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3.75 KB
- 文档页数:2
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观察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至2010年应用戴镜及综合弱视训练的方法治疗125例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笔者所在医院斜视小儿眼科2007年至2010年门诊患者,随访时间3年,男61例,女64例;平均年龄4岁,弱视125例。
1.2 方法:所有病例均检查远近视力、外眼及眼底、眼位、眼球运动。
1%阿托品眼膏点眼每天3次,连续点3天,然后进行检影验光。
按检影验光度数全矫或减1d配戴眼镜,视力相差两行以上者按年龄进行遮盖。
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分别选择红闪、cam及精细作业进行综合弱视治疗,每月复查眼位、远近矫正视力,6个月或半年重复散瞳检影检查一次,根据检影及矫正的具体情况来调节患者佩戴眼镜的具体度数。
1.3 标准:所有患者均根据全国儿童弱视防治组的标准进行诊断及评定,治愈为矫正视力0.9以上,经过3年随访视力仍保持正常。
无效为视力退步不变或提高一行;进步为视力提高两行以上。
2.结果所有患者共125例,其中男61例,女64例,中位年龄为4岁。
全矫配镜第二次复诊检查眼位94例正位(75.2%),6例在3-4年眼位逐渐正位,占4.8%。
除2例视力达1.0过早摘镜放弃治疗眼位回退外,其余眼位均为正位,眼位正位率为98.4%。
125例中弱视125例,基本治愈101例,进步20例,4例无效,基本治愈率80.8%,(见表1)。
3.讨论调节性内斜视是由未矫正的远视性屈光不正与分开性融合功能不足所致。
未矫正的远视使视网膜上的物像模糊,调节作用尽力使物像清晰,过度的调节必然产生过度的集合,如果分开性融合功能不足,不能对抗过度的集合,则产生内斜视。
①调节性内斜视是共同性内斜视的类型之一。
全矫配镜,综合治疗弱视,眼位都能恢复正位,85%弱视可治愈。
调节性内斜视治疗的关键是要坚持戴镜及弱视治疗。
调节性内斜视患儿在同视机及其客观检测指标的指导下进行配镜的方法可能优于粗略的全矫配镜法。
调节性斜视最新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用眼负担逐渐加重,视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调节性斜视作为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眼科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及社交能力产生严重影响。
近年来,尽管对调节性斜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在病因、诊断及治疗方面仍存在诸多争议和难题。
本报告以“调节性斜视最新研究报告”为题,旨在探讨调节性斜视的病因、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预防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调节性斜视的病因及发病机制;2)调节性斜视的早期诊断方法;3)调节性斜视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分析临床病例,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1)调节性斜视的病因与遗传、环境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2)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3)综合治疗方法在调节性斜视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范围限定在儿童和青少年调节性斜视患者,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病因及病情程度进行分析。
报告将从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报告旨在为调节性斜视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但由于研究限制,尚不能涵盖所有相关问题,敬请谅解。
二、文献综述调节性斜视研究历经多年发展,前人在病因、诊断及治疗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病因研究方面,多数学者认为调节性斜视与遗传、环境因素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诊断方法上,早期筛查和综合评估逐渐成为共识。
治疗方面,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光学治疗及手术治疗等,但治疗效果及预后仍存在争议。
在理论框架方面,调节性斜视的病因学研究主要围绕遗传、环境和神经生理等方面展开。
研究发现,调节性斜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且家族聚集现象明显。
