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学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8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案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案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学案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学案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学案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案步骤】【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直接抒情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新鲜贴切的表达效果和移觉(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欣赏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一)同学们,看到屏幕上的这些荷花的图片,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古诗词中对荷花描写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荷塘月色【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本文,欣赏景物描写的技巧。
2.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3.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热烈赞扬他“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写作背景《荷塘月色》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
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的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他曾毫不掩饰地表白自己的思想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然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那里走》)但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二中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计: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释题1. 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2.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二、自读感知1.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2.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 提问: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明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
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2)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明确: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
《荷塘月色》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链接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学习过程:一、理解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悄悄地披了大衫”3、“路上阴森森的”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5、“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6、“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7、“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8、“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9、“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10、“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11、“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1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二、品词明特点指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曲曲折折、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闪电脉脉三、练习体会比喻------出水很高的叶子像()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又如()又如()颤动的叶和花像()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又像()灌木的黑影如()杨柳的倩影又像是()阴阴的树色像()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通感--------微风中的荷香仿佛()塘中的月色如()拟人--------打着朵儿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叶子底下的流水荷塘边的杨柳树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四、学后感悟(夜游)家———小路———荷塘————家(心情)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也没有—无福消受朱自清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
2《荷塘月色》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部编本必修上册课题:《荷塘月色》(DACB)【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培养学生敢于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的能力,并且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
第一课时【自学指导】一、作家作品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
1 荷塘月色2 五中韩江涛《荷塘月色》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二执笔人:巩义五中韩江涛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链接1、走进文本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样是碧绿的荷花,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理解。
宋•杨万里曾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2、作家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相关背景: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学习过程一、给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二、解释下列词语1、蓊蓊郁郁:2、霎时:3、袅娜:4、脉脉5、朗照:三、整体感知------根据作者的行踪变化划分,疏理全文脉络。
部分相关自然段行踪作者心情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四、探讨问题1、初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重点朗读。
课时作业1[基础演练]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弥.望(mí)点缀.(zhuì)幽僻.(pì)B.倩.影(qiàn) 袅娜.(nuó) 斑驳.(bó)C.参差.(cī) 脉脉.(mò) 名曲.(qǔ)D.梵.婀玲(fán) 空.隙(kònɡ) 颤.动(chàn)【解析】D项的“梵”读“fàn”。
【答案】 D2.选出下面的字形有两处错误的一项()A.没精打采参差剑裾和谐B.翁翁郁郁点辍幽僻苍茫C.纤腰束素倩影班驳酣眠D.迷迷糊糊袅娜渺茫婉然【解析】A.剑→敛;B.翁→蓊辍→缀;C.班—斑;D.婉→宛。
【答案】 B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是独处的________,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________着些白花。
③树缝里也________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A.好处盛开漏着B.妙处点缀透出C.妙处点缀漏着D.好处盛开透出【解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
这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
辨析近义词,不能只是孤立地去分析词的义项,一定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联系课文,抓住“点缀”“漏着”这两个关键词去分析。
如“点缀”,意思是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美好。
