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周德庆-期末总结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周德庆-期末总结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即ð内毒素).

L型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1.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直径在0.1mm左右)

古生菌:又称古细菌,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如产甲烷菌及大多数嗜极菌。

革兰氏染色机制: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乙醇脱色: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G—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使细胞退成无色.复染: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这一染色,几乎可把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两个大类,因此它是分类鉴定菌种时的重要指标。又由于这两大类细菌在细胞结构、成分、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免疫、生态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任何细菌只要通过简单的革兰氏染色,就可提供不少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信息。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

2 菌物界: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

3 二级菌丝:又称气生菌丝,由基内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它是担子菌中由相应的异性的初生菌丝进行体细胞接合而形成的菌丝。其具有分枝状者称为次生菌丝体.

4 锁状联合:担子菌亚门中多数担子菌的双核菌丝,在进行细胞分裂时,于菌丝的分隔处形成的一个侧生的喙状结构称锁状联合。

生理意义:保证了双核菌丝在进行细胞分裂时,每节(每个细胞)都能含有两个异质(遗传型不同)的核,为进行有性生殖,通过核配形成担子打下基础.锁状联合是双核菌丝的鉴定标准,凡是产生锁状联合的菌丝均可断定为双核.锁状联合也是担子菌亚门的明显特征之一。

简答题

1、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有何不同?为什么?

菌落细菌酵母菌放线菌霉菌含水形态很湿或较湿较湿干燥或较干燥干燥外观形态小而突起或大而平坦大而突起小而紧密大而疏松或大而致密

菌落透明度透明或稍透明稍透明不透明不透明菌落与培养基结合程度不结合不结合牢固结合较牢固结合

菌落颜色多样单调,一般呈乳脂或矿烛色,少数红色或黑色十分多样十分多样

菌落正反面颜色的差别相同相同一般不同一般不同

菌落边缘一般看不到细胞可见球状,卵圆状或假丝状细胞有时可见细丝状细胞

可见粗丝状细胞

气味一般有臭味多带酒香味带有泥腥味往往有霉味

原因:因为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和生理类型不尽相同,所以在其菌落形态,构造等特征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2、试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

细菌分为G+和G—,G+肽聚糖含量高,G—含量低;G+磷壁酸含量较高,而G-不含磷壁酸;G+类脂质一般无,而G-含量较高;G+不含蛋白质,G—含量较高。放线菌为G+,其细胞壁具有G+所具有的特点。酵母菌和霉菌为真菌,酵母菌的细胞壁外层为甘露聚糖,内层为葡聚糖;而霉菌的细胞壁成分为几丁质、蛋白质、葡聚糖.

3青霉素只对处于生长繁殖旺盛时期的细胞有抑制作用,而对处于休止状态的细胞没有抑制作用,请分析这种说法的正误,并说明你的理由。

原因:青霉素抑制肽聚糖的合成过程,形成破裂的细胞壁,代谢旺盛的细菌才存在肽聚糖的合成,因此此时有青霉素作用时细胞易死亡。

作用机制:青霉素破坏肽聚糖合成过程中肽尾与肽桥间的转肽作用。

对革兰阳性菌有效,由于革兰阴性菌缺乏五肽交连桥所以青霉素对其作用不大。补充: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1 温和性噬菌体:噬菌体侵染宿主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DNA结合,随宿主DNA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或溶源噬菌体。

2 溶原菌:含有温和性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

溶源性——噬菌体附着或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一道复制。

3包涵体:

4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1、什么叫烈性噬菌体?简述其裂解性生活史.

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这五

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①吸附噬菌体尾丝散开,固着于特异性受点上。②侵入尾鞘收缩,尾管推出并插入到细胞壁和膜中,头部的核酸注入到宿主细胞中,而蛋白质衣壳留在细胞壁外。③增殖增殖过程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注入细胞的核酸操纵宿主细胞代谢机构,以寄主个体及细胞降解物和培养基介质为原料,大量复制噬菌体核酸,并合成蛋白质外壳. ④成熟(装配)寄主细胞合成噬菌体壳体(T4噬菌体包括头部、尾部),并组装成完整的噬菌体粒子。⑤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成熟后,脂肪酶和溶菌酶促进宿主细胞裂解,从而释放出大量子代噬菌体.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1 生长因子: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又不能从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2 基团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其机制分两步:(1)HPr被PEP激活,(2)糖经磷酸化而进入细胞内.

3 选择性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是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如酵母富集培养基中的孟加拉红抑制细菌的生长而对酵母菌无影响,偏酸性的环境有利于酵母菌的生长.

4 鉴别性培养基:培养基中加入能于某一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用肉眼就能使该菌菌落与外形相似的它种菌落相区分的培养基就称鉴别性培养基。

1试比较细胞膜运输营养物质的四种方式。

2、什么是鉴别性培养基?试以EMB培养基为例,分析其鉴别作用的原理。

鉴别性培养基:培养基中加入能于某一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用肉眼就能使该菌菌落与外形相似的它种菌落相区分的培养基就称鉴别性培养基。

EMB作用原理

其中的伊红和美蓝两种苯胺染料可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和一些难培养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在低酸度时,这两种染料结合形成沉淀,起着产酸指示剂的作用。因此试样中的多种肠道细菌会在EMB培养基上产生相互易区分的特征菌落,因

而易于辨认。尤其是大肠杆菌,因其强烈分解乳搪而产生大量的混合酸,菌体带H+故可染上酸性染料伊红,又因伊红与美蓝结合,所以菌落染上深紫色,从菌落表面的反射光中还可看到绿色金属闪光.

3、简述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则:P91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供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用于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所以配制培养基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目的明确 2营养协调 3理化适宜 4 经济节约

1.根据微生物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培养基, 2。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与配比。

3.注意将培养基的pH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6、试述配制培养基的基本过程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配制培养基的基本过程是:

按培养基的配方称取各种药品,用量太少的药品应配制成溶液后再取一定量加入。

将各种药品加水溶解,通常是加所需水量的一半.

若配固体培养基,按2%的用量称取琼脂,用水将琼脂浸湿一下,用手挤去琼脂中过多的水分,加入2的溶液中.

加热至琼脂全部溶解,并补足所需的全部水量。

用1molNaOH和1molHCL调节pH至要求值。

用分装器将培养基分装入试管或三角瓶中,塞上棉塞并包扎,灭菌后备用。

注意事项:

配制过程中,在加热熔化琼脂时,要不断搅拌,以防糊底。

分装时不要让培养基沾染试管口或瓶口,以防培养过程中容易污染杂菌。

同时还应考虑培养基的氧化还原电位及原材料的经济、易购和来源广泛的原则。

Ashby无氮培养基:(富集好氧性自生固氮菌用) 甘露醇1%,KH2PO4 0.25%,MgSO4.7H2O 0。02%,NaCL 0。02%,CaSO4.2H2O 0.01%,CaCO3 0。05%.试述其碳源氮源能源物质各是什么? CaCO3起什么作用?