此外,环境因素如视觉负荷、生活习惯等在疾病发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主要研究发现方面,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调节性斜视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关于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的选取,尚存在一定争议。
部分研究表明,屈光矫正、视觉训练等非手术治疗对轻度斜视患者具有一定疗效,但治疗效果与患者年龄、病情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眼科斜视病例讨论PPT有个一岁半左右的小孩,来我们医院看病,他们家长发现孩子在10个月的时候眼睛有点斜视,特别是左眼,眼睛内斜了。
有时候比较明显,有时候不是很明显,这叫间歇性。
然后就慢慢越来越斜,慢慢稳定了。
我们说内斜的孩子开始间歇的时间要比外斜的孩子表现得快,然后很快就转换,从间歇转化为稳定,所以它对视力发育的影响是很大的。
那么对于一岁半的孩子,年龄比较小,我们先看看眼位,再看看眼球运动,有时候看着不转就是受限制。
我们第一步要考虑的是屈光因素跟眼位的关系,所以就用阿托品散瞳。
昨天李丽华老师说要充分的散瞳,而且要用阿托品点9次。
我们一般是,一岁半的孩子,如果每天点3次的话,孩子可能会反应有点重,所以我们是早晚各点一次,连续点5天,共10次。
结果这小孩,2014年12月,阿托品散瞳得到的结果,一只眼睛度数高,一只眼睛度数相对低,中高度的远视伴有散光。
我们直接在眼底镜下一看,在+5.00D的时候看到眼底视盘很清晰,结构基本是正常的,所以我们断定她,内斜与屈光不正有密切关系。
应该怎样做?戴足镜。
第一次来看,找到远视,屈光不正,还有参差的感觉,右眼比较严重,但是家长说是左眼斜的比较多。
戴上足镜以后,一般要观察3个月左右。
这小孩2014年12月来看的,2015年3月来复查,戴了3个月的眼镜,家长说好多了,戴上眼镜就不斜了,不戴眼镜就斜。
我们就给她做了条栅。
条栅视力一查,双眼很差,左眼一看,选择性观看,我们说要戴上眼镜观察眼位,我们的诊断考虑是屈光调节性内斜视。
看着小孩,右眼注视,左眼内斜视,戴上眼镜明显的改善,家长也很满意。
我们告诉家长,孩子处于远视状态,戴足镜就解决了,但是还要观察。
也可能视力问题不是特别大,我们当时的考虑就是让她观察。
2015年的6月,又过了3个月,家长告诉我们,最近一个月发现这孩子戴着眼镜又有点斜了。
我们就考虑,原来是屈光调节性的,会不会又发生了改变?而且也是间歇的,一阵一阵的。
那么,看书看近的时候,眼睛往里跑,还是看远的时候,眼睛往里跑?那么,家长说了,都往里跑,经常的,一阵一阵的,没有什么规律性,有时候斜有时候不斜。
内斜视诊疗指南一、先天性内斜视【概述】先天性内斜视为生后6个月内发病,一般不合并明显屈光异常,如双眼交替出现斜视则无弱视。
单眼性斜视可合并弱视。
由于双眼视野交叉。
可以有假性外展限制。
先天性内斜视可以合并下斜肌亢进、DVD、眼球震颤等。
【临床表现】1.生后6个月内发病。
2.无明显屈光异常。
3.单眼性斜视可合并弱视。
4.斜视度数较大。
5.假性外展限制,娃娃头实验可以排除。
6.可以合并下斜肌亢进、DVD、眼球震颤等。
【诊断要点】1.依据病史。
2.对婴幼儿视力的检查重在定性,确定是否有一单眼弱视及注视能力。
3.睫状肌麻痹下验光。
4.眼底检查排除先天性异常。
5.眼球运动检查确定是否合并下斜肌亢进、DVD、眼球震颤等。
【治疗方案及原则】1.排除单眼弱视,如有单眼弱视,需先行治疗至双眼视力平衡。
2.先天性内斜视需手术治疗。
3.合并下斜肌亢进和DVD者,手术设计时应给予相应的考虑。
4.手木后应保留10°微小内斜,以利建立周边融合和粗立体视。
二、共同性内斜视(一)调节性内斜视【概述】调节性内斜视分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和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
屈光性调节因素出现在2岁半左右,个别也可以出现在1岁内。
有些患者可由混合因素所引起。
混合型调节性内斜视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与高AC/A型内斜视合并存在的病例。
【临床表现】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1)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2)去调节可以矫正眼位。
去调节方法包括药物或光学两种方法,即睫状肌麻痹剂散瞳或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可以矫正眼位。
(3)合并或不合并弱视。
(4)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2.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2)去调节可以部分矫正眼位,即散瞳或戴镜后内斜度数减少,但不能完全矫正。
(3)合并或不合并弱视。
(4)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3.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1)看近时比看远时斜视度≥15°,看远时可以为正位。
