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都市区活断层探测
- 格式:pdf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10
重庆自然地理条件一、地质情况1、概述重庆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低山丘陵地形地貌特点突出,新构造活动较弱。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有着八九亿年固结历史较老的相对稳定的扬子准地台内。
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上,重庆主体位于地震峰值加速度0.05g分区内,对应的地震烈度相对较低,建筑抗震设防成本较低。
重庆市有着良好的地震活动环境和地震构造环境。
重庆区域内可能引起较大地震的主要是几条大的基底断裂,比如华蓥山基底断裂、方斗山基底断裂带、七曜山—金佛山基底断裂、彭水基底断裂、长寿—遵义基底断裂、黔江断裂带。
这几条断裂规模相对较大,长度多在200千米以上,深度多大于20千米,切割较深,对本区影响亦较大,但由于这些断裂带的最后活动时期相对较早,比较稳定,因此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时间间隔相对较长。
地表断层则主要分布在NE向和近NS向背斜的轴部,它们与背斜一起构成褶断带。
发育在背斜核部的盖层断裂一般断续延伸,其最后活动多在距今20万年之前,之后活动减弱。
统景发生的5.4级地震是有记载以来发生在这一类断层褶皱带上的最大地震。
一般来讲,具有一定规模的全新世活动断层具有发生7级或7级以上地震的背景,多年来的调查和研究表明,重庆境内的断裂多数为第四纪早中期活动断裂,迄今未发现有全新世活动断层存在,重庆境内发生7级地震的危险性是不存在的。
即将完成的《重庆市都市区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的工作初步结果表明,重庆都市区范围内没有发现地震活断层,没有发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避让的活断层。
2、近百年地震活动概况重庆市属地震相对稳定的区域,1910年以来共发生ML1.0级以上地震5430次,其中ML2-2.9级1054次;ML3-3.9级地震115次;ML4-4.9级43次;ML≥5.0级地震5次;最大地震是1989年11月20日渝北统景5.4级。
从历史上中强地震的空间分布来看,地震多发生在二、三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带附近及其北东向背斜褶皱的轴部附近。
49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工 程 技 术1 研究意义活动断层作为构造地质学的术语是本世纪初由Lawson、Wood、Wilis和李四光等先后提出的,将第四纪(240万年)以来,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运动以后再次有过活动或者新产生的断层称为活动断层[1]。
城市活动断层与地震灾害,常常带来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而城市地震的元凶往往就是隐伏在城市地下的活动断层。
活动断层与地震灾害之间密切的联系,要求我们尽快加强对城市活动断层的探测和研究,科学地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合理有效地抗震设防、减轻地震对城市造成的破坏和损失。
这对于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2 特点和难点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目的是准确查明地表附近活动断层的空间分布,确定深部延伸情况,揭示地下介质的特性和深部构造环境,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依据[2]。
城市中往往岩石露头极少,断层痕迹不明显,建筑和公共设施也制约了探测工作的设计和施工,城市生产生活对探测工作有很强的干扰。
因此,在城区开展活动断层研究,需要对传统的技术方法进行改进和调整,综合应用地质地貌、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的各种探测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与解释,得到更加可靠的地质构造和活动断层分布图像。
3 研究方法3.1地质地貌方法主要包括断错地质地貌制图法、钻探与槽探方法。
前者是对各种地质地貌,尤其是断错地质地貌特征进行实地调查,对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参数,最新断裂错动面和断错地貌,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裂缝带等进行实地详细调查。
后者是利用钻探和槽探手段来对地层结构、地质岩性进行揭露,得到活动断层详尽的地质信息,确定地球物理探测界面的地质含义及其年龄,确定断裂最新活动带的空间位置和宽度。
3.2地球化学方法城市活动断裂带中,某些高挥发性元素(气体)从地球内部持续释放,且沿着渗透性相对较强的断裂带或裂隙带向地表迁移,在地表浅部的相应部位形成这些气体的异常分布。
华蓥山断裂带的物探成果综述王赞军;王宏超;董娣;秦娟【摘要】梳理了前人在不同时期跨越华蓥山断裂带的物探工作,重点阐述了2009年重庆市都市区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所投入的两条人工地震探测剖面合川—长寿剖面和荣昌剖面的探测成果.【期刊名称】《四川地震》【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7页(P6-12)【关键词】华蓥山断裂带;物探成果【作者】王赞军;王宏超;董娣;秦娟【作者单位】重庆市地震局,重庆 401147;重庆市地震局,重庆 401147;重庆市地震局,重庆 401147;重庆市地震局,重庆 40114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63服务于不同的工作目标需要,前人在不同时期在华蓥山断裂带中段和南段投入了物探工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认识,最新的成果为2009年重庆市都市区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所投入的两条人工地震探测剖面,本文重点介绍这一新成果。
1 华蓥山断裂带的传统认识1.1 华蓥山断裂带的总体认识华蓥山断裂带北起达县北、向南西经大竹、邻水、合川、铜梁、荣昌至宜宾南(参见图1),长约460 km,是四川盆地内规模最大的断裂带,也是地震构造意义最为重要的一条断裂带。
断裂带总体走向北40°~45°东,倾向南东,30°~70°,具挤压逆冲性质。
主要地表断裂发育于背斜轴部或陡翼,由一系列长数千米~数十千米的断裂斜列或平行展布而成。
深部在相应位置则存在华蓥山基底断裂。
1.基底断裂;2.地表逆断层;3.背斜图1 华蓥山断裂带平面分布及分段华蓥山断裂带在第四纪有一定的活动性,在北西西向主压应力场作用下,显示为挤压逆冲性质,并具有一定的右旋滑动分量。
从断裂带的平面展布形态、几何组合特征、地表背斜与断裂构造的规模、基底断裂特征、断裂活动性及其地震空间分布图象和地球物理场特征来看,华蓥山断裂带大致以合川和邻水为界,可分为南段(宜宾南—合川段)、中段(合川—邻水北段)和北段(邻水北—达县北段)。
高分辨率反射波地震勘探在城市隐伏断裂探测中的应用——以成都天府新区苏码头断裂为例刘远志; 刘胜; 李大虎; 夏友钢; 李颖; 周德帅【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9(039)009【总页数】6页(P910-915)【关键词】反射波; 地震勘探; 隐伏断裂; 叠加剖面【作者】刘远志; 刘胜; 李大虎; 夏友钢; 李颖; 周德帅【作者单位】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南方分公司成都市天府四街199号 610041; 四川省地震局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29号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城市活动断裂探测背景干扰强烈、活断层延伸到松散的第四系沉积层内部、断距较小,因此选择合适的浅层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非常重要[1]。