该培养基的 C 素来源和能量来源均来自甘露醇。

该培养基未提供氮素来源,根据所学知识,只有能固氮的微生物才能在无氮培养基上生长。该培养基的矿质营养

物质包括 :Mg2+, K+, Cu2+ , Na+, PO

43—, SO

4

2—

HPO

42-, PO

4

3—, CaCO

3

主要用来作缓冲物质调节培养基的 pH

值 , 以保持 pH 不变。

据此我们可推知该培养基可用于培养自生固氮菌等微生物。

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1次生代谢产物:指某些微生物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产物作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所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的化学物。如抗生素,生物碱,信息素等。

2 ED途径: ED 是少数EMP途径不完整的细菌所特有的利用葡萄糖的替代途径,为微生物所特有。一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可生成两个丙酮酸并净生成一个ATP、一个NADH+H+和一个NADPH+H+.

ED途径的特点:aKDPG裂解为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b存在一特征性酶KDPG 醛缩酶c其终产物两分子丙酮酸来历不同,其一由KDPG直接裂解而成,另一则有3-磷酸甘油醛经EMP 途径转化而来d产能效率低.

TCA循环特点:a氧虽不直接参与其中反应,但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运转b每分子丙酮酸可产生4个NADH+H+,一个FADH2,一个GTP, 总共相当于15个ATP,因此产能效率极高cTCA位于一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枢纽地位,不仅可以为微生物的合成代谢提供各种碳架原料,而且还与人类的发酵生产密切相关。

3 发酵:目前泛指任何好氧型或厌氧型微生物来生产有用代谢产物或食品饮料的一类生产方式。( 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不经呼吸链而直接传递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4 异型乳酸发酵(HMP):凡葡萄糖经乳酸发酵后除主要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和CO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称异型乳酸发酵。

5 生物固氮: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作用而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界中只有原核生物才有固氮能力.

生物固氮6要素:ATP的供应,还原力及其传递载体,固氮酶,还原底物N2,镁离子,严格的厌氧环境。

固氮酶除了催化N2生产NH3外,还具有催化2H+ +2e-—-—H2反应的氢化酶活性。

肽聚糖分成分3个阶段:a在细胞质中合成,合成PARK核苷酸,UDP作为糖载体.

B在细胞膜中合成,合成肽聚糖单体,称作细菌萜醇的类脂载体。

C在细胞膜外合成,交联作用形成肽聚糖。

青霉素作用于肽聚糖的合成过程,对肽聚糖已合成好的细菌(处于停滞期)无作用。

转肽作用可被青霉素抑制,其作用机制是:青霉素是肽聚糖单体五钛尾末端的D-丙氨酰-D-丙氨酸的结构类似物。

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举例:a赖氨酸发酵b肌氨酸的生产生物氧化的形式包括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和失去电子3种.生物氧化的过程可分为脱H,递H,受H3个阶段,生物氧化的功能有产能,产还原力,和产小分子中间代谢产物3种。生物氧化的类型包括呼吸,无氧呼吸,发酵3种。

底物脱氢4种途径:EMP,HMP,ED,TCA循环.

EMP途径的特点和意义:供应ATP形式的能量和NADH2形式的还原力,连接其他三个重要途径的桥梁,为微生物合成提供多种重要的中间产物,通过逆向反应可进行多糖合成.

HMP当葡萄糖经一次磷酸化脱氢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后,在6—磷酸葡萄糖酸脱酶作用下,再次降解为14分子CO2和1分子磷酸戊糖.作用:①供应合成原料;

②产还原力;③作为固定CO2的中介;④扩大碳源的利用范围;⑤连接EMP 途径.特点:葡萄糖不经EMP途径和TCA循环而得到彻底氧化,并能产生大量NADPH+H+形式的还原力及多种重要的中间产物。

呼吸,又称好氧呼吸,特点是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经完整的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水并释放ATP 形式的能量。无氧呼吸:指一类呼吸链末端的H受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少数为有机物)的生物氧化。特点: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经部分呼吸链递氢,最终由氧化态的无机物或有机物受氢,并完成氧化磷酸化途径产能反应。

碳酸盐呼吸:是一类以CO2或碳酸盐作为呼吸链末端氢受体的无氧呼吸。根据其还原产物不同分为两类;产甲烷菌产生的甲烷的碳酸盐呼吸,其二是产乙酸菌产生乙酸的碳酸盐呼吸。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1恒浊器:根据培养器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借光电控制系统控制培养液流速,以达到菌体密度高,生长速率恒定的连续培养器。

2恒化器:通过保持有一种生长限制因子的培养液的流速不变,可使微生物始终处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连续培养器。

3同步生长:通过获得同步培养物的手段,使细胞群体中各个体都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状态

4连续培养:指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里以后的整个生长期间,微生物能持续地以比较恒定的生长速率常数进行生长,从而导致微生物的生长过程能“不断”地进行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优点:高效、低耗、利于自控、产品质量稳定。

缺点①菌种易于退化;②容易污染;③营养物的利用率低于分批培养。因此连续时间是有限的

5 石碳酸系数: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与达到同效的石碳酸的稀释度之比。P179

1、什么是典型生长曲线?它可分几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各期特点如何?

典型生长曲线:将少量纯种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恒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在适宜条件下,其群体就会有规律地生长,定时取样测定细胞含量,以细胞数目的对数值作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作横坐标,就可以画出一条有规律的曲线,这就是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划分的依据:单细胞微生物。

(1)延滞期(停滞期、调整期) 特点:a.生长速率常数为零;b。细胞形态变大或增大;c。细胞内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呈嗜碱性。d.合成代谢活跃;e.对外界不良条件的反应敏感。

(2)对数期特点:此时菌体细胞生长的速率常数R最大,分裂快,代时短,细胞进行平衡生长,菌体内酶系活跃,代谢旺盛,菌体数目以几何级数增加,群体的形态与生理特征最一致,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强。

⑶稳定期特点:a。生长速率常数为零;b。菌体产量达到最高;c.活菌数相对稳定;d.细胞开始贮存贮藏物;e。芽孢在这个时期形成;f。有些微生物在此时形成次生代谢产物.

⑷衰亡期特点:a。细胞形态多样;b。出现细胞自溶现象;c。有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d.芽孢在此时释放。

2、延滞期有何特点?如何缩短延滞期?影响延滞长短的因素。

特点:a.生长速率常数为零;b。细胞形态变大或增大;c。细胞内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呈嗜碱性。d。合成代谢活跃;e.对外界不良条件的反应敏感。

消除:a。以对数期的菌体作种子菌;b. 适当增大接种量:一般采用3%~8%的接种量,根据生产上的具体情况而定,最高不超过1/10。c. 培养基的成分:种子培养基尽量接近发酵培养基。

影响延滞长短的因素:1接种龄2接种量3培养基成分。

3、微生物培养过程中pH变化的规律如何?如何调整?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自动地改变外界环境的pH,其中发生pH改变有变酸和变碱两种过程,在一般微生物的培养中往往以变酸占优势,因此,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培养基的pH会逐渐下降。PH的变化还与培养基的组分尤其是碳氮比有很大关系,碳氮比高的培养基经培养后pH会明显下降;相反,碳氮比低的培养基经培养后,其pH常会明显上升。

