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评估案例分析第四章
- 格式:pdf
- 大小:415.98 KB
- 文档页数:4
消防安全组织、制度案例分析范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社会对于消防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各地都纷纷成立了消防安全组织,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消防安全制度。
本文以某地消防安全组织的案例为例,分析其组织形式和制度建设情况,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消防安全组织该地消防安全组织的组织形式为三级联动,包括市级消防安全委员会、区级消防安全委员会和街道办事处消防安全委员会。
市级消防安全委员会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各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担任副主任,负责制定和协调消防安全工作的整体策划和规划。
区级消防安全委员会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各区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担任副主任,负责推进和监督本区域的消防安全工作。
街道办事处消防安全委员会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担任主任,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担任副主任,负责组织和落实本街道的消防安全工作。
三、消防安全制度1. 火灾预防制度:制定市、区、街道三级火灾预防计划,明确职责分工和目标任务,加强火灾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提高火灾防控能力。
2. 灭火救援制度:建立统一的火灾事故报警和指挥调度系统,确保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救援。
组织定期的消防演练,提高各级消防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3. 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广大市民的法律意识和消防意识。
4. 安全生产制度:建立并完善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和任务,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的火灾隐患的监管和防控。
5. 消防设施管理制度:建立并管理全市的消防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防控火灾。
对于消防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定和操作流程。
6. 宣传教育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定期组织消防知识竞赛和培训,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教。
四、评估与反馈该地消防安全组织和制度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三级联动的组织形式,各级消防安全委员会之间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消除了信息孤岛。
消防安全案例分析
在这起火灾事故中,化工厂未能及时发现和控制火灾,导致火灾蔓延迅速,最终给工人和
生产设备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经过分析,发现化工厂在消防安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化工厂的消防设施不够完善,消防器材和设备缺乏定期检验和维护,消防通道被堵塞,消防水源不足,这些都给火灾的扑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其次,化工厂的员工缺乏消防安全培训,工人在操作化学品时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对于
火灾的初期扑救也没有及时有效的措施。
最后,化工厂的消防预案和应急演练不够完善,没有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导致火灾
蔓延迅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针对上述问题,化工厂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完善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的检验和维护工作,加强员工的消防安全培训和教育,制定完善的消防预案和应急演练,建立健全的消防安全
管理制度,从而为避免类似的火灾事故再次发生提供有力的保障。
通过这起火灾事故的分析,不仅可以引起化工企业对消防安全的高度重视,更可以为其他
相关企业提供借鉴和警示,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和解决隐患,切实加强消防安全管理,确保
员工和工厂的安全。
抱歉,我无法完成您的要求。
第四章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评估方法与技术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评估的主要工作程序和步骤的是( )。
A前期准备B现场抽查C评估判定D报告编制2.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评估判定标准的检查项分为三类,分别是直接判定项(A 项)、关键项(B项)与一般项(C项),下列不属于直接判定项的是( )A.消防技术标准规范要求设置防火墙的地方用简易隔板代替B.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数量不足C.建筑消防设施严重损坏、不再具备防火灭火功能D.未按规定设置自动消防系统3.下列不属于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评估前期准备工作的是( )。
