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弟子规13信之二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7
弟子规《信》篇解释信原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解说: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可以永远行得通吗?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另外,奸邪巧辩的言语,脏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
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得不清楚或会错意。
遇到别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已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看见他人的优点行为,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
不论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齐的信心和励行的勇气,小善切戒轻呼不做,而行大善的机会来了也要及时把握,尽心尽力勉强而之。
看见他人犯了罪恶的时候,心里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样的过错,就立刻改掉,如果没有就更加警觉不犯同样的过错。
当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时,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至于穿的衣服和吃的饮食不如他人时,可以不用担心、郁闷。
听见别人说我的过错就生气,称赞我就高兴,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们在一起。
如果听到别人称赞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没有这些优点,只是空有虚名;当听到别人批评我的过错时,心里却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就越喜欢和我们亲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
不小心犯了过错,能勇于改正就会越改越少,渐归于无过,如果故意掩盖过错,那反而又增加一项掩饰的罪过了。
《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
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而成为《弟子规》。
其内容取自《论语·学而篇》中的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弟子规》是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文体方式编纂而成。
然后再以《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部分来加以演述。
列举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和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15、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16、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篇一:《弟子规》全文及解释篇二:《弟子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全文及解释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译:作为子弟所要谨守的规戒,古圣先贤所传下的教训,第一就是要我们在家能孝顺、出外能敬长,其次是敬业而守信用。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多关爱众生,亲近有仁德的人。
如果德行培养差不多了,就可以去学习吸收经典的知识。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译:父母叫我们,不可以慢吞吞的;父母交代事情,要勤快认真,不可以懒惰懈怠。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父母亲有所教导,要恭敬听取;父母有所责备,也要承担接纳。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天冷或天热,要关心父母亲的寒暖;早起或晚睡,定时的问候父母起居安好。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译:出门或返家,都向父母报告一声;居家作息有一定的规矩,工作行业则不要经常更换。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译:虽然是小事情,也不可擅作主张;如果擅自作主,就不合作为子弟的身分了。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译:虽然是小东西,也不可私自收藏;如果个个藏为己有,就会惹父母亲难过伤心了。