措施:分为“治标”和“治本"两大类,前者指根据表面现象而进行直接、及时、快速但不持久的表面化调节,后者指根据内在机制而采用的间接、缓效但可发挥持久作用的调节。

治标:1)过酸时:加NaOH等碱液中和

2)过碱时:加H2SO4等酸液中和

治本:1)过酸时:加适当氮源:加尿素,NaNO3或蛋白质.提高通气量

2)过碱时:加适当碳源:加糖,乳酸,醋酸,柠檬酸或油脂. 降低通气量

4、试述高温灭菌的方法。

1、干热灭菌法(1)原理:干热可使细胞膜破坏、蛋白质变性和原生质干燥,并可使各种细胞成分发生氧化变质。(2)应用范围:1)烘箱内热空气灭菌法(150~170℃,1~2hr):金属器械、洗净的玻璃器皿。2)火焰灼烧法:接种环、接种针等。

2、湿热灭菌: 即以100℃以上的加压蒸气进行灭菌。(1)相同温度及相同作用时间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更有效:湿热空气穿透力强,能破坏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和稳定性的氢键,能加速其变性。

(2)种类:1)常压法a。巴氏消毒法:用较低的温度处理牛乳或其他液态食品,杀死其中可能存在的无芽孢病原菌而又不损害营养与风味的消毒方法。a)低温维持法(LTH):要求62。8℃保持30min;b)高温瞬时法(HTST):要求71。7℃维持至少15s; b。煮沸消毒法:a)适用范围:一般用于饮用水的消毒。b)条件:100℃下数分钟。c。间隙灭菌法:又称丁达尔灭菌法或分段灭菌法。a)适用范围:适用于不耐热培养基的灭菌.b)条件:80一100℃下蒸煮15—60分钟,三天。2)加压法:a。常规加压法a)适用范围:适合于一切微生物学实验室、医疗保健机构或发酵工厂中对培养基及多种器材、物料的灭菌。b) 条件:121℃(压力为lkg/cm2),时间维持15-20分钟,也可采用在较低的温度(115℃,即0。7kg/cm2下维持35分钟的方法。

b。连续加压灭菌法:在发酵行业里也称“连消法”。a)适用范围:在大规模的发酵工厂中作。培养基灭菌用。主要操作是将培养基在发酵罐外连续不断地进行加热、维持和冷却,然后才进入发酵罐。b)条件:在135—140℃下处理5一l 5秒钟率的菌体实验室为主

微生物的抗药性:抗药性主要通过遗传途径产生,如基因突变,遗传重组和质粒转移等。产生原因:a产生一种能使药物失去活性的酶b把药物作用的靶位加以修饰和改变c形成救护途径d使药物不能透过细胞膜e通过主动外排系统把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泵出细胞外。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

名词解释

1互生:指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其生活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2拮抗: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3大肠菌群:指任何可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G—,杆状,无芽孢,兼性厌氧的肠道细菌,典型代表是E.coli.

4 BOD5:即五日生化需氧量。指在20℃下,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进行微生物氧化时,五日内所消耗的分子氧的毫克数.

1 简述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五种常见的关系,并各举一例。

互生:指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其生活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协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一种相互关系.

寄生: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摄取营养进行生长繁殖,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死亡的现象。

拮抗: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混菌培养: 又称混菌发酵或混合发酵指在发酵工业中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有互补性质的菌种进行混合培养

我国卫生部门对饮用水的卫生标准为:每ml水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大肠菌群

数每升水不超过3个。

举例1。互生。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为本来在平板上不能生长的嗜血流感菌提供生长因子,后者在其菌苔周围形成卫星菌落。

2。共生.根瘤菌与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形成根瘤共生体,根瘤菌固定大气中的气态氮为植物提供氮素养料;豆科植物的根的分泌物能刺激根瘤菌的生长,同时还为根瘤菌提供保护和稳定的生长条件。

3.寄生。冬虫夏草是子囊菌寄生于鳞翅目幼虫而形成的。

第九章

1 类毒素:若用0。3%-0.4%的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原有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称为类毒素。

2 半抗原:缺乏免疫原性而有免疫反应性的的抗原.

3 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具有高活性的,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很小.

4.抗原:抗原是指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抗原一般应同时具备两个特征:a免疫原性b免疫反应性。

外毒素:指在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有的属于酶有的属于酶原,有的属于毒蛋白。

内毒素:G—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炎症:是机体对病原体的侵入或其他损失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它既是一种病理过程,又是一种防御病原体入侵的积极的免疫反应。

补体:实为一补体系统,是存在于正常人体和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主要成分是B球蛋白。

抗体:是高等动物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所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有5个特点:a仅有鱼类以上的脊椎动物浆细胞所产生b必须有相应抗原刺激免疫细胞后才能产生c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非共价和可逆的结合d其化学本质是一类具有体液免疫功能的球蛋白e因抗体是蛋白质,故具抗体功能也可作抗原去刺激异种生物产生相应的抗体,即抗抗体.

目前,纯化后的Ig已分五类,其统一名称为IgM,A,D,G,E。

典型的Ig分子是由一长一短两对多肽链对称排列而成的一个Y型分子。近对称轴的一对较长的肽链称为重链或H链,外侧一对较短的肽链称为轻链或L链。

8。用什么方法可获得大肠杆菌(E.coli)的组氨酸缺陷型?

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4个环节。

将筛选得到的缺陷型菌株分别涂在不加任何氨基酸的基本培养基和加有组氨酸的基本培养基上,若前者不长后者长出菌落,即为组氨酸缺陷型。

第七章

1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

2 F因子:又称F质粒或性因子,是大肠杆菌等细菌决定性别并有转移能力的质粒

3溶源转变:当正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其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而使宿主获得了除免疫性外的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4Ames实验: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有效方法.

5光复活作用:把经UV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就可出现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此即光复活作用。

6 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有性生殖但比它更原始的两性生殖方式,这是一种在同种而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发生的融合,它可不借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其过程是:a菌丝联结b形成异核体c核融合d体细胞交换和单倍体化。

7 营养缺陷型:营养缺陷型是指通过诱变而产生的缺乏合成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和碱基等的能力,必须在其基本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营养成分才能正常生长的变异株

1什么叫基因重组?简述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主要形式.P223

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称基因重组.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1转化2转导3接合

真核:1有性杂交2准性杂交

2什么叫营养缺陷型菌株?在实验室中如何从野生型菌株获得营养缺陷型菌株,请设计一个具体的方案。

3简述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的主要步骤和方法P221

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4

个步骤。

S1 诱变剂处理;紫外线

S2淘汰野生型:1青霉素法 2菌丝过滤法

S3 检出缺陷型:1夹层培养法;先在培养皿的底部到一层不含菌的基本培养基,待凝,添加一层混有经诱变剂处理菌液的基本培养基,其上再浇一层不含菌的基本培养基,经培养后,对首次出现的菌落用记号笔一一标在皿底。然后,再向培养皿内到一层含有特定生长因子的基本培养基,长出的形态较小的菌株,多数是营养缺陷型菌株。

