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时期与音乐风格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是法国作曲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被誉为现代音乐之父。
他对音乐的创作和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开创了印象派音乐风格。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创作涵盖了他的一生,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变化。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创作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862-1890)、中期(1890-1905)和晚期(1905-1915)。
在早期,德彪西的创作受到浪漫主义和古典音乐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技巧和表现力为主,音乐语言较为传统,但已经展示了他个人的风格和创新思想。
在中期,德彪西开始探索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并逐渐脱离传统的形式和结构。
他开始注重音色、色彩和和声的创新,通过声音的叠加和交错来创造出模糊的音乐效果。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有《月光》和《雨中曲》等,这些作品以其柔美和流动的特点,描绘出了大自然中的景观和情感。
晚期是德彪西音乐创作的高峰时期,也是他探索最具个性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开始探索更加抽象和超现实的音乐语言,并运用了一些前卫的技术和概念。
他的作品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理解,但同时也具有更强的个人表达力。
代表作品包括《前奏曲集》和《音乐的画廊》等。
在音乐风格方面,德彪西的创作可以被归类为印象派音乐。
印象派音乐着重于传达感觉和印象,强调音色和色彩的变化,注重对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描绘。
德彪西的音乐创作具有柔和和流动的特点,宛如一幅画作,可以让人产生强烈的想象和情感共鸣。
德彪西的音乐中还融入了东方音乐和爵士乐的元素。
他对东方音乐的兴趣使他探索了不同的音阶和和声,为他的音乐带来了新的声音和味道。
而对于爵士乐的关注使他的音乐更加活泼和有节奏感,增添了一种现代感。
论西方钢琴艺术发展史内容摘要:如何将钢琴发展史简单明了的展现在总人们面前,这就需要我们将《西方钢琴艺术史》全篇通读,并且能将每个时期的重要人物及其代表作和作品,还有每个时期的重大事件。
本文章主要是从三个大的方面初略讲述钢琴艺术的发展史:首先,将钢琴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做详细的介绍;其次,就是将钢琴艺术史的发展脉络按不同的时期将其划分,并作详细的介绍;最后,把钢琴的发展史做一个总结,结束论文。
关键词:键盘、乐器、管风琴、古钢琴、钢琴、艺术史、作曲家、古典时期、巴洛克时期、浪漫时期、贝多芬、海顿、莫扎特一、钢琴的产生和发展1709年意大利人巴尔托各梅奥·克里斯托弗里(1655-1731)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钢琴。
钢琴从诞生到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完善,最终成为作曲家情有独钟的键盘乐器,也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今天人们在现代钢琴上演奏的卷帙浩繁的曲目中,大量的作品最初是为钢琴的前身——古钢琴,甚至为更古老的键盘乐器管风琴创作的。
所以要学习钢琴艺术史,就必须从钢琴的史前史前开始去了解各类乐器的历史沿革过程。
概况来说,钢琴艺术史是由人(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琴(键盘乐器)、乐(音乐作品)三个方面构成的。
这三者既有独自的演进过程,又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相辅相成、交往融合的密切关系。
几百年来,键盘乐器的形成屡次经过重大改变,但是这种革新换代的过程往往被人忽视。
人们更多的注意到“人”和“乐”在风格上的演变过程,却忘了“琴”的更迭和沿革。
殊不知乐器的演进和发展,是直接影响到作曲家的创作和演奏家的演奏风格的。
一、管风琴谈到钢琴的产生与发展,就必须提及到管风琴,因为管风琴是键盘乐器中最古老的的一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提起管风琴,人们总会联想到西方天主教或基督教那庄严的教堂音乐。
其实,管风琴最初并不是教堂的专用乐器。
从公元9世纪起,管风琴才被允许进入教堂,而且只准用于为人声伴奏。
11世纪以前,管风琴在宫廷中比在教堂中应用的更广泛,直到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中—16世纪末)以后,它作为宗教乐器的地位才日益显得更重要起来。