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译:父母亲所喜欢的事物,我们要尽力准备妥当;父母亲不喜欢的,我们要留意避免。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译:身体如果受伤了,会让父母亲担忧;品德如果败坏了,会让父母亲蒙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译:父母亲喜欢我,要孝顺一点都不难;父母亲不喜欢我,我仍然孝顺那才是真贤能。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译:父母亲有过错,想办法劝谏让他们改正,但是要和颜悦色,要声音柔婉。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译:如果父母不听劝谏,和悦的再劝,甚至用哭泣来求父母答应,就算被责打也无怨言。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译:父母有了病痛,侍奉汤药冷热苦甘亲自尝过;早晚照顾,不离父母身边。
弟子规总叙每天学习一点《弟子规》其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每天学习一点《弟子规》其二: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好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每天学习一点《弟子规》其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每天学习一点《弟子规》其四: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每天学习一点《弟子规》其五: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
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每天学习一点《弟子规》其六: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
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每天学习一点《弟子规》其七: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
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每天学习一点《弟子规》其八: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
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弟子规全文注解弟子规,又称为《小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读物之一,主要用于儿童启蒙教育。
全文以教导儿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内容,涵盖了思想品德、家庭礼仪、学业进取、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弟子规》全文的逐句注解。
第一章:弟子规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注解:本章介绍了弟子应该具备的最基本品质,即孝敬父母和尊敬师长,以及要具备谨慎和诚信的态度。
第二章:弟子规篇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注解:本章强调了弟子应该广泛地关爱他人,但要以亲近亲友和尊重贤士为首要,如果有闲暇时间,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修养。
第三章:弟子规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注解:本章强调了弟子对父母的言行应该迅速回应,不应拖延或推搪。
第四章:弟子规篇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注解:本章强调了弟子需要尊重父母的教导和批评,虚心倾听并积极改正错误。
第五章:弟子规篇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注解:本章提醒弟子要按季节变化调节自己的穿着,早上起床时要省思前一天的所作所为,晚上睡觉前要确保所有事情都处理完毕。
第六章:弟子规篇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注解:本章要求弟子出门时要事先告知家人,回家时要露面示意,保持居住地的常规秩序,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学业和事业。
第七章:弟子规篇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注解:本章强调了弟子不应该擅自行动,尊重他人,不独断独行。
否则,将有损于自己修身养性的道德素养。
第八章:弟子规篇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注解:本章告诫弟子不要私藏他人的物品,因为这样做会伤害到彼此之间的感情。
第九章:弟子规篇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注解:本章指出弟子应该努力满足父母的喜好,做到尽力而为;同时也要避免做父母不喜欢的事情。
