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部分:参考书目《兽医病理学》(第二版),赵德明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家畜病理学》(第四版),马学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二部分:主要内容一、绪论与疾病概论(3分)疾病的概念、原因和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章疾病概论(3分)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指动物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损伤和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1.疾病是一定病因条件下,作用于机体的结果,就是说,任何疾病都有它的原因,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2.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在中枢神经的统一调节下,保持协一致,维持着正常生命过程,如果环境变化过于剧烈,超出机体一定的生理防御范围,或者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则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失调,这样机体就由健康转化为疾病.如:宠物患感冒的发病过程。
3、疾病在其整个过程,贯穿着损伤和抗损伤的复斗争过程.二、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称致病因素。
它主要分为外因和内因。
(一)、外界致病因素外界环境中各种致病因素对机体的作用,称为疾病的外因。
疾病的外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生物性因素: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2、化学因素(1)、外源性中毒(2)、内源性毒3、物理因素 (1)温度因素高温如烧伤;低温如冻伤。
(2)光和放射能的致病作用(3)、电流的致病作用(4)机械性因素如各种外伤等。
4、营养性因素(二)、机体的内部因素1、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2、营养状况如营养性不良引发的一些疾病。
3、种属因素如马不得猪瘟;鸡不得碳疽等。
4、遗传因素如猪、牛先天性卟啉血症等遗传疾病。
5、年龄与性别如幼畜易患肠道性疾病;老龄宠物易患神经性障碍疾病.如牛鸡的白血病,通常雌性动物易患.(三)、自然环境及社会制度对疾病发生的影响自然环境是指各种气候、季节、地理区域等环境状况。
如寒冷的冻天易发呼吸道疾病等。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7分)血液循环障碍(7分)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休克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影响与结局.宠物的血液循环是维持宠物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可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类型。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损伤及血容量、血液形状的改变所致,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发生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或表现为局部器官组织血液含量和流速的改变(如缺血性梗死、淤血),或表现为血液形状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或表现为血管完整性的破坏和通透性的改变(如出血)等。
一、充血/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依据发生原因和机制不同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动脉性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充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轻度肿大,色泽鲜红,温度升高。
镜下变化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静脉性充血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加深,呈暗红或紫红色,表面温度降低。
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
若淤血持续时间较长、侧枝循环不能建立时,可导致淤血性水肿、出血、组织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等,甚至发生淤血性硬变。
淤血组织易继发感染而发生炎症、坏死。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和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
剖检,肺体积膨大,被膜紧张,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水中呈半沉半浮状态。
切面上常有暗红色不易凝固的血液流出,支气管内流出灰白色或淡红色泡沫状液体。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急性肝淤血时,肝体积肿大,质地较软,呈紫红色,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
肾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
剖检,肾体积稍肿大,呈暗红色。
切开时,从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皮质常呈红黄色,故皮质和髓质界线清晰。
二、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根据出血的发生原因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生和渗出性出血。
绪论1、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和动物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程度程度上妨碍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自稳调节发生紊乱.动物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患病动物经济价值和使役能力降低.2、基本病理过程:指各种疾病中,不同的器官、系统出现的共同病理变化,如水肿脱水等。
3、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的科学。
4、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基本规律的学科。
二、填空1、家畜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兽医学科和临床兽医学科之间的一门桥梁性学科。
2、疾病的转归主要分为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类。
