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药用药指南
- 格式:pdf
- 大小:112.94 KB
- 文档页数:3
痛风急性发作治疗药物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物区别及指南推荐药物止痛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最常见的症状,多可于午夜因足痛而惊醒,疼痛呈刀割、咬噬感,同时关节及周围组织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患者常疼痛难忍,这时就需要尽早止痛,常用的药物有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药物区别非甾体抗炎药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抑制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解热、止痛、抗炎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用于痛风急性发作的治疗疗效确切,且患者的耐受性良好,相对较安全。
但这类药物也有毒副作用,其中NSAIDs主要有胃肠道副作用,如消化道溃疡、胃肠道穿孔和上消化道出血等。
秋水仙碱是目前治疗痛风、尤其是严重急性发作的首选用药之一,其可降低白细胞活动及吞噬作用、减少乳酸形成,由此减少尿酸结晶的沉积、减轻炎症反应而产生止痛作用。
指南推荐药物止痛对于痛风急性期的治疗,药物的选择上指南重点突出NSAIDs的地位,选择次序和推荐强度优于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
对于NSAIDs有禁忌的患者,可选择单用低剂量秋水仙碱。
对NSAIDs和秋水仙碱不耐受的患者,可短期单用糖皮质激素,即泼尼松30mg/d,3d。
对于痛风急性发作期,推荐及早(一般应在24h内)进行抗炎止痛治疗。
痛风急性发作期,及早(24h以内)有针对性地使用NSAIDs、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抗炎镇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痛风急性发作期,推荐首先使用NSAIDs缓解症状。
痛风急性发作时,首先考虑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与2016指南相同)痛风急性发作期,对NSAIDs有禁忌的患者,建议单独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
(与2016指南相同)痛风急性发作期,短期单用糖皮质激素,其疗效和安全性与使用NSAIDs类似。
对急性痛风患者短期单用糖皮质激素(30mg/d,3d)可起到与NSAIDs同样有效的镇痛作用,且安全性良好,特别是对NSAIDs和秋水仙碱不耐受的急性发作期痛风患者。
推荐优先级:NSAIDs高于秋水仙碱。
非甾体抗炎药围术期镇痛专家共识完整版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 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具有确切的镇痛、抑制炎症、减少应激等作用,且无阿片类药物易成瘾、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被广泛用于加速康复外科(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下的多模式疼痛管理。
在我国,NSAIDs是用量最大的药物之一,仅次于抗生素的用量。
然而,NSAIDs在多模式镇痛实践中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究,而且由于这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超说明书、超适应证、超剂量、不规范的复合用药等)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和安全事件也日益突出。
为合理指导、规范NSAIDs在围术期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更好地发挥药物疗效,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和安全事件的发生,保证围术期患者安全,本工作组根据当前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及最佳的临床证据,牵头制定该共识,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围术期NSAIDs的合理应用。
推荐意见:推荐意见1:有效术后镇痛是ERAS的重要保障(强推荐)术后疼痛主要包括手术操作引起的急性创伤(如切口痛)、内脏器官的损伤(如内脏痛)以及神经末梢周围炎性刺激引起的疼痛等。
疼痛自麻醉清醒后即出现,高峰期为术后24~48h,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7d;其疼痛程度与原发疾病状态、手术类型、手术时间以及患者的自身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
在一项中国术后急性疼痛流行病学调查及管理特点的多中心研究中,122家研究中心的26193例患者纳入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第1天报告了中度至重度疼痛[最严重的数字评分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疼痛评分4-10分]的患者为48.7%,重度疼痛患者(最严重的NRS疼痛评分7~10分)达32.2%。
此横断面调查显示,中国大陆近50%的手术患者在术后经历了中度至重度疼痛,其中,接受某些手术种类的患者中度及重度疼痛比率可高达79%。
减轻关节炎疼痛的西药及用药指南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通常会经历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
对于关节炎患者来说,寻找有效的药物来减轻疼痛是至关重要的。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西药及其用药指南,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关节炎疼痛。
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非甾体抗炎药是治疗关节炎最常见的药物之一,其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疼痛和肿胀。
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用药时间:根据医生建议的剂量和频率使用,尽量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2.饭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因此最好在饭后服用,可以减少胃部不适的发生。
3.不宜长期连续使用: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副作用,例如胃肠道出血等。
在服药期间应定期咨询医生,以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
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强力的抗炎药物,在治疗关节炎疼痛时通常用于急性发作期或其他药物疗效不佳的情况。
但是糖皮质激素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严格按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需要医生开具处方,并根据医嘱剂量使用,不得自行增加或减少剂量。
2.尽量避免长期使用: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包括骨质疏松、免疫功能下降等。
