非观念的重要性;2. 掌握判断是非的方法;3. 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是非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2. 使学生掌握判断是非的基本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力;3. 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风气,树立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是非;2. 教学重点:掌握判断是非的方法,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道德冲突场景,让学生思考如何判断是非。
2. 讲解概念(10分钟):介绍是非观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明辨是非的意义。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实例,讲解判断是非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运用所学方法判断是非。
六、板书设计1. 明辨是非2. 主要内容:是非观念的重要性判断是非的方法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个你认为在生活中容易产生道德冲突的场景,并说明如何判断是非。
(2)谈谈你对明辨是非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
2. 答案:(1)场景示例:作弊、抄袭、说谎等。
判断方法:从道德原则、法律法规、社会风气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在判断是非方面的掌握情况;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是非,提高道德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随堂练习;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详细的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能否从生活实际中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1.2 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一章《成长中的我》第二节“明辨是非”。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是非观念的重要性,学会辨别是非的基本方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是非观念的含义,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辨别是非的基本方法,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明辨是非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风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道德与法治学习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道德两难情境,引发学生对是非观念的思考。
2. 讲解:讲解什么是是非观念,明辨是非的重要性,以及辨别是非的基本方法。
3. 案例分析:呈现具体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方法辨别是非。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是非观念的含义与重要性2. 辨别是非的基本方法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列举一个你认为的正确和错误行为,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正确行为: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原因: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了正能量。
错误行为:抄袭作业;原因:违反学校纪律,损害他人利益,不利于个人成长。
2. 作业题目: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互动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辨别是非的方法,提高了道德判断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道德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爱心捐赠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环节;2. 作业设计中的思考题;3.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案例分析环节1. 案例选择:应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
1.2明辨是非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篇:1.2 明辨是非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道德和法律铸造自己的良知标尺,以正义善良的人作为人生榜样,培养自己成为一个明辨是非、品德高尚的人。
能力目标: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知识目标:什么是良知,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能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在生活道路上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教学难点: 正确对待社会影响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韩红半月三次违章微博致歉网友不买账》【师】韩红为什么会道歉?【生】【新课教学】一、铸就心中良知的标尺1、什么是良知:正确的是非善恶观2、良知的重要性:明善恶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品质;避免误入歧途3、怎样铸就良知的标尺?(1)懂道德,学法律(标尺)(2)选择善良正义的人作榜样(刻度)出示名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师】现实生活中哪些人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生】教师介绍2012感动中国人物。
(3)学会理性分析,懂得思考不同的价值选择会导致不同的后果【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比如追求创造发明的成就;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个人成功;追求平凡安稳;追求轰轰烈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生】【师总】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理想,不同的人生。
材料: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在家乡城镇经营了一家小商场。
但由于当地社会风气不好,假货泛滥,他的生意陷入困境。
有人劝他,想要赚钱,就得找些不正当的门路。
也有人劝他,无论生活怎样变化,都应该在心中留一片“净土”。
现在,他欠的债不经商没法还,要经商又得和一些龌龊事打交道。
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这社会到底怎么了……”问:(1)请你现在给他发一个E-Mail,告诉他社会是这样的…… 【生】【师】社会是复杂的,善恶美丑无所不包。