第十章:弟子规篇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注解:本章强调了弟子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避免给父母带来忧虑,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避免给家人带来耻辱。
(完整)《弟子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是一本古代的儿童教育读物,也是儿童修身养性的重要手册。
它以简练的语言,直接明了的表述了儿童应该具备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下面是《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
一、弟子规:听话、尊敬师长、行为得体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解释:作为弟子,首先要遵守孝悌之道,尊敬和顺从师长,举止得体。
同时,要保持谨慎和诚信的品格。
对待他人,要以广泛的爱心,亲近仁善的人。
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二、孝悌: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亲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解释:当父母呼唤你时,要立即响应,当他们吩咐你时,要立刻行动,不要懒散。
孝敬父母,要虚心听取他们的教导,接受他们的责备。
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要照顾好父母的生活。
早晨要起床时节省时间,晚上要按时上床睡觉。
外出时必须告知,回来时要与父母见面。
在生活中要有规律,做事不可变卦。
哪怕是小事,也不要擅自行动,否则会失去做子女的道德准则。
三、言语:说话文明、不乱扔垃圾、尊重他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解释:在言语表达方面,要遵循良好的礼仪,不随便发脾气。
在家中教养,要遵循父母的期望和教导,以诚挚的心听从他们的责备。
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我们要对待父母像冬天温暖他们一样,给予关怀,对待他人要像夏天凉爽一样,让人感受到友善。
早晨起床要节省时间,晚上上床睡觉要按时,不要拖延。
外出时要告知,回来要与父母见面。
在家中要保持常规的生活,不要频繁改变,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决心。
虽然是小事,也要承担责任,不要擅自行动,否则会影响做子女的道德准则。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道德启蒙读物。
本文将为您呈现弟子规的全文,并提供相关解释。
第一章: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解释:这一章首先教导弟子要尊敬父母,孝顺慈爱;其次要谨慎守信,言行一致。
最后让弟子明白,只有修身齐家,才能为治理国家、平定天下奠定基础。
第二章:弟子的行为宗庙社稷,言必信,行必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解释:这一章强调了在祭祀王室神社和国家神社时,一定要言行一致,兑现承诺。
再次重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三章:父母的教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这一章教导弟子,当父母呼唤时要迅速回应,当父母吩咐时要立即行动,父母的教诲要虚心听取,父母责备时要虚心接受。
第四章:友与己朋友远,兄弟少,明以修身,愿以养德。
解释:这一章教导弟子,朋友要慎选,人生真正能相信的朋友寥寥无几,因此要注重修身养德,让自己成为值得交往的人。
第五章:言行慎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解释:这一章提醒弟子,对于不礼貌的行为不要看、听、说和做。
第六章:节制饮食饮食有度,饱而避饥。
解释:这一章教导弟子,要有节制的饮食习惯,饭要吃得饱,但不要贪婪,避免饥饿肚子。
第七章:守身有节孝则顺,友则信,守身有节,言语有序。
解释:这一章强调,孝顺要顺从父母,友谊要忠诚守信,守身要有节制,言语要有秩序。
第八章:心灵修养衣貌足恭,所以动容。
容止端正,所以动容。
解释:这一章教导弟子,要端庄恭敬地穿着,以此来调整内心,展现大方得体的容貌和姿态。
第九章:读书学习凡让之道,得众之道。
解释:这一章告诉弟子,学习时要懂得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章:守约守时执约以信,亲戚所序,勿解以己,亲戚所亲。
解释:这一章教导弟子,要信守承诺,按照与亲戚朋友所定的规定行事,不要凭个人意愿去解释、违背他人的要求。
第十一章:整洁自律若内信谦,外敬问让。
弟子规全文及逐字解释弟子规全文及逐字解释导语:《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弟子规全文及逐字解释,欢迎借鉴!弟子规全文及逐字解释篇1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说: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释: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
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
