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断层探测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28
活动断层探测标准
哎,各位朋友,咱们今天来摆摆龙门阵,聊聊这个“活动断层探测”的话题。
四川的朋友们都知道,咱们这地方地壳活动频繁,地震时不时就来一下,所以探测活动断层可是个大事儿。
陕西的老乡们应该也深有体会,那边也是地震多发区,活动断层探测就像找地雷一样,得小心翼翼,不能马虎。
咱们北京的朋友虽然地震少,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地壳运动这事儿谁也说不准。
活动断层探测,就像是给地球做体检,提前发现隐患,才能防患于未然。
说到探测,现在科技发达了,咱们有各种先进的仪器和方法。
就像四川的火锅一样,种类繁多,各有各的妙处。
陕西的兵马俑也是,每一尊都有它的独特之处。
活动断层探测也是这样,每种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优点。
咱们得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探测方法。
就像北京人选择烤鸭一样,得挑个口碑好的店,才能吃得放心。
活动断层探测也是如此,得找专业的团队,用先进的设备,才能确保探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啊,活动断层探测这事儿,可是关系到咱们每个人的生命安全。
咱们得认真对待,不能掉以轻心。
就像四川人喜欢打麻将一样,得集中精力,才能赢得好结果。
陕西的朋友也得像对待自己的老碗面一样,用心去品味这个探测工作的重要性。
而北京的朋友们,也要像对待京剧一样,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
这样,咱们才能共同守护好咱们的家园,让地震这个坏东西远离咱们的生活。
地球物理方法对城市活断层的探测与研究城市活断层是指活动性比较高的断层,它们经常会对城市地区的建筑物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威胁。
因此,对城市活断层的探测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球物理方法是对城市活断层进行探测和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介绍地球物理方法对城市活断层的探测与研究。
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探、地热勘探等多种方法,在城市活断层的探测中,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和电法勘探。
地震勘探是一种基于地震波传播的测量方法,适用于非均质地层中构造和物性界面的探测。
在城市活断层的探测中,地震勘探主要应用于地层结构和构造研究,以及活断层的位置定位、滑动带等活动特征的探测。
地震勘探通过反射波、折射波、震源波和表面波等多种波形信息特征,探测出地下介质的物理特征,很好地满足了城市活断层探测的需求。
电法勘探是利用自然电场或外部电源产生的电场在地下介质内传播的方法,通过地下介质电阻率的变化来推断地下介质结构和物性参数的一种勘探方法。
在城市活断层的探测中,电法勘探主要应用于反映地下断层的电性异常特征以及断层变形和滑动带的探测。
电法勘探可以发现断层的走向和形态、确定断层的岩石类型、发现断层附近的地下水资源等信息,为城市活断层的探测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地球物理方法,磁法勘探和地热勘探也可以应用于城市活断层的探测和研究。
磁法勘探是指测量地下磁场的变化,反映地下岩石的磁性和结构特征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磁法勘探可以检测出城市活断层周围的地下矿体和磁性异常带等特征,为城市活断层的探测和研究提供了辅助信息。
地热勘探是指利用地下热流场和地下水流场等热学性质的变化来勘探地下介质的结构和物性的方法。
虽然在城市活断层的探测中,地热勘探的应用相对较少,但仍然可以通过检测地下热场变化等特征来辅助探测城市活断层。
综上所述,地球物理方法是探测城市活断层的一种有效手段,其中地震勘探和电法勘探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
地震行业标准《活动断层探察遥感调查》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标准制定背景及任务来源(一)任务来源2011年,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首次向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提出了“高分辨率遥感活动构造调查工作规范”的编制任务,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综合考虑本年度规范的申请与批准情况,于2012年度批准了该规范编制任务,编制工作于2013年1月份开始启动。
(二)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大陆及其邻近海域地处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接部位,孕震活动构造众多,破坏性地震频发。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引入,活动构造研究也从定性研究阶段发展到定量研究阶段,通过获取活动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地震学等各个方面的定量参数来评价断层的危险性。
活动构造定量化研究除了对具体断裂带的详细研究外,也包括国家从公共安全出发分批实施的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重要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等,以获取国家战略规划和城市发展必需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定量数据。
遥感技术因其宏观性、直观性和非接触性,为活断层的定性、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特别是最近 20 年来,随着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源的逐步丰富,更加促进了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深入。
活动构造学研究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通过对相关地形地貌的目视解译,遥感技术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逐渐成为活动构造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方法,为活动构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定量化数据。
