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2021最新汇编)
- 格式:docx
- 大小:15.17 KB
- 文档页数:2
篇目:荷塘月色【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及使用工具书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及写作本文的一些背景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阅读和整体感知,把握本文的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
3、通过品读语言的方法,感受情感美,领略画面美,赏析语言美,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1.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2.体会文章的情感美,画面美,语言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质疑法;合作探究【课时分配】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情景交融是散文写作的艺术魅力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拨动人心弦的脍炙人口的散文,那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走近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祖籍浙江绍兴。
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相关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辽宁省北票市高中语文1 荷塘月色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北票市高中语文1 荷塘月色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北票市高中语文1 荷塘月色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荷塘月色作品结构分析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情)二.1。
(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2. 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3。
心里颇不宁静(第一段:孤寂的氛围、淡淡的哀愁)路、树、月(第二段:幽僻、寂寞、蓊蓊郁郁的、月光淡淡的)独处,到了另一世界里(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六段: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蝉声、蛙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经无福消受了(第7、8段:热闹、风流、嬉游、有趣)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第九段:到底、惦着江南、猛抬头)心里颇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着江南(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仍是淡淡的哀愁三.第四段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荷塘月色导学案人们常说“秋是思古的季节”,荷塘月色,是古人极其喜欢的景色之一。
本导学案通过对荷塘月色这一主题的介绍和分析,带领学生们深入探讨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文学和美术的兴趣,增进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一、荷塘月色的魅力1. 描绘荷塘月色的意义荷塘月色,在古人的诗词和画作中常常出现。
荷塘的月色清幽宁静,倒映在水面上,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
这种景象常常被用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展现出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观赏荷塘月色的技巧要欣赏荷塘月色,除了在月圆之夜选择一个清净的荷塘观赏外,还可以站在荷塘边,借助夜色和月光的交织,感受这种特殊光影下的美景。
在欣赏时,可以通过聆听虫鸣、观察水草摇曳等方式,使自己沉浸在荷塘月色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二、荷塘月色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1. 诗词中的荷塘月色许多诗人在其作品中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丽,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写道“月在清潭荷叶里”,表现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和秀美。
宋代文人苏轼的《定风波》中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展现了荷塘月色在他眼中的瑰丽。
2. 画作中的荷塘月色中国古代画家也将荷塘月色作为创作题材,运用笔墨描绘荷塘中荷叶的摇曳、月光的倒影等细节,表现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表达。
著名画家张大千的《荷塘月色图》就是一幅展现荷塘月色的经典作品,其笔墨细腻,情感饱满,表现出了荷塘月色的独特韵味。
三、荷塘月色对人的启示荷塘月色虽然只是一种自然景观,但却能启迪人们的心灵,让人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放松。
通过观赏荷塘月色,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激发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结语荷塘月色,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融合了月光的明亮和荷叶的娇嫩,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对荷塘月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方面:诵读课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散文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方面: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教学重难点:一、分析散文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掌握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二、学生通过分析文章段落,能够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与感受。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散文的主要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
2.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一、走近作者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