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
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
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
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第十三讲弟子规“信”之二2让学生懂得从小就要谨言慎行,并且明确告诫有三种言语是绝对不能说的。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讲授法,举例法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要求学生抄写《弟子规》谨之三(13)信之二《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要求孩子们从小就要谨言慎行,并且明确告诫孩子们有三种言语是绝对不能说的。
那么,这三种言语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说过这种不得体的话?与人交谈中,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什么样的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说?如何才能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谈吐得体的人呢?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只有谈吐得体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不仅要求孩子们诚实守信,还要求孩子们从小就要谨言慎行,并且明确告诫有三种言语是绝对不能说的。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说过类似不得体的话?在与人交谈中,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说?在上一讲里,我们讲了《弟子规》“信”这个部分,讲到人要讲信用、讲信誉。
这个部分,首先就是从言语、词语开始的。
言语高雅、风趣幽默的人,到哪里都会很受欢迎。
相反,言语鄙俗、油滑、闪烁的人,到哪里都会遭到别人的反感。
那么,如何让自己在社会上,在和朋友的交往当中受欢迎呢?《弟子规》首先要求大家做到如何不让别人反感,如何不让别人讨厌,要知道哪些话绝对不能说,哪些语气绝对不能用。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一定要警惕和戒除三种情况,哪三种情况呢?奸巧语,非常奸佞的、存心不良的花言巧语,这种话先得戒除。
从小养成这个习惯,不能说奸佞的话。
这是第一。
污秽的词语,很肮脏的,很下流的,很鄙俗的,这些话不要让它从嘴里蹦出来,不要说脏话。
这是第二。
市井气很浓的,非常庸俗的,张家长、李家短的,这种添油加醋的是非话,零零碎碎的闲话,也别说。
这是第三。
这三种情况都是要戒除的。
弟子规《信》篇解释弟子规《信》篇解释信原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解说: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可以永远行得通吗?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另外,奸邪巧辩的言语,脏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
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得不清楚或会错意。
遇到别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已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看见他人的优点行为,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
不论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齐的信心和励行的勇气,小善切戒轻呼不做,而行大善的机会来了也要及时把握,尽心尽力勉强而之。
看见他人犯了罪恶的时候,心里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样的过错,就立刻改掉,如果没有就更加警觉不犯同样的过错。
当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时,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至于穿的衣服和吃的饮食不如他人时,可以不用担心、郁闷。
听见别人说我的过错就生气,称赞我就高兴,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们在一起。
如果听到别人称赞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没有这些优点,只是空有虚名;当听到别人批评我的过错时,心里却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就越喜欢和我们亲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
不小心犯了过错,能勇于改正就会越改越少,渐归于无过,如果故意掩盖过错,那反而又增加一项掩饰的罪过了。