自 2009 年开始,中国地震局启动了“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和“中国地震活断层探察”(喜马拉雅计划)项目,组织数十个研究单位和部门开展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南北地震带的1 /5 万活动断层地质地貌填图。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子课题大量采用卫星遥感数据( 如、Quick Bird、SPOT、IRS-P5 等) ,开展野外详细调查前的室内解译成图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地质矿产部(1995)发布的《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 000)》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2001)《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1:250000)》对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学调查研究做了相应的规定,为遥感技术初步应用于我国区域地质学调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1个城市断层带探测完毕沈阳脚下地壳相当稳什么是活动断层带活动断层就是一条带,如果发生地震,它可能产生同震触动,这种触动对地表的建筑物可能产生直接的毁坏。
这种带相对来说是比较窄的,是岩石里面的破裂和破裂后的触动。
这个断层带从目前的地震现象看到,大概是30米到50米。
比如说唐山地震,通过开挖和地球物理等手段的探测,它的地表触动带的宽度也就是40米左右。
活动断层带在地震中给建筑物带来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准确勘测城市中的活动断层带,并且避免在断层带上规划建筑物,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带来人员伤亡。
21个城市断层带探测完毕据了解,这项从2004年6月开始实施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州、沈阳等内地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探测研究。
该项目于2008年4月顺利完成,目前已经基本查明了这些城市以及邻区的主要断层的分布、最新活动性和发震危险性,特别是排除了上海、天津、广州、沈阳、银川、青岛等城市的其中80条断层的活动性。
据悉,到2020年左右,研究人员有望把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勾画出来。
研究人员发现,在近年发生的历次大地震中,断层带上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情况严重;但断层带以外的情况就要好得多。
如果按照研究人员勾画出的这21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避开这些断层带,就可有效防震。
应立法禁止在断层带建房相关专家透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各地级城市进行相关普查。
同时,还要编制新一代的地震区划图,作为国家建设的依据和抗震的有效措施。
徐锡伟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表示,只要把断层带普查清楚并立法禁止在断层带建房,就可以减轻破坏。
我国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定建房要避让断层带,有些城市已开始探索。
比如,银川市就委托清华大学进行规划,在地震断层带两边200米内的地方只建绿化带不建房。
重庆作为最后一个未进行活动断层探测的直辖市,目前也正在开展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河北省也自费在11个市开展了同样的探测工作。
第45卷 第2期2023年4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ANDGEOLOGYVol.45,No.2Apr.,2023doi:10.3969/j.issn.0253-4967.2023.02.009黎益仕.2023.活动断层探测综合标准化[J].地震地质,45(2):455—463.LIYi shi.2023.Researchoncomprehensivestandardizationforsurveyingandprospectingofactivefault[J].SeismologyandGeology,45(2):455—463.活动断层探测综合标准化黎益仕(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 100029)摘 要 活动断层探测是防震减灾的基础性工作。
随着业务工作的不断深入,标准化工作取得的进展对业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目前,现有标准和新标准的制定进度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文中将综合标准化运用于活动断层探测,提出以提升工作质量和应用效益为综合标准化目标,并将目标细化分解成业务过程、成果产出和推广应用3个方面进行相关要素分析,系统地梳理出活动断层探测的主要工作环节及其涵盖的工作内容和技术方法,汇总各工作环节中获得的数据、图件、报告和数据库等成果产出内容,给出支撑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应用的主要技术要素。
以此为基础,结合工作实际和已有标准现状,分业务基础、项目实施、技术方法、成果产出和推广应用5个序列提出了组成标准综合体的41项标准,并列出标准明细表。
活动断层探测标准综合体涵盖了全业务链条所需的标准,标准间相互衔接协调,发挥成套标准的整体优势,将为进一步提升活动断层探测标准化水平、加快标准制、修订进度奠定良好基础,也将为防震减灾工作其他业务领域的高质量创新规范发展提供有益示范。
关键词 活动断层探测 综合标准化 标准综合体 相关要素中图分类号:P315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4967(2023)02-0455-09〔收稿日期〕 2022-07-13收稿,2022-10-26改回。
地质勘察中的地质断层活动监测地质断层是地球地壳中由于构造变动所形成的断层面。
地质断层活动监测是地质勘察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了解地质断层的运动状况,预测和评估地震风险,为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地质勘察中地质断层活动监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地质断层活动监测的基本原理地质断层活动监测基于地壳运动的基本原理,通过观察和记录地质断层的形态、位移和地震活动等变化,了解地壳变动的规律和趋势。
基本原理包括:1. 地质断层形态观测:通过野外勘察、遥感和航空摄影等手段,观测和记录地质断层的位置、长度、宽度和倾角等形态特征。
