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案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案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学案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学案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学案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案步骤】【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直接抒情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新鲜贴切的表达效果和移觉(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欣赏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一)同学们,看到屏幕上的这些荷花的图片,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古诗词中对荷花描写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荷塘月色导学案一、文章背景《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代表作。
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当时中国正经历着战乱和政治动荡,朱自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夏夜,漫步于清华园荷塘的情景,表达了他内心的彷徨和追求自由的心境。
二、重点字词1. 倩影:美丽的身影、倩丽的身影。
2. 袅娜: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盈。
3. 弥望:满眼。
弥,满。
4. 斑驳:形容色彩交错,不整齐的样子。
5. 宛然:仿佛,好像。
6. 倩倩:美丽的样子。
7. 摇曳:摇荡,晃动。
8. 恬静:安静,平静。
9. 吠叫:狗叫。
10. 尘世:人世间,现实世界。
11. 幽雅:幽静雅致。
12. 参差:形容不整齐的样子。
13. 幅员辽阔:领土面积广大。
幅员,领土的面积或范围。
14. 安宁:安静、平静。
三、段落结构本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描绘荷塘周围的景色,包括墙、树、青石板路和水的描写,以及暗示作者的漫步之行。
第二段:着重描写荷塘的美丽景象,包括荷叶、荷花、荷蕊等的描绘,烘托出荷塘的神韵。
第三段:写作者在荷塘的漫步,通过对他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等感官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妙和作者的心境。
第四段:写作者在荷塘边小亭的休憩,表现出他暂时从尘世纷扰中解脱出来的片刻宁静,并强调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第五段:总结全文,以荷花的品格和精神象征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四、主题思想《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以及对自由、美好、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漫步清华园荷塘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矛盾心理。
他赞美荷花的高洁品格,把荷花视为理想世界的象征,希望像荷花一样保持清白,超脱于污浊的现实世界。
同时,文章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担忧。
五、艺术手法1. 描写手法: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对清华园荷塘周围景色和荷花的具体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美景的神韵和作者宁静淡泊的心境。
《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1)高一语文制作:王志军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1. 正确拼读生字词;了解作品、作者、写作背景;2. 深情地诵读课文;3. 掌握本文景物、心情写作的脉络;学习写法;二、预习抽查抽几生板写、回答。
? 1.拼写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 )望?斑驳()渺茫?()点缀()脉()梵婀玲?()2. 理解运用:蓊蓊郁郁弥望田田袅娜脉脉斑驳缕缕清香凝碧朗照三、介绍作者、作品、写作背景、散文(见基础梳理)抽学生回答。
1.作者、作品: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
《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编写:王宏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绿》《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
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
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预习展示】1、听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提示与建议:认真听录音(或范读),将不会读的字词或平时读错的字词读音标注在课文里面。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娜()蓊蓊..()敛.()裾羞涩( ) 独处.()酣.( )眠弥.( )望颤.( )动霎.( )时参.( )差脉脉..玲.()..( ) 倩.( )影煤屑.( )踱.( )步梵婀【课堂探究】1. 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2.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作者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荷塘月色》的导入(案例20例)案例一:“我们以前有没有学到过有关写夜色的文章,或赞美或抒情的?”学生背出已学过的李白、杜甫等诗人描绘夜色的著名诗句。
“那么这些是不是给我们许多美好的想象,好似一幅优美的夜色图展现在眼前?但是这些都是绝句,容量有限,往往是选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夜色的,今天学的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写的景物可多了,有水,有草,有树,有荷叶,有月光,有小径等等,他把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那么是怎样描绘的呢?我们平时有没有注意到,好,我们细读课文,加以领略。
”案例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的《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
莲就是荷花。
周敦颐笔下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跟荷花有关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看朱自清笔下的荷花、荷塘又是如何的。
案例三:朱自清的作品我们读过哪些呢?《春》、《背影》。
大家能不能谈谈自己的体会,他的文章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地方打动你?文章的语言朴实、清新、淡雅,充满诗意,感情真挚、动人。
我们来看看他的《荷塘月色》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案例四:“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多年以后,我们依然能记起《春》的美丽;“父亲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地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多年以后,我们依然会看到那伟大的背影,那浓浓的父子深情。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散文佳作《荷塘月色》。
案例五:荷塘月色(板书)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荷塘月色》导学案(附答案)【《荷塘月色》导学案】【预习导学】【预习指要】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同时开始研究古典。