3、中作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是厩苑律4、中国最早的兽医学教科书是唐代李石著的《司马安骥集》5、1665年,英国人罗伯特虎克发明了复合式显微镜,为组织病理学的创建做出巨大贡献。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名词1、充血: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2、淤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3、出血: 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4、贫血:由于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称缺血,又称局部贫血5 、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而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6、梗死: 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7、发绀: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或蓝紫色这种颜色变化再动物的可视黏膜及无毛皮肤上特别明显二、单项选择1、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称为(B )A.外出血B.出血C.内出血D.贫血2、局部组织血管中血液含量增多是(A )A.充血B.出血C.内出血D.血栓形成3、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器官内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病理现象是(B )A.充血B.淤血C.血肿D.血栓形成4、由于动脉血输入减少,造成局部组织器官含血量减少是(A )A.贫血B.淤血C.出血D.梗死5、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是(C )A.血栓B.梗死形成C.血栓形成D.梗死6、当组织器官因动脉血断流,组织缺血而发生的坏死过程是(D )A.血栓B.梗死形成C.血栓形成D.梗死三、填空题1、充血是指小动脉扩张,使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
1、肉芽组织的功能主要有:抵抗感染、机化血凝块和坏死组织、保护创面、填补组织缺损。
2、炎症局部组织的基本病理过程包括:变质、渗出、增生。
3、纤维素性炎常发生于:粘膜、肺、浆膜。
4、常见的良性肿瘤有:软骨瘤、淋巴管瘤、神经纤维瘤。
5、单纯性淋巴结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淋巴结肿大、被膜紧张、质地柔软、呈粉红色或红色。
6、急性肾小球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体积轻度肿大、质地柔软、充血。
7、病毒性脑炎的病变特点是:血管性脑炎神经细胞变性、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结节、噬神经细胞现象、。
8、禽巴氏杆菌病急性病理变化是:心外膜尤其是冠状沟和纵状沟附近呈喷洒状出血、肝脏表面和切面有许多针尖大小坏死灶、肺高度淤血、水肿。
1、槟榔肝:肝淤血时,肝脏切面肝小叶中心淤血部呈暗红色,周边脂肪变性呈黄红色,似重要槟榔的花纹,故称之为槟榔肝。
2、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是指在间质细胞或细胞内出现的一种均质、无结构的物质,可被伊红或酸性复红染成鲜红色。
3、卡他性炎:粘膜或浆膜表层轻微的急性渗出性炎,叫卡他性炎。
10、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11、黄疸: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所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使血浆、皮肤、黏膜、虹膜、等黄染的一种病理变化称为黄疸。
12、骨性骨痂:指纤维性骨痂中成骨细胞分泌骨基质,积聚在细胞之间,并由梭形细胞变成多突起骨细胞的过程。
13、内生性致热原:产内生性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性致热原、14、发绀:瘀血时,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速度缓慢,血氧消耗,结果还原的血红蛋白增多,在可视粘膜和少毛浅色皮肤上所呈现的暗红或蓝颜色,临床上称为发绀。
14、坏死:坏死是指活体上局部组织细胞发生死亡,功能全部丧失,同时形态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
坏死的类型有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
其中凝固性坏死又包括蜡样坏死、干酪样坏死和脂肪坏死。
18、贫血性梗死:组织结构较致密的脏器发生动脉阻塞时,因侧支血管细而小,梗死形成时从侧支血管进入坏死组织的血量少,梗死区呈灰白色,称为贫血性梗死。
家畜病理学试题库填空1、传染病的病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四个时期。
2、疾病的原因可概括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其中外因包括为生物性致病、化学性致病、物理性致病、营养性致病;内因包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充血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四种类型。
4、引起充血的原因有生理性充血、病理性充血、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等。
5、引起郁血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6、出血按血管的损伤程度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
尿中带血称________,粪中带血称为____________,组织间隙中带血称____________。
7、全身性贫血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8、血栓形成的原因有血液中血小板析出、黏集和血液凝固。
且只有同时具备_______个及其以上原因才能形成血栓。
9、栓塞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10、血栓的结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血栓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11、休克按其发生发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三阶段。
12、水肿的发生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
水肿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填空1、家畜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兽医学科和临床兽医学科之间的一门桥梁性学科。
2、疾病的转归主要分为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类。
3、中作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是厩苑律4、中国最早的兽医学教科书是唐代李石著的《司马安骥集》5.1665年,英国人罗伯特虎克发明了复合式显微镜,为组织病理学的创建做出巨大贡献。
6.DIC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7、充血是指小动脉扩张,使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
