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郭大力
- 格式:pptx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13
,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林纾翻译理论: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贡献:“善译”说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郭大力红色故事篇一:《郭大力:翻译路上的红色传奇》我呀,今天要给你们讲讲郭大力的故事。
郭大力这人,可真是了不起呢!郭大力出生在一个普通但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里。
他从小就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就像小松鼠对松果一样着迷。
那时候,周围的小伙伴都在外面玩耍,他却总是捧着一本书,在角落里看得津津有味。
我听村里的老人说过,郭大力读书的时候特别认真。
有一次,村里办了一个小型的知识竞赛,大家都可以参加。
郭大力那时候还小呢,但是他毫不犹豫地就报名了。
竞赛那天,现场可热闹了,乡亲们都围过来瞧。
主持人问了一个关于历史的问题:“谁能说出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条约叫什么?”好多大人都在挠头思考,这时候小郭大力高高地举起手,大声地说:“《南京条约》!”他那脆生生的声音在人群里格外响亮。
主持人又接着问了好几个问题,郭大力都回答得又快又准。
周围的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他爸妈在旁边也笑得合不拢嘴。
随着年龄的增长,郭大力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
这就像他人生中的一道光,一下子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他觉得这些思想能够改变中国,能够让像他家乡这样的地方变得更好。
于是,他决定要把马克思的著作翻译成中文,让更多的中国人能读懂。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啊。
翻译的过程中,郭大力遇到了数不清的困难。
有时候为了一个词的准确翻译,他能琢磨好几天。
我就想象他在那个小小的房间里,桌上堆满了书籍和手稿,灯光昏黄。
他皱着眉头,一会儿翻翻这本字典,一会儿看看那本原著,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这个词到底怎么翻译才最准确呢?”他的朋友有时会来看他,有个朋友就说:“大力啊,你这也太辛苦了,休息休息吧。
”郭大力抬起头,眼睛里满是坚定:“不行啊,这可是大事儿。
如果我不把这些准确地翻译出来,怎么能让大家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呢?”他就这样坚持不懈地翻译着。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翻译成果终于问世了。
这些翻译著作就像星星之火,在中国大地上迅速传播开来。
很多年轻人读了他翻译的书后,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纷纷投身到革命事业当中。
《资本论》的中译本(上海市地方志网站)1930年3月,上海昆仑书店出版马克思的主要经典著作《资本论》的第1卷,第1分册(即第1卷的第1篇),由陈启修(陈豹隐)根据德文版参照日文版翻译。
1932年8月、1933年1月,在北平东亚书店出版《资本论》的第2、3、4分册,包括第1卷的全部,由潘冬舟翻译。
1932年9月,北平国际学社出版《资本论》的上册,由王慎明(思华)、侯外庐译。
1934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资本论》第1卷第1分册(即第1卷第1、2篇),吴半农译,千家驹校。
1936年6月,北平世界名著译社出版《资本论》第1卷中册(即第3篇第8章至第4篇第13章)。
世界名著译社出版《资本论》第1卷下册(即第5篇第14章至第7篇第25章),右铭、玉枢译。
七年间,经过平沪两地的进步学者和出版者的努力,但仍然只翻译出版了《资本论》的第1卷或第1卷的一部分。
郭大力计划和王亚南合作翻译三大卷的《资本论》,可是没有一家书店敢于承担。
他找到艾思奇,艾思奇和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的黄洛峰、郑易里商量,尽管该社财力有限,仍决定接受出版,于是和郭大力签订了约稿合同,每月分别支付两位译者预支版税80元。
第1卷译好后,抗战爆发,读书生活出版社大部职工迁去汉口、重庆,郑易里、郑效洵少数人留在上海。
郭大力只好回到江西赣州老家继续从事翻译。
译就一部分便寄往汉口黄洛峰,黄洛峰再寄给上海的郑易里。
第1卷还请了章汉夫校阅认可,再由郑易里核校、编辑、整理。
读书生活社从汉口迁重庆后,郭大力便将译稿直接寄给上海的郑易里。
不到两年,3卷全部译完。
读书生活出版社黄洛峰学习胡愈之在“孤岛”的上海创造三个月出版《鲁迅全集》20大卷的奇迹的经验,决定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条件在上海出版《资本论》,专门派了万国钧、刘 从武汉来上海,安排《资本论》的出版事宜,第1版出版3000套。
请郭大力从赣州来上海,与郑易里共同主持《资本论》的编辑出版工作。
由郑易里、郭大力看校样。
炮火中的红色翻译家郭大力
李冬明;李芳
【期刊名称】《党史文苑》
【年(卷),期】2024()2
【摘要】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在1928年至1938年的10年时间里,在郭大力、王亚南两位杰出的经济学家、翻译家的共同努力下,《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于1938年问世,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读书生活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系统传播的重要里程碑,给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李冬明;李芳