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2、“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
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至于改字“佩弦”,则是借用了《韩非子•观行》中“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来警策自己。
晚年的朱自清先生也是爱憎分明,疾恶如仇:闻一多被刺,他义愤填膺,冒险参加追悼会,做演说,写挽诗;又签字于抗议北平当局任意逮捕人民的宣言,签名呼吁和平宣言;与学生一起扭秧歌,否定“中间路线”;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一直保持了改名的初衷。
7.14.2《荷塘月色》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
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语言建构与运用: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
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培养学生敢于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的能力,并且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一、基础导学1.文学常识(1)朱自清(1899~1948年):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48年8月12日,因不食美国送来的面粉,于贫病交加中病逝。
毛泽东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春》《匆匆》《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他的著作都收入《朱自清文集》中。
(2)“莲叶何田田”句出自《江南曲》,古乐府诗。
(3)“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出自南朝乐府诗《西洲曲》。
(4)《采莲赋》出自南朝梁代皇帝萧绎。
2.写作背景“超然”之中的挣扎《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荷塘月色导学案必修教案0111 09:48::《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以及新鲜贴切的比喻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方面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3、积累语言基础知识。
学习过程一.预习(一)运用工具书,给括号前的字注音(1).课内部分运用工具书,给括号前的字注音酣()睡颤()动宛()然独处()脉脉()参差()袅娜()乘()凉点缀()羞涩()皱缬()踱()步煤屑()幽僻()斑驳()倩()影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媛( )女敛()裾(2)多音字荷()花独处()曲()折袅娜()颤()动负荷()妙处()歌曲()娜()拉颤()栗挨()着脉脉()参差()挨()打脉()搏差()强人意(3)补充注音部分喇()叭辣()手竦()立毛骨悚()然不速()之客禅()宗邯郸()不惮()殚()精竭虑箪()食壶浆憧()憬瞳()孔潼()关招摇撞()骗灯影幢幢()谛()听横()祸沮()丧窥()视宁()缺毋滥褒()贬透辟()卓())尔不群当()真牵掣()屡见不鲜()哂()笑靓()妆袅袅()殒()灭皈()附濡()染甲胄()扁虱()万籁()诡谲()渐()染冥()顽数落()趑()趄慵()懒缱绻()(二)字形(1)课内部分(抄写三遍)煤屑幽僻寂寞惦着稀疏阴森踱着弥望点缀袅娜羞涩渺茫颤动霎时斑驳风致丰姿峭楞楞蓊蓊郁郁(2)辨形组词pì()静点zhuì()niǎo()娜xiâ()气pǐ()好chuî()学xiāo()雄一xiâ()千里复辟bì()duō()取fú()水miǎo()茫和xiã()五cǎi()xī()戏飘miǎo()kāi()油神cǎi()xī()皮笑脸(2)补充部分(会默写)投机倒把、弹丸之地、虎视眈眈、殚精竭虑、肆无忌惮、渎职、穷兵黩武、买椟还珠将功赎罪、连篇累牍、舐犊情深、亵渎、掉以轻心、提心吊胆、形影相吊、尾大不掉独当一面、锐不可当、螳臂当车、势不可挡、披星戴月、戴罪立功、以逸待劳、待价而沽不共戴天、百战不殆、责无旁贷、以点带面、严惩不贷、层见叠出、层峦叠嶂、叠床架屋重叠、高潮迭起、叫苦不迭、腾挪跌宕、大跌眼镜、通牒、影碟、喋喋不休、间谍虎口喋血、大名鼎鼎、预定时间、鼎力相助、革故鼎新、欢度春节、渡过难关、度假村暗度陈仓、过渡时期、过渡地带、独到之处、混沌、成群结队、防微杜渐、中流砥柱瓜熟蒂落、(三)近义词辨析1、斑斓:灿烂多彩2、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花花搭搭。
导学案(一)二、略三、1、诵读全文,理出各段内容。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缘由。
第2段前往荷塘时看到的树、路、月(景物)。
突出了景物幽僻(寂寞)、阴森森(课文中词语)特点。
第3段走在小路时感受独处的妙处。
第4段写月色中的荷塘景色。
第5段写荷塘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8、9段联想到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并引用《西洲曲》来补充。
第10段回到现实,怀着思乡情感回到家门。
2、全文行文线索:离开家门(1自然段)→前往荷塘(2、3自然段)→游览荷塘(4、5、6自然段)→想起江南(7、8、9自然段)→回到家门(10自然段)3、体会文章的情感:①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找出文中描写内心情感的句子。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现在都可不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②仔细体会上面的句子,谈谈作者的心情变化,进而领会作者的情感。
答案见《教师用书》四、合作探究1、再次体会“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见《教师用书》2、利用工具书,阅读《采莲赋》《西洲曲》,用一段话描述其中的画面(二选一),下节课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略导学案(二)参考答案二、1、诵读第4段,这一段是从哪五个方面来写的?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2、诵读第5段,本段重点写荷塘月色,作者借叶、花、树”来写。
写出荷塘上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这种手法叫侧面烘托。
3、诵读第6段,本段以荷塘四面的树为着眼点,分别写了树、树色、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蛙。
4、找出第4—6段中的比喻句,并按下列要求分析。
