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计算(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 格式:ppt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22
教案:《时间的计算》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时间的基本单位,包括时、分、秒,并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实际计算的能力,包括加减乘除运算。
3. 引导学生通过时间的计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2.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3. 时间加减乘除运算4. 实际问题解决教学重点:1.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 时间加减乘除运算教学难点:1. 时间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2. 时间加减乘除运算的熟练运用教学准备:1. 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2. 教学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时间知识,如时钟的认读、时间的表达等。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时间是如何计算的么?”引起学生对时间计算的思考。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通过实例,讲解时间加减乘除运算的方法和步骤。
3. 引导学生进行时间计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时间计算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实际应用1.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时间计算知识进行解决。
2. 引导学生通过时间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1. 对本节课所学的时间计算知识进行总结。
2. 强调时间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时间计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了时间计算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时间的计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重点关注的细节:时间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时间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时、分、秒第2课时时间的计算教学目标1、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并认识“秒”的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和钟面上时间的表示方法。
完成下面填空。
(1)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圈是()分,即()时。
秒针走1小格是()秒,走1圈是()秒,即()分。
(2)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我们学习过时、分、秒,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有关时间的计算。
二、引入新课1.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探究时、分之间的单位换算。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汇报结果:(1)60+60=120分(2)2时就是2个60分,即2时=120分。
(3)钟面上时针走了两大格,分针就会走两圈,就是120分。
教师板书:2时=(120)分小结:每相邻的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时化成分,几时就是几个60分相加;分化成秒,几分就是几个60秒相加。
2.课件出示例2。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拨7时30分到7时45分之间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时间的变化。
(2)引导学生探究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续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呢?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方法:方法一:7:30时,分针指向6;7:45时,分针指向9,数一数钟面上的小格,发现从7:30到7:45分针走了15个小格,即15分钟。
方法二:时针始终在7和8之间,整时数没有变化,而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每大格是5分钟,共5×3=15(分钟)。
方法三:由于离家与到校的时间都是7时多,所以求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小结:计算经过的时间可以用数小格或数大格的方法,也可以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三、课堂练习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的换算及计算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的换算及计算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1.明确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
学生已经对时、分、秒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几秒,因此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牢牢记住已经掌握的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同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
2.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借助钟面模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钟面,帮助学生理解经过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交流探究找到解题方法,即“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教师准备 PPT课件、钟表学生准备钟表模型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出示PPT课件)1.出示复习题。
(1)钟面上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有( )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秒针走1圈是( )分钟。
(3)1时=( )分(4)1分=( )秒2.出示古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交流: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古诗?你是怎么知道的?(2)小结:这是写珍惜时间的诗句,光阴就是时间。
3.揭示课题:时间的计算。
⊙探究新知1.学习例1。
2时=( )分想:1时是60分,2时是60分加60分,即120分。
做一做。
(1)5时=( )分,怎么想?[用5个60连加的方法;也可以这样想:在120分的基础上再加3个60分,即120+180=300(分)](2)( )时=240分(3)3分=( )秒(4)4分=( )秒设计意图:例1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时间的计算。
《时间的计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进行有关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
2.掌握简单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经历类比推理过程,总结时间单位由大单位化成小单位的方法。
2.经历探究经过时间的计算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育学生要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会进行有关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活动卡学生准备钟表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习题,指名回答。
11时=分60秒=分1分=秒60分=时2钟面上有个大格,每个大格表示小时,每个大格表示分钟,3个大格表示分钟。
3时针从3走到5是小时,分针从3走到6是分钟,秒针走1圈是分钟。
2.同学们一定听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句名言吧?1交流:这句名言是描述什么的?你是怎样知道的?2小结:这句名言是描述珍惜时间的,光阴就是时间,时间比金子还要珍贵,金子可以买到,可是时间失去了,就一去不复返了,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在同样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那么你的时间就像比别人的多了一样。
揭示课题:时间的计算操作指导:通过上述两个活动,顺势引出“时间”这个概念,揭示课题。
板块二类比推理,探究新知活动1时间单位的换算1.根据进率换算。
课件出示教材4页例1。
2时=分自学提纲:1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1时是分,2时里面有个1时,2时就是分。
学生填写后向班级同学汇报。
预设生1:1时是60分,2时就是60分加60分,即12021生2: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所以2时等于120212.针对性练习。
5时=分时=240分3分=秒4分=秒3.学生自己编写几道时间单位换算题,与同桌交换填写,再判断对错。
活动2计算经过时间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早上几时离家,几时到校呢?能算出自己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吗?学生汇报师:小明每天早上自己去上学,你能算出他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吗?课件出示教材5页例2情境图。
1.3 时间的计算专题
、小琴早晨7:30到校,中午11:40放学,她上午在校多长时间?