2限量补充培养法3逐个检出法4影印平板法

S4 鉴定缺陷型:生长谱法:把营养缺陷型细胞制成适当浓度的悬液,取0。1ml 与基本培养基混合后,倾注在培养基内,待凝固,表面干燥后,然后再在培养皿表面加上微量待鉴定缺陷型所需的营养物粉末,如氨基酸,维生素,碱基等。经

培养后,若发现此营养物的表面有生长圈产生,就说明此菌就是该营养物的缺陷型突变株。

4简述诱变育种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2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3处理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4选用最适的诱变剂量5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调效应6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7设计高效筛选方案8创造新型筛选方法。

5简述5种生物菌种保藏的方法

1冰箱保藏法2石蜡油封藏法3甘油悬液保藏法4冷冻干燥保藏法5液氮保藏法

6试述从自然界中进行菌种分离筛选的一般步骤

1)采集菌样

2)富集培养: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原理,向所采土样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对象生长的条件,使样品中少量的能分解利用该营养物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以提高其在群体中的比例,以便于分离.Eg:通过配制选择性培养基,选择一定的培养条件来控制无关的微生物至少是数量上减少尽量无关的微生物

如:碳源利用的控制,可选定糖,淀粉、纤维素,或者石油等,以其中的一种为唯一碳源,选择利用这唯一碳源才能大量正常生长的微生物,而淘汰其它微生物。

3 )纯种分离:将增殖培养效果显著的优势菌种(混杂生长的微生物).进—步控制富集培养的选择性条件,采用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等纯化方法获取单菌落

纯种分离法:(1)菌落纯:a 平板表面涂布法 b 平板划线分离法 c 琼脂培养基浇注法.(2)细胞纯:a 用分离小室进行单细胞分离 b 用显微操纵器 c 用菌丝尖端切割

4 )性能测定

11、如何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个微生物的纯培养体?

首先要根据分离对象选择适宜的培养基。若要分离真菌应选用马丁-孟加拉红选择培养基;若要分离细菌应选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若要分离放线菌应选用高氏培养基。

土样采回来后,用常规的十倍稀释分离法进行稀释分离,若分离细菌,一般稀至10-8,若分离放线菌,一般稀至10—6;若分离真菌,一般稀至10—4。取最后三个稀释度倒平板获得单个菌落.

将平板上出现的单菌落转接斜面培养,同时镜检菌体的纯度,若不纯,应将培养的单菌落斜面再次进行稀释分离。倒平板获得单菌落,转接斜面培养,同时镜检菌体的纯度。反复几次直到得到菌体单一的单菌落方可认为是某一微生物的纯培养体。

制作菌种稀释液:称取10g甜酒曲压成粉状,放入已灭菌的盛有90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中溶解。接着用1mL的无菌移液管吸取1mL甜酒曲稀释液加入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充分摇匀,此为10-2稀释液,以此类推制成10-3,

10-4,10—5,10—6几种稀释度的甜酒曲溶液[2]。

涂布:将上述凝固好的培养基平板底部用记号笔分别写好稀释度字样,然后用1mL的无菌移液管分别由10—4,10-5和10—6的试管中吸取稀释液0。1mL对号放入已写好稀释度的平板中,用无菌玻璃涂棒,在各培养基表面轻轻地涂布均匀,室温下静置5-10min,使菌液吸附进培养基[3]。

划线:在近火焰处,蘸取10-2,10-3的稀释液一环在平板上划线。

培养:将上述平板倒置于28℃培养箱中培养1星期。

挑菌落:取出培养基观察单菌落的生长情况.由根霉菌落的特点挑取少许单个菌落的菌丝接到斜面培养基上,放置培养箱中培养1星期。检查其特征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即发现杂菌,则需在斜面上继续挑取菌丝培养,继续纯化,直至获得纯培养。

7某药厂生产林可霉素,该厂为了提高产量,请你从微生物遗传变异的角度来为该厂设计获得高产菌株的方案。

①诱变得三个环节:

a突变的诱发,b突变株的筛选,c突变高产基因的表型

②基本步骤

出发菌株的选择

处理菌悬液的制备

诱变处理

中间培养

分离和筛选

诱变育种基本原则:1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2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3处理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4选用最适的诱变剂量5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6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7设计高效筛选方案8创造新型筛选方案

①出发菌株的选择

选择野生型菌株,对诱变处理较敏感,效果好

出发菌株选2~3株,在处理比较后,取更适合的出发菌株作继续诱变。

②菌悬液的制备

制备单细胞和单孢子、活力类似的菌悬液.

③诱变处理

根据诱变剂特性,结合诱变对象的实际,设计诱变处理方案。

④中间培养(稳定性试验)

突变表型有一个表现延迟的过程,即细胞内原有酶量的稀释过程(生理延迟),需3代以上的繁殖才能将突变性状表现出来.

方法:

处理后细胞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几小时,让细胞繁殖5代,以得到纯的变异细胞。

⑤分离和筛选

初筛以迅速筛出大量的达到初步要求的分离菌落为目的,以量为主.以变色圈或透明圈的大小将90%的菌落淘汰

复筛则是精选,以质为主,也就是以精确度为主。以效价和稳定性选得优秀菌株

②操作步骤

1. 菌液以3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沉淀用无菌生理盐水再离心洗涤

2. 将菌液用无菌玻璃珠的三角瓶内摇匀,细胞数可达108个/ml左右,作为待处理菌悬液。

3.分别取梯度105 ,106,107,108个细胞数/ml 菌液4m1于9cm培养皿内,预热紫外灯10min,开启皿盖,无菌磁力搅拌照射10~50s。操作均避免白炽光,在红灯下进行,或用黑纸包住.

4. 取未照射的菌液和照射菌液各o。5ml进行稀释分离,计数活菌细胞数.

5。取照射菌液2ml于液体培养基中(300ml三角瓶内装30ml培养液),120r/min振荡培养4~6h。

6.取中间培养液稀释分离、培养。

7.挑取菌落进行筛选。

8。计算致死率,正突变率,负突变率

出发菌株林可霉素产生菌

菌种复壮;狭义;指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典型性状,生产性能等指标从以衰退的群体中筛选出少量未退化的个体。

措施;纯种分离法;1纯种分离法2通过宿主体复壮3淘汰以衰退的个体

第十章

1试述在菌种鉴定中常用的甲基红(MR)和V.P。试验的原理

(1)甲基红试验原理:某些细菌在糖代谢过程中,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可进一步分解,产生甲酸、乙酸、乳酸等,使培养基的pH降至4.5以下,当加入甲基红试剂则呈红色,为甲基红试验阳性。若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量少,或产生的酸进一步转化为其他物质(如醇、酮、醚、气体和水等),则培养基的酸度仍在pH6。2以上,故加入甲基红指示剂呈黄色,是为阴性。

(2)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方法:将待检菌接种于上述培养基中,培养2~4d,于培养基内加入甲基红试剂,立即观察结果。

(4)结果:呈现红色为阳性;橘红色为弱阳性;黄色为阴性.