(1)本体(2)喻体(3)原句 (4)相似点(1)叶子:(2)亭亭的舞女的裙(3)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4)圆形,舒展,形态相似(1)白花:(2)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1)清香:(2)渺茫的歌声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若有若无,清淡缥缈(1)月光:(2)流水(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月光照下和水下流相似(1)月光下的叶子和花:(2)笼着轻纱的梦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朦胧、恬静、柔美(1)光与影:(2)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4)悠扬、温馨、和谐(1)树色:(2)一团烟雾(3)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迷茫、朦胧(1)灯光:(2)渴睡人的眼 (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4)昏暗,没有精神5、请你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为开头,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名家名篇,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教学理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倡导“生”动教学,整体把握散文的美,以读来赏析文本。
教学目标: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理清全文结构。
培养快速阅读文章及筛选关键词语的能力。
体会作者情感,领会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一、导入新课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的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就是《荷塘月色》,更有人说《荷塘月色》树立了现代散文的终极典范。
今天我们就和盛名之下的《荷塘月色》来一次亲密接触。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行踪、情感)用一句话简述文章的内容。
结构美在家里去荷塘观荷塘赏月色览四周想采莲回到家“第一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第九节,——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 强调圆形结构找出文中描写心里感受的句子。
情感美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
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又可谓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颇不宁静独处求静暂得宁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 走出宁静三、重点赏析以景解情(荷塘、月色)观赏一下给朱自清先生带来片刻宁静的荷塘月色。
语言美意境美欣赏散文实际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一般包括这样的几个步骤。
朗读、感受、品味、评论。
第一步:涵泳美读,感受音乐美。
大家潜沉到作品深处,情随声出,声情并茂,通过对读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领会作品蕴藉的美和情。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联想想象,感受绘画美。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一、预习提示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
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3、作家介绍朱自清(1898—1948),汉族,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语文教育家、学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后改名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论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不顾生活清贫,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先生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熟练掌握文中的字词。
(2)在朗读中品味《荷塘月色》的语言,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3)了解作品中双线索结构,体悟作者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熟练掌握文中的字词。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学习导案】1.作者介绍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
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字词梳理(给加粗的字注音)乘凉()蓊蓊郁郁()独处()袅娜()霎时()脉脉()峭楞楞()梵婀玲()媛女()裳()敛裾()3.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么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课堂学案】1.读课文,感受画面美;2.再读课文,感受语言美;3.理清思路,划分层次:全文分三大部分:一(1): (点明题旨)二(2-6): (主体)1、(2、3节)荷塘的环境,抒写个人心境,体会独处妙处。
1.《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划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
2.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理出感情线索;分析作者感情与景物特点(意境)是如何交织融合的,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4.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会造通感的句子。
【重点难点】1.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有层次)描摹荷塘美景?2.作者怎样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能根据作者的描写概括这种特点,能领会有些语句描摹景物的传神之处。
3.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我们能根据直接表达感情的语句和融于写景中的感情,理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线索)。
4.“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学法指导】《荷塘月色》及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抒情的散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应先着眼于文章内容,看他写了哪些物、景,这些物与景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去揣摩作家借此表达的情感。
有的情感就在文字里,要找出这些语句来,看看这些情与景的关系。
有的情感就比较含蓄,你可以从景的特点中去感受。
有时还要认识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等,“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本文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就能较好地去探索内容和主旨了。
