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乙型脑炎
- 格式:ppt
- 大小:298.50 KB
- 文档页数:25
猪的疾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流行性乙型脑炎(Swine epidemic encephalitis B)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猪感染后表现为高热、流产、产死胎及公猪睾丸炎。
本病由蚊虫传播,常于夏末初秋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
从1871年首次在日本发现至1934年在日本分离出乙脑病毒,已有过十几次大流行。
现在东南亚地区的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及我国都有发生,其他国家称为日本脑炎,为了与日本冬春季流行的一种嗜眠性脑炎(称流行性甲型脑炎)相区别,故将本病称为乙型脑炎。
本病分布很广,主要在亚洲各国发生,我国较多地区都有发生,人畜共患,危害甚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需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也是我国重点防制的传染病之一。
二、病原: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是一种小的病毒。
病毒粒子直径约30~40nm,呈球形,20面体对称,为单股RNA。
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24~1.25g/cm3。
有囊膜,外层为含糖蛋白的纤突。
外层纤突是具有血凝活性,能凝集鹅、鸭、鸽、绵羊和雏鸡的红细胞。
但不同毒株的血凝滴度有明显的差异。
本病毒能在多种细胞上培养繁殖。
可在鸡胚卵黄囊内繁殖,在鸡胚成纤维细胞、猪肾细胞、仓鼠肾细胞、牛胚肾细胞以及BHK21、PK15、Hela、Vero等传代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和形成蚀斑。
马、牛、羊、猪、鸡都有相当高的隐性感染率,病毒在感染动物血液内存留的时间很短,主要存在于脑、脑脊髓液和死产胎儿的脑组织,以及血液、脾、肿胀的睾丸,以肿胀睾丸的含毒量最高。
流行地区的吸血昆虫,特别是伊蚊属和库蚊属昆虫体内常能分离到病毒。
试验动物中,各种年龄的小鼠都有高度的易感性,是常用来分离和繁殖病毒的实验动物,其中以1~3日龄的乳鼠最易感。
小鼠脑内接种最好,接种后2~4天发病,并于1~2天死亡。
猪乙型脑炎症状表现及流行特点猪乙型脑炎多发于日本、东南亚、俄罗斯、朝鲜、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我国的台湾和香港也有报道。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乙型脑炎症状表现及流行特点。
一、猪乙型脑炎的临床症状(1)人工感染的潜伏期3-4天。
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41℃,呈稽留热。
病猪精神委顿,喜卧,饮欲增加,结膜潮红,食欲减少或废绝,粪干呈球形,表面常覆有灰白色黏液,尿呈深黄色。
少部分猪后肢轻度麻痹,有的后肢关节肿胀疼痛而跛行,有的病猪可能有视力障碍。
(2)怀孕母猪感染后,发生流产、早产或延时分娩,胎儿大小不等,且多是死胎或木乃伊胎。
流产后,母猪症状减轻,康复后不影响下次配种。
有的怀孕母猪临近预产期都不见腹部和乳房膨大,不泌乳。
同窝仔猪的大小和病变有显著差别,有的出生后几天内就发生痉挛而死亡,有的却生长发育良好。
(3)公猪感染后除表现一般症状外,常发生睾丸肿胀,且多呈一侧性,程度不一;局部发热,有痛感;约数日后开始消退.多数缩小变硬,失去配种能力。
二、猪乙型脑炎的实验室诊断(1)初步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同场公母猪的临床表现,妊娠母猪分娩后所产仔猪情况,病理剖检等资料进行初步诊断。
确诊有赖于实验室进行的血清学检查或病毒分离。
(2)病毒分离鉴定:病毒分离是对疑似本病流产或早产的胎儿,采死产仔猪的脑组织,并将其制成悬液,接种于鸡胚卵黄囊内或1-5日龄乳鼠脑内,进行病毒分离,通过中和试验等方法确定分离病毒是否为jev。
(3)血凝抑制试验:乙脑的血凝抑制抗体较补体结合抗体出现的早,一般在发病后4-5天开始出现,病后2周左右达到高峰,并可持续1年左右。
因此,测定血凝抑制抗体可以较早的做出诊断。
一般按双份血清法判定,即恢复血清的血凝抑制效价为急性期的4倍以上才具有诊断意义。
血细胞主要采自鹅、鸽和雏鸡。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本试验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补体结合试验,检出的脑脊髓液、胎儿体内的lgm抗体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猪乙脑日本乙型脑炎(JE)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动物和人共患的蚊媒病毒性疾病。
大多数家畜家禽均易感,猪被认为是JE病毒最重要的自然增殖动物。