2. 位移测量: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仪器和卫星遥感等技术,测量地质断层的水平、垂直和倾斜位移等运动情况。
3. 地震活动监测:通过地震仪网络和地震波观测,记录地质断层活动所引起的地震事件,分析地震能量释放、震源参数和震级等信息。
二、地质断层活动监测的方法地质断层活动监测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工作,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
主要方法包括:1. 地质调查和野外勘察:通过实地考察地质断层的形态、构造和变动特征,获取地质断层的基本信息,补充和验证监测数据。
2. GPS测量和卫星遥感:利用GPS接收器和卫星遥感图像,对地质断层的位移进行定量测量,捕捉短期和长期变动趋势。
3. 地震波观测和地震仪监测:部署地震仪网络,记录地震事件的震源参数和时间,分析地质断层的地震活动和能量释放情况。
4. 数字地形模型和数值模拟:通过获取的地形数据和地壳运动参数,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地质断层的运动过程和地震风险。
三、地质断层活动监测的应用地质断层活动监测在地质勘察和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地震风险评估:通过对地质断层活动的观测和分析,预测和评估地震风险,提供地震灾害防治的依据和决策支持。
2. 工程建设规划:根据地质断层的活动程度和特征,合理规划和设计工程项目的选址和布局,降低地质灾害和工程风险。
活动断层探测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活动断层探测的基本方法,每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探测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城市减灾、国土规划、重大工程选址、工程抗震设计等方面活动断层定位与活动性鉴定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958-19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 000)DZ/T 0170-1997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 0175-1997 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 000,1:25 000,1:10 000,1:5 000)SY/T 5330-1995 陆上二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活动断层active fault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
[GB/T 17741-1999,定义3.13]注:晚第四纪指距今10~12万年以来的时段。
3.2隐伏活动断层buried active fault平原或盆地区被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的,在地表没有醒目迹线的活动断层。
3.3全新世断层Holocene fault距今1万年以来在地表或近地表发生过位移的活动断层。
3.4发震断层seismogenic fault在空间上控制地震发生的,或有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的,或存在古地震遗迹的活动断层。
一般指能产生震级大于或等于5级地震的活动断层。
3.5地震活动断层seismo-active fault曾发生和可能再发生地震的活动断层。
[GB/T 17741-1999,定义3.8]3.6活动断层探测surveying and prospecting of active fault确定活动断层位置和产状,获取其晚第四纪活动性质、幅度、时代、速率及地震复发间隔等参数的技术过程。
地球物理勘探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评价对活断层的探测需要从活动断裂的研究以及进展出发,以国内外的活动断裂研究发展史作为参考。
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当前活动断裂研究的方法与趋势来看,地球物理勘探普遍被认为是城市活断层探测的一项较为重要方法之一。
以下,笔者重点介绍物探技术在活断层探测中的重要应用,并对探测中所需要用到的地球物理方法的类型和主要特点作了阐述。
以下笔者简要就这几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标签:地球物理勘探活断层探测应用评价0引言活动断裂历来是地球科学研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活动断裂与诸多因素有关,比如地震活动带的分布情况、中强地震的发生等等因素,由于活动断裂与地震的紧密关联性,因此通常会将活动断裂作为换份震区、震带以及潜在震源区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和标准而且也是在中、短期地震预报危险区中有效对地震构造以及地震类型极加以确定的一个主要手段之一。
此外,活动断裂对于工程建设的安全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无论是断裂蠕动还是突发性错动,对于建筑物自身都会有着一定程度的破坏性,并有可能会导致产生诸多的次生灾害。
但是活动断裂是地质历史中最新活动的产物,一般情况下很少会经过后期改造,对其的研究结构将会被直接应用于构造地质学变形理论和分析之中。
因此,对于活动断裂的相关研究历来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1浅层地震勘探分析浅层地震高分辨地震勘测是城市活断层浅部勘测中最为有效的勘测方式之一,不仅可以有效的提供断层的具体位置、断层带看度以及地层变形时代等信息,而且也可以更好的了解构造活动历史,为更好的研究强震发生时的可能性等奠定基础。
城市范围内的浅层地震勘测,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在这些因素之中,机械振动和交通是其最为主要的干扰因素。
因此,必须采取可行性较高的有针对性措施,合理筛选最为合适的震源、科学的技术方案以及资料处理手段等等,最大程度的将干扰降至最低,有效提高信噪比。
此外,城市建筑以及地下设施可能会导致浅表介质的强烈不均匀性,对浅层地震勘探造成很大的干扰,这就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加以高度的重視。
国家标准《活动断层探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计划编号等基本情况“活动断层探测”是科学合理地鉴定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性的活动断层及确定其空间位置的重要依据,也是地面建(构)筑物避让活动断层同震错动引发的严重地震灾害带的前提和基础。