3.定期监测:在使用短期高剂量糖皮质激素时,需要定期检查相关指标,以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三、镇痛药镇痛药是用于减轻关节炎疼痛的常用药物之一,通过抑制疼痛信号传导来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常见的镇痛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和阿片类药物。
使用镇痛药时,应注意以下方面:1.适量使用:尽量根据医生的建议在合理的剂量范围内使用,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肝脏和肾脏等器官损伤。
2.合理选择:在选择镇痛药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疼痛程度、个体差异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3.注意禁忌症:某些患者存在对镇痛药物的禁忌症,例如对乙酰氨基酚过敏等,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退烧药的科学用药指南退烧药作为一类常用的非处方药,广泛应用于退烧治疗中。
然而,在使用退烧药时,我们要注意科学用药的原则,以确保安全有效地降低体温。
本指南将详细介绍使用退烧药的注意事项和用药原则,以帮助您正确使用退烧药。
一、退烧药的分类和常用药物在选择退烧药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退烧药以及它们的药物成分。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退烧药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等。
扑热息痛具有较强的退烧和镇痛作用,对控制发热症状较为有效。
2.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NSAIDs具有较好的退烧作用,并且能够缓解因发热而引起的头痛、肌肉痛等不适症状。
3.中草药退烧药:如连翘、板蓝根等。
中草药退烧药以草本植物为主要成分,具有一定的退烧效果,但效果相对较弱。
在选用退烧药时,我们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和具体症状进行选择。
扑热息痛和对乙酰氨基酚是常见的非处方退烧药,成人和儿童均可使用。
而NSAIDs则需要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防止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退烧药的使用原则正确使用退烧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体温,还可以减轻发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以下是一些使用退烧药的原则和注意事项:1.合理控制剂量:在使用退烧药时,我们需要根据发热程度和个体差异合理控制剂量。
一般来说,成人每次口服剂量不超过扑热息痛500毫克或对乙酰氨基酚650毫克,儿童按体重适量酌情使用。
2.遵循用药时间:退烧药的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
如果发热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3.注意不良反应:使用退烧药时,我们需要留意药物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如皮疹、恶心、呕吐等。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4.禁忌人群慎用:某些人群在使用退烧药时需要特别注意,如孕妇、哺乳期妇女、患有胃溃疡或肾脏疾病的患者等。
在这些特殊情况下,我们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慎重选择药物。
5.不同年龄段用药差异: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我们需要根据年龄、体重等因素适当调整剂量和给药方式。
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一类常见的药物,广泛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和缓解疼痛。
它们被广泛地用于缓解关节炎、退化性关节病、骨折、肌肉疼痛、牙痛和月经痛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主要类型、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来减少炎症反应。
环氧合酶是一种酶,参与合成炎症介质的前列腺素。
非甾体抗炎药有两种类型:COX-1和COX-2抑制剂。
COX-1抑制剂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类非甾体抗炎药,它们能够抑制COX-1酶,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COX-2抑制剂是相对较新的一类非甾体抗炎药,它们能够选择性地抑制COX-2酶,从而减少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炎症反应,同时减少对消化道的副作用。
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包括布洛芬(ibuprofen)、阿司匹林(aspirin)、萘普生(naproxen)、美洛昔康(meloxicam)等。
这些药物常见于各种非处方药和处方药中。
非甾体抗炎药有不同的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和喷雾剂等,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
虽然非甾体抗炎药是常见的药物,但在使用时仍需谨慎。
首先,不同的非甾体抗炎药对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因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
其次,非甾体抗炎药还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例如,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联用时,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此外,还可能与某些抗高血压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发生相互作用。
与所有药物一样,非甾体抗炎药也可能具有一些副作用。
其中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包括胃溃疡、胃炎和消化不良等。
从胃肠道的角度来看,COX-1抑制剂的风险较高。
此外,非甾体抗炎药还可能引起肾脏问题,如肾功能不全和蛋白尿等。
其他少见和严重的副作用包括心血管事件(如心绞痛和中风)、肝脏损伤和过敏反应等。
对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正确的剂量和频率使用药物。
其次,不要长时间或过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增加出现副作用的风险。
扑热息痛的用法和用量指南引言:扑热息痛(布洛芬)是一种非处方药,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一种。
它具有镇痛、退热和抗炎作用,常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和发热。
然而,正确的用法和用量对于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使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扑热息痛的用法和用量指南,帮助读者正确使用该药物。
1. 扑热息痛的作用机制:扑热息痛通过抑制体内的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疼痛、退热和抗炎作用。