(5)应用:主要用于鉴别大肠埃希菌与产气肠杆菌,前者为阳性,后者为阴性。此外肠杆菌科中沙门菌属、志贺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等为阳性,而肠杆菌属、哈夫尼亚菌属则为阴性。

V。P

2 原理

某些细菌在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液中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缩合,脱羧成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强碱环境下,被空气中氧,氧化为二乙酰,

二乙酰与蛋白胨中的胍基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反应。

2简述微生物菌株鉴定的主要步骤和微生物的分裂鉴定方法。

a获得该种微生物的纯种培养 b 测定一系列必要的鉴定指标 c 查找权威性的鉴定手册

方法:a 经典方法:1 经典的鉴定指标 2 微生物的微型,简便,快速或自动化鉴定技术

b 现代方法:1通过核酸分析鉴定微生物遗传型 2 细胞化学成分用作鉴定指标

3 数值分类法

第十章

分类学的3个具体任务:分类,鉴定,命名。

微生物的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元,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物种有着明显差异的一大群菌株的总称。在微生物中,一个种只能用该种内的一个典型菌株当做他的具体代表,故此典型菌株就成了该种的模式种。

双名法是由前面一个属名和后面一个种名加词构成。

菌株:它表示任何一个由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遗传性群体及其一切后代。在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间,作为鉴定用的一些主要形状上虽个个相同,但不作为鉴定用的一些小性状却可以有很大差异,尤其是一些生化形状,代谢产物的产量性状等。

三域学说:三域指古细菌域,真核生物域,真细菌域。

伯杰氏手册,原核生物

Ainsworth等人的菌物分类系统纲要,真菌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的4个不同水平:a细胞形态和习性水平b细胞组分水平c 蛋白质水平d核酸水平:包括G+Cmol%值测定,核算分子杂交,rRNA寡核苷酸编目分析。

菌种鉴定基本步骤:a获得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b测定一系列必要的鉴定指标c 查找权威性的菌种鉴定手册。

数值分类法:是一种依据数值分析的原理,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对拟分类的微生物对象按大量表型形状的相似性程度进行统计,归类的方法。

B。s 枯草芽孢杆菌

E.c 大肠杆菌

S.a 金黄色葡萄球菌

S.c酿酒酵母椭圆变种

A.放线菌属

S.g 灰色链霉菌

C.u 产朊假丝酵母

A.f 黄曲霉

A.n 黑曲霉

R o 米根霉

名词解释

1伴孢晶体:少数芽包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侧形成一颗方形,菱

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2L型细菌:指在实验室或宿主细胞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3古生菌:又称古细菌。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核生物与真细菌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

4菌物界:指和植物界动物界相并列的一类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含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

7包涵体;动植物细胞中的病毒群体,颗粒状。

8温和噬菌体;噬菌体侵染宿主后,并不增殖裂解,而是与宿主DNA结合,随宿主DNA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

9溶源菌;含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

10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11生长因子;是一类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须,又无法从简单的碳源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12基团移位;是一种既需要特异性载体蛋白,又需要耗能的运输方式。

13选择性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是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群中劣势菌变优势菌的功能,广泛用于菌种的筛选等领域

14鉴别性培养基;培养基中加入能与某一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用肉眼就能使该菌菌落与外形相似它种菌落相区分的培养基

15次生代谢产物;指某些微生物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产物作前体,经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所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的化学物

16ED途径;是少数EMP不完整的细菌所特有的利用葡萄糖的替代途径.

17发酵;目前泛指好氧型或厌氧型微生物用来生产代谢产物或食品饮料的一类生产方式,狭义;

18异型乳酸发酵;凡葡萄糖经乳酸发酵后除主要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酸乙醇,CO2等其他产物的发酵称为异型乳酸发酵。

19生物固氮;是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作用而还原成氨的过程.只有原核生物才有固氮能力。

20石碳酸系数;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与达到同效的石碳酸的稀释度之比.

21同步生长;通过获得同步培养物的手段,使细胞群体中各个体都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状态

22连续培养;当微生物以单批培养的方式培养到指数期后期时,一方面以一定的速度流入新鲜的培养液和通入无菌空气,并立即搅拌均匀,另一方面以溢流的方式,以相同的速度不断流出培养物.于是容器内的培养物就可达到动态平衡,其中的微生物可长期保持在指数期的平衡生长状态和恒定的生长速率上,于是形成了连续生长,

23恒化器;根据培养其内微生物生长密度,借光电控制系统控制培养液流速,以达到菌体密度高,生长速率恒定的连续培养器。

24恒浊器;通过保持有一种生长限制因子的培养液的流速不变,使微生物始终处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连续培养器。

25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基因组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

dsDNA分子‘

26F因子;又称F质粒,性因子,大肠杆菌等细菌决定性别并有转移能力的质粒27营养缺陷型;指通过诱变育种而产生的缺乏合成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和碱基等的能力,必须在其基本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营养成分才能正常生长的变异株。

28准性生殖;这是一种类似有性生殖但比有性生殖更原始的两性生殖方式,这是同种而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的融合,它可不借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29溶源转变;当正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其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基因组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而使其获得除免疫性外的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30Ames实验;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有效方法。

31互生;指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生活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的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32拮抗;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33大肠菌群;指任何可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G—,杆状,无芽孢,兼性厌氧的肠道细菌,典型代表是大肠杆菌。

34BOD5;即五日生化需氧量。即在20度下,I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进行微生物氧化时,五日内所消耗的分子氧的毫克数。

35类毒素;用甲醛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原有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

36半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免疫反应性的抗原.

37 干扰素;是高等动物在病毒或dsRNA等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高活性的具有广谱抗病毒能力特异性糖蛋白。

38光复活作用;把经UV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会出现明显的死亡率下降的现象.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周德庆-期末总结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即ð内毒素). L型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1.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直径在0.1mm左右) 古生菌:又称古细菌,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如产甲烷菌及大多数嗜极菌。 革兰氏染色机制: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乙醇脱色: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G—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使细胞退成无色.复染: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这一染色,几乎可把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两个大类,因此它是分类鉴定菌种时的重要指标。又由于这两大类细菌在细胞结构、成分、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免疫、生态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任何细菌只要通过简单的革兰氏染色,就可提供不少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信息。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 2 菌物界: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 3 二级菌丝:又称气生菌丝,由基内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它是担子菌中由相应的异性的初生菌丝进行体细胞接合而形成的菌丝。其具有分枝状者称为次生菌丝体. 4 锁状联合:担子菌亚门中多数担子菌的双核菌丝,在进行细胞分裂时,于菌丝的分隔处形成的一个侧生的喙状结构称锁状联合。 生理意义:保证了双核菌丝在进行细胞分裂时,每节(每个细胞)都能含有两个异质(遗传型不同)的核,为进行有性生殖,通过核配形成担子打下基础.锁状联合是双核菌丝的鉴定标准,凡是产生锁状联合的菌丝均可断定为双核.锁状联合也是担子菌亚门的明显特征之一。