5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24对格什温前两首《钢琴前奏曲》音乐旋律的分析与比较刘晟欣摘 要:本文以二十世纪早期的美国为背景,以当时键盘类爵士乐作曲家中具代表性的人物——格什温作为研究对象,其代表作《钢琴前奏曲》的前两首作为分析对象,从旋律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纵向对比两首曲子的爵士乐创作风格,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爵士音乐;格什温;前奏曲;旋律分析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刘晟欣(1998-),女,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引 言音乐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扮演着一个记录者的角色,记录着不同时代的特色,同其他音乐语言一样,进入到二十世纪,爵士乐作为新型音乐语言,在身处北美洲的美国国内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和对比格什温的三首《钢琴前奏曲》中的前两首,来进入格什温的键盘爵士乐音乐世界。
一、《钢琴前奏曲》的创作背景乔治·格什温,1898年出身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中,他天资聪慧,对乐曲的感知力极高。
早期的他学习古典音乐,学习过包括莫扎特、肖邦和德彪西等在内的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但是没有受过正规音乐学院的培养。
从他所创作的音乐从体裁上来看,更偏向古典体裁,却又深受当时黑人爵士乐的影响,在很多作品中,都体现出古典语言形式和爵士乐语言形式的完美融合。
他从叮砰巷的杰罗米·H.雷米克公司找到第一份工作开始,到百老汇剧院,再到位于纽约“上城”的古典音乐厅,创作了大约三百五十首歌曲。
其中,钢琴作品比较少,大多数作品是为音乐剧创作的歌曲。
《钢琴前奏曲》这部作品首演于1926年12月4日,原作品包含了6首钢琴小品,非常不幸地是,有三首作品因为种种原因遗失,最终只剩下现在我们常见到的这三首作品。
二、从三个方面简析前奏曲之第一首先以这三首《钢琴前奏曲》中的第一首来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一)主题旋律的特色格什温所创作的这首作品的主题旋律有明显的两个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是:不断重复主要乐思。
肖邦的《前奏曲》及音乐表现特点浅析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几乎全部为钢琴而写,钢琴作品涉猎的题材风格相当广泛,通过对肖邦《前奏曲》的学习可以从中发现他与巴赫之间的微妙关系。
肖邦的前奏曲集的妙处在于情调丰富、艺术形象鲜明突出、形式特别完美。
乐思的简练与深刻,使人们有权把它们称做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
无论在钢琴音乐体裁的开拓、钢琴音乐和声语汇的创造,还是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方面,肖邦都堪称钢琴艺术史上的里程碑人物。
肖邦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最具典型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钢琴作品被后人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的创作几乎全部是为钢琴而写.他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富于个性的键盘写作艺术,其优点为钢琴音色纤细,应用旋律装饰来丰富和声织体。
他精通言近指远的喻意手法,他所开拓的和声境界远远超过当时的传统界限。
在钢琴艺术史上,像肖邦这样将自己的全部人生献给钢琴创作的音乐大师是绝无仅有的,他并未像大多数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那样,写作大型的纯管弦乐曲或者歌剧,而是独钟于钢琴一件乐器.但是肖邦的贡献却远远超过钢琴音乐本身的范围.首先他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造者之一,他的和声语言为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他对于新的音响色彩的探索也为后继者展现了新的天地.肖邦通过运用大量半音的手法,动摇了由维也纳古典乐派牢固確立的自然音调性体系,成为后世作曲家李斯特、瓦格纳、斯克里亚宾和德彪西等人的重要先驱。
在肖邦从事创作的年代里,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跟不上他的思想。
肖邦音乐中无数股和声细流的融汇交织和半音体系微妙的转折,都是当时的管弦乐器无能为力的。
因此对肖邦来说,只有这件被称为“万能乐器”的钢琴才能最好地表达他的思想,使他对于和声、旋律、织体、装饰音等各方面进行革新的理想付诸实现。
肖邦的钢琴作品所涉猎的体裁风格相当广泛,其中就有寓意深刻而结构精炼的前奏曲。
创作前奏曲时,肖邦正沉浸于巴赫的音乐之中。
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前奏曲一样,这些短小而线条分明的情调图画穿越所有的大调和小调,虽然肖邦按五度循环运用。
钢琴教学可分为启蒙,初级,中级和高级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学习内容通常包括基本练习,练习曲,复调作品,乐曲几大类。
作为基础练习,目前仍然是车尔尼的作品最为系统,如《钢琴初步教程》599,《24首左手练习》718,《钢琴流畅练习曲》849,《钢琴快速练习曲》299,《钢琴练习曲50首》740等。
车尔尼是19世纪上半叶维也纳钢琴演奏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所写的大量练习曲是针对古典作品演奏技术,即“古典技术”训练的,主要是手指的颗粒、均匀、快速,对左手的训练较为薄弱,因此期间必须增加各类作曲家的联系曲目作为补充。
这些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穿插进行,不能一味的依次一条条的弹下去。
儿童的启蒙阶段在目前较流行的儿童启蒙教材中大致可分为三种五线谱入门型,即高音谱表入门法,中央c入门法,多音入门法。