本病是猪离要繁殖障碍性疾病之一,导致怀孕母猪死胎和其他繁殖障碍,公猪感染后发生急性睾丸炎。
本病最早发现于日本,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
猪乙脑死胎大小不一猪乙脑死胎大小不一【病原】乙型脑炎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
病毒呈球形,直径约40纳米,有囊膜,是具有20面体核衣壳的单股RNA病毒。
病毒有血凝活性,能凝集鸡、鸽、鸭及绵羊红细胞。
乙型脑炎病毒抗原性比较稳定。
乙脑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不大,56℃加热30分钟或100℃2分钟均可使其灭活。
其存活时间与稀释剂的种类和稀释程度有很大关系,如以脱脂乳、10%灭活兔血清和0.5%乳白蛋白水解物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病毒的稀释度越高,病毒死亡越快。
常用消毒药如碘酊、来苏水、甲醛等都有迅速灭活作用。
病毒对酸和胰酶敏感。
【流行病学】乙型脑炎流行环节和传播途径有其特征性,除人、马和猪外,多数感染动物无临床症状。
本病流行的季节与蚊虫的繁殖和活动有很大的关系,蚊虫是本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在我国,约有90%的病例发生在7、8、9三个月内,而在12月至次年4月几乎无病例发生。
华中地区流行高峰期在7~8月。
乙脑发病形式具有高度散发的特点,但局部地区的大流行也时有发生。
【临床症状】病猪体温突然升高达40~41℃,呈稽留热,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结膜潮红,粪便干燥,如球状,附有粘液,尿深黄色,有的病例后肢呈轻度麻痹,关节肿大,视力减弱,乱冲乱撞,最后后肢倒地而死。
母猪、妊娠新母猪感染乙脑病毒后无明显临床症状,只有母猪流产或分娩时才发现产生死胎、畸形胎或木乃伊胎等症状。
同一胎的仔猪,在大小及病变上都有很大差别,胎儿呈各种木乃伊的过程,有的胎儿正常发育和产出弱仔,产后不久即死亡。
此外,分娩时间多数超过预产期数日,也有按期分娩的。
猪乙型脑炎在养猪场很常见,且有一定的传染性。
猪场患猪脑炎的猪要及时隔离,做好安全防治。
那么猪乙型脑炎有什么症状呢?下面畜牧堂就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猪乙型脑炎症状:猪乙型脑炎是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猪经常突然发病,体温上升到40-41℃,呈稽留热。
病猪精神委顿,喜卧,饮欲增强,结膜潮红,食欲减退或废绝,粪便干呈球形,表面常覆盖灰白粘液,尿呈深黄色。
少数猪后肢轻度麻痹,部分猪后肢关节肿胀,跛行,部分猪病猪还会出现视力障碍。
孕猪感染后,主要表现为突发流产、早产或延迟分娩,胎儿大小不一,且多为死胎或木乃伊胎。
在流产前只有轻度减食或发热,流产后,母猪症状减轻,体温、食欲恢复正常,康复后不影响下次配种。
有些怀孕母猪在接近预产期时没有腹部和乳房膨胀,也没有泌乳。
同窝仔猪的大小和病变有明显的差异,有出生后几天内痉挛死亡,有的则生长良好。
公猪感染后除一般症状外,经常出现睾丸肿胀,且多为一侧性,程度不同;局部发热发红,有热痛感;大约几天后肿胀开始消退.大多数缩小变硬,性欲减退,失去产生精子的功能,失去繁殖力而被淘汰。
猪乙型脑炎剖检症状主要发生在脑、脊髓、睾丸和子宫。
脑和脑膜充血,脑室积液。
脊膜充血,脊髓液多,睾丸有不同程度的肿大,睾丸实质全部或部分充血,有许多小颗粒突起,表现为楔状或斑点状出血或坏死灶。
子宫内膜显着充血并有少数出血点。
流产病例常见粘膜下组织水肿,胎盘呈炎性浸润。
乙型脑炎会对猪场猪群的存活率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平时做好预防极为重要。
同时发下猪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找兽医确诊用药治疗,畜牧堂App可免费视频在线问诊,无须等待。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它主要在三到八月份流行,因此又被称为夏季脑炎。
以下将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 流行地区: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感染猪和人类。
在中国,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是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流行地区。
2. 流行季节: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在夏季流行,尤其是六月到九月之间。
这是由于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夏季蚊虫活动频繁。
3. 传播途径: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感染猪的蚊子是主要媒介,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非常罕见。