【作者单位】江西日报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9
【相关文献】
1.风格化的红色幽默——从小说《浪漫的黑炮》到电影《黑炮事件》导演艺术分析
2.郭大力的红色翻译出版事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3.红色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郭大力故居为例
4.红色翻译家恽代英——兼析恽代英《阶级争斗》译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翻译事业的特点和翻译成果初探作者:刘科朱桂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刘科,朱桂兰(贵阳学院外语系,贵州贵阳550005)摘要:悠悠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翻译的历史。
在这一岁月的长河中,中华大地上曾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都带着自身显著的特点。
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翻译事业的特点和翻译成果进行探究和梳理,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段特定时期的翻译发展史。
关键词:翻译;新中国;改革开放;翻译史中图分类号:H1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 2012)06-0175-03可以这样说,自从有了人类活动的那一天起,翻译便随之萌生于各式各样的交际场合。
“如果把手势语、图形文字之类的也算作语言,把符号翻译也算作翻译的话,那么,显然翻译的历史也就与语言的历史同时开始”。
对于中国的翻译发展史中的几次高潮,虽然众家说法不一,但可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阶段:1.汉、隋、唐、宋朝的佛经翻译;2.明末清初的科学翻译;3.近代的西学翻译(如细分,可分为鸦片战争以后五四运动以前的西学翻译和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与文学翻译);4.新中国成立后以介绍苏联、欧美文化为主的翻译。
在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翻译总是伴随着人类的成长与兴衰,翻译家们把自己的信念与精神都隽刻在了那些不朽的经典译作之中。
他们或许是怀着不同的梦想、不同的目的在完成一种精神的追求,但是在某些时期,我们又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目的与追求会不谋而合,这给我们进行翻译史料的整理带来了便利。
时代距离我们越近,我们能够寻找、掌握的翻译历史资料便更加丰富和客观,因此笔者把重心放在了上述的最后一个阶段,即新中国至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期。
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由于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翻译活动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丰硕的翻译成果也呈现出自身特有的特点。
一、体现视会主义无产阶级利益的“红色”作品译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把目光投向了人民大众最需要了解的“大众文化”,即无产阶级文化。
资本论最完美的译本摘要: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历程2.不同版本的《资本论》译本概述3.郭大力、王亚南译本的地位与特点4.人民出版社版本的特点与优势5.推荐阅读版本正文:《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自问世以来,便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这部著作的传播历程可谓是曲折而富有成果的。
从最早的中译本出现到现在,已经有多个版本问世。
本文将对不同版本的《资本论》译本进行概述,以帮助读者了解各个版本的地位与特点。
1930 年3 月,上海昆仑书店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由陈启修翻译。
这是《资本论》最早的中译本。
随后,1936 年6 月,侯外庐、王思华翻译的《资本论》第一卷全文以世界名著译社名义出版。
1938 年8、9 月,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第一、二、三卷全文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
这些早期译本为《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1953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郭大力、王亚南修订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这个版本成为了国内最权威、最流行的版本。
这个版本的地位与特点在于,它是根据马克思的原著进行翻译的,同时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某些概念和表述进行了调整。
此外,人民出版社版本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指导和审订,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