传统的启蒙教材《拜尔钢琴基本教程》用的就是高音谱表入门法,目前在国内广泛应用的《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1-5册用的是中央c入门法。
李斐岚,董钢锐编著的《幼儿钢琴教程》采用了以中央c为主的入门法,突破了以往此类教材的音域局限,从3指开始学重量落下,逐步扩大到其余各个手指的方法已被公认为最好的方法。
冯·德·魏尔德:《陶梅格·露丝》系列。
这一幼儿系列较注意引起幼儿的兴趣,从小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乐感。
柯达依:《钢琴学校》第一册。
巴托克:《小宇宙》。
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入门课本。
因为它的五指位置包括种种非大调或小调结构的五指排列,有助于学生及早接触黑键及各种调式,含有许多复调模仿级对位因素。
齐格勒:《钢琴教本》第一册。
该书的特点是先听后弹,耳朵领先。
勋格勒:《钢琴教室》第一册。
狄贝阿里:《二十八首联弹练习曲》中较容易的,越早让学生进行四首联弹训练,越有利于养成用耳朵听辨声部与互相配合的习惯。
钢琴教学的初级阶段一、钢琴教学初级阶段的练习曲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相当于从车尔尼的《钢琴初步教程》599到车尔尼的《钢琴流畅练习曲》849。
格什温《三首前奏曲》的创作与演奏分析
《三首前奏曲》是美国作曲家艾伦·格什温创作的一组钢琴曲,共分为三个前奏曲。
这组曲子在1986年由乔治亚州亚特兰大
的美国音乐家协会首演,在音乐界引起一定的轰动和反响。
首先,从创作角度来看,格什温的《三首前奏曲》采用的是“简约主义”的创作手法,即在音乐造型和形式上,格什温摒弃了过多的音乐素材和技巧,而是强调了音乐的“骨架”和基础形态。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音乐的纯净性和简洁感,强调曲子本身的韵味和魅力。
其次,在演奏方面,格什温的《三首前奏曲》需要钢琴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灵活的指法。
因为这组曲子不同于传统的古典钢琴曲,它的速度变化、音符高低差异和音乐风格都具有较强的挑战性。
因此,演奏者必须硬件和软件兼备,要求钢琴演奏技巧稳定,手腕、手指协调性强,并且需要对音乐的节拍感和节奏感有充分的掌控能力。
总的来说,格什温的《三首前奏曲》在旋律上简单,但在技巧和风格上却充满了挑战和变化。
这组曲子能够成为经典钢琴曲,一定程度上在于它的演奏者必须能够充分地挖掘曲子内在的特点和美感,才能够将其演绎得淋漓尽致。
黄河之声 2019年第3期 总第528期◎ 器乐演奏实践赵乐川刘玲*(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摘 要:斯克里亚宾是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最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前奏曲》是其代表作,该作品旋律优美、和声色彩丰富,音乐充满了戏剧性和柔情性,带给了听者不一样的听觉盛宴。
关键词:斯克里亚宾;《前奏曲》;演奏方法斯克里亚宾《前奏曲》钢琴作品演奏方法的实践分析每一部钢琴作品都是作业情感的体现和寄托,具有农合的感情色彩,而要想将钢琴作品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有赖于科学的演奏方法。
《前奏曲》作为斯克里亚宾的代表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有着缔造和平力量的反映,是音乐形象的内容和音乐形式的完善。
基于斯克里亚宾《前奏曲》钢琴作品,要想更全面地了解这类作品,就必须对该类作品的演奏方法进行有效的了解。
一、斯克里亚宾《前奏曲》钢琴作品分析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钢琴作品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追求,其作品善于利用和声手段复杂化的方式来解决音乐中的问题。
纵观斯克里亚宾的艺术创作之路,其创作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二十世纪以前。
基于二十世纪之前的社会背景,斯克里亚宾所创造的作品具有细腻、柔情性的性格,善于应用亲切明朗的曲式和精致的表达手法。
(二)一九零零至一九零七。
在这一阶段,斯克里亚宾的创作有着新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表现在和声领域,增加了和声的戏剧性,在伦理道德思想的斗争中更具有史诗般的激励;在柔情性方面更细致入微。
(三)一九零七年至一九一四年。
在这一阶段,斯克里亚宾的创作逐渐脱离现实,出现了极端个性的转折。
他的钢琴作品节奏易冲动的,并从不同的侧面,根据自己的方式,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二、斯克里亚宾《前奏曲》钢琴作品演奏方法斯克里亚宾一生共创作了两百多部不同体裁的作用,其中《前奏曲》就有90首,数量最多。
以下就斯克里亚宾《前奏曲》钢琴作品中的几首作品为例,对这些作品的演奏方法作了具体阐述。
(Pre1ude)原文是“序”、“引子”之意。
它是一种单主题的中、小型器乐曲。
它源自十五、十六世纪某种乐曲前的引子,最初常为即兴演奏,有试奏乐器音准、活动手指及准备后边乐曲进入的作用。
不少作曲家均有独立的钢琴前奏曲。
十九世纪后,西洋歌剧、乐剧中的开场或幕前音乐亦有称作"前奏曲"者,其含义与上述独立体裁的前奏曲有所不同。
【序曲】(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
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
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
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