随着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1:5万活动断层填图计划的有效实施和蓬勃发展,探测经验不断丰富,探测方法和技术指标不断完善,活动断层鉴定技术和发震危险性评价技术渐趋科学、合理,工作流程日趋成熟。
为进一步规范全国范围内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1:5万活动断层填图有序发展,保证活动断层探测质量,为地面建(构)筑物有效避让活动断层严重灾害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提高我国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和政策法规司于2015年初立项,决定在原有活动断层相关规范、标准的基础上,起草制定国家推荐性标准《活动断层探测》,指导全国蓬勃发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活动断层填图计划。
项目研究经费主要由震害防御司支持,政策法规司和全国标准化委员会主管部门也进行了配套支持。
标准起草组大部分成员自2001年以来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和科技骨干承担了2001年-2003年期间实施的“福州市活动断层试验探测”,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资助于2004年-2008年期间实施的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直辖市在内的“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20个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以及于2009年开始的以1:5万活动断层填图为主要目标的国家公益性重大科研专项“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华北构造区、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北段”等项目,2004年颁布了指导十五“20个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的JSGC—04《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2005年修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 15—2005《活动断层探测方法》,2009年再次修订为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代替DB/T 15—2005),并于2014年10月14日-15日在北京会议中心组织召开了有180位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北大、科大等高等学校和美国加州地质调查局等从事活动断层探测与研究学者参加的“全国活动断层探测方法学术研讨会”,总结探测成果,讨论先进、有效、实用的活动断层探测技术方法。
所有上述成果的取得为制定国家推荐性技术标准《活动断层探测》奠定良好基础。
2015年初立项后,标准起草组进一步开展了对国内外有关活动断层鉴定、探测等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技术方法的系统调研、收集和整理,分析、总结了已经完成的69个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以及原有行业规范、标准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等。
经反复讨论、论证,最终提出了《活动断层探测》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编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城市或乡镇活动断层探测是震害预防和国土规划利用的基础性工作,是城乡建设避让活动断层的前提,也是保障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等地震安全的基础。
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施“福州市活动断层试验探测”以来,截止2016年6月已探测完成了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直辖市在内的69个城市的活动断层探测工作,以及“华北地区”和“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两个地区合计长度7320公里55条主要活动断层填图。
目前,有18个城市正在开展活动断层探测,还有许多地级城市和部分县级城市踊跃加入城市活动断层探测行列,作为各城市具体落实防震减灾重要举措之一。
每个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又是一个系统的科学工程,涉及到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样品年代学测试等多学科配合和综合才能够有效地完成,包括活动断层鉴定、定位、发震危险性分析等多个环节。
考虑到探测城市之多,每个城市探测工作量大,需要各行各业具有相应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科技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够逐个保质保量地完成,发挥活动断层探测的科学减灾作用。
因此,为保障活动断层探测探测质量,制定《活动断层探测》国家推荐性技术标准是一项不可缺或的、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规范活动断层探测行为,还可保障活动断层探测的有序进行,保证活动断层鉴定的科学性、定位的可靠性等探测质量,确保地面建(构)筑物避让活动断层严重地震灾害带的措施落实到位。
三、工作简况(一)标准起草组的组成单位《活动断层探测》推荐性国家标准主要参加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局、江苏省地震局和陕西省地震局。
(二)主要工作过程、工作组会议的主要议题和结论国家推荐性技术标准《活动断层探测》制定项目启动至今,起草组共召开了2次工作会议,集中讨论标准提纲框架和条款主要内容,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内容的增补、文字修改、条款修订等由各章节负责人采用会后对具体内容进行修订和项目牵头人定稿或提出退修要求返回各章节负责人进一步完善的模式,各次会议的时间、主要议题及成果如下,并最终完成了目前的征求意见稿。
1、第一次编制工作会议会议于2015年9月13日至14日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4会议室召开。
本次会议既是国标起草启动务虚会,又是针对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存在问题和不足的讨论会。
起草组全体成员、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和政策法规司领导和特邀专家共计21人出席会议。