、淤血是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
缺血是指动脉官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的病理现象。
4、血栓形成的必要条件分别是(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主要指血流缓慢和血流不规则。
(3)血液凝固性增高5、梗死是指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发生坏死的病理过程。
6、梗死根据颜色变化,可分为贫血性梗死(白色梗死)、和出血性梗死(红色梗死)。
7、栓塞是指血环血液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8、出血是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
9、出血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10.休克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心跳加速、脉搏细弱、可视粘膜苍白、尿量减少、反应迟钝、甚至昏迷(四)1、只在细胞内部出现的变性是指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
2、在细胞内或间质均可出现的变性是透明变性。
3、仅在细胞外出现的变性是淀粉样变性。
4、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
5、坏死细胞核的病变主要是核浓缩、核破碎、核溶解。
6、坏死可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坏疽四种类型。
7、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基因调控的调控下的自主而有序的死亡过程。
8、细胞凋亡的重要形态学特征是形成凋亡小体。
9、颗粒变性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
10、脂肪变性多发生于肝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肾脏细胞。
(五)1、适应是、、和对于内外环境持续性的有害刺激所作出的应答反应。
家畜病理学基础知识一、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1、按充血发生的机理,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类。
生理性充血见于生理情况下,当器官组织和机能活动加强时,如采食后的胃肠道充血,运动时肌肉的充血等。
病理性充血是在致病因子作用下发生的,如炎症早期的充血,就是动脉性充血。
2、病理变化:充血时,由于局部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组织的含血量增多,血流速度加快,血液中富含氧气,因此,充血的组织,器官色泽鲜红,局部温度升高,体积肿大,血管博动明显,代谢旺盛,机能增强。
二、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1、原因:淤血按其原因不同可分为局部性淤血和全身性淤血。
局部性淤血的原因:主要由于局部静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阻塞所致。
全身性淤血的原因:主要由于心脏机能障碍或肺循环障碍。
2、病理变化:淤血时,各级静脉(特别是小静脉)毛细血管或细动脉因血液回流障碍而扩张,其中充满血液。
静脉的回流不畅,必然妨碍动脉血的灌注,从而使局部动脉血液的含量减少:同时因血流缓慢,又使血氧过多地消耗,因而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增多,血管内充满着紫黑色的血液,使局部组织呈蓝紫色,称为发绀。
三、局部贫血是指由于动脉管腔高度狭窄或完全闭塞所造成的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
1、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类(1)动脉痉挛性:这种局部贫血是指中、小动脉管壁的平滑肌,因缩血管神经兴奋而发生强力收缩,造成管腔持续性狭窄,导致血液流入减少,乃至完全停止所引起的贫血。
寒冷、外伤、疼痛等均可引起局部动脉痉挛。
(2)动脉阻塞性:由于中、小动脉管壁增厚(慢性小动脉炎、小动脉硬化)或血管内腔被某些异物(血栓)所阻塞引起其内腔狭窄或闭塞所致。
(3)动脉压迫性:这是由于血管壁受某种外力压迫而引起的局部贫血。
如肿瘤、异物、积液等。
2、病理变化:局部贫血组织,因缺血之故,所以暴露出组织所固有的色彩。
第二章霉形体传染病病理●目的和要求1.掌握猪地方流行性肺炎(猪喘气病)、鸡败血霉形体感染的病理变化特征。
2.熟悉霉形体病原特性及其致病机理。
第一节猪地方流行性肺炎●猪地方流行性肺炎(swine enzootic pneumonia)是由猪肺炎霉形体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上有独特的咳嗽和喘气症状,所以也称喘气病。
其病变特征主要是间质性肺炎和肺淋巴结增生性炎。
●病因和发病机理–猪肺炎霉形体,革兰氏染色阴性,呈圆形或类圆形。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发病猪表现为咳嗽和喘气,咳出的飞沫和痰液使与之接触的健康猪发生感染。
–病原体进入呼吸道主要侵害支气管上皮细胞,若侵入粘膜下淋巴间隙,沿淋巴道进入淋巴结则引起增生性淋巴结炎。
●病理变化本病的病理变化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继发感染型和隐性型四种,其中的慢性型病变最具代表性,其剖检特征为融合性间质性肺炎和肺淋巴结增生性炎。
慢性型猪地方流行性肺炎●外观肺脏呈气肿状态,心叶、尖叶上见融合成片的肺炎灶。
慢性型猪地方流行性肺炎●镜检呈间质性肺炎形象,肺泡壁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浸润;支气管和血管周围炎。
第二节败血霉形体感染●败血霉形体感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infection)是由败血霉形体引起鸡和火鸡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剖检特征为气囊炎、上呼吸道及邻近窦粘膜炎、眼炎和关节炎。
临床表现流泪、流鼻涕和喷嚏。
如鸡败血霉形体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理–鸡败血霉形体,革兰氏染色呈弱阴性,球形或卵圆形。
病鸡和病愈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一般通过呼吸道感染,有时也可以经消化道感染。
–病原进入呼吸道后,首先入侵鼻腔粘膜,随后扩散到眶下窦、气管、支气管、肺和气囊等部位,引起受侵组织的损伤及炎症反应。
病理变化---鸡败血霉形体感染●气囊炎,前胸及后胸气囊肥厚,囊腔内蓄积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镜检见气囊表面大量纤维素渗出并机化,导致气囊肥厚。
●鼻炎,鼻腔分泌物阻塞鼻孔,出现开口呼吸。
家畜病理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名词解释1.家畜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变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2.充血:组织或器官内含血量增多称为充血。
(动脉性充血或主动性充血)3.淤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称为静脉血充血(淤血或被动性淤血)4.肝淤血:右心衰竭时,因肝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常引起肝淤血。
眼观急性肝淤血时,肝脏肿大,呈暗紫色,切开时从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血液。