公共汽车每隔10分钟发出一班,小华想乘坐9:20的一班公共汽车,他走到站台时已是9:22,没赶上,他要再等多少分钟,才能乘坐下一班的公共汽车?
小婷每天下午上三节课,每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 下午4:00放学。
小婷每天下午什么时候开始上课?
二
一 三
四、
五、
吴医生上午8:00上班,11:30下班,下午1:30上班,4:00下班。
他一天上班多长时间?
蓝天小学要求学生上午7:40到校,但是值日生需要提前10分钟到
校做值日,值日生最晚什么时候到校?
奶奶今天早上6:30去广场锻炼身体,比昨天提前了15分钟。
她昨天
什么时间去锻炼身体?
电影是什么时候开始放映的?
七、 六、
八、 九、 十、(。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2.时间的计算一、仔细审题,填一填。
(每空2分,共26分)1.分针走半圈经过的时间是()分钟,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小时。
2.()时整,分针与时针重合;()时或()时,分针与时针成直角;()时整,分针与时针成一条直线。
3.分针走1大格是()分,走()大格是30分。
4.秒针从9走到10经过了()秒,分针从9走到10经过了()分钟,时针从9走到10经过了()小时。
5.应在9:30到站的火车,晚点15分钟,将在()到站。
6.火车由于晚点了15分钟,实际到站时间是9:45,火车正常应该在()到站。
二、火眼金睛,判对错。
(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每小题2分,共10分)1.小贝早上6:50出发去学校,用了10分钟到学校,小贝到学校的时间是6时60分。
() 2.秒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秒。
() 3.12时5分可以写成12:5。
() 4.钟面上秒针走2圈,时间过了2分钟。
() 5.分针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三、仔细推敲,选一选。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每小题2分,共10分)1.球赛从9:20开始,经过1小时结束,球赛结束的时间是()。
A.8:20 B.9:30 C.10:202.做同一道练习题,小亮用了17分钟,小丽用了15分30秒,小贝用了15分钟。
做得最快的是()。
A.小亮B.小丽C.小贝3.1分钟跳绳比赛,小亮跳了52下,小贝跳了48下,小丽跳了45下。
成绩最好的是()。
A.小亮B.小贝C.小丽4.一场电影从8:35开始到9:3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
A.55分钟B.1小时5分钟C.45分钟5.秒针从数字“5”走到数字“7”,经过了()秒。
A.2 B.10 C.35四、能干的你,会解决。
(共23分)1.连一连,帮小动物们找到各自的家。
(5分)2.写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并写出经过的时间。
(每空3分,共18分)(1)(2)五、聪明的你,答一答。
教案:时间的计算年级:数学三年级教材: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掌握时、分、秒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教学重点:1. 时、分、秒的换算关系。
2. 时间计算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时、分、秒的换算。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时间计算。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时钟模型或实物。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时钟,让他们说出时钟的三个指针分别代表什么。
2. 提问:我们知道一天有24个小时,那么一个小时有多少分钟呢?一分钟有多少秒呢?二、新课讲解1. 讲解时、分、秒的换算关系。
2. 通过课件或黑板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3. 举例说明时间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一部电影播放时间为1小时50分钟,那么这部电影播放了多少秒呢?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时、分、秒的换算关系。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呢?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用所学知识,计算自己每天上学、放学所需的时间,并制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表。
2. 请学生用所学知识,计算一部喜欢的电影或动画片的总播放时间。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时、分、秒的换算关系,并能运用时间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教师应尽量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