它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来发挥作用,特别是COX-2,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
2. 扑热息痛的适应症:扑热息痛可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例如头痛、牙痛、肌肉痛、关节痛和痛经等。
此外,它还可用于退热,如感冒、流感和其他发热疾病。
3. 扑热息痛的用法:(1)剂型:扑热息痛常见的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
根据个人喜好和需要,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剂型。
(2)用药时间:扑热息痛应在饭后或饭中服用,以减少胃肠不适的发生。
(3)服用方法:用足够量的水(约200毫升)将药物吞服,避免咀嚼或咬碎。
(4)用药间隔:根据药物说明书的建议,两次用药之间的最小间隔应为4小时,不得超过6次/24小时。
4. 扑热息痛的用量指南:(1)成人用量:一般建议每次口服200-400毫克,每天不超过1200毫克。
具体用量应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在服用药物期间,应尽量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和最短疗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2)儿童用量:对于儿童,用量应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
一般建议每次口服10-20毫克/千克,每天不超过40毫克/千克。
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用量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老年人用量:由于老年人的肾功能可能下降,因此应谨慎使用扑热息痛。
老年人的用量应适当调整,遵循医生的建议。
5. 注意事项和禁忌症:(1)注意事项:在使用扑热息痛期间,应遵循以下注意事项:- 不要超过建议的用量和疗程。
- 避免与其他含有扑热息痛成分的药物同时使用,以免超过推荐用量。
医院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南医院麻醉药品在临床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手术、疼痛管理以及其他治疗过程中的麻醉。
正确的应用和使用麻醉药品可以确保手术过程顺利进行,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同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为了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掌握医院麻醉药品的临床应用,本指南将对常用的麻醉药品进行介绍和说明。
一、全身麻醉药品1. 巴比妥类药物巴比妥酸盐主要用于全身麻醉中,具有较强的镇静和催眠作用。
临床上常用的巴比妥类药物包括戊巴比妥、苯巴比妥等。
在使用时需注意剂量控制,避免出现严重的抑制作用。
2. 酮类药物异丙酚是一种常用的全身麻醉药品,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中。
在使用异丙酚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确保安全有效。
3. 吸入麻醉药氧氟醚、七氟醚等是常用的吸入麻醉药,它们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使患者产生麻醉状态。
在使用吸入麻醉药时,需要控制浓度和通气量,以确保麻醉效果的达到和维持。
二、局部麻醉药品1. 利多卡因利多卡因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品,适用于表浅手术和镇痛处理。
在使用利多卡因时,需注意避免过量使用,以防止对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
2. 利多卡因利多卡因也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品,适用于手术和疼痛处理。
在使用利多卡因时,需密切观察局部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调整用药方案。
三、镇痛药品1. 吗啡类药物吗啡和芬太尼是常用的镇痛药品,能够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和慢性疼痛。
在使用吗啡类药物时,需注意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等指标,避免呼吸抑制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2. 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也常用于镇痛治疗,适用于轻至中度疼痛。
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需要注意剂量和用药频率,避免出现胃肠道和肾脏方面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医院麻醉药品时,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和用药指南,确保合理、安全地应用药品。
同时,对患者的疾病情况、生理状态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适合的麻醉药品和用药方案,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葵拉兰”是“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的商品名,为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葵拉兰用于轻中度疼痛和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以及痛经、牙痛、手术后痛、癌症疼痛、急性扭伤、软组织挫伤疼痛、感冒发热引起的全身疼痛等各种急慢性疼痛。
据文献报道,本品可在胃肠道快速和完全吸收,食物影响其生物利用度,健康受试者单次服用12.5mg或25mg,可在0.25-0.75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峰浓度分别为1.4mg/L和3.1mg/L,本品在血浆中主要以原形药、羟化代谢物和相应的葡萄糖苷酸代谢物的形式存在。
约
70%-80%的药物主要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形式在服药后12小时从尿中排泄。
用法用量:给药剂量可根据疼痛的类型,程度和时间长短而不同。
通常每次1-2片(12.5mg-25mg),日服3-4次,或遵医嘱。
一般宜饭后服或与食物同服。
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100mg(8片)。
葵拉兰服用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烧灼感、胃痛、头痛及眩晕,偶见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瘙痒、焦虑、心悸、失眠、寒战、四肢浮肿及皮疹等,多为轻、中度。
极少出现或偶尔复发胃十二指肠溃疡和消化道出血。
禁忌症:1、已知对本品过敏的患者。
2、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后诱发哮喘、荨麻疹或过敏反应的患者。
3、禁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围手术期疼痛的治疗。
4、有应用非甾体抗炎药
后发生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病史的患者。
5、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者既往曾复发溃疡、出血的患者。
6、重度心力衰竭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