A.根据评估对象的基本评估内容确定评估经费B.收集消防安全评估需要的相关资料,确定评估对象适用的消防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C.明确消防安全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D.编制评估计划4.人员密集场所现场检查方法的基本方法是( )A.事故树分析法B.事件树分析法C.检查表法D.编制评估指标体系5.下列不属于现场检查方法的是( )。
A.问卷调查B.外观检查C.资料核对D.经验分析6.根据现场检查及评估判定的情况给出的评估结论等级中,存在一般性火灾隐患,有发生火灾的可能性或火灾后将造成一定的危害描述的是( )等级。
A.好B.一般C.差D.极差7.消防安全评估的最终结果应形成评估报告,下列不属于正文必须包含内容的是( )A.消防安全评估项目概况B.消防安全基本情况C.消防安全评估内容D.消防安全评估备忘录8.下列不属于人员密场所特点的是( )A.使用功能复杂B.建筑结构功能特殊C.人员数量多D.密度大9.下列不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评估对象的是( )。
A.消防设施状态B.消防安全管理现状C.场所现状D.场所合法性10.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评估应根据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评估单元,下列不属于其评估单元的是( )。
A.安全疏散设施单元B.建筑防火单元C.消防安全管理单元D.消防性能和评估单元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评估工作程序和步主要包括前期准备、现场检、评估判定和报告编制。
2024年注册消防工程师之消防安全案例分析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多选题(共20题)1、北方严寒地区某综合楼建筑,建筑总高度为 82m,总建筑面积为 80000m2;该综合楼建筑采用玻璃幕墙装修,共 20 层,一层至十六层为商业区,十七至二十层为办公区。
消防水泵房设置在地下二层,与地面出入口地坪高差为8.5m,屋顶设置高位消防水箱及增稳压设施,屋顶高位消防水箱的容积为36m3;采用墙壁式水泵接合器。
室内消火栓系统管网泄露量无具体的设计参数,室内消火栓系统的设计流量为 30L/s。
A.0.6L/sB.0.9L/sC.0.95L/sD.1.2L/sE.1.5L/s【答案】 D2、某北方寒冷地区,新修建一栋商业建筑,建筑总高度为136m,每层1300m2,总建筑面积为140000m2。
其地下一层为地下汽车库、设备用房和建筑面积为10000m2的地下商场。
地下二层设置消防水泵房。
A.埋地金属管道的管顶覆土符合要求B.埋地管道的阀门采用带启闭刻度的暗杆闸阀C.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管道最小管顶覆土深度,在人行道下不宜小于0.80m,在轻型车行道下不应小于1.0m,且应在冰冻线下0.3mD.架空管道的连接宜采用沟槽连接件(卡箍)、螺纹、法兰、卡压等方式,不宜采用焊接连接E.设置在阀门井内采用带启闭刻度的暗杆闸阀【答案】 BCD3、某购物中心地上6层,地下3层,总建筑面积126000m3,建筑高度35.0m。
地上一至五层为商场,六层为餐饮,地下一层为超市、汽车库,地下二层为发电机房、消防水泵房,空调机房、排烟风机房等设备用房和汽车库、地下三层为汽车库。
A.空调机房B.消防控制室C.汽车库D.发电机房E.消防水泵房【答案】 BCD4、某商场(法定代表人赵某),地上 6 层,地下 2 层,总建筑面积为120000 ㎡,地上 1-4 层为商场,5-6 层为餐饮、电影院、KTV 等场所,地下一层为超市,地下二层为汽车库和设备用房。
消防安全技术案例分析测试卷(二)(共计100分)案例一(20分)某市音乐厅项目总建筑面积10530㎡,主体建筑高度23.10㎡,台塔建筑高度为29.20㎡。
该工程分为音乐厅主体和室外看台两部分。
其中,音乐厅主体为乙等剧场,中型规模,耐火极限一级,地上五层,地上主要使用性质为观众厅(通高一层)、大堂舞台及相关附属设施、观景平台地下主要使用质为舞台机械、升降乐池用房及设备用房;室外看台下为办公服务用房(建筑面积为1481㎡)和汽车库(建筑面积为1695㎡)。
音乐厅四周的疏散广场可形成环形消防车道,且其北、东北、南及东南部分均可作为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
音乐厅按水平、竖向主要分为六个防火分区。
第―至第三防火分区为竖向分区,其余为水平分区。
音乐厅主体部分观众厅的前厅、休息厅为第三防火分区,也是本也是本项目研究的对象,其面积为4383.64㎡。
由于建筑设计风格的特殊性能要求,音乐厅核心筒内人员需要通过相邻防火分区(首层前厅、休息厅)才能疏散到室外安全区域,设计上难以做到各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直通室外。
除上述疏数问题以外其他消防设计均满足现行有关国家工程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
在本项目的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中,为了解决借用疏散、疏散距离过长问题,通过隔离前厅休息厅中的商业火灾荷载,限制前厅、休息厅内部的火灾荷载,设置有效的火灾探测、自动灭火、防火排烟等消防措施,将前厅、休息厅设置为“临时安全区”,以解决借用前厅、休息厅疏散,以及疏距离过长等问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1.建筑中,无窗间墙和窗槛墙的玻璃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h。
室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高度不小于()m的不燃体实体裙墙。
A.1 0.6 B.0.5 0.8C.1 0.8 D.1.0 0.91.C【解析】对不设窗间墙的玻璃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h高度不低于1.2m 的不燃性实体墙或防火玻璃墙;当室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该部分墙体的高度不应小于0.8m。