镜检见肝小叶中央静脉、窦状隙以及叶下静脉扩张,充满血液。
5.槟榔肝:肝脏由于慢性淤血发生脂肪变性时,淤血明显处呈暗红色,而变性部位呈灰黄色,其表面和切面形成红黄相间的纹理,形似槟榔花纹,故称此变化的肝脏为“槟榔肝”。
6.心力衰竭细胞:当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出现了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7.血栓: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8.梗死:由于动脉血液断流,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9.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
10.出血:血液流出心血管之外,称为出血。
11.休克: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以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12.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
创伤愈合:组织器官受机械性损害所造成的组织伤损,由其周围的健康组织进行增生、修复的过程,称为创伤愈合。
13.西米脾: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白髓,切面上脾小体如高粱米大小,灰白色,半透明,与煮过的西米相似。
14.火腿脾: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红髓,切面上红褐色的脾组织与黄色的淀粉样物质相间混杂,似火腿样花纹。
15.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病理性的死亡称为坏死。
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猪传染病。
根据临床和剖检特征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猪丹毒。
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原为猪丹毒杆菌,约24个血清型,革兰氏染色阳性。
–传染源主要是被猪丹毒杆菌污染的外界环境和带菌猪自体感染。
–外源传染物主要通过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入侵机体,病原很快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
●如果病原毒力强,在体内大量繁殖可引起败血症;●如果病原毒力较弱或机体抵抗力较强时,病原只在局部组织器官繁殖,如局限在皮肤血管引起皮肤疹块病变;●病原也可长期存在于体内某一部位,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出现心内膜炎,关节炎和皮肤坏死的病变。
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病理变化–急性型猪丹毒–亚急性型猪丹毒–慢性型猪丹毒急性型猪丹毒剖检特征为脏器的败血症变化和皮肤出现丹毒性红斑。
●脾脏高度肿大,切面隆起呈三角形,为典型的急性炎性脾肿;肾脏肿大变性,表面密布细小出血点;●全身淋巴结呈急性淋巴结炎,有不同程度出血;●消化道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在胃底和十二指肠尤为明显;实质器官淤血、变性。
亚急性型猪丹毒●剖检特征为皮肤疹块,多见于颈部与背部,疹块大小不等,多数为一致的紫红色,有的边缘紫红中心苍白。
慢性型猪丹毒●剖检特征为:心内膜炎(在二尖瓣心房面附着较大的菜花样赘生物,是丹毒性溃疡性心内膜炎继发血栓形成及血栓机化的形象);多发性关节炎(外观关节肿胀,剖开可见关节软骨糜烂,滑膜增长)。
慢性型猪丹毒●皮肤坏死(肢体皮肤坏死,继发坏疽并已开始腐离;耳翼边缘皮肤坏死并继发干性坏死并继发干性坏疽)。
第六节放线杆菌病(actinocbacillus disease)●放线杆菌病是由放线杆菌引起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本病主见于猪,特别是4-8周龄的猪多发。
●病原和发病机理–病原为放线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
–传染源以病猪和隐性带菌猪为主,通过呼吸道传播,病菌引入肺脏繁殖,引起肺胸膜炎,入血后出现菌血症和败血症过程。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可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类型。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损伤及血容量、血液形状的改变所致,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发生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或表现为局部器官组织血液含量和流速的改变(如缺血性梗死、淤血),或表现为血液形状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或表现为血管完整性的破坏和通透性的改变(如岀血)等。
一、充血/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依据发生原因和机制不同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动脉性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充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轻度肿大,色泽鲜红,温度升高。
镜下变化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静脉性充血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加深,呈暗红或紫红色,表面温度降低。
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
若淤血持续时间较长、侧枝循环不能建立时,可导致淤血性水肿、岀血、组织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等,甚至发生淤血性硬变。
淤血组织易继发感染而发生炎症、坏死。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和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
剖检,肺体积膨大,被膜紧张,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水中呈半沉半浮状态。
切面上常有暗红色不易凝固的血液流出,支气管内流出灰白色或淡红色泡沫状液体。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急性肝淤血时,肝体积肿大,质地较软,呈紫红色,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
肾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
剖检,肾体积稍肿大,呈暗红色。
切开时,从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皮质常呈红黄色,故皮质和髓质界线清晰。
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根据出血的发生原因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生和渗出性出血。