微生物学周德庆课后习题总结

1、什么是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 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总称。 类群: 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真核微生物:酵母菌、霉菌 非细胞微生物: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2、至19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 四大障碍 个体过小,群体形态不显,杂居混生,形态及作用后果之间不能认识 克服方法:列文虎克显微镜,巴斯德灭菌技术,纯培养技术。 3、微生物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史前期:前8千年至1676,朦胧阶段,劳动人民酿酒制曲。 初创期:1676至1861,形态研究,列文虎克微生物学先驱。 奠基期:1861至1897,生理研究,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1897至1953,生化研究,德国E.bucher生物化学奠基人。 成熟期:1953至今,分子生物学研究,waston与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4、微生物与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有利方面:医疗、工业、农业、环境、生命理论研究的模式生物。 有害方面:致病源、污染产品。 5、微生物对生命科学理论的贡献及其原因? 由于其具有五大共性及培养方便用作研究的模式生物。 产生的贡献:否定了历史选择学说,发现了糖酵解机制,发现基因与酶的关系,突变本质的阐明,证实了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揭示了遗传密码,提出操纵子学说。 6、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 体积小,面积大,最重要,巨大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排泄面,环境信息交换面,从而产生以下四共性。 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7、五大共性对人类的利弊。 吸收多,转化快:因该性质可作为微生物快速生长和大量繁殖的物质基础,可以作为活的化工厂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有用物质。 生长旺,繁殖快:在产出效率上有优势,对于危害人的微生物来说,将带来灾祸。适应强,易变异:给人类提供更多产品 分布广,种类多:为筛选性能更优的菌种提供了物质基础。 8、试述微生物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代谢多样,产物多样,基因多样,生态多样。 生态多样:不同生物圈都有微生物,微生物存在形式多样,互生共生。 9、什么是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的任务是什么? 微生物学:一门在分子、细胞及群体水平研究微生物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规律并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学科。 学习微生物的任务:发掘利用改善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改造有害微生物,最终为人类进步服务。

期末考试复习全资料_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 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 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 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 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 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产物。代表人物——E.Bü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 ⑤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从一门应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其研究工作进入分子水平,而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认为控制的方向发展,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新兴生物工程的主角。 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3、微生物共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五大共性: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体积小,面积大;原因:由于微生物是一个如此突出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从而赋予它们具有不同于一切大生物的五大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4、微生物分类学有哪3项具体任务?试加以简述。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周德庆期末总结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周德庆期末总结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第壹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壹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即e内毒素)。 L型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1.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直径在0.1mm左右) 古生菌:又称古细菌,是壹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和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壹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如产甲烷菌及大多数嗜极菌。 4、试比较G+和G-细菌细胞壁的异同。 5、简述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且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机制: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乙醇脱色: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G-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结晶紫和碘复合物的溶出,使

细胞退成无色。复染: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重要性:革兰氏染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这壹染色,几乎可把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俩个大类,因此它是分类鉴定菌种时的重要指标。又由于这俩大类细菌在细胞结构、成分、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免疫、生态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任何细菌只要通过简单的革兰氏染色,就可提供不少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信息。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壹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 2菌物界:指和动物界,植物界相且列的壹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壹般含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 3二级菌丝:又称气生菌丝,由基内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它是担子菌中由相应的异性的初生菌丝进行体细胞接合而形成的菌丝。其具有分枝状者称为次生菌丝体。 4锁状联合:担子菌亚门中多数担子菌的双核菌丝,在进行细胞分裂时,于菌丝的分隔处形成的壹个侧生的喙状结构称锁状联合。 生理意义:保证了双核菌丝在进行细胞分裂时,每节(每个细胞)都能含有俩个异质(遗传型不同)的核,为进行有性生殖,通过核配形成担子打下基础。锁状联合是双核菌丝的鉴定标准,凡是产生锁状联合的菌丝均可断定为双核。锁状联合也是担子菌亚门的明显特征之壹。 简答题 1、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有何不同?为什么?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汇总

一、解释下列名词 1.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边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胞晶体(59) 2.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成为菌落。 3.选择培养基:用来将某种或某种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一直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91) 4.革兰氏阳性菌:在革兰氏染色法里,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膜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厚度大和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酸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吧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49)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特点是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从而与层次多、厚度地、成分复杂的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有明显的差别。革兰氏阴性菌因含有LPS外膜,故比革兰氏阳性菌更能抵抗毒物和抗生素对其毒害。(40) 5.LPS:脂多糖,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可信多糖和O-特异侧脸三部分组成。(43) 6.营养缺陷型: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成为营养缺陷性(85)(218) 7.氨基酸异养型生物:不能合成某些必须的氨基酸,必须从外源提供这些氨基酸才能成长,动物和部分异养微生物为氨基酸异养型生物。如乳酸细菌需要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半胱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和脯氨酸等外源氨基酸才能生长。(baidu) (氨基酸自养型:能以无机氮为唯一氮源,合成氨基酸,进而转化为蛋白质及其他含氮有机物。 8.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团圆性、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55) 9.鉴别培养基:用于鉴别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带些产物,而这种带些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讲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91) 10.PHB:聚-B-羟丁酸,直径为0.2~0.7um的小颗粒,是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兴致的碳源类贮藏无。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53) 11.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60)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期末复习

概念: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类群: ①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②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③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五大共性: 体积小,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 影响人物 ①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 ②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 ③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原核生物 细胞核无核膜包裹(称核区)的原始单细胞微生物 立克次氏体: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虫媒微生物” 衣原体: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能量寄生型生物” 细菌 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细菌的繁殖方式: 细菌一般为无性繁殖。 多数繁殖方式: 二分裂繁殖(存在不等二分裂) 少数其它方式: (1)三分裂,如绿色硫细菌 (2)复分裂,如蛭弧菌 (3)芽殖——芽生细菌(芽生杆菌属等)

概念: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外形和保护细胞等多种功能。 功能: 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免受低渗透压损伤; 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 ③阻拦大分子(Wr>800)抗生素或酶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肽聚糖 由肽和聚糖两部分组成。 G+肽聚糖单体:双糖单位+四肽尾+肽桥 双糖单位:N-乙酰胞壁酸、N-乙酰葡萄胺、b-1,4-糖苷键(易被溶菌酶水解) 脂多糖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壁层特有的成分,它由O-特异侧链、核心多糖、类脂A构成 革兰氏染色法 染色步骤:涂片固定→结晶紫液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关键步骤)→番红复染(省略不影响) 机制:细胞壁通透性学说 ①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②乙醇脱色: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层次多,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保持其紫色;G-细胞壁较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交联度差,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溶出,细胞退成无色 ③番红复染:G-细菌呈红色,G+细胞保留最初的紫色 重要性: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这一染色,可将几乎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两个大类,因此它是分类鉴定菌种时的重要指标,又由于这两大类细菌在细胞壁成分、结构、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免疫、生态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呈现出明显差异,因此任何细菌只要通过革兰氏染色,就能提供不少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信息 缺壁细菌 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人为操作或自身突变下缺乏细胞壁 ①L型细菌: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