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套曲】(Divertimento)包括若干乐曲或乐章的成套器乐曲或声乐曲,其中有主题的内在联系和联贯发展的关系。
如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等。
认广义上说,奏鸣曲、交响曲、组曲、康塔塔等均属之。
【小步舞曲】(Menuet)一种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
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
十九世纪初,小步舞曲构成交响曲奏鸣套曲的第三乐章,后又被谐谑曲所代替。
【谐谑曲】(Scherzo)谐谑曲亦称诙谐曲,一种三拍子器乐曲。
其主要特点是节奏活跃、速度较快,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
它常在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出现,以取代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
【赋格】(Fuga)西洋复调音乐中主要曲式和体裁之一,又称“遁走曲”,意为追逐、遁走。
它是复调音乐中最为复杂而严谨的曲体形式。
其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单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呈示部);然后进入以主题中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展开部);直至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再现部),并常以尾声结束。
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解读(六)第一册:第十一首《帕克之舞》作品概况翻开乐谱,只觉得在《帕克之舞》这首前奏曲中满载着仁慈而亲切的笑声!曲中遍布附点节奏、一挥而就的串行音阶、琶音以及颤音,一切优雅至极。
“帕克”是莎翁笔下《仲夏夜之梦》仙境中的小精灵,是精灵王奥伯龙身边顽皮的喜剧演员。
在跳舞的时候还会扮各种鬼脸,做出独特的搞笑动作。
这个精灵与拉威尔笔下凶狠的“斯卡勃”有极大的不同,跟后者相比,帕克要轻盈千万倍!他如空气一般,就像第二册前奏曲中那些“卓越的舞者”一样,纯洁、雅致、飘逸,连他的讽刺和恶作剧也是善意的。
各种彩虹般绚烂而富有幻想意境的片段,被德彪西以万花筒般的手法融在一起。
乐曲有如在陀螺飞速的旋转中结束,三十二分音符就像鬼火一样在闪光中飞逝。
术语内涵曲首: Capricieux et léger――任性而轻盈地。
这两个词总括了全曲的精神面貌,提示了弹奏者所需要的技巧上、精神上的(也即身、心两方面的)总体状态。
帕克这个精灵顽皮的喜剧演员任性、随意、反复无常以及变幻莫测的个性在全曲中展露无遗。
弹奏的时候需要全身心地演绎那种轻盈灵动、令人捉摸不定的神态。
第6小节:Retenu――渐慢。
配合着较为突然的mf音响,着重地表现奥伯龙的魔法号角突兀的效果。
第7小节:au Mouvt――回到原速。
表现帕克继续他的顽皮和跳跃。
第14小节:Pressez――加速,着急地。
曲中有多次速度的变换,与全曲的任性、轻盈性格息息相关,毫不按部就班、墨守成规。
第30小节:aérien――轻如空气地。
指右手的附点音型,连续的二度音程在两个八度间不停地摇摆着,这一动机不间断地持续到第41小节,并在第43小节与乐曲结尾处再次闪现。
不得不承认德彪西在用术语时经过精心地选词炼字,使近乎每个动机都拟人化地展示在弹奏者面前,栩栩如生。
第32小节:doucement soutenu――柔和地持续,相当于意大利语中的dolce sostenuto。
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
【摘要】:钢琴前奏曲是西方音乐中较早产生、历史悠久、承载意义丰富的体裁之一。
国内外对其的研究多处于局部、个体(某一作曲家、某一作品)的状况,较少整体上从前奏曲的起源到二十世纪,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作曲家的创作、各种不同风格的演变和发展,对其历史性的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分析。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学习、演奏的体验,对所能收集到的前奏曲的作品的乐谱、CD、相关文献和其他音像制品的研究,阐述钢琴前奏曲体裁的由来及历史发展,并选取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的三个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即巴洛克时期的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浪漫主义时期的肖邦的《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印象派的德彪西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探索其间的渊源和继承关系,从创作特征、演奏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对比;力求较系统的整理、总结钢琴前奏曲这一体裁的特点,研究以上三位作曲家的前奏曲作品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上的影响和意义,为演绎这些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提供一个意见,并结合钢琴教学、音乐会曲目和比赛中对这一体裁曲目选择和使用的实际情况,提供具有应用性意义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钢琴前奏曲演奏音色曲式织体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24.1