家畜病理学名词解释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旳原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从而阐明疾病旳发生、发展和转归基本规律旳一门学科。
疾病:病因与动物机体互相作用旳损伤与抗损伤旳斗争过程。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旳血量增多旳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旳静脉血含量增多旳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心力衰竭细胞:当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出现了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旳旳巨噬细胞。
槟榔肝:由于淤血旳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肝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与土黄色脂变肝细胞区相间,眼观似槟榔状花纹,故称为“槟榔肝”。
血栓:在活体旳血管或心脏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旳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旳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旳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多种病理产物旳过程。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栓塞: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旳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管腔旳过程,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旳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出血。
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内出血。
瘀点:漏出性出血时,在皮肤、粘膜、浆膜和实质器官呈点状出血,称为血点或瘀点。
瘀斑:严重时,呈斑块状出血,称为血斑或瘀斑。
休克:是指机体在受到多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旳,伊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局限性为特性,并由此而导致旳多种重要器官代谢障碍和构造损害旳全身性病理过程。
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旳变化称为变性。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旳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
西米脾: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白髓,切面上皮小体如高粱米大小,灰白色,半透明,与煮过旳西米相似。
火腿脾: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红髓,切面上红褐色旳脾组织与黄色旳淀粉样物质相间混杂,似火腿样花纹。
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器官、或机体对于内外环境持续性旳有害刺激所做出旳应答反应,这种反应一般是非损伤旳。
目的和要求1. 掌握口蹄疫、狂犬病、猪瘟、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禽白血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鸭病毒性肝炎和兔出血症的病变特征,并能根据其病变特征进行病理诊断。
2.了解痘症、猪水疱病、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绵羊进行性肺炎、绵羊肺腺瘤病、痒病、马传染性贫血、鸡包涵体肝炎、鸡马立克氏病、鸡喉气管炎、禽脑脊髓炎等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
3.熟悉上述各种疾病的病原特性和发病机理。
●痘症(pox diseases)是由痘病毒引起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也易感,其剖检特征是在皮肤、某些粘膜和内脏器官形成痘疹。
本节介绍绵羊痘、猪痘和鸡痘。
●是由绵羊痘病毒引起,家畜中最严重的一种,所有年龄的绵羊均可感染,羔羊感染后死亡率最高。
●病因和发病机理–绵羊痘病毒属山羊痘病毒属。
病羊是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
病毒侵入体内经淋巴进入局部淋巴结,在网状细胞和内皮细胞内复制,然后释放到血液引起病毒血症。
–病毒通过血液到皮肤、脾、淋巴结、肺、肾和消化道粘膜。
在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变性坏死,侵入内皮细胞使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栓形成。
●病理变化病变好发于皮肤的少毛区,引起皮肤痘疹,同时也可引起皮下脂肪痘疹、粘膜痘疹和内脏痘疹。
皮肤痘疹●皮肤痘疹一般有明显的发展过程,初期出现红斑,然后形成丘疹,最后结痂。
●绵羊痘皮肤痘疹丘疹期;镜检丘疹区表皮显著增厚,棘细胞明显增生,水泡变性甚至细胞破裂;放大可见棘细胞高度水泡变性、气球样变,胞浆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真皮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皮肤痘疹后期结痂。
皮下脂肪组织痘疹●皮下脂肪组织中见散在分布的痘疹。
内脏痘疹●内脏器官痘疹以肺脏痘疹为多见,肺胸膜下密布大小不一、灰白色稍隆起的痘疹,有些互相融合形成较大疹块。
镜检见痘疹区肺泡实变,血管与支气管周围炎;●放大可见肺泡间隔增宽充血,淋巴细胞浸润,肺泡壁上衬以增生的立方形Ⅱ型细胞。
●由猪痘病毒引起,其特征是发生皮肤痘疹;主要侵犯幼猪和架子猪,也可经胎盘感染发生于新生仔猪。
绪论1、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和动物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程度程度上妨碍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自稳调节发生紊乱.动物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患病动物经济价值和使役能力降低.2、基本病理过程:指各种疾病中,不同的器官、系统出现的共同病理变化,如水肿脱水等。
3、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的科学。
4、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基本规律的学科。
二、填空1、家畜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兽医学科和临床兽医学科之间的一门桥梁性学科。
2、疾病的转归主要分为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类。