【答案】 C4.下面加点词或语素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眠.歌(睡眠)弥.望(满)B.袅娜..(柔美的样子)丰姿..(也作“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丰满的姿态)C.倩.影(美丽)脉脉..(这里形容水流的声音)D.妖.童媛女(艳丽)兼.传羽杯(双方)【解析】A.“眠”指催眠;B.“丰姿”指美好的姿态;C.“脉脉”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答案】 D5.下列哪些景物引发了作者由喜悦而哀愁的情绪变化,正确的一项是()①无边的荷香月色②幽僻、阴森的小煤屑路③没精打采的路灯光④热闹的蛙声、蝉声⑤江南采莲的盛况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⑤【解析】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是这篇文章的动人之处。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欣赏作品在景物描绘上表现出来的高超语言艺术,领略作者为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而采用的独到的创作技巧。
2.联系作者的人格特征以及作品创作背景,结合对作品内容的体会,正确理解和把握创作动机和思想意旨。
3.解构与综合相结合,从整体的高度把握全文的结构脉络,剖析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质。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梳理文章层次结构,理清思想脉络,归纳各部大意。
2.循着作者的行踪,以游荷塘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把握写作思路和抒情结构。
教学过程:一、各自默读(限时5分钟)二、播放课文录音或指名朗诵。
(事后校正语音失误及评解朗读情感的技巧把握)三、作者生平简介:朱自清(1898—1948)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小知识:绍兴是教育家蔡元培、文学家鲁迅、开国总理周恩来、秋瑾的故乡)自幼随家迁居扬州,故又自称“我是扬州人”。
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主义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而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
27岁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
1948年拒绝食用美国“嗟来之食”的救济粮而在贫病交加中倒下了,年仅50岁,“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救济粉”的气节被毛泽东誉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
四、层次结构梳理与讲读分析:[教师启发]:在深入理解文章之前我们先来对全文进行一个解构,从层次的角度归纳文章的各部分内容大意,以便以后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做一个铺垫,全文总共8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抒情体。
第一单元1.通观全文,理清思路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写景状物类散文也概莫能外。
写景状物类散文中的形象较之其他类型散文中的形象要突出、丰满、重要得多。
要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及其内在含蕴等,还要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的顺序。
因此,分析景物的第一步是通观全文,把握描写顺序,理清思路。
在描写顺序上,或移步换景,按照观看的顺序写;或以时间为序,按照时间推移写景物的变化;或以景物的类别为序,按照景物的不同类别进行描绘。
综上,我们必须通读全文,整体关照,前后贯通,把握文脉,理清结构和思路。
2.结合文本,分析特征作者在文章中所具体描绘的景物总是具有其自身的特征。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因而,我们要结合文本,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分析景物的特征。
当然,在分析景物特征时,要知晓一般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等),常用的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等),等等。
3.透过景物,把握情感写景状物是手段,是依托;抒发情感才是目的,是归宿。
写景状物类散文总是借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抒情、言志、明理。
景物与情感、主旨之间自有其内在的关联。
这类散文的主旨一般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加以体现的,所以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就必须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景、物有何特征,这些特征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精当的景物描写不仅能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某种特定气氛,而且还能传递出特定的情感,揭示主旨。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作者笔下会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征,有的苍劲挺拔,有的娇弱无力;有的生机盎然,有的萧条衰败;有的开阔明朗,有的狭小阴冷;有的令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凄神寒骨。
我们可以从景物的这些特征中,剖析作者的情感倾向,是爱还是恨,是乐还是忧,是喜欢还是厌恶,是赞美还是批判,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
1 荷塘月色本课话题——超然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现实中的作者郁闷哀愁,月下的作者借荷塘美景来慰藉自己的心灵,作者感到暂时得以解脱,心境变得超然起来,自己也仿佛进入了一个自由美好的世界。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苏轼的政治生涯跌宕多艰,多次受到不同政敌的排斥打击,屡遭贬逐,一生坎坷不平,很多时候处于人生的逆境之中,特别是贬谪黄州时期,生活极端孤独与寂寞,曾经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深深感叹,想“羽化而登仙”“欲乘风归去”。
但因为他对生活有着超乎常人的感受,对生活充满炽热的爱,所以并没有因此而悲观失望,面对加诸其身的种种迫害,他既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豁达、超然的乐观态度来接受这接踵而至的种种不幸,诗文中处处体现出其超然物外、热情乐观、从容旷达的人生态度,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昂扬向上的伟大形象,永远值得人们景仰。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3.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弘一法师4.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洪应明[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煤屑.(xiè) 蓊.郁(wěnɡ) 弥.望(mí) 羞涩.(sè) 袅.娜(niǎo) 酣.眠(hān) 霎.(shà)时 嬉.游(xī) 媛.女(yuàn) 峭楞楞.(lén ɡ) 鹢.首(yì) 敛裾.(jū) 梵.婀玲(fàn) 踱.(duó)着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荷⎩⎨⎧荷.塘(hé)荷.枪实弹(hè) (2)曲⎩⎨⎧曲.折(qū)曲.调(qǔ) (3)处⎩⎨⎧独处.(chǔ)妙处.(chù) (4)颤⎩⎨⎧颤.动(chàn )颤.栗(zhàn ) (5)挨⎩⎨⎧挨.着(āi )挨.打(ái ) (6)脉⎩⎨⎧脉.脉(mò)血脉.(mài )(7)差⎩⎨⎧参差.(cī)差.距(chā)差.得远(chà)出差.(chāi ) (8)纤⎩⎨⎧纤.腰(xiān )纤.夫(qiàn ) 2.语境辨析法 (9)迎着暖暖的太阳,拂着和煦的春风,这朵娇嫩的花儿悄.(qiǎo)无声息地绽放着,它悄悄.(qiāo)地吐放着鹅黄,伸展着缠绵与浪漫,给了我跳跃的惊喜。
月下荷塘,荷塘月色,在朱自清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心情影响下,别有一番风味。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是文章美美的话语,让我们跟随朱自清的脚步,慢慢走,欣赏啊……怪怪的你,两块镜片,一块白,一块黑;有趣的你,课堂之上,王浩,你以为如何;可爱的你,搜罗的大梨、大石榴,是和孩子比赛的奖品;不拘的你,伸长脖子的斗鸡,是你共进午餐的友人;痴情的你,终身默默地守候在林徽因的身旁;洒脱的你,即使被红卫兵嘲弄,也坐在平板三轮车上悠闲自在的东张西望!通过你,我们收获了什么?一部红楼,一个朝代,一类制度。
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带领着我们走进贾府。
“荣禧堂”的三个大字,彰显着皇恩的浩荡;门前的大石狮子,彰显着贾府的地位。
八面玲珑的王熙凤,贾府至尊贾母,多情公子宝玉……一一出现在你的面前。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上演的将是勤劳能干、善良坚忍却最终早逝的苦命的祥林嫂。
请欣赏鲁迅的《祝福》。
“歌声中的虎耳草,唱一夜传情曲,摘一把虎耳草,你,却在梦里流了泪。
”在那个民风淳朴的、偏远的宁静的桃花源似的边城里,情窦初开的翠翠与傩送、天保上演了一段纯美而悲伤的爱情故事。