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 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一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3.巴斯德的成果: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④苗制备方法⑤发明巴氏消毒法 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 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抱 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 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④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①、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②、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P-1,4#昔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③、帆松:甘氨酸五肽,肽桥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9.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是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10.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成分:脂多糖LPS(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己心多糖:O-特异侧链);磷脂和若干外膜蛋 11・假肽聚糖的3-1,3糖昔键被水解。 12 .缺壁细胞:实验室中形成: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部分去除(球状 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1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 制程序染液G+G- 初染结晶紫紫色紫色 媒染碘液蓝紫色蓝紫色 脱色乙醇95% 蓝紫色无色 水洗H2O 蓝紫色无色 14 .PHB聚羟基丁酸酯,细胞内含物之一,具有贮藏能量,复染番红蓝紫色红色 碳源及降低细胞内渗透压作 用。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版)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版) 微生物是指形态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总称,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是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分为五个时期。史前期是朦胧阶段,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地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初创期是形态学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

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代表人物是微生物学的先驱者XXX。奠基期是生理学时期,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 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代表人物是XXX和XXX。发展期是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 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代表人物是生物化学奠基人E.Büchner。成熟期是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微生 物学的研究更深入地探讨微生物的分子结构、代谢、遗传等方面,代表人物是分子生物学奠基人Watson和Crick。 微生物学是一门从应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的学科,其研究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微生物学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控制的方向发展,并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新兴生物工程的主角。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是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微生物共有五大共性,包括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体积小,面积大。这是因为微生物是一个小体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原核生物:就是广义的细菌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0附的原始的单细 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2.细菌: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 物。 3.费氏刺尾鱼菌:是在红海和澳大利亚海域生活的刺尾鱼肠道中发现的巨型的共生细菌, 细胞 长度达到了 200-500〃m。 4.纳米比亚嗜硫珠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细菌,球状细胞,直径为0.32-1mm,用肉眼 就可以看清楚,是在非洲西部大陆架的土壤中发现的,以海底散发的硫化氢为生。 5.革兰氏染色法:各种细菌经过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被染成紫色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另一类是被染成红色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丹麦医生C.Cram发明,故名。 6.(细菌)细胞壁:是位于细菌细胞最外层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肽聚糖是其主要成分, 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是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须的;阻拦大分子的有害物质进入细胞;赋予细菌以特定的抗原性和对特定抗生素及噬菌体的敏感性。 7.肽聚糖:又称黏肽,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每一个肽聚糖单体都有三部分组成:双 塘单位由一个N-乙酰葡糖胺通过6-1,4-糖苷键与另外一个N-乙酰胞壁酸相连;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照L型和D型交替的方式连接而成;肽桥连接前后两个四肽尾分子,起桥梁作用。 8.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由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构成。与 肽聚糖分子共价结合的,成为壁磷壁酸;跨越肽聚糖层与细胞膜的脂质层共价结合的,称为膜磷壁酸。 9.外膜:又称外壁,是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由脂多糖、磷脂和 若干种外膜蛋白构成。有控制细胞透性、提高Mg2+浓度、决定细胞抗原多样性的作用。10.脂多糖: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三部分组成,是位于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最 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其中的类脂A是革兰氏阳性病原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11.孔蛋白:一类中间有孔道、可以控制相对分子质量大于600的物质进入外膜的三聚体跨膜 蛋白,是多种小分子成分进入细胞的通道,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 12.周质空间:是革兰氏阳性菌外膜与细胞膜之间宽约12-15nm的胶质空间,存在有多种周质 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和运输蛋白等物质。 13.古生菌:又称古细菌,一类在进化途径上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 是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其细胞壁中不含真正的肽聚糖,一些含有假肽聚糖,14.假肽聚糖:结构与肽聚糖相似,但是其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 以6-1, 3-糖苷键交替连接,连接在后一氨基糖上的肽尾由三个L型氨基酸组成,分别是L-Glu、L-Ala和L-Lys,肽桥由L-Glu 一个氨基酸组成。 15.抗酸细菌:这一类细菌被酸性复红染色后,不能像其他革兰氏阳性菌那样被盐酸乙醇脱 色,故名。其实是一类细胞壁中含有大量分枝菌酸等蜡质的特殊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如麻风分枝杆菌。 16.索状因子:分枝杆菌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脂,化学名称为6,6-二分枝菌酸海藻糖。菌体可以 通过索状因子“肩并肩”的聚集和使大量菌体呈长链状缠绕,使其沿着器壁出现索 状生长,直达培养液表面形成菌膜。索状因子与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17.缺壁细菌: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和在实验室菌种的自发突变中会产生的少数缺少细胞壁的 种类,即为缺壁细菌,可以人工制造。 18. L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稳定遗传的细胞壁缺损菌

微生物期末复习总结周德庆版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1.营养:生物体从外部环境中摄取对其生命活动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正常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2.六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 3.微生物细胞含碳量:约占干重的(50%)。 4.异养微生物:凡是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 自养微生物:凡是以无机碳源作主要碳源的微生物。 5.异养微生物在元素水平上的最适碳源则是“C•H•O”型。其次是有机类、醇类和脂类等。糖类优于双糖和多糖,己糖优于戊糖,葡萄糖、果糖优于甘露糖、半乳糖 6.双功能物质:对一切异养微生物来说,其碳源同时又兼作能源 7.最长用的有机氮源是牛肉侵入物(牛肉膏)、酵母膏、植物的饼粉和蚕蛹粉。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须,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生长因子有酵母膏,玉米浆,肝液,麦芽汁) 营养类型能源氢供体基本能源实例 光能无机自养型(光能自养型) 光无机物CO2蓝细菌,紫硫细菌,绿硫细 菌,藻类 光能有机异养型(光能异养型) 光有机物CO2及其简单 有机物 红螺菌科的细菌(即紫色无 硫细菌) 化能无机自养型(化能自养型) 无机物无机物CO2硝化细菌,硫化细菌,铁细 菌,氢细菌,硫磺细菌等 化能有机自养型 (华能异养型) 有机物有机物有机物绝大多数细菌和全部真菌 10.化能异养: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有机物氧 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 11.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①自由扩散:原生质膜是一种半透性膜,营养物 质通过原生质膜上的小孔,由高浓度的胞外环境 向低浓度的胞内进行扩散。 ②促进扩散:通过促进扩散进入细胞的营养物质 主要有氨基酸、单糖、维生素及无机盐等。一般 微生物通过专一的载体蛋白运输相应的物质,但 也有微生物对同一物质的运输由一种以上的载 体蛋白来完成。 ③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的 一种主要的物质运输方式。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物质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而且可以 进行逆浓度运输。 ④基团转移:基团移位是另一种类型的主动运 输,它与主动运输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个 复杂的运输系统来完成物质的运输,而物质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基团转移主要存在于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细胞中,主要用于糖的运输,脂肪酸、核苷、碱基等也可以通过这种

微生物学教程 复习资料 周德庆1

绪论 微生物:是指一大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类微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 一、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核膜、核仁、染色体,仅有裸露的DNA链形成的核区域,称核质体;无细胞器 细菌、放线菌、衣原体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蓝细菌 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核膜,核仁,染色体;有细胞器; 核糖体为80S 真菌〔霉菌、酵母菌等〕、 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 三、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极小;不具细胞结构;只有一种核酸类型;严格活细胞内寄生;复制的方式繁殖;对抗生素不敏感 病毒、亚病毒等 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等 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科赫〕 1、微生物学开始建立 2、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根本研究方法 3、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 4、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 5、进入寻找人类和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代 Louis Pasteur:1、解决了当时工、农、医方面提出的许多难题,推动了生产的开展: 2、彻底否认了生命“自然发生〞学说; 3、奠定了微生物学的理论根底; 4、创造了一些微生物学实验方法;