3、中作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是厩苑律4、中国最早的兽医学教科书是唐代李石著的《司马安骥集》5、1665年,英国人罗伯特虎克发明了复合式显微镜,为组织病理学的创建做出巨大贡献。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名词1、充血: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2、淤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3、出血: 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4、贫血:由于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称缺血,又称局部贫血5 、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而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6、梗死: 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7、发绀: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或蓝紫色这种颜色变化再动物的可视黏膜及无毛皮肤上特别明显二、单项选择1、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称为(B )A.外出血B.出血C.内出血D.贫血2、局部组织血管中血液含量增多是(A )A.充血B.出血C.内出血D.血栓形成3、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器官内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病理现象是(B )A.充血B.淤血C.血肿D.血栓形成4、由于动脉血输入减少,造成局部组织器官含血量减少是(A )A.贫血B.淤血C.出血D.梗死5、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是(C )A.血栓B.梗死形成C.血栓形成D.梗死6、当组织器官因动脉血断流,组织缺血而发生的坏死过程是(D )A.血栓B.梗死形成C.血栓形成D.梗死三、填空题1、充血是指小动脉扩张,使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
家畜病理学复习题一、家畜病理学实验习题1.显示了各种器官颗粒变性的共同形态特征。
2.如何诊断脂肪变性、水泡变性和糖原沉积。
3、如何眼观诊断类淀粉沉着?如何在切片中鉴别铁色素胆色素和脂褐素?4、血栓和梗死是怎样形成的?5.结果表明,肉芽组织、组织和囊肿的形成本质上是由形态学引起的。
6.简述炎性细胞成分和液体成分的主要功能。
7、根据那些组织学变化来诊断变质性、渗出性和增生性炎?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的组织学特征是什么?8.通过实践观察,您认为诊断良性和恶性肿瘤应该使用哪些特征?9.贫血的原因和病原体的形态变化(红细胞、造血器官和实质器官的变化)。
10.描述心内膜炎{瓣膜病}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11.描述各种类型肺炎的形态学(眼部和显微镜)特征。
12.描述肝炎和肝硬化的形态学特征。
13.描述各种类型肾炎的形态学特征。
14.描述非化脓性脑炎的组织学特征。
15、试述维生素a缺乏时上皮组织、维生素d缺乏和缺钙时骨组织、硒和维生素e缺乏时肌肉组织、缺铜时神经组织的形态学变化。
16.描述了仔猪败血症和败血症、巴氏杆菌病、副伤寒、绵羊肠毒血症和绵羊链球菌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
17、结核(肺、浆膜、淋巴结)、马鼻疽(肺、鼻中膈淋巴结)、牛放线菌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
18.描述了猪支原体肺炎、猪瘟、新城疫和鸡白血病(淋巴细胞性)的病理形态学特征。
19、试述鸡马立克氏病、各型马传染性贫血、绵羊肺腺瘤病与慢性进行肺炎的病理学特征。
二、家畜病理学理论练习绪论一、简述1.学习家畜病理学的正确学习方法?第一章疾病概论一、名词解释1.疾病2。
诱因3。
外因4。
身体反应性5。
遗传因子6。
最严重的疾病7。
急性8型。
慢性病9。
传染病10。
寄生虫病11。
常见病12。
遗传病13.免疫性疾病14.潜伏期15.临床明显期16.转归期17.康复(recovery)18.完全康复19..不完全康复20.死亡(dead)21.濒死期22.生物学死亡期23.亚急性型24.前驱期二、简述1.该病的特点是什么?2.疾病的外因和内因是什么?分类是什么?3.机械性致病因素及其致病作用的特点?4.什么是物理性致病因素及其主要致病特点?5.什么是化学性致病因素及其主要特点?6.什么是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主要致病特点?7.什么是疾病的潜伏期及其特点?8.疾病的前驱期及其特点?9.临床明显期及其特点?10.简要描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第二章水代谢障碍一、名词释义1.水肿2.有效滤过压3.脱水4.高渗性脱水5.低渗性脱水6.等渗性脱水二、简述题1.导致组织液循环障碍的常见因素有哪些?2.*为什么我们会在体内保留水分和钠?3.渗出液和渗出液的区别是什么?4.高渗性脱水的原因是什么?5.高渗性脱水的治疗原则?6.低渗性脱水的治疗原则?7.等渗性脱水发病原因及其治疗原则?三、综述题1.皮肤病理变化、粘膜水肿和浆膜腔积液?2.实质器官水肿的微观变化?3.水肿对身体有何影响?第四章酸碱平衡失调一、名词释义1、酸碱平衡失调,2、呼吸性酸中毒3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二、问答1.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是什么?2.呼吸性酸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代谢性酸中毒对身体的影响?第五章缺氧一、名词释义1、缺氧2、血氧饱和度3、血氧含量4、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氧离曲线)5、乏氧性缺氧二、问答1.根据缺氧的原因,可以分为哪四种类型?2.缺氧引起的功能变化是什么?3、什么是氧离曲线,并解释它的含义?3、乏氧性缺氧的特点是什么?第六章热门试题一、名词解释1.供暖2。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第一部分:病因学1.定义:病因学研究导致动物生理和行为异常的原因。
了解病因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2.分类:-感染性病因: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非感染性病因:由遗传因素、营养不良、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或机体的其他异常引起的疾病。
3.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直接接触: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体液、排泄物等传播。
-空气传播:通过微生物悬浮在空气中传播,如气溶胶传播。
-飞沫传播: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粪-口传播:通过摄入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虫媒传播:通过蚊虫、跳蚤、蟑螂等昆虫传播。
第二部分:病理生理学1.定义:病理生理学研究病理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2.炎症反应:-性质: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抗感染和组织损伤的保护性反应过程。
-病理生理变化: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等。
-类型: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3.组织坏死:-定义:组织坏死是细胞损伤不可逆过程,可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等不同类型。