风景之美、风俗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一一向你扑来,让美与爱将你包围,赏读吧,《边城》!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煤屑.( ) ②幽僻.( ) ③蓊郁..( ) ④踱.步( ) ⑤弥.望( ) ⑥袅娜..( ) ⑦羞涩.( ) ⑧峭楞.楞( ) ⑨梵.婀玲( ) ⑩鹢.首( ) ⑪敛裾.( ) (2)多音字①颤⎩⎪⎨⎪⎧ 颤.动( )颤.栗( ) ②处⎩⎪⎨⎪⎧ 独处.( )妙处.( ) ③曲⎩⎪⎨⎪⎧ 曲.径( )曲.调( ) ④挨⎩⎪⎨⎪⎧ 挨.着( )挨.打( ) ⑤荷⎩⎪⎨⎪⎧ 荷.塘( )负荷.( ) ⑥脉⎩⎪⎨⎪⎧ 脉.搏( )脉.脉( ) ⑦纤⎩⎪⎨⎪⎧ 纤.腰( )纤.手( ) ⑧参⎩⎪⎨⎪⎧参.差( )参.商 ( ) ⑨差⎩⎪⎨⎪⎧ 出差.( )差.错( ) ⑩旋⎩⎪⎨⎪⎧ 旋.律( )旋.风( ) ⑪媛⎩⎪⎨⎪⎧ 媛.女( )婵媛.( )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缀( )辍( )掇( )(2)⎩⎪⎨⎪⎧ 僻( )癖( )劈( ) (3)⎩⎪⎨⎪⎧ 惦( )掂( )踮( ) (4)⎩⎪⎨⎪⎧ 倩( )靓( )靖( )(5)⎩⎪⎨⎪⎧ 梢( )艄( )鞘( ) (6)⎩⎪⎨⎪⎧ 宛( )婉( )惋( )二、词语积累 理解运用(1)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没精打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3、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
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哪两段写的"荷塘”和”月色”?(4——5段)下面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一)分析第4段:(月下荷塘)1、自由朗读第4段,用“-”画出它所描写了的景物,并思考作者写的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先总写荷塘,再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定点观察,远→近,上→下,静→动。
2.为了表现景物特征,作者主要采用什么修辞?(比喻、拟人等修辞)“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学案一.课前预习1. 知人论世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时代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
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字音字形(略)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独处.()参差..玲()()..()()梵婀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娜拉()颤栗()悄然()血脉()xiè()气 niǎo( )娜点zhuì( )一xiè()千里 xiāo( )雄 chuò( )学二、整体感知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写出每部分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1-3):第二部分(4-6):第三部分(7-10):2. 以作者游踪为明线,情感变化为暗线,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明线:暗线:三、合作探究1. 本文的文眼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文眼:作用:2. 朗读品评第三自然段:“踱”若换成“走”字可否?3. 朗读品评第四自然段(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有什么好处?(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
用了“”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
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4. 朗读品评第五自然段(1)本段是如何描写月色的?5. 朗读品评第六自然段:(1)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2)“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情又有了什么变化?6.朗读品评第七自然段(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2)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戏”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为什么?7.朗读品评第八自然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四、课后要求熟读成诵,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荷塘月色》学案((答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及韵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重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难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一.课前预习1. 知人论世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时代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
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字音字形(略)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独处.()参差..玲()()..()()梵婀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娜拉()颤栗()悄然()血脉()xiè()气 niǎo( )娜点zhuì( )一xiè()千里 xiāo( )雄 chuò( )学二、整体感知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写出每部分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情)点明主旨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景)主体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情)尾声2. 以作者游踪为明线,情感变化为暗线,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明线:家里——煤屑路——荷塘月色——家里(游踪)暗线: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不宁静(情感变化)三、合作探究1. 本文的文眼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理解。
作用:这句是本文的文眼,直接抒怀,“颇”字含有“非常”“很”之意,表明“不宁静”的程度。
以“颇不不宁静”的心境开篇,交代了独游荷塘的原因,奠定了全文抒情的感情基调。
同时暗示了下文出去的目的是寻求解脱2. 朗读品评第三自然段:“踱”指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悠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若隐若现。
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
3. 朗读品评第四自然段(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有什么好处?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
层次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的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
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
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
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
用了“泻浮洗笼”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
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4. 朗读品评第五自然段(1)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第五自然段中也有一处使用了此种修辞,找出并鉴赏: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者的名曲。
该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作者通过看到的光与影的美丽联系到了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将不均匀的月色的美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使其活灵活现。
(2)本段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本段一次写了月光、青雾、叶花、轻云、灌木、杨柳,作者写月色时用了泻、浮、洗等动词。
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
“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
写出了月色下荷叶荷花的玲珑剔透、云的轻薄素雅恬静及美妙绝伦的杨柳的倩影。
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5. 朗读品评第六自然段:(1)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言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2)“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情又有了什么变化?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
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6.朗读品评第七自然段(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2)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戏”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为什么?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