我们还要对散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品味,主要从某个词或某种修辞怎样把景物的形象逼真地写出来,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联想等。
【知识链接】1.走进文本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样是碧绿的荷花,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理解。
宋•杨万里曾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2.作家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本篇课文为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现代文学名篇选读》中的核心篇目,属于《新月派》的代表作之一。
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已学习过《归园田居》、《伤逝》等名篇,对于现代文学的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有了基本的学习和认识。
此篇课文作家夏达的代表作,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展现了现代文学的风格和主题, 通过紧凑、简练的语言传递出人与自然,人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情、画意般的景色描写深深打动了读者,是一篇现代文学中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夏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荷塘月色》的文化内涵;2.了解文学中的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文学手法,并分析夏达在作品中的应用;3.了解现代文学中的二元论和"生"与"死"的主题,并分析夏达在作品中的刻画;4.了解夏达的文学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和作用;5.学习在应用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在文学中的操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及人性、良知的体现;2.正确认识生与死的关系及其对人的内心的挑战和考验;3.加深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爱好文学,享受文学的能力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课前准备:调研夏达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和作品的主旨;了解二元论和"生"与"死"的主题和象征主义的相关概念;翻阅资料学习关于自然文学的相关知识;提前准备PPT或者文本材料,为学生呈现一段自然文学的片段进行分析。
2.引入通过展示荷塘风景的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环境,让学生思考夏达对于自然的独特观察与表现。
分析一段自然文学的片段,让学生了解在文学中如何使用自然语言描述事物与情感,并引入本课的主题。
《荷塘月色》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积累关于荷的名句,了解与散文有关的知识,识记字音。
二、预习内容1、分组查找与“荷”有关的诗句,名家散文好句,并据美文佳句绘制图画。
2、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3、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 ) 独处( ) 参差 ( ) 煤屑 ( ) 敛裾 ( ) 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1)高一语文制作:王志军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1. 正确拼读生字词;了解作品、作者、写作背景;2. 深情地诵读课文;3. 掌握本文景物、心情写作的脉络;学习写法;二、预习抽查抽几生板写、回答。
? 1.拼写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 )望?斑驳()渺茫?()点缀()脉()梵婀玲?()2. 理解运用:蓊蓊郁郁弥望田田袅娜脉脉斑驳缕缕清香凝碧朗照三、介绍作者、作品、写作背景、散文(见基础梳理)抽学生回答。
1.作者、作品: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
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3. 散文: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
能更轻便、灵活、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所以,有人称它是“文学的轻骑队”。
它分为叙事性、抒情性、议论性散文三种。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指选用的材料来自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神不散”是指文章的主题集中。
四、深情诵读课文,初步感知1.生自由读、抽生读、齐读课文;2.师范读。
初步理解感知文意。
?五、把握文脉,问题探究生思考;研讨交流1. 散文的游踪是怎样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第七段:第八段:
2.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3. 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
并说明其含义及作用?
六、作业布置1.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预习课文的4、5、6段,理解分析景物描写的重点语句。
《荷塘月色》导学案(2)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 重点分析、品味课文的第4、5、6段;2. 学习本文的写法。
二、复习巩固 1.抽生诵读课文的片段;2.抽查上节布置的作业。
三、品味、欣赏优美语句1.个体读、齐读分段诵读课文的第4、5、6段;2. 分段品味、欣赏优美语句。
指出是何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作用?每段先让学生自己找出最优美的语句。
第四段:“层层的叶子中间……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理解修辞:“通感”或“连觉”——指感觉的转化、迁移。
第五段:“月光如流水一般……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确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再着重品析“泄”、“浮”这两个动词美妙之处。
第六段.读课文,思考问题:1.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2.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写出了()。
照应了()。
四、请生找出自己认为课文中写得美妙的地方,并说出理由。
五、归纳、学习写法1.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3. 动词、叠词的精妙使用。
六、作业布置1. 朗读背诵4、5、6段 2. 做《优化方案》、《课时达标》上的未做作业; 3. 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第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