1. 潜伏期: 患者感染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后,通常需要7到14天的潜伏期才出现症状。
2. 症状: 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只表现为发热、头痛、嗜睡等非特异性症状,重者则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颈强直、神经系统损害等。
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昏迷、抽搐甚至死亡。
3. 并发症:约有10%的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水肿等。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接种:目前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有相应的疫苗可供接种。
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2. 蚊虫防护:夏季流行的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通过蚊虫传播,因此采取蚊虫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包括使用蚊虫驱避剂、穿着长袖衣物等。
3. 环境卫生措施: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减少蚊虫滋生的机会,可以有效降低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风险。
4. 教育宣传:加强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特别是在流行季节,可以加强对人们的健康教育,教授防蚊知识和自我保护技巧。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常见的夏季传染病,通过蚊虫传播给人类。
为了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需要加强疫苗接种、蚊虫防护、环境卫生措施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全面综合地进行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减少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和人群的感染风险。
猪乙型脑炎的认识与治疗猪乙型脑炎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日本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病猪主要表现为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公猪睾丸肿大,少数猪有神经症状。
一、流行病学本病是自然疫源性疫病,许多动物和人均可感染本病毒,但多为隐性感染,特别是牛和羊。
病畜以及隐性感染的人畜在病毒血症阶段都可成为传染源,其中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蚊虫的叮咬经皮肤传播。
蚊子不仅是传染媒介,也是病毒的贮存宿主。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高峰主要在夏季至初秋,80%的病例发生在7~9月份。
本病的发生与年龄有一定关系,与性成熟的时期基本符合,多在出生后6个月或更早一些发生。
本病有一定的地区性,常在低洼地区呈散在性发生或呈地方性流行。
二、症状生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1℃,呈稽留热,持续几天至十几天。
病猪精神萎顿,嗜眠喜卧,食欲减少,口渴,眼结膜充血潮红,粪便干燥呈球形,表面常附有灰黄色或灰白色的粘液,尿呈深黄色,有的病猪后肢呈轻度麻痹,步态蹒跚,关节肿大,有的病猪表现精神兴奋,出现神经症状,横冲乱撞。
妊娠母猪患病时,主要表现为流产或早产,胎儿多是死胎,大小不等或是木乃伊胎,有的胎儿死亡不久,全身水肿,有的仔猪生后几天内发生痉挛而死亡。
流产后母猪症状很快减轻,体温和食欲逐渐恢复正常,到达预产期不见腹部和乳房膨大,也不见分泌乳汁。
患病公猪除一般症状外,发热后常发生一侧睾丸肿胀,也有两侧睾丸同时肿胀的,肿胀程度不一,一般比正常大0.5~1倍左右。
肿胀的睾丸数日后消退,逐渐萎缩变硬。
如一侧睾丸萎缩,病猪仍有配种能力,若不仔细观察,更不易发现。
三、病理变化患病猪脑和脊髓膜充血,脑室和脊髓腔液增多。
公猪睾丸不同程度肿大,睾丸实质充血、出血并出现坏死灶,睾丸鞘膜腔内有大量粘液,副睾边缘和鞘膜脏层出现纤维性增厚,子宫内膜充血、出血,有粘液。
流产或早产胎儿脑水肿,皮下血样浸润,肌肉似水煮样,腹水增多,胸腔积液,浆膜出血。
猪乙脑症状有哪些?
猪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本病早发现于日本,所以又称日本乙型脑炎。
猪乙脑症状有哪些?
猪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本病早发现于日本,所以又称日本乙型脑炎。
猪乙脑症状有哪些?