那么,对于读者来说,哪个版本更适合阅读呢?一般来说,如果只是兴趣阅读,可以选择人民出版社的版本,该版本在2004 年出版了3 卷本,或者在2009 年出版的马恩文集十卷本中的3 卷。
如果涉及到学术研究,建议选择后者,因为后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更多的文献,对某些概念和表述进行了详细注释,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
总之,《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可谓是曲折而辉煌的。
从最早的陈启修译本,到郭大力、王亚南的修订本,再到人民出版社的版本,每一个版本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302 0 2 1 . 7 /Jul.1938年,《资本论》三卷中文全译本由上海生活读书出版社分三次公开发行出版。
在战火纷飞中诞生中文全译本实属不易,此时距离1904年马一浮从美国带回《资本论》德文版已有34年,距离1930年陈启修翻译《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已有8年;而距离1974年中央编译局译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即《资本论》第三卷)最终出版尚有36年。
《资本论》被世人誉为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巅峰之作,这部皇皇180万字政治经济学名著中折射的思想光芒和包含的学术真理引起了近代无数中国有识之士的瞩目,但其专业的深度和磅礴的体量令众多翻译者望而却步,纵有一试者也因时势不济而搁浅。
郭大力联合王亚南在1928年至1938年间以十年之力翻译出《资本论》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个中历史值得追念。
郭大力与王亚南的“大佛寺计划”郭大力是《资本论》中文译者中最重要的人物,还有另一位合作译者,即后来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曾任厦门大学校长的王亚南。
1938年8月,郭大力就曾在《资本论》“译者跋”中对两人分工有过如下说明:“就第一卷说,序跋以及由第一篇至第四篇是我译的;第五篇至第一卷终,是亚南译的。
就第二卷说,序和第一篇,是亚南译的。
第二篇第三篇是我译的。
但到第三卷,因为亚南担任更重要工作的缘故,他只能译极小的部分了(第六篇第三十七章至四十章)。
其余的部分就都归到我肩上来了。
我为使译名统一,笔调近于一致起见,曾对全稿负起责任。
”在十年的翻译工作中,郭大力承担了主要的翻译任务、三卷本的统稿、绝大部分译稿的核校和郭大力、王亚南与《资本论》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诞生李月华百年潮31润色工作。
二人这次跨越了十年的合作了却了当时众多知识分子完整翻译《资本论》的夙愿,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们的合作翻译始于“大佛寺计划”。
1928年初,投身大革命的江西南康籍青年知识分子郭大力在革命失败后,来到了杭州大佛寺,决心要完整翻译《资本论》,以使中国获得先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
情系客家心连古今——访赣州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韩振飞10历史冯琦赣南,作为全国三大客家人聚居地,是一个有着浓厚客家风情的地域,他不断吸引着其他城市的人前来研究,挖掘这块历史名城的价值。
我闷今天的主角——赣州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韩振飞——就是其中之一。
1949年,原居河北的韩老一家南迁至赣州落户,19 年,韩馆长便出生在这个洋溢着客家风情的城市,由于韩老家中还保留着北方人的生活习俗。
这种地域文化的差异让韩老对客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此孜孜不倦的研究了三十多年1976大学毕业的韩馆长开始从事考古学与文物鉴定方面的工作,那时的赣南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客家人”一说,但客家保存完整的宗族结构依旧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
出于对地域文化强烈反差的好奇,韩馆长开始潜心研究赣南的客家文化。
韩馆长说:“赣南的客家文化在1985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
85年以前,这里并没有明确的客家观念,但85年以后,一个‘没有客家人,就没有革命’的说法逐渐引起了学者的注意。
而随着学者的炒作,2003年的世界客家恳亲大会召开,从此“客家”一说便深入人心。
韩馆长介绍,客家文化分为三个板块,首先是客家人自主形成的文化,其次是覆盖全境的现代文化,也称“宋城文化”。
最后就是近现代所讲的“红色文化”。
作为赣南特色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客家人完整保存了唐代以前以“血缘”为主导的家族制结构,这点与西方的“地缘”制有很大区别。
在宗族结构逐渐解体的今天,由于生产资料的分配问题而依旧存在的客家以血缘为主导的社会形态,恰恰形成了客家人的特色文化。
所以说,客家文化的形成,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
当谈及“没有客家人就没有革命”这一说法时,韩馆长解释道:“客家人居住在闽粤赣山区,但是在明朝以来,客家人一直向海外移民,客家人更早的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首先从生活的文化群体来讲,他有革命性的文化传统,再加上地缘条件的影响,所以起来革命。
从近现代历史来看,洪秀全起义,他是典型的客家人,他就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