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知识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知识第一章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概述一、密集场所定义密集场所是指在规定人数范围内,人员相对集中、活动频繁、空间有限的、容易引发人踩踏、疏散困难或者集中烟火易引发火灾事故的场所。
二、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现状密集场所火灾事故多发、多伤多死,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火灾事故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三、密集场所火灾事故特点1. 发生地点多样性:火灾事故可发生在室内、室外、地下、高空等不同地点。
2. 人员密集:人员数量众多,容易引发踩踏、挤压等事故。
3. 入口狭窄:密集场所入口狭窄,限制了人员疏散速度。
4. 疏散困难:密集场所人员较多,疏散通道有限,疏散速度过慢。
5. 安全出口不畅:密集场所安全出口设置不合理,容易造成拥堵。
6. 高危因素多:密集场所安全隐患多,易发生火源、电气设备故障等导致火灾的因素。
7. 交通压力大:密集场所出入口、逃生通道通常会出现交通压力过大的情况。
第二章密集场所建筑防火知识一、密集场所建筑防火设计原则1. 防火分区原则:采取防火墙、防火门等措施将建筑区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防火分区。
2. 防火分隔原则:采用耐火材料或者耐火构件对建筑物进行分隔,防止火势蔓延。
3. 安全疏散通道原则:保证建筑物内有足够的安全疏散通道,确保人员能够迅速疏散。
4. 防燃原则:建筑材料要选择防火等级高的材料,减少火势蔓延速度。
5. 电气防火原则:电气线路要合理布置,采用阻燃型线缆,减少电气设备引起的火灾。
二、密集场所建筑防火设施1. 防火墙:设置在建筑物内,用来划分防火分区,阻止火势蔓延。
2. 防火门:装置在建筑内外的门洞上,能够在火灾发生时起到隔离火源、防止火势扩散的作用。
3. 防火卷帘门:用于隔断建筑物内外的火势,防止火灾蔓延。
4. 防排烟系统:在火灾时能够及时排出烟雾,确保人员疏散通道畅通。
5.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利用自动感应器,发现火灾后能够自动启动喷水进行灭火。
第四章控烟与疏散
一、烟控系统的设计及其量化指标
烟控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是:
1)为人员疏散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保证在疏散过程中不会受到火灾产生的烟气的伤害。
2)为消防救援提供一个救援和展开灭火作业的安全通道和区域,免受火灾的影响。
3)及时排除火灾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减少对建筑结构的损伤。
在性能化的烟控系统设计中,排烟量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之一进行计算:
1)排烟量大于火灾时产生的烟气量。
2)排烟量等于火灾时产生的烟气量,且烟层的高度要大于一个临界高度,即保证人员安全的高度。
3)排烟量小于火灾时产生的烟气量,但是烟层的高度下降到临界高度时,人员已经疏散完毕。
由于烟控系统的目的——是防止人员受到火灾烟气的影响,因此烟控系统设计应使烟层维持在距离地面一定的高度以上,这个高度又称为临界烟层高度。
临界烟层的计算见式(4)。
式(4)
式中
Hd——烟层距离疏散地面的临界高度;
Hc——空间顶棚距离火源位置的高度;
h——为疏散地面高于火源位置的高度。
三者的空间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烟气层、清晰高度示意图
火灾中烟气运动的一般现象是:燃烧产生热烟气,这些热烟气上升并在火焰上方形成烟羽流。
烟羽流在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卷吸空气,因此随着高度的增加烟羽流水平断面的直径和质量流量逐渐增加。
这些热烟气在屋顶形成一个热烟层,并随着烟气的聚集,烟层高度逐渐下降。
另外,对于空间形状复杂或情况特殊的排烟设计需要进行烟气运动的数值模拟分析。
二、对用于防火分隔的下沉广场的要求
1)不同防火分区——通向下沉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的安全出口,其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3m。
室外开敞空间除用于人员疏散外不得用于其他商业或可能导致火灾蔓延的用途,其中用于疏散的净面积不应小于169m2。
2)下沉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内应设置不少于1部直通地面的疏散楼梯。
当连接下沉广场的防火分区需利用下沉广场进行疏散时,疏散楼梯的总净宽度不应小于任一防火分区通向室外开敞空间的设计疏散总净宽度。
3)确需设置防风雨篷时——防风雨篷不应完全封闭,四周开口部位应均匀布置,开口的面积不应小于室外开敞空间地面面积的25%,开口高度不应小于1m;开口设置百叶时,百叶的有效排烟面积可按百叶通风口面积的60%计算。
三、人员疏散时间(RSET)的组成
人员疏散时间由火灾报警时间、人员疏散预动时间和人员从开始疏散到到达安全地点的行动时间三部分组成,见式(5)。
RSET =T d + T pre + k×T t 式 (5)
式中:T d——火灾报警时间;
T pre——人员疏散预动时间;
T t——人员疏散行动时间
K——安全系数,一般取1.50~2,采用水力模型计算时的安全系数取值宜比采用人员行为模型计算时的安全系数取值要大。
四、疏散通道的有效宽度
大量的火灾演练试验表明——
人群的流动依赖于通道的有效宽度而不是通道实际宽度,也就是说在人群和侧墙之间存在一个边界层。
对于一个楼梯间来说,每侧的边界层大约是0.15m。
如果墙壁表面是粗糙的,那么这个距离可能会再大一些。
而如果在通道的侧面有数排座位,例如在剧院或体育馆,这个边界层是可以忽略的。
在工程计算中,应从实际通道宽度中减去边界层的厚度,采用得到的有效宽度进行计算。
典型通道的边界层宽度见表2。
表2 典型通道的边界层厚度
疏散通道或出口的净宽度应按下列要求计算:
①对于走廊或过道,为从一侧墙到另一侧墙之间的距离。
②对于楼梯间,为踏步两扶手间的宽度。
③对于门扇,为门在其开启状态时的实际通道宽度。
④对于布置固定座位的通道,为沿走道布置的座位之间的距离或两排座位中间最狭窄处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