1928年出版散文集《》,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关于“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这个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酣( )睡 ( )动宛( )然独处( )脉脉( ) 参差( ) 袅娜( ) 乘( )凉点缀( ) 羞涩( ) 敛( ) 踱( )步煤屑( ) 幽僻( ) 斑驳( ) 倩影( )2、理解参差:袅娜:脉脉:弥望:斑驳:倩影:3、阅读文段,然后做题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2.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准确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3.陶冶情操,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1.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2.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3.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学时安排】2学时【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2.时代背景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自主学习】1.给下列词语注音。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教学目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课目:1.品尝言,学析散文的手法。
2.通掌握本文的感情脉,学抒怀散文。
教课重点:1.学生走作品的感情世界,领会作者不安静的感情。
2.学作者运用言的技巧。
教课方法:通频频学生、感知,品尝作品言。
通提思虑,领会作者的感情。
1、认识作者,入新作者朱自清(1898 — 1948),字佩弦,号秋,原籍浙江。
1923 年表的《》,震了当的,1929 年第一版集《踪影》, 1925 年任清大学教授,作向散文,同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 年第一版散文集《背影》,成了有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士、国知分子。
毛同志曾在《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朱自清一身大病,宁愿死,不美国的‘救粮’ 。
⋯⋯”“表了我民族的英豪气派” 。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写于1927 年 7 月,作于北京清园。
(一)初文一、听音,正音正字,初文,理清文章构,推测关句,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娜()踱步()霎()弥望()斑()迷茫()点()2、解以下。
幽僻:幽静、幽静。
蓊蓊郁郁:草木旺盛的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眼。
弥,。
娜:柔美的子。
脉脉:里形容水没有声音,仿佛深含感情。
致:美的姿。
斑:原指一种色中有的色,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度,一般指美好的姿。
也写作“ 姿”。
粗心:里指大体的廓。
3、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迹,理清文章构。
明线:出家门、踱小道、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周围、回家门4、找出最能体作者感情基的句,领会句的含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 几日内心不安静。
” 是社会的烈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定音,全订婚下了抒怀的基。
5、朗全文,掌握全文的感情脉:不安静——找安静——得安静——失安静——回到的不安静中来。
外构造(空间上)内构造(心理上)明确:《荷塘月色》的构,是形的,外构、内构均这样。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学参考1202 1355《荷塘月色》导学案一、学习要点1、介绍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
但是关于朱自清的姓、名、号,却说法不一。
先说姓。
朱自清原本不是姓朱,而是姓余。
当年,他的高祖余月笙曾在扬州做官,因酒后坠楼身亡,夫人又跳楼殉夫,他们身后仅遗下一子余子擎由山阴同乡收养,从此遂改姓朱,称朱子擎。
祖父取名朱则余,显然是要表明:今之朱氏即是原来的余氏。
朱自清的父亲名朱鸿钧。
我们还可以发现,“朱自清”这一个名与其曾祖“朱子擎”是谐音。
这是不是也出于纪念的意义呢?尚待考证中。
次说名。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兄妹以“华”字排行。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按照正常学历,他需要读2年预科,升入本科后还要读4年,由于家境的渐近窘迫,他已经不能按部就班地学满这漫长的6年时光、便在上预科的第二年跳级报考本科,并且被录取。
自清这个名是1917年改的,这次改名,乃为了策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再说字。
字“佩弦”,朱乔森解释说:“佩弦,是借用了《韩非子·观行》中‘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
韦,是皮条,物性柔韧;弦,绷紧,性刚劲。
而朱自清本人“性缓”,因此朱自清选用“佩弦”为字来警策自己。
2、写作背景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在文章开头写到妻子“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回到家里,“妻已睡熟好久”;行文中又不断以“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作比,整个“荷塘月色”的画面似有烟雾弥漫,渺茫、隐约而朦胧,这都是在刻意营造一个“梦”的氛围与意境。
正是这“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凄苦。
朱自清前述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一《荷塘月色》教学课例【教学思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多次公开执教这篇课文,我很清楚这篇经典之经典的课文的分量。
以往几次的教学都是把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进而学会能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解4、5、6三小节,之后也引领学生探讨相关的情景交融的问题,但总觉得学生与文本、教者、作者之间存在隔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因而此次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文本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针对写景散文的特点,明确《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为:(一)体味作者独有的内心情怀,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二)欣赏荷塘月色的唯美画面,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三)揣摩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三个目标计划在两课时内解决,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学习前三小节,落实目标(一)的学习,穿插感悟目标(三)中“朴素”的语言风格;第二课时重在落实目标(二),并将目标(三)的学习与目标(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此案例是一课时。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寻求将文本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完美结合。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必修二专题四的标题与前三个专题的标题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师:专题一“珍爱生命”,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三“历史的回声”,这三个专题均有一个统一的话题,一个明确的中心,每个专题下分设的若干模块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专题的内涵,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则是侧重于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思考分类。