(2)可以合并远视性屈光不正。
关键词:斜视调节性内斜视属于共同性斜视的内斜视之一,调节性内斜视又称屈光性内斜视,原因是由于远视性屈光不正的过度调节激起辐辏过强所形成的内斜视。
多见于远视眼的幼儿,完全调节性者多在2~3岁时发生,80%伴有中度远视(+3.00~+7.00D),因为中度远视经加强调节即能看清,而高度远视由于程度太深,即使加强调节,也很难达到看清的目的,故多不发生内斜。
但远视并不是引起调节性内斜视的唯一因素,因为远视患者中92%没有内斜而4%的内斜又为近视患者。
因幼儿时的融合机制发育尚未完善和巩固,有视物过近的习惯或有散光、眼屈光间质混浊或照明不足,双眼视力不等(屈光参差)都能发生内斜,AC/A比率正常。
完全调节性内斜视如能及时和坚持戴镜,采取综合性训练,不仅内斜可获得控制,而且弱视也可治疗,发病早期矫正屈光重视训练者可以治愈[1~2]。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同性内斜视患儿有屈光异常者记录较完整的有22例44眼。
年龄为2~16岁。
1.2检查与治疗方法(1)先教视力,争取合作,反复查3遍取平均数。
(2)遮盖试验,检查辐辏功能及眼球运动。
(3)查眼底,观察固视类型——中心固视、偏心固视和稳定性。
(4)测量远近斜视度,计算AC/A。
(5)电脑验光:初步了解患者的屈光状态,小瞳检影与验光,戴镜试验,并做好记录。
(6)1%阿托品眼膏散瞳3天,再检影确定屈光度后戴小孔镜查视力。
(7)2~3周后确定镜片:视力较差眼充分矫正,达最好视力,视力较好眼给过矫+1.0~+1.5D 根据眼位改善情况,定期用阿托品眼膏散瞳、充分使差眼放松调节及辐辏,如戴镜不能配合者,给予健眼阿托品眼膏散瞳每月2~3次。
(8)根据弱视情况:①视力较好的(4.8~4.9者)应坚持戴镜、适当遮盖,精细目力作业[3]。
②视力差的(4.7以下者)采用综合性训练,对旁中心注视、重度弱视患儿给予后像+红光闪烁训练。
(9)定期复查:根据视力决定调整镜片度数及药物的应用(健眼散瞳)。
(10)对不能坚持戴镜,眼位纠正不良者最后给予手术治疗——调正眼位,并继续治疗。
2结果随访复查0.5~8年之久。
治疗前后视力变化,见表1。
表1调节性内斜视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治疗前视力多分布在0.2~0.6之间,治疗后多在0.4~1.0之间,平均提高2~3行,经统计学分析t=4.26,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随着戴镜矫正、散瞳药的应用及年龄的增长两眼视的发育6~8岁趋于完善,屈光度逐渐降低,见表2。
表2调节性内斜视治疗前后屈光度变化治疗后屈光度平均降低0.47D,统计学分析t=1.47,P>0.05,差异无显著性,但有的学生远注视时可以脱掉眼镜仍能保持两眼正位。
远注视0°平时不用戴镜,检查遮盖微动,近注视有时戴镜维持两眼正位,视力良好。
调节性内斜视治疗前后斜视度纠正极为明显,见表3。
表3调节性内斜视治疗前后斜视度变化治疗前后远注视平均差18.63°,t=10.43,P<0.001,差异有极显著性。
近注视平均差21.36°,t=10.07,P<0.001,疗效极为明显,戴镜前+30°,戴镜后远、近注视均为正位。
3讨论 [!--empirenews.page--] 良好的视力是正常视网膜对应和两眼共同固视的基础,不同视也可引起斜视或弱视,所以屈光异常、斜视和弱视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远视是内斜视的常见原因,根据近反射原理,调节与辐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度的调节必产生过度的辐辏。
矫正屈光异常的目的是:(1)提高视力,强化固视反射和融像能力,建立并巩固双眼单视。
(2)纠正眼位异常,矫正远视,消除调节性内斜视,须知彻底麻痹睫状肌,选择完全矫正的镜片,才能调整眼位平衡。
不能遵循单纯远视眼的最好矫正视力,最高度数镜片的原则,待效果巩固后再减低矫正镜片的度数,随访其自觉症状的改善和客观的检查,才能获得科学的规律性[4],矫正斜视和弱视更是主要的目的。
(3)防止和治疗弱视,在视觉发育的早期,弱视如未能得到合理的治疗,患儿今后的学习、生活、参军、就业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治疗弱视是一个漫长又艰苦的过程,医患之间都要有耐心和信心,应在学龄前得到治愈,这是医生与家长的共同期盼。
(4)关于眼镜的选择:①合适的镜架,应坚固而轻。
②选优质的镜片尽量选用树脂片,其优点是安全不易破碎,可防止眼外伤,重量轻,镀膜防辐射、防紫外线,性能好。
部分病例疗效差的原因:(1)有些人受习惯的影响,而未坚持戴镜及弱视的各种治疗。
(2)未能做到按时复查,错过了治疗时机。
(3)可能有部分性调节内斜视成分。
4小结(1)调节性内斜视22例44眼,经治疗视力平均提高2~3行;经戴镜、训练及手术眼位基本纠正;屈光度下降但不显著。
(2)镜片原则:不能遵循一般远视眼的镜片矫正原则,屈光、斜视、弱视三者应兼顾。
(3)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好,定期复查很重要。
(4)屈光异常与斜视、弱视的关系密切。
(5)疗效差的因素应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