猪乙脑症状
本病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3-4天,病猪体温明显升高,精神萎钝,沉郁,疲倦似的卧地,食欲减退,口渴思饮,结膜渐红,粪便于燥呈球状。
表面附着有灰白色的黏液,排出的尿多呈深黄色,心跳增加,每分钟约110-120次,有时可见流鼻涕,能听到鼻塞音。
有的病猪呈现后肢轻度麻痹,后肢关节肿大。
发生跛行,妊娠母猪患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生流产,初产母猪多发,第三胎后较少发生。
胎儿多数是死胎或木乃伊胎。
根据胎儿大小来判断,并非死于同一时期。
流产后,母猪的症状很快减轻。
体温恢复正常,食欲渐渐正常,但也有少数母猪症状会加重,流产后发生胎衣不下。
阴道内流出红褐色或灰褐色的黏液,也有患病母猪在预产期前或期后分娩的,除死胎外,有个别正常的,也有的生后很健康。
但隔1-2天后陆续发生全身痉挛,倒地不起,发作后不久死亡。
恢复者甚少。
母猪流产后,不影响下一次配种。
公猪除上述症状外,就是睾丸肿胀,一般比正常大
0.5-1倍左右,患侧阴囊的皱襞完全消失,发亮、发热,经2-3天肿胀消退,渐渐恢复正常,有的缩小变硬(无造精功能)公猪病后,1-2月内,可见大量死精和畸形精子。
以后会慢慢恢复。
猪乙型脑炎如何诊断与治疗猪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
本病以猪最易感染,特别是6个月龄前的幼猪更易发生,其他动物如马、羊、牛、狗,猫、禽类等均能感染,人也可感染.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夏末秋初7--9月份发病最多。
气候渐冷时,发病随之减少或停止.病畜和病人,以及隐性感染的人畜,是本病的传染源。
由于出现病毒血症,血液中含有病毒,可通过蚊虫叮咬,将本病传给健康的人和家畜,蚊虫受病毒感染后,终身带毒,能在蚊体内繁殖、越冬,并经卵传代。
因此,蚊虫既是传播媒介,又是传染源。
1.诊断技术(1)观察临床症状。
猪感染后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41℃,呈稽留热。
口渴喜饮水,结膜潮红,呼吸次数增加,常有咳嗽。
粪便干燥,表面有粘液。
尿呈深黄色.有的猪出现后肢麻痹,行走不稳,关节肿大。
有的猪出现磨牙、空嚼,口流白沫,往前冲或转圈。
怀孕母猪常发生流产、死胎。
一般母猪流产后症状减轻而逐渐恢复,也有的母猪所生仔猪数日内发生腹泻,呼吸促迫,痉挛而死亡。
公猪除上述一般症状外,高热后常发生一侧或两侧睾丸肿大,肿胀程度为正常的0.5-1倍左右。
病猪阴囊发热、发光,有痛感,触压稍硬,数日后睾丸肿胀稍退,有的逐渐萎缩变硬,失去配种能力.(2)剖检病猪。
病变主要发生在脑,脊髓、睾丸和子宫。
脑和脑膜充血,脑室积液,脊髓液增多。
切开睾丸见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灶。
睾丸和阴囊粘连。
母猪发生子富内膜炎,子宫内膜显著充血,出血,在死胎的子宫粘膜下见有明显水肿。
死胎仔猪常见后躯皮下有水肿,肌肉如水煮样。
(3)血清学诊断。
由于猪在发病初期和恢复期产生的抗体效价不同,可在发病初期和发病后2~4周各采血一次,应用红血球凝集抑制试验,测定抗体效价。
如恢复期血清比发病初期血清的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即可判定阳性.2.治疗方法本病无特效疗法,可用抗菌药物防止并发症,同时静脉注射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300-500毫升,维生素C5毫升,或配合静脉注射40%乌洛托品注射液10-20毫升。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1. 引言1.1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定义猪流行性乙型脑炎(JE)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猪只和人类。
该病在猪群中的发病率高,一旦感染猪只,病死率很高。
在人类中,JE也被称为脑炎病毒感染症,严重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
JE的病原体是乙型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
这种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和动物。
污染的水源、疫区猪和感染了JE病毒的患者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源。
在病毒进入人体后,病毒会在血液中繁殖并侵害中枢神经系统。
JE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泻、抽搐、意识障碍等,严重的病例还会出现神经系统损伤的表现,如昏迷、抽搐、瘫痪等。
对于猪只而言,感染JE后会出现高热、神经系统症状、肌肉震颤等表现。
由于JE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蚊子叮咬,因此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减少蚊虫繁殖地、外出时注意防蚊叮咬、注重个人卫生等。
疫苗接种也是预防JE的重要手段。
在疫情暴发时,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病毒扩散传播。
JE的防控工作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农业部门等多方合作,共同守护公共卫生安全。
1.2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危害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这种疾病不仅对猪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对人类带来潜在危害。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猪的生产损失: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会导致猪出现高烧、抽搐、瘫痪等症状,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和生产性能,导致养猪业生产损失。