师:在本专题里我们将要“欣赏”的课文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专题四的文章(引领学生翻阅目录以及课文)。
我们将要欣赏的文体有散文和小说,散文有《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说有《祝福》《边城》(节选)、《林黛玉进贾府》。
荷塘月色导学案必修教案0111 09:48::《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以及新鲜贴切的比喻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方面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3、积累语言基础知识。
学习过程一.预习(一)运用工具书,给括号前的字注音(1).课内部分运用工具书,给括号前的字注音酣()睡颤()动宛()然独处()脉脉()参差()袅娜()乘()凉点缀()羞涩()皱缬()踱()步煤屑()幽僻()斑驳()倩()影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媛( )女敛()裾(2)多音字荷()花独处()曲()折袅娜()颤()动负荷()妙处()歌曲()娜()拉颤()栗挨()着脉脉()参差()挨()打脉()搏差()强人意(3)补充注音部分喇()叭辣()手竦()立毛骨悚()然不速()之客禅()宗邯郸()不惮()殚()精竭虑箪()食壶浆憧()憬瞳()孔潼()关招摇撞()骗灯影幢幢()谛()听横()祸沮()丧窥()视宁()缺毋滥褒()贬透辟()卓())尔不群当()真牵掣()屡见不鲜()哂()笑靓()妆袅袅()殒()灭皈()附濡()染甲胄()扁虱()万籁()诡谲()渐()染冥()顽数落()趑()趄慵()懒缱绻()(二)字形(1)课内部分(抄写三遍)煤屑幽僻寂寞惦着稀疏阴森踱着弥望点缀袅娜羞涩渺茫颤动霎时斑驳风致丰姿峭楞楞蓊蓊郁郁(2)辨形组词pì()静点zhuì()niǎo()娜xiâ()气pǐ()好chuî()学xiāo()雄一xiâ()千里复辟bì()duō()取fú()水miǎo()茫和xiã()五cǎi()xī()戏飘miǎo()kāi()油神cǎi()xī()皮笑脸(2)补充部分(会默写)投机倒把、弹丸之地、虎视眈眈、殚精竭虑、肆无忌惮、渎职、穷兵黩武、买椟还珠将功赎罪、连篇累牍、舐犊情深、亵渎、掉以轻心、提心吊胆、形影相吊、尾大不掉独当一面、锐不可当、螳臂当车、势不可挡、披星戴月、戴罪立功、以逸待劳、待价而沽不共戴天、百战不殆、责无旁贷、以点带面、严惩不贷、层见叠出、层峦叠嶂、叠床架屋重叠、高潮迭起、叫苦不迭、腾挪跌宕、大跌眼镜、通牒、影碟、喋喋不休、间谍虎口喋血、大名鼎鼎、预定时间、鼎力相助、革故鼎新、欢度春节、渡过难关、度假村暗度陈仓、过渡时期、过渡地带、独到之处、混沌、成群结队、防微杜渐、中流砥柱瓜熟蒂落、(三)近义词辨析1、斑斓:灿烂多彩2、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花花搭搭。
1 荷塘月色【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深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自主学习】1. 了解作者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2. 阅读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此时的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3.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踱.步()霎.时()....()袅娜弥.望()斑.驳()渺.茫()点缀.()4. 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蓊蓊郁郁:踱:弥望:袅娜:脉脉:斑驳:一例:丰姿:大意:【合作探究】听录音,品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2、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目标检测】1. 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脉脉(mò) 颤(z hàn)动乘(chéng)凉独处(chù)的妙处(chù)B.酣眠(hān) 参差(cī) 袅娜(nà) 幽僻(bì)C.点缀(zhuì) 倩(qiàn)影蓊蓊(wèng)郁郁梵婀(ā)玲D.弥(mí)望羞涩(sè) 踱(duó)步煤屑(xiè)路2. 选出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学参考1112 1914《荷塘月色》导学案导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教学重点导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导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学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
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原名自华,号秋实。
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文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年中国接连发生“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本文正是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作品结构分析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情)四、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的思想感情文眼:心里颇不宁静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五、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仍是淡淡的哀愁六、感知课文1.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日积月累《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作家、背景、散文的相关知识。
2、朗读课文,学习本文的画面美。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掌握作家、背景、散文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两条线索教学手段设计:课文音频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课前预习学案一、作者作品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卒于1948年。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二、写作背景《荷塘月色》是中国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抒情散文。
文章虽然在主体部分集中笔墨写景,但这些景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通过描绘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景传达出了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交织的复杂心情。
三、知识链接: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2、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形散:散文的选材比较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教案篇一:荷塘月色优秀荷塘月色朱自清一、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二、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二)板书课题:(三)作品结构分析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四)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文眼:心里颇不宁静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六)语句赏析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必修②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朱自清)