4.肿瘤:-定义:肿瘤是机体组织异常增生的结果,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
-病理特征:不受限制的细胞增殖、浸润周边组织和能够远处转移。
第三部分:病理解剖学1.定义:病理解剖学是通过对动物尸体解剖和组织检查,对疾病进行病理学诊断和病因分析。
2.解剖技术:-尸体处理:清洁和固定尸体,以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
-组织取材:选择适当的组织取材方法,如取样切片或完整器官保存。
3.病理学诊断:-查看标本:观察标本的外观,如颜色、形态等特征。
-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寻找病理变化和异常。
4.病理报告:-报告结构:病理报告应包括动物信息、病理学诊断、病因分析和建议治疗方法等内容。
-报告解读:根据病理报告,进行病情评估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总结:兽医病理学的学习要点包括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三个方面。
通过了解病因、病理生理变化和病理解剖学技术,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为兽医学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章: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
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
机体的防御能力:是由机体的屏障机构及其相应的功能所形成的,当机体的屏障机构遭到破坏或其功能发生障碍时,即可使机体防御能力下降而发病,机体的屏障机构包括外部屏障和内部屏障。
外部屏障:主要由皮肤、粘膜及其附属腺体、皮下组织以及骨骼和肌肉等组成。
内部屏障:各种淋巴结、各种吞噬细胞、肝脏、肝肾、血管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致病刺激物在体内的蔓延途径包括:组织性蔓延、血道性蔓延和淋巴道性蔓延以及神经性蔓延。
第二章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病理变化:发生充血的器官、组织色泽鲜红体积轻度增大,代谢旺盛,温度升高,技能增强,位于体表时血管有明显的搏动感。
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加深,呈暗红或紫红色,表面温度降低。
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而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机体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引起的以血液凝固性增高使微循环内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
休克指由于微循环有效灌流量不足而引起的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代谢紊乱细胞损伤以致严重危及生命活动的病理过程。
根据休克时微循环变化规律将休克分为三期:①微循环缺血期血压稍升或无变化。
②微循环淤血期皮温下降。
③微循环凝血期。
休克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细胞损伤、物质代谢障碍、器官功能障碍等。
第三章水肿:等渗性体液在组织间隙(细胞间隙)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脱水:各种原因引起动物机体体液的丢失称为脱水。
根据脱水后动物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将脱水分为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水的丢失多于盐分的丢失,缺水后动物的血浆渗透压升高。
低渗性脱水:以电解质丢失为主,失盐大于失水的脱水。
代谢性酸中毒:是指由于体内固定酸增多或碱性物质散失过多而引起的以原发性nahco3减少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是一种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的原因有(1)固定酸生成过多:发热、缺氧、循环衰竭、病原微生物侵入。
(2)肾脏排酸障碍:肾功能不全时。
(3)碱性物质丧失过多:急性肠炎、肠梗阻等。
(4)酸进入体内过多:氯化铵、氯化钙等酸性药物大量进入体内、反刍动物糖类饲料急性过食。
(5)高钾血症等。
代谢性碱中毒:是指由于体内碱性物质摄入过多或酸性物质散失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性Nahco3浓度升高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细胞肿胀的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观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被膜紧张,色泽变淡,混浊无光泽,质地脆软,切面隆起,切缘外翻。
根据显微镜下病变特点不同,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微细的淡红色颗粒)和空泡变性(也称为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胞浆内、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
)。
轻度脂变时仅见器官色彩稍显黄色。
重度脂变时,器官体积肿大,边缘钝圆,表面光滑,质地松软易碎,切面微隆突,呈黄褐色或土黄色,组织结构模糊,触之有油腻感。
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坏死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停止,功能丧失,出现一系列形态学改变,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主要依据其组织分化程度、生长方式、生长速度、有无转移和复发以及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综合判断。
恶性肿瘤与原组织形态差异大,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生长速度快,常伴有坏死和出血,手术后可复发并能转移。
(165)细胞凋亡(AOP)多细胞生物为维持自身组织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性死亡过程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常被成为细胞程序。
肉芽组织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生所形成的富有新生毛细血管的幼稚结缔组织。
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各种病理产物的过程。
简述肉芽组织的结构及作用:眼观:表面浸润,鲜红色,颗粒状,似嫩肉触退出血表面: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坏死细胞、渗出液;中层: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炎性细胞、肉芽组织;下层:大量的胶原纤维和少量的纤维细胞。
作用:抗御感染,保护创面,清除病理产物,填补缺损。
第八章渗出:血管中的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炎区的过程。
渗出的液体叫渗出液(澄清,能自凝与炎症有关。
);单纯流体静压升高所形成的液体称为漏出液。
(相反。