【目录】:摘要5Abstract5-11第一章绪论11-19一、研究缘由与意义11-14二、研究历史与现状14-15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15-19第二章钢琴前奏曲综述19-27第一节钢琴前奏曲发展概述19-20第二节钢琴前奏曲与其他钢琴体裁的关系20-27一、前奏曲与变奏曲20-21二、前奏曲与托卡塔21-22三、前奏曲与利切卡尔22四、前奏曲与坎佐纳22五、前奏曲与幻想曲22-23六、前奏曲与奏鸣曲23七、前奏曲与古组曲23八、前奏曲与随想曲23-24九、前奏曲与创意曲24十、前奏曲与赋格24十一、前奏曲与特性小曲及舞曲24-27第三章前奏曲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27-102第一节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综述27-42一、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名称来源27-291、关于十二平均律律制27-282、十二平均律律制对后世的影响28-29二、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写作背景、目的及产生原因29-30三、从《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看巴赫音乐中的继承性30四、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前奏曲与赋格的关系30-33五、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与其他作曲家的前奏曲相比较33六、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与其它体裁的关系33-421、前奏曲与舞曲33-402、前奏曲与序曲403、前奏曲与幻想曲40-414、前奏曲与创意曲41-42第二节《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概析42-95第三节《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演奏问题等95-99一、《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乐谱版本的研究和选择版本的重要性
95-98二、《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在教学上的应用98-99第四节、小结99-102第四章前奏曲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102-153第一节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的写作背景及创作思想102-106一、写作背景102二、创作思想102-106第二节、肖邦的感情经历是其创作《二十四首前奏曲》的感情基础106-108一、肖邦的情感经历106-107二、乔治·桑是肖邦创作《二十四首前奏曲》的灵感来源107-108三、乔治·桑对肖邦事业的影响108第三节、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对以往前奏曲体裁的继承108-119第四节、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对前奏曲体裁的发展与创新119-129一、音乐形象119-120二、情感与情绪120-122三、和声与调性122-128四、曲式结构128-129第五节、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对后世前奏曲的影响129-137一、与德彪西前奏曲的关联129-130二、与斯克里亚宾前奏曲的关联130-133三、与拉赫马尼诺夫前奏曲的关联133-134四、与席曼诺夫斯基前奏曲的关联134-137第六节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概析137-150第七节小结150-153第五章前奏曲的第三个重要阶段——德彪西的《二十四首前奏曲》153-239第一节德彪西《二十四首前奏曲》概述153-161一、钢琴前奏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153二、德彪西《二十四首前奏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印象派主义时期153-156三、德彪西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总介156-160四、德彪西《二十四首前奏曲》的题材来源160-161第二节、德彪西总介161-168一、德彪西生平161-162二、德彪西创作思想根源162-163三、德彪西音乐总体创作特点163-164四、德彪西钢琴作品的主要创作手法164-165
五、德彪西创作的美学思想165-166六、德彪西音乐作品在音乐史上的地位166-168第三节、德彪西《二十四首前奏曲》的艺术特色168-191一、标题是德彪西前奏曲的重要特征168-169二、旋律169-170三、和声170-1781、和声手法上的大胆革新170-1712、突破陈旧的和声音响171-1733、二(七)度、四(五)度迭置的和弦色彩处理方法173-1754、全音音阶结构和弦的处理方法175-1765、复杂的和声176-1776、和弦外音、九和弦、增和弦以及平行和弦的应用177-178四、调性178-179五、节奏179-180六、力度、音响、音色180-188七、触键188-189八、踏板189-190九、曲式结构和织体190十、演奏风格190-191第四节德彪西《二十四首前奏曲》概析191-237第五节小结237-239第六章结论239-240参考文献240-244附录一:244-260附录二:260-267附录三:267-272感谢27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