1.2 明辨是非第一课时铸就良知的标尺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良知,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
2.学会以道德和法律铸造自己的良知标尺,以正义善良的人作为人生榜样,培养自己成为一个明辨是非、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铸造心中良知的标尺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怎样铸造心中良知的标尺。
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在是非善恶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能够做出初步判断,但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深层次多层面的道德和价值观问题,特别是被表象掩盖的是非问题还没有辨别能力,对善恶是非的各种界限还需要学会分辨。
教学方法:情境研讨、讲授法教学过程:导入观察漫画图片(见课件),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英语考试快要结束时,王强用脚轻轻地踢前桌好友李刚的椅子,向李刚要答案,李刚该怎么办?一、良知的标尺2014年1月15日上午10点左右,常州的黄凤娟老人回家路过新北区巢湖路万达广场附近时,突然脚下一软,整个人一头栽到地上。
当时马路上车来车往,非常危险,但没有人敢上前来扶她,这时身后突然来了三个小姑娘,三个人一起把老人扶了起来并送到了家。
开始三个小姑娘连名字都不肯留下,后来黄凤娟老人的女儿才得知她们是常州市新桥中学的学生言胜楠、杨咏琪和刘茜。
谈及对她们的感谢时她们说:“这没什么,做人要有良知,扶起老人是应该的。
”问题探究:(1)请你对三名中学生扶起摔倒老人的行为进行评价。
(2)这三名中学生说“做人要有良知”,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答案:(1)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但是面对摔倒的老人,三名中学生言胜楠、杨咏琪和刘茜依然能够扶起老人并将其送回家,反映了她们具有做人的良知。
因为良知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哪些事是对的,哪些事是错的。
我们都应该向这三名中学生学习,当他人处于困境需要帮助时,应尽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2)良知是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人性的首要品质,做人要有良知。
缺少了良知,人就不成其为人,背离了良知,人生将失去意义。
1.2明辨是非一、教学目标:认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
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能够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在生活道路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教学重点: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三、教学难点:正确对待社会影响四、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以故事导入新课。
寒假期间,小龙拿着春节所得的“压岁钱”,到自家附近的电子游戏室玩,只玩了几天就把钱输光了,可是他已经上了瘾。
这时,一个经常来玩的叫大朱的人对他说:“怎么?没钱了?不要紧,我们来赌一赌赛车,你赢了就给你50元。
”小龙想了想,自己没有钱了,可又很想玩,也不敢问爸妈要,就咬牙答应了。
第一场就真的赢了50元,他高兴极了,没想到这是陷阱,后来是兵败如山倒。
小龙欠了大朱近千元,没钱还,大朱就教小龙去偷自行车,卖了还债。
小龙无奈,只好照办。
一次,当小龙偷自行车时,被警察抓住,送进派出所。
小龙从玩电子游戏开始,最后走进了派出所,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他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的确,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的判断,都要讲是非善恶,。
老师和家长常希望我们懂事,懂事就是能判断是非善恶,这是做人的基本品质。
因为只有知道了什么是是非善恶,才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扬善弃恶。
而判断是非善恶需要有正确的标准,这就是一把良知的标尺。
从小到大,我们接触过很多人,经历过很多事情,每一次经历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我们的心中播下了善恶的种子。
例如:老师举例子:1、邻居的儿子因为偷窃而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
(偷窃是恶的行为)2、两位同学打架,其中一位被打成脑震荡,另一位要赔钱给对方。
(打架是不良行为,害人害已)3、今年7月10日下午,13岁的女孩王孟珂不慎落入黄河。
后来王孟珂被乡亲打捞上岸。
在120急救车赶到现场之前,闻讯赶来的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女记者曹爱文,向120打电话请教人工呼吸的方法,之后按照“五下压胸,一下吹气”的步骤,为王孟珂做起人工呼吸。
2024年广东版1.2明辨是非教案(五则范文一、教学内容1. 对是非的认识:介绍什么是是非,以及是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明辨是非的方法:分析如何辨别是非,包括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
3. 面对是非的选择: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是非的含义,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明辨是非。
教学重点:理解是非的含义,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作出正确的选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PPT、黑板、粉笔、实例分析材料等。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是非问题。
2. 讲解: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是非的含义和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3. 方法指导:介绍比较、分析、推理等明辨是非的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明辨是非。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面对是非时应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分享各自的经验和看法。
六、板书设计1. 1.2 明辨是非2. 内容:是非的含义明辨是非的方法比较分析推理面对是非的选择七、作业设计案例一:小华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偷东西,他应该怎么做?案例二:小丽发现好朋友小王抄袭别人的作业,她应该怎么办?答案:请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自行对照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是非问题,学会独立思考,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明辨是非的方法指导2.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作业设计的案例选择与答案解析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明辨是非的方法指导在教学中,明辨是非的方法指导是核心环节。