2. 人畜共患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当人类接触感染猪乙型脑炎病毒的猪只或蚊子时,也有可能感染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风险。
3. 经济影响: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暴发会给农业生产和相关产业带来经济损失,影响当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加强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控工作,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对于保障猪的健康、人畜安全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农业2021年第4期
YANG ZHI TIAN DI
养殖天地
三、临床症状
猪体温突然上升到40~41 ℃,病猪可以持续几天高热,有的长达10 d。
病猪精神萎顿,昏睡,极度倦怠,不愿站立,食欲不振,口渴;眼结膜潮红,树枝状充血;心跳增速,每分钟110~120次,呼吸一般正常;肠蠕动弱,粪便干结,尿呈深黄色。
个别猪的后肢呈轻度麻痹,跛行。
妊娠母猪的主要症状是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或木乃伊胎,少数病猪在流产后发生胎衣停滞,从阴道流出红褐色或灰褐色的黏液。
公猪表现为精神萎顿、伏卧、停食、口渴,体温升高,发生睾丸炎,常有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为正常的2倍左右。
经过2~3 d,睾丸肿胀消退。
但有些病猪的睾丸会萎缩、变硬。
部的所有工具、设备用2%~3%氢氧化钠溶液、3%~5%的石炭酸溶液、70%~75%的酒精或火焰消毒器等进行彻底消毒。
对疑似患病和患病猪的排泄物使用来苏尔、70%~75%的酒精和3%~5%的石炭酸溶液进行彻底消毒。
对病死猪和患病母猪产的胎盘、死胎和木乃伊胎等采用焚烧或消毒后深埋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制定免疫计划,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根据猪乙型脑炎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并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执行,对免疫效果进行检测,以保证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可靠。
疫苗可选用比鼠脑灭活疫苗安全的弱毒活疫苗,弱毒活疫苗首次接种时间可选择在3—4月,并对免疫效果进行检测,对体内抗体较低的猪在8—9月给予二次免疫,以保证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可靠。
2024.03 53猪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发病率较高,但致死率不高。
不同生长阶段的猪临床症状不同,通常仔猪会发生严重的脑炎、母猪会流产或死胎、公猪患睾丸炎或不育,损害养殖户经济效益。
治疗该病无特效药,所以养殖户应做好防治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率,降低经济损失。
1 病原特征乙型脑炎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呈球形,主要存在于宿主的脑组织、脑脊液、血液、睾丸和死胎的脑组织中,也可存在于蚊虫体内。
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弱,56℃条件下30分钟可被灭活,100℃条件下2分钟即可被杀死。
病毒在pH值为7~10的环境中生存良好,在pH值>10和pH值<7的条件下,病毒活性下降,在-20℃条件下可存活一年,但病毒毒性降低,对75%酒精、来苏儿、高锰酸钾、火碱等消毒剂敏感。
2 流行特点乙型脑炎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易感动物为马和猪,也可感染牛羊等动物,但牛羊等几乎不会发病,病毒主要经蚊虫叮咬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蚊虫是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蚊虫感染病毒后终生有传染性,繁衍的后代也携带病毒,病毒在卵中越冬。
该病主要发生于高温潮湿的夏季,6~9月蚊虫活动频繁,疾病发生率也会有所提高。
乙型脑炎会感染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猪,感染后的症状也不同,很多猪感染病毒后,只携带病毒,不会发病,6月龄以下的猪发病率最高,病猪痊愈后通常不会再次发病,但可携带病毒。
3 临床症状病猪持续高热,严重者高热可持续10天以上。
病猪精神萎靡,喜卧嗜睡,食欲不振,饮水量增加,眼结膜潮红,心率增快。
病猪肠胃蠕动减弱,尿量减少,颜色呈深黄色,粪便干燥呈球状,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的黏液附着。
有的病猪后肢轻度麻痹,关节肿大,跛行。
仔猪免疫力低,发病症状较为典型,临床症状主要为脑炎症状,病猪磨牙、原地转圈、身体痉挛、口吐白沫、横冲直撞、关节肿痛、不能站立,可在1~2小时内死亡,治愈率较低,但治愈后不会再次发病。
育成猪的症状主要为持续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