设计:审核:执教:使用时间:
【目标择定】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4.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择定理由】
本文作为朱自清先生经典散文,语言清新,多用修辞,善于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但思想感情难于琢磨,颇具“朱氏散文”之风,学习的重心放在对语言的品读上,通过品味朱自清独特的散文语言,训练学生的用词、修辞等语言表达能力,故设目标2、3,抓住本文情景交融这一特点,体会本文之情,故设目标1、4。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荷塘月色》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应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
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2.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所写景物有何不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阅读第6段,分析“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的作用。
4.作者欣赏荷塘世界,又在7——9段中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记江南风物,这三者有共同点吗?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通感”的有关知识——baike.baidu./view/271929.htm
2.“叠词”的有关知识——baike.baidu./view/873119.htm
第二部分必修②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幽僻诅咒没精打彩历尽沧桑
B.弥望斑驳专心至志小心翼翼
C.寂莫缥缈蓊蓊郁郁游目骋怀
D.嬉游坐落豁然开朗迥然不同
2.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
A.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道凝碧的波痕。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为下面的句子排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②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③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④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柳最多。
A.⑤③②①④
B.①④③②⑤
C.①④②③
⑤ D.⑤②③①④
4.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相似点。
(1)月光如流水一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子和花,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下面的对联拟写下联。
(1)上联:月色映荷塘诗情一片下
联:
(2)上联: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下
联:
二、课文探究检测
阅读课文,回答6~10题
6.对《西洲曲》一诗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是北朝乐府中的名篇。
B.诗中采用了夸、顶真、比喻、借代多种修辞方法。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为的是描写莲花高过人头,莲子清如水的特点。
D.此诗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情思缠绵宛转,音节和谐流畅。
7.阅读课文,从下列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
(1)从结构上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2)从贯穿全文的感情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8.“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忽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9.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是否多余?
10.本文描写的景物色调有什么特点?你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写作时间推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原因。
必修②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参考答案【探究一径】
1.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
2.第四段主要写月下的荷塘,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作者通过幽美、宁静的景物描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3.一方面通过蝉声和蛙声的反衬,写出月色的幽静;另一方面,“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又表现出作者淡淡的哀愁。
4.因为在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作者才躲到荷塘世界中寻求自由,但他不能总待在荷塘中,这只是逃避;正因为现实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莲时那充满情爱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在现实中的,这也是逃避;正因为在北方的清华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记起江南,寻找家园,但他要在生活啊,这也是逃避。
由此可知,原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它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而夜深人静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又在空间上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
【对应检测】
1.D(A 没精打采 B 专心致志 C 寂寞)
2.D(通感)
3.A
4. (1)月光的流泻与流水的流泻相似。
(2)叶子与花在薄雾中朦朦胧胧的状态同梦境中朦朦胧胧的状态相似。
5.(1)衬白云画意无穷;(2)隐隐约约,密林深处月色无边
6.D(A.南朝乐府;B.无借代;C.本诗通过谐音双关,曲折表达情意)
7.(1)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2)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8.“忽然”写出作者不甘心境又归于“不平静”,因此极力由眼前联想欢快的、愉悦的场景,从“忽然”中,不难体察出作者是在努力摆脱烦乱和哀愁。
9.不多余。
从结构上,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从容上,表现了“依然如旧”的场景:作者“不宁静”也“依然如旧”。
10.朦胧的美,静谧的美。
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1927年7月,当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而失败,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
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反动派的暴行,心充满了苦闷哀愁和不满,他渴求平和自由的生活,而现实中又只能寻得短暂的宁静和自由,因此他的笔下的荷塘才是这番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