2024年广东版1.2明辨是非教案(五则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广东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应章节为1.2节“明辨是非”。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什么是是非观念,掌握明辨是非的方法,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是非观念进行判断和选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是非观念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明辨是非的方法,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
3. 培养学生在面对生活问题时,能够运用是非观念进行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是非观念进行判断和选择。
教学重点:理解是非观念的含义,掌握明辨是非的方法,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案例、板书材料。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生活中的是非判断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对错。
2. 理论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什么是是非观念,以及明辨是非的方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判断。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难题,共同探讨如何明辨是非。
6. 案例分享(1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是非观念的含义2. 明辨是非的方法3. 正确的是非观念4. 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明辨是非的方法。
选取一个生活中的是非案例,进行分析,并写出自己的判断。
2. 答案:学生需在作业中体现出明辨是非的方法,以及正确的是非观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运用所学的是非观念进行分析和判断。
1.2明辨是非一、教学目标:认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
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能够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在生活道路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教学重点: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三、教学难点:正确对待社会影响四、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以故事导入新课。
寒假期间,小龙拿着春节所得的“压岁钱”,到自家附近的电子游戏室玩,只玩了几天就把钱输光了,可是他已经上了瘾。
这时,一个经常来玩的叫大朱的人对他说:“怎么?没钱了?不要紧,我们来赌一赌赛车,你赢了就给你50元。
”小龙想了想,自己没有钱了,可又很想玩,也不敢问爸妈要,就咬牙答应了。
第一场就真的赢了50元,他高兴极了,没想到这是陷阱,后来是兵败如山倒。
小龙欠了大朱近千元,没钱还,大朱就教小龙去偷自行车,卖了还债。
小龙无奈,只好照办。
一次,当小龙偷自行车时,被警察抓住,送进派出所。
小龙从玩电子游戏开始,最后走进了派出所,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他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的确,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的判断,都要讲是非善恶,。
老师和家长常希望我们懂事,懂事就是能判断是非善恶,这是做人的基本品质。
因为只有知道了什么是是非善恶,才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扬善弃恶。
而判断是非善恶需要有正确的标准,这就是一把良知的标尺。
从小到大,我们接触过很多人,经历过很多事情,每一次经历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我们的心中播下了善恶的种子。
例如:老师举例子:1、邻居的儿子因为偷窃而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
(偷窃是恶的行为)2、两位同学打架,其中一位被打成脑震荡,另一位要赔钱给对方。
(打架是不良行为,害人害已)3、今年7月10日下午,13岁的女孩王孟珂不慎落入黄河。
后来王孟珂被乡亲打捞上岸。
在120急救车赶到现场之前,闻讯赶来的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女记者曹爱文,向120打电话请教人工呼吸的方法,之后按照“五下压胸,一下吹气”的步骤,为王孟珂做起人工呼吸。
2024年1.2 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章《法律与秩序》的第一节“明辨是非”。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理解社会生活中辨别是非的重要性,学会运用法律和道德标准来判断是非,以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认识到明辨是非的必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法律和道德标准来判断是非的能力,提高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做有道德、守法的公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法律和道德标准来判断是非。
教学重点: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学会明辨是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道德与法治》学习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是非观念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阐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呈现一个涉及道德和法律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分析、讨论并作出判断。
4. 例题讲解:针对实践情景,讲解如何运用法律和道德标准来判断是非。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一些是非问题,进行判断和分析。
7. 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六、板书设计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2. 明辨是非的重要性3. 判断是非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明辨是非,并举例说明。
2. 答案:要求学生运用法律和道德标准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判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提高道德素养。
同时,组织一次关于明辨是非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设计。
2. 例题讲解中如何运用法律和道德标准判断是非的具体方法。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的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