两司领导强调了完成本标准制定的重要性,回顾了活动断层标准的演变历史、修订定位,标准编制过程中的管理与要求,并与起草组成员一起,针对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标的定位、国标编写提纲和分工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本标准应是《活动断层探察》系列标准中的总论或总纲,该系列标准预计结构如下:活动断层探测活动断层避让活动断层探察填图数据库;活动断层探察遥感调查;活动断层探察槽探;活动断层探察钻探;活动断层探察断错地貌测量;活动断层探察年代测试;活动断层探察地震勘探;1:50000活动断层填图(DB/T 53-2013)。
2)原中国地震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自2010年1月1日颁布实施以来证明,总体上具有先进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是迄今为止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活动断层制图最有效的技术标准,在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国土规划与利用、重大工程选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鉴于近年来开展深部探测与深部地震构造环境分析的城市日趋增多,建议在原有标准基础上增加或删减以下内容:①增加深部探测方法内容,反映深部结构和深浅构造关系,为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深部构造背景(有一个明确目标);②鉴于活动断层严重的地震危害性问题,应增加地震危险性评价内容;③是否需要增加活动断层避让要求?④数十个城市实践表明,由于受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城市地区受到严重的人为干扰和污染,地球化学探测在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一致同意删除地球化学探测部分;⑤国标技术的进步应体现在各项指标上,因此要求依据最近数十座城市的探测实践提取更切合实际的技术指标。
3)《活动断层探测》国家标准的具体定位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国家标准主要内容包括工作内容、技术方法指标、探测流程等,给出各个环节应该达到的最低技术指标;②探测对象应包括单条断层的鉴定和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二项;应适合所有活动断层探测,含活动断层定位、鉴定和危险性评价等内容。
③地震危险性评价内容包括最大震级、发震概率等计算公式。
4)其他是否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否要考虑避让问题和近断层强地面运动计算问题?是否给出避让宽度问题?①鉴于活动断层探测涉及到活动断层鉴定和定位要求,本身内容和技术指标繁多,且近断层强地面运动计算和模拟的方法与手段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宜放到本标准中。
②活动断层避让问题本质上是有效解决地面建(构)筑物坐落在活动断层上或跨活动断层建设引起的“抗断”问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减灾举措,属于另一个正在撰写过程中的《活动断层避让》标准的主要内容,不宜放到本标准中,但由于活动断层鉴定过程中会开挖探槽、清理断层天然露头剖面、密集跨断层钻孔探测等工作,可以确定活动断层永久地质变形带的宽度数据,与会者希望在原有标准基础上,增加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内容。
5)基于原有地震行业标准的框架结构和基础,明确了国家推荐性标准《活动断层探测》的章节结构和主要内容等框架,并依据专业范畴和兴趣、爱好等指定了修订、起草人员:前言引言1.适用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基本规定(含成果要求、数据管理要求)4.1探测范围4.2资料收集与整理4.3活动断层数据库4.4主要产出成果5.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5.1探测对象与分类5.2工作流程5.3探测技术方案编制5.4控制性探测与断层活动性初步鉴定5.5活动断层鉴定和定位5.6深部地震构造环境分析5.7地震危险性评价5.8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确定5.9活动断层数据入库6.探测方法6.1 高分辨率遥感解译6.2条带状地质—地貌填图6.3槽探6.4钻孔探测6.5浅层地震勘探6.6深地震反射探测附录A(规范性附录)附录B(规范性附录)6)交稿截止时间规定为2015年12月31日。
项目牵头负责人收到初稿后进行统稿,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指出存在的不足,供下一次会议讨论、修改和完善。
2、第二次编制工作会议会议于2016年1月18日-19日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4会议室召开。
本次会议是对第1次会议确定的国家推荐性标准《活动断层探测》的章节结构重新进行审视,对会后各指定专家起草的各条文内容集中讨论、修改和完善,并提出进一步修改建议的务实会议。
起草组全体成员、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领导和特邀专家共计11人出席会议。
会议围绕标准内容,基于上次标准编制工作会议的分工和确定的各部分规定的主要内容,重点梳理了各章结构、集体逐字逐句地修订有关条文内容,最后获得如下主要进展和结论:1)标准编制进展●讨论确定了活动断层探测条款编制方案●讨论确定了探测工作流程图和流程条款修编方案●讨论确定了高分辨率遥感解译条款的修编方案●讨论确定了条带状地质地貌填图条款的修编方案●讨论确定了探槽大纲、章节结构、主要内容修编的方案●讨论确定了钻孔探测章节结构、主要内容修编的方案●讨论确定了浅层地震勘探章节结构、相关条款修编的方案●讨论确定了深地震反射探测章节结构、相关条款修编的方案●讨论分析了标准编制提纲各部分需要进一步修编的内容2)对提纲结构和条款内容等的共识在初稿的基础上,经专家组讨论形成关于进一步修编内容的以下共识:①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中,增加引用以下标准:GB/T1831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12950 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DZ/T 0180 石油、天然气地震勘查技术规范、GB/T 15958-2008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DB/T 53-2013 1:50000活动断层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