)渗出液的作用:大量渗出液可稀释毒素,减轻其对局部的损伤作用并为炎区组织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带走炎性代谢产物。
有利于消灭病原体、可抑制病原体的扩散,有利于吞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在炎症后期有利于组织修复。
炎症发生在脑膜可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炎症细胞:凡是在炎症组织内聚集的白细胞都称为炎症细胞,它们主要有以下类型: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运动、吞噬能力)、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单核细胞(具有很强的变形运动能力和吞噬能力)、淋巴细胞、浆细胞等。
血液中白细胞的变化:炎症时,由于内毒素、C3片段、白细胞崩解产物等可促进骨髓干细胞增值,生成和释放白细胞入血,使歪周血中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
蔓延扩散:局部蔓延(炎症局部的病原微生物可经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自然通道向周围组织或器官扩散。
)、沿淋巴道扩散(病原微生物在炎区局部进入淋巴管,随淋巴液的流动而扩散至淋巴结,进而引起淋巴结炎。
)、沿血道扩散(炎症灶的病原微生物或某些毒性产物可侵入循环血液或被吸收入血引起以下:菌血症:细菌从炎症区进入血液并长时间存在的现象。
毒血症:细菌毒素和炎灶中的有毒物质进入血液而引起自体中毒现象。
败血症: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液后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机体全身性的病理损伤。
脓毒败血症等,严重者危及生命。
)渗出性炎:是以渗出性变化为主,变质和增生轻微的一类炎症,主要是微血管壁通透性显著增高引起的。
根据其渗出物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浆液性炎(呈现不同程度的充血)、纤维素性炎、卡他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坏疽性炎(腐败性炎)等类型。
)、增生性炎(分为非特异性增生性炎、特异性增生性炎。
病理变化?第九章肿瘤:机体的正常细胞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基因发生突变在体内无限制地分裂增殖而形成的细胞群。
异型性:异型性肿瘤细胞在形态组织结构上的差异。
(p159)生物学特性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局部生长方式生长速度转移复发细胞分化程度核分裂象核染色质异型程度对机体影响膨胀性生长缓慢不转移手术后不易复发良好极少较少,接近正常轻,成熟型无严重影响浸润性和膨胀性生长迅速常发生转移手术后易复发分化程度低较多增多明显,未成熟型引起机体恶病质第十一章发热:是指恒温动物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并伴有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和代谢的改变。
热型包括了稽留热、间歇热、回归热、消耗热。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1.增加白细胞的游出和吞噬活力,有助于机体消灭病原微生物2.酶活性升高,代谢增强,肝脏解毒机体增强3.消化道吸收功能障碍,血清铁减少,抑制病原在体内生长,繁殖3.持续的高温,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减弱机体的免疫力,甚至中枢神经系统紊乱。
(p204)第十二章应激的类型:营养应激、环境性应激、免疫应激。
猪恶性高温综合症:是在自然应激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的恶意中伤综合症候群——进行性呼吸困难、高热、心跳亢进等。
PSE猪肉:该病变发生于屠宰前长途运输、饥饿或拥挤等情况下亦可发生。
法国称白肌病。
DFD肉,是指宰后牲畜肌肉以坚硬、干燥等为特征的一种病变。
第十四章呼吸功能不全:是指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co2分压增高的病理过程。
230肺炎:通常是指肺组织发生的渗出性炎症,为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
可以从外界直接吸入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机体抵抗力降低、呼吸系统的预防能低下时容易引起肺炎。
按累及的部位和病变范围大小将肺炎分为小叶性肺炎、融合性肺炎、大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支气管肺炎又称为卡他性肺炎,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以肺小叶为单位的急性渗出性炎症,多数为化脓性炎症。
大叶性肺炎病理变化分为:充血水肿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溶解消散期。
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1.发生在心叶,尖叶和隔叶的前下部2.表面和切面散在实变病灶,病灶大小不一,病灶可融合3.病变部呈暗红色,灰红色,中心为灰白色至黄色4.病灶周围为充血灶,再外部位苍白的气肿区5.细支气管黏膜脱落,管腔中有大量渗出物6.相邻肺泡内充满大量浆液和中性粒细胞。
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及结局与影响:病理变化:充血水肿期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大量浆液性渗出物,少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眼观:肺叶肿胀,暗红,切面可挤出带泡沫的血性浆液。
2.红色肝变期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依然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大量纤维素及大量红细胞。
眼观:病变肺叶肿胀,色暗红,质实如肝,切面呈粗糙,颗粒状。
3.灰色肝变期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现象减退,肺泡腔内大量的纤维素及中性粒细胞。
眼观:质实如肝,灰红→灰白色,切面干燥 4.溶解消散期肺泡腔内的炎性渗出物被溶解吸收,肺泡毛细血管恢复正常,肺泡恢复功能5.同一大叶病变可处于不同时期,眼观如大理石花纹6.溶解消散期很难到达,多在灰色肝变期死亡。
结局及影响:1.肺肉变:肺泡腔内纤维素多,中性粒细胞少,溶蛋白酶不足,肉芽组织取代纤维素。
2.形成坏死区3.化脓性胸膜炎及脓胸4.肺脓肿5.败血症及脓毒败血症6.感染性休克第十五章胃炎:是指胃壁表层和深层组织的炎症。
(P243分类?)肝功能不全:当肝脏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损害,可以引起肝脏形态结构的破坏(变性、坏死、肝硬化)和肝功能的异常。
P247槟榔肝: 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肝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与土黄色脂变肝细胞区相间,眼观似槟榔状花纹,故称为“槟榔肝”。
肝炎:传染性肝炎:1.细菌性肝炎 2.病毒性肝炎 3.寄生虫性肝炎中毒性肝炎1.化学毒物 2.代谢产物 3.职务毒素 4.霉菌毒素肝硬变病理变化与对机体的影响:病理变化:眼观:初中期,肝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质地稍软;后期,体积减小,重量减轻,硬度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