人工反射波地震勘探法具有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范围广、准确性好等特点,是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和精细划分地层的有效技术方法。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主要是利用剖面上丰富的反射波组特征来判定断层是否存在,并确定断层产状等参数,在断层定位及几何特征的判定上具有较高的精度。
优化的数据采集方法是获得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的重要基础[2-3],合理的数据处理能有效提高地震勘探成像精度[4]。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反射波地震勘探法对成都天府新区内展布的苏码头隐伏断裂开展浅层地震探测工作,获得较高分辨率的地震时间剖面,对成都平原隐伏断裂的活动性分析、地震危险性评估及城镇工程选址等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核心部位,地处龙泉山脉西坡西北方向,海拔480~520 m,地势较平坦。
区内影响资料采集的干扰源较多,表层地震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增加了优选激发点位的难度。
但砂卵砾石覆盖层和基岩之间存在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在地震时间剖面上能形成有效的波阻抗反射界面,有利于断层的识别,故研究区满足地球物理勘探所需要的物性差异条件,可以开展浅层地震勘探工作。
人工地震测线位于苏码头背斜轴部中段,背斜走向NNE,测线横跨断层。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地质勘查活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日期】2023.01.17•【字号】渝规资规范〔2023〕1号•【施行日期】2023.02.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其他规定正文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地质勘查活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渝规资规范〔2023〕1号市地勘局,各区县(自治县,含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地调院、市地环总站、重庆地研院,市地质矿业协会,各地勘单位:为加强我市地质勘查活动监督管理,我局制定了《重庆市地质勘查活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3年1月17日重庆市地质勘查活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职责分工第三章信息填报与公示第四章监管方式第五章监督检查及处理第六章技术鉴定第七章监管保障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地质勘查活动监督管理,维护地质勘查行业秩序,促进地质勘查行业发展,根据《地质勘查活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自然资办发〔2021〕42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辖区内从事下列地质勘查活动的法人或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地质勘查单位),应当遵守本办法:(一)地质调查: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遥感地质调查,航空地质调查。
(二)矿产勘查:包括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地质钻探,地质坑(槽)探,岩矿测试。
(三)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危险性评估勘查设计: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
第三条地质勘查活动监督管理坚持职责法定、信用约束、协同监管、社会共治的原则,通过加强监督管理构建地质勘查单位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三大重点片区为例发布时间:2022-11-13T02:55:22.049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第13期第41卷作者:张英[导读] 近几年,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及轨道交通TOD模式的推广,张英重庆通拓交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重庆市 400039摘要:近几年,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及轨道交通TOD模式的推广,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迎来新的契机,地上地下一体化发展成为当下新趋势。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从单一的人防工程建设为主到如今的地下管网、地下商业设施、地下停车设施、轨道交通、市政道路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呈现综合化、立体化、深层化趋势。
关键词:城市更新行动、TOD、地下空间、地上地下一体化一、引言城市地下综合体开发作为较先进的地下空间资源建设模式,重庆于2005年进行了初步尝试。
通过规划,主城区确定了11处地下空间大型综合体建设项目,主要布局在江北观音桥、渝中区金融街等旧城改造地带以及沙坪坝西永、南岸茶园等城市新区建设。
这类型开发主要利用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便捷性与人流量大的优势,与地下步行道系统和地下轨道系统、地下快速道路系统、以及地下交通换乘枢纽结合,充分发挥地下交通设施沿线空间的辐射和拉动作用,从而带动地下公共空间建设。
通过交通和商业等功能的互动作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综合化、立体化的开发利用。
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下轨道交通设施在建设资金与经济效益方面的不足,又与地面商业形成互补,使城市更加繁荣。
以南岸区南坪中心交通枢纽标志性工程为例,项目于2007年12月开工,总投资约14.3亿元,包括车行交通、轻轨交通、景观整治等共8个建设内容,采取深层开挖、立体化建设方式,其开挖深度达32m,一共4层,形成了集轨道交通、公路交通、商业、停车、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地下城市综合体。