解读弟子规13信之二同期声:“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一个谈吐得体的人,一定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不仅要求孩子诚实守信,还要求海孩子们从小就要谨言慎行,并且明确告诫孩子们有三种言语是绝对不能说的。
那么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说过类似不得体的话,在与人交谈中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说?接下来钱文忠老师将运用他风趣幽默的语言,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规范的言语。
敬请收看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第十三集“信之二”。
钱文忠:在上一讲里面,我们讲到《弟子规》在开始的“信”这个部分的时候,就是人要讲信用,要讲信誉这个部分,首先就是从言语、语词开始的,言语高雅、风趣幽默的人到哪里都是很受欢迎的人。
相反,言语鄙俗、油滑、闪烁的人到哪里都会遭到别人的白眼、遭到反感。
那么如何能够让自己在社会上、在和朋友的交往当中受欢迎呢?所以《弟子规》首先要求大家或者孩子们做到如何别让大家反感、如何别让大家讨厌,所以《弟子规》新告诉你哪些话绝对不能说、哪些语气绝对不能用,要避免。
《弟子规》接下来讲“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要切切注意,一定要警惕、一定要戒除三种情况。
哪三种情况?“奸巧语”非常奸佞的、存心不良的、花言巧语,这个东西你先得戒除,从小养成这个习惯,不能说奸巧的话,这是一。
“秽污词”很肮脏的、很下流的、很鄙俗的这些词不要从嘴里蹦出来,不要说脏话。
“市井气”非常庸俗的、张家长、李家短的,这种我们讲搬来搬去这种话,零零碎碎的你也别说,这三样是要戒除的。
“奸”怎么都不是一个好字眼,在我们汉语当中有好多字眼,你是可以正面理解、反面理解。
“奸”这个词你怎么都只能从反面理解,如果奸这个词再加上花巧,那就是放大了的奸,那是更坏的一个词。
语言是内心的反映,就算你再掩饰,你总有露出来的一天,一个说话非常奸巧的人,非常奸猾,但是又非常会耍花巧的人,在中国传统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传统当中,绝对认为你不是个好人。
《诗经小雅》里面有这么一首,题目就叫做《巧言》,非常善于说话,说话非常花巧,下面什么话大家知道吧?巧言如簧,大家记住了这个成语,没记住后面还有几个字,《诗经》叫颜之厚矣,脸皮够厚的。
就是如果你把一个事花言巧语说得像美妙的音乐一般动听,这个人脸皮够厚的、贬义的,所以巧言如簧不是一个褒义词。
我们讲到这里要特别注意“奸巧语”,我们这一讲开始讲的,上面那讲接着“奸巧语”的是什么?是“勿佞巧”。
两个“巧”字连在一起,这个绝对不是巧合,像《弟子规》这样的,能够有那么大影响的书,它的编排结构都是有道理的,两个巧连在一起,对我们是一种加倍的提醒。
中国传统是讲究语言技巧的,对语言怎么说是有讲究的,我们中国人很讲究语言要得体,对长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对小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关起门来夫妻之间在家里说什么语言,打开门到广场上对大众说什么语言,这个是有讲究的,但是有一个度,这个度不能过,如果过了这个度你就变成奸巧,这就变成一个很坏的事情。
所以,在中国传统教育孩子的时候,一般要求孩子什么?宁拙勿巧,宁愿慢一点、笨拙一点,不要搞得很轻巧、很花哨,这个是不可以的。
奸巧也好、佞巧也好,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是古往今来,奸巧和佞巧就是两种大类型,表现形式很多,但是是两种大类型,我总结了一下,我分别用两个成语来命名这两大类型。
第一个成语“溜须拍马”,溜须拍马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的面前有一种内心的自卑感,顺着别人说话、去讨好别人,而最终是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的目的,这叫溜须拍马,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懂得这个成语,我们就不知道溜须拍马到底有多佞巧、有多奸巧。
我不知道在座的朋友知不知道溜须拍马这个成语的出处,这个成语分成两件事,一件事叫溜须,一件事叫拍马。
溜须是怎么回事呢?宋朝的时候有个宰相,非常有名,叫做寇准,大文豪、非常有学问,他有个学生叫丁谓。
有一次这个寇准贵为宰相,就请自己这个学生一起吃饭,同桌进餐,我们知道古人嘛,成年的男子往往胡子都很长,有很漂亮的胡子,吃着吃着不小心这个胡子须上站上了一颗饭粒,有一颗饭粒沾在胡子上,是这个寇准也不,旁边他的门生丁谓一看,他看见了,他坐对过,老师的胡子上有可颗饭粒,赶紧跑过去给老师把这饭粒拿下来,然后把老师的胡须一根根给捋一遍,捋得特别整齐,这个就叫溜须。
过了,你跟老师说,老师,您看看您这沾了一个东西,这是一个;第二个、上去替老师拿下去,你拿下来还跟老师溜须干嘛啊?这叫溜须,这是很佞巧的,我们古人是不赞成的。
什么叫拍马呢?这个拍马这个典故从元朝开始,大家知道元朝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当时我们知道蒙古民族是草原民族,非常喜欢骏马,所以元朝的当官的一般都骑一匹好马,不像别的时候,别的时候中国好多当官的坐轿子,他不会骑马、很文弱,或者骑头驴、骑头骡。
那不行,元朝都是骑马,那个时候按照蒙古族的风俗,你去夸这个主人,你一定要顺手夸夸他的马,你这匹马真漂亮,马长得好,英俊、骏马,那么拍马的时候一般不能拍马头的,你只能拍马屁股。