5、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6、免疫学—预防接种; 7、发明巴氏消毒法〔 Pasteurization〕 柯赫原那么:1)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 2) 要从寄主别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 3) 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4) 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别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原核生物 细菌的三种根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的结构 细胞壁 根本结构细胞膜 细胞质 核区 鞭毛 特殊结构菌毛 糖被〔荚膜等〕 性毛 芽孢 一般结构 (一)细胞壁:位于细胞外表,内侧紧贴细胞膜的一层较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细胞结构。 约占干重的10-25%。 功能:抗压、固形 阻止大分子有害物质的侵入 与细胞生长、分裂与运动有关 与细菌抗原性、噬菌体吸附有关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绪论 1.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的先驱巴斯德微生物学科赫细菌学 3.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那几大类群 4.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5.为什么说微生物的“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四个共性的关键 6. 答:“体积小、面积大”是最基本的,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细菌:是一类细胞极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细菌与G-细菌在肽聚糖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 3. 答:主要区别为;①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4.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

微生物学周德庆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是个体微小(<10mm)、 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2.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 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 3.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 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4.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 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5.细菌:狭义的细菌是指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0.5~5微米)、结构简单、 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广义的细菌则是指所有的原核生物。 6.缺壁细菌:指细胞壁缺乏或缺损的细菌。包括原生质体、球状体、L 型细菌和支原体。 7.原生质体: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去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所留下的仅 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细胞。一般由G+形成。 8.噬菌斑:由于噬菌体粒子对敏感菌宿主细胞的侵染和裂解,而在菌苔上形成具有一定大小、 形状、边缘的透明圈,称为噬菌斑。 9.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 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10.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 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11.革兰氏染色法:各种细菌经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能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最终染成紫色, 称革兰氏阳性细菌G+,另一类被染成红色,称革兰氏阴性菌G—。 12.(细菌)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 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13.肽聚糖:又称黏肽、胞壁质或黏质复合物,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14.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15.间体:是一种由细胞膜內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内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多见于 G+细菌。每个细胞含一至数个。 16.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17.细胞内含物:指细胞质内一些显微镜下可见、形状较大的有机或无机的颗粒状构造。 18.贮藏物: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颗粒,主要功能有储存营养物。 19.磁小体:存在于少数G—细菌趋磁细菌中,是一种纳米级、高纯度、高均匀度、有独特 结构的链状单磁畴磁晶体,大小均匀、数目不等,为平行六面体、横截八面体,成分为Fe3O4,外有一层磷脂、蛋白质或糖蛋白包裹,无毒,一般排列成链,具导向功能。 20.羧酶体:称羧化体,也称多角体,是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细胞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 体,是自养细菌所特有的内膜结构,大小与噬菌体相仿(约100nm)。羧酶体由以蛋白质为主的单层膜(非单位膜)包围,厚约3.5nm,内含固定CO2所需的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和5-磷酸核酮糖激酶,是自养型细菌固定CO2的部位。存在于化能自养的硫杆菌属,贝日阿托氏菌属和一些光能自养的蓝细菌中. 21.气泡:是存在于许多光能营养型、无鞭毛运动水生细菌中的泡囊状内含物,内里充满气 体,内有数排柱形小空泡,外由2mm厚的蛋白质膜包裹。 22.载色体:植物细胞中含有色素的质体。 23.核糖体:是存在于一切细胞中的少数无膜包裹的颗粒状细胞器,具有蛋白质合成功能。 24.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课后答案.doc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课后答案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绪论绪论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代表人物——E.Bü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⑤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从一门应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其研究工作进入分子水平,而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认为控制的方向发展,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新兴生物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版)

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 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 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 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 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 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 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 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 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

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 -1 897) 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 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 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代表人物——E.Bü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 ⑤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从一门应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其研究工作进入分子水平,而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认为控制的方向发展,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新兴生物工程的主角。 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3、微生物共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五大共性: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 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体积小,面积大;原因:由于微生物是一个如此突出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从而赋予它们具有不同于一切大生物的五大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4、微生物分类学有哪3项具体任务?试加以简述。 3项具体任务:分类、鉴定和命名 分类的任务是解决从个别到一般或从具体到抽象的问题,亦即通过收集大量描述有关个体的文献资料,经过科学的归纳和理性的思考,整理成一个科学的分类系统,鉴定的任务与分类恰恰相反,它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或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亦即通过详细观察和描述一个未知纯种微生物的各种性状特征,然后查找现成的分类系统,以达到对其知类、辨名的目的。 命名的任务是为一个新发现的微生物确定一个新学名,亦即当你详细观察和描述某一具体菌种后,经 过认真查找现有的权威性分类鉴定手册,发现这是一个以往从未记载过的新种,这时,就

最新《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各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学习要点 1.1. 细菌Bacteria 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 1. 基本形态 (1)球菌(Coccus):球形或近球形,根据空间排列方式不同又分为单、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不同的排列方式是由于细胞分裂方向及分裂后情况不同造成的。 (2)杆菌(Bacillus):杆状或圆柱形,径长比不同,短粗或细长。是细菌中种类最多的。 (3)螺旋菌(Spirillum):是细胞呈弯曲杆状细菌的统称,一般分散存在。根据其长度、螺旋数目和螺距等差别,分为弧菌Vibrio(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形似C字)和螺旋菌(螺旋状,超过1圈)。 细菌的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受环境条件影响(如温度、培养基浓度及组成、菌龄等)。一般在幼龄和生长条件适宜时,形状正常、整齐。而在老龄和不正常生长条件下会表现出畸形、衰颓形等异常形态。畸形是由于理化因素刺激,阻碍细胞发育引起;衰颓形是由于培养时间长,细胞衰老,营养缺乏,或排泄物积累过多引起的。 2. 细菌大小 细菌是单细胞的,大小在1μm左右,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其形状。可用显微测微尺测量细菌大小,不同细菌大小不同,一般球菌直径0.5-1μm;杆菌直径0.5-1μm ,长为直径1-几倍;螺旋菌直径0.3-1μm,长1-50μm。细菌大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细菌细胞结构 细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其细胞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基本结构是细胞不变部分或一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核糖体等为全部细菌细胞所共有。特殊结构是细胞可变部分或特殊结构,如鞭毛、纤毛、荚膜、芽孢、气泡等,只在部分细菌中发现。 (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1. 细胞壁(cell wall):位于细胞表面,较坚硬,略具弹性的结构。 (1)细胞壁的功能 ①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损伤和渗透压的破坏,维持细胞形状;②鞭毛运动支点;③正常细胞分裂必需;④一定的屏障作用;⑤噬菌体受体位点所在。另外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有关。 (2)革兰氏染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