二、重庆市渝北区三大重点片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渝北城区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地面开发建设稳步推进,但地下空间开发较弱,尤其是两路老城区,地面城市功能混杂,亟需结合城市更新及轨道建设,研究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利用,疏解地面非核心功能。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6.11•【字号】渝府办发〔2021〕62号•【施行日期】2021.06.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6月11日重庆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2021年6月目录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三)“十四五”时期的问题与挑战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主要目标(四)主要指标三、主要任务(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二)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三)提升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四)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五)增强地震科技支撑(六)增强地震信息化支撑(七)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八)加强防震减灾法治建设四、重点项目(一)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震安全保障工程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健全投入机制(三)强化人才培养(四)建立评估制度引言防震减灾是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内容,也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施防震减灾“十四五”专项规划,加快推进新时代重庆市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对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高我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概况一、工程简介1、工程概述高新园N 区2#路(K0+000-K1+720)道路及配套工程、天宫殿N 区立交(D、F工程)位于重庆市北部新区人和组团天宫殿N 区,其东、北面被内环路环抱,南临重庆火车北站北站场,西被太湖北路与天宫殿 M 区相隔,占地约 1 平方公里。
为适应重庆北站场的运营及其周边的开发建设,对高新园天宫殿 N 区出入内环高速、机场高速、五童路的各个节点进行工程建设。
由于天宫殿N区D工程、G工程、F工程、2#路西段与火车站相关处发生变更,排水系统发生较大变化,均需2#东段道路排水系统进行传输。
故需对高新园N 区2#路(K0+000-K1+720)道路及配套工程、天宫殿N 区立交(D、F工程)部分排水系统采用顶管施工。
2、地质概况2.1地形地貌该片区地貌类型属于川东平行岭谷区构造剥蚀残丘地貌,总的地势较平坦,西北低东南高。
基坑作业区无地下管网、周围无房屋构造物。
2.2地质构造勘察区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岩层产状平缓,经现场勘察,区内未见有断层及活动断裂带分布,地质构造简单。
区内岩层产状为 260°~290°∠7°~15°。
场区范围内岩体结构面主要为裂隙面,裂隙组数为 2 组,结合一般,为硬性结构面,第①组裂隙产状为:107°~128°∠58°~67°,裂面平直,粗糙,裂隙间距 0.60m~1.30m,裂宽 2mm~3mm,无充填,裂隙延伸长度大于 3m;第②组裂隙产状为:2°~11°∠70°~80°,裂面平直闭合,无充填,裂隙间距1.30m---1.50m,延伸长度大于2m。
2.3水文地质条件根据水文地质调查和访问,场地及周边地带未见井、泉出露。
区内地下水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2.4气象、水文勘察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初夏多雨、夏多伏旱、秋多绵雨,冬多云雾。
重庆市地下空间普查组织与实施初探何宗;张治清;肖勇【摘要】将地下空间分为地下管线和地下构建筑物空间两部分,阐述了地下空间的特点,并从重庆本地实际特征出发,制定了地下空间分类标准;探讨了重庆地下空间普查的不同阶段,论述了地下空间普查的工作组织模式和推进方法,分析了地下空间普查实施技术路线,搭建了地下空间数据库;总结了重庆市地下空间普查技术方法,对我国山地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期刊名称】《地理空间信息》【年(卷),期】2012(010)003【总页数】5页(P143-147)【关键词】地下空间;普查;分类;组织模式;数据库【作者】何宗;张治清;肖勇【作者单位】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重庆401121;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重庆401121;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重庆4011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58城市地下空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大力开发和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是扩充城市空间容量、调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分布、使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有序化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解决和缓解城市发展与空间资源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1,2]。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地下空间作为新型国土资源进行管理。
欧、美、日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从70~80年代就开始重视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管理工作,并通过地下空间普查,建立了伦敦、巴黎、东京、多伦多等主要城市的地下空间分布图等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1998年4月,建设部下发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3](2001年11月20日根据《建设部关于修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的决定》修正),对指导和促进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有序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内许多大中城市都在积极研究和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并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边缘的丘陵地带,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山城,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城市建设主要以分片组团式为主,从地质和地形来说,重庆具有开发地下空间的各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