所以在元朝的时候,马路上见面就看见啪一声拍这马,您这马真好,您这马怎么那么好,像天上的龙子一样,这个就叫拍马。
溜须拍马凑在一起就是阿谀奉承,就是一种奸巧的代名词。
像这种溜须拍马的人,在我们的历史上基本都传为笑柄,离我们近的,从清朝里面找两个人,有名的说话奸巧、说话佞巧、花言巧语的高手,一个是和珅,和珅贵为国家大员,当然官位已经很高了,但是只要乾隆一咳嗽,贵为大员的和珅马上捧着一个痰盂就给他接着,这就是佞巧。
但是他说话也佞巧,但是终有别人揭露的一天,引起别人反感的一天,所以当乾隆爷一驾崩,嘉庆皇帝一上台,和珅不就完了嘛,这是一个例子。
还有一个清朝溜须拍马的高手,他的水准一点都不亚于和珅,但是我们大家不太熟悉,叫高士奇,高士奇原来是家境贫寒,流落到北京城,靠卖字为生,但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了明珠,大学士明珠,一个权臣,所以就开始被推荐到宫内去工作。
这个人很有心机,他进宫的时候这边揣一个小口袋,我们讲一个荷包,挂一个荷包,荷包里放什么?放一把豆子,这个豆子金豆子,一颗颗都是黄金做的,一小颗一小颗,他见了太监就给一颗,就问皇上看什么书啊?皇上在考虑什么问题啊?好,他马上回去补课。
第二天皇上一问,他都有准备的。
皇上就觉得这个人学问太大了,所以这个人就越混越好,这个人就是出名的奸巧油滑。
有一次皇帝出去打猎,带着很多人骑着马出去打猎,因为这个高士奇皇上已经很赏识他了,离不开,所以叫他也骑着马跟着大队人马一起去打猎。
那一天皇帝骑着一匹新马,比较烈,这匹马尥蹶子,啪啪啪尥,尥完了以后就把泥浆水全部溅到了皇帝身上,皇帝脸上一块泥、龙袍上一块泥,弄得皇帝很狼狈、心里很不爽,皇帝的脸色当时就很难看,大家都很尴尬啊,不知道怎么办,皇帝很不高兴。
因为我们知道清朝的皇帝是要求骑射水平很高的,清朝的皇帝都是马骑得很好的,射箭射得很好的,这个皇帝不很狼狈嘛。
大家知道高士奇弄了一个什么招吗?他骑那匹马没事、挺好,浑身很光鲜,一点泥都没有。
高士奇跑到一个泥塘里面就地打了一身滚,把衣服弄得全是泥巴,颠颠颠颠跑到皇帝面前。
皇帝就说:“爱卿,你怎么弄成这样?”他说:“皇上,您真是龙马精神,骑术高超啊,你看我,微臣骑得被马给摔到地上,摔我泥坑里,弄我一身泥,您看皇上,您还稳稳地骑在马上啊。
”皇帝想,我这匹马那么不听话我还骑着,我龙袍上才两点泥,哪像你弄一身泥。
就这么一个人,说话极其佞巧。
同期声:《弟子规》中的“奸巧语”就是指奸邪巧辩的言语,往往说这种话的人有两种,一类是溜须拍马的高手,还有一类就是他们为了自己得到好处,不惜去攻击别人,甚至把别人当做自己的垫脚石,这种人的座右铭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那么钱文忠老师也给这类人总结了四个字,具体是哪四个字呢?钱文忠:口蜜腹剑,口蜜腹剑也有典故的。
唐朝的权相李林甫,这个人特别会琢磨人,他主要的专业就是琢磨人,非常阴险狡诈。
他只要发现有一个人才华很高,李林甫也很有才,他只要发现有一个人才华很高,皇帝已经赏识他了,而且皇帝可能要重用他,他就开始琢磨你,然后就把你给干掉,阴谋暗算,他暗算别人的时候嘴上很甜、嘴上非常甜,心里面很毒辣。
所以,当事人称他叫口有蜜、腹有剑,所以叫口蜜腹剑,嘴上涂了蜜一样,肚子里有把宝剑。
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呢?这个时候他发现唐玄宗欣赏一个人,叫李适之,一个大臣,非常有学问,那么这个李适之也很有才华,李林甫一看这个风头要超过我了,他就去找那个李适之,他说:“你真有才华,我非常希望你赶快提拔上来,你是国家的栋梁啊。
华山那里面有金矿啊,有很多黄金,只不过皇上一时间还没有注意到,这件好事你去做,你向皇上建议去开采华山的黄金,这样的话会增加国库收入,皇帝会更加欣赏你,你将来前途无量。
”口有蜜啊,那么好的事他自己不干,他叫你去干,口有蜜。
这个李适之没想到,没想到李林甫是一个口蜜腹剑的人。
对啊,华山有黄金为什么不开采?国家也缺钱,哪有一个国家嫌黄金多的啊?这个李适之就去找唐玄宗,说“皇上,华山有黄金,臣建议赶快开采。
”唐玄宗隔了一天问李林甫说:“李适之向我建议开采华山的黄金。
”李林甫说什么?皇上,华山有黄金臣早就知道了,为什么我不建议开采呢?因为华山在风水上是龙脉啊,不能动土去挖的啊,黄金跟皇上的龙脉相比,在臣的心目当中,皇上的龙脉重要,千万不能挖。
这么一弄,李适之倒霉了,从今往后李适之就被皇上撇一边。
你为了黄金,把我们家龙脉给挖了,你想干吗?这就是口蜜腹剑的典故,当然这种人没有好下场的。
到了后来,李林甫一会儿挤兑掉一个人,一会儿挤兑掉一个人,慢慢慢慢独揽大权,使自己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个人物,但是树敌太多,到了晚年他生病了,他还渴望再见一眼皇帝,已经见不到了。
为什么呢?旁边很多人把他也隔开了,你知道吗?所以他只能由家人扶着站在城门口,看见皇帝很远很远在城楼上跟他招招手,回去死了,他就没见着,死了以后被人掘墓,尸体挖出来,把身上的官服剥掉。
所以,最后李林甫是让他的儿子以一介庶民的身份埋葬的。
所以,奸巧的人,无论你是溜须拍马还是口蜜腹剑的,基本都不会有好下场。
我们有哪个人会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呢?没有一个会愿意的,所以我们要按照《弟子规》这样教孩子,注意奸巧语不要说。
同期声:《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告诉孩子们从小就要谨言慎行,并且明确告诫孩子们有三种言语是绝对不能说的。
第一种不能说的就是奸巧语,第二种就是秽污词,也就是骂人的脏话,那么你第一次看到孩子开口骂人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钱文忠:至于说这个“秽污词”,当然是指一个人说话肮脏、下流,我们平时说这个人嘴臭,或者这个人嘴肮脏得不得了,一般说的就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