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练习
- 格式:ppt
- 大小:224.50 KB
- 文档页数:22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知识点整理基本要求1、背诵篇章:17.2、7.8、1.15、3.8、17.19、7.1章2、重点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习、趋、愤、与、素、诸3、明确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上知.( ) 闵.子骞.( )( ) 冉.伯牛( ) 仲.弓( ) 陈亢.( ) 不悱.不发( ) 举一隅.( ) 贫而无谄.( )切磋.( ) 兼.人( ) 素以为绚.兮( ) 怛.然( ) 僭.越( )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通,释作。
2、女与回也孰愈通,释作。
3、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通,释作。
4、其斯之谓与通,释作。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活用方式解释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2、问一.得三.3、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4、告诸往.而知来.者5、绘事后.素6、求也退,故进之7、由也兼人,故退.之8、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1、诸2、其3、望告诸.往而知来者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赐也何敢望.回闻斯行诸.其.斯之谓与既望.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日夜望.将军至归而谋诸.妇 5、与并汾乔木,望.秋先陨4、而女与.回也孰愈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鲤趋而.过庭吾与.女鲤退而.学其斯之谓与.贫而.无谄富而好礼6、者闻斯二者.告诸往而知来者.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廉颇者.,赵之良将也7、之其斯之.谓与抑为之.不厌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五、解释下列成语1、诲人不倦:2、有教无类: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4、举一反三:5、闻一知十:6、切磋琢磨:7、述而不作:8、各得其所:六、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译:2、陈亢问于伯鱼曰:,译:3、其斯之谓与:,译:4、素以为绚兮:,译:5、何谓也?,译:6、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译:7、绘事后素/礼后乎?,译:8、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译:9、天何言哉,译:10、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译:11、窃比于我老彭,译:七、古今异义(划出下列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古今1、言语:宰我,子贡2、文学:子游、子夏3、素以为绚兮4、尝独立,鲤趋而过庭5、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八、其他重点字词(解释)1、习.相远2、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3、有教无类.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5、抑.为之不厌6、子亦有异闻乎7、无以立... 8、闻斯.二者 9、贫而无谄.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1、素以为绚..兮1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13、敢.问14、女与回也孰愈..1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6、始.可与言《诗》已矣 1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18、起.予者.商也 19、求也退. 20、由也兼人..21、四时行焉.. 22、述而不作./见之,虽少,必作.23、窃比于.我老彭24、各得其所.九、自测练习: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有教无类.(种类)文,行.(品行),忠,信B.抑.(或许)为之不厌,诲人不倦《雅》《颂》各得其所....(各归适当的位置)C.不愤.不启(气愤)不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不发 D.述而不作.(创作),信而好古窃.(私下里)比于我老彭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举一隅.(方位)不以三隅反女与回也孰愈.(胜过) B.吾与.(跟)女,弗如也巧笑倩.(面颊美好)兮C.美目盼.兮(盼望) 素以为绚.(色彩繁盛)兮 D.绘事后素.(白色的底子)起.(检举)予者商也。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教育用)
介绍
本文档旨在为教育场景下的学生提供《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
的训练材料。
通过阅读《论语》的选段,并进行默写和理解性问题
回答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对《论语》内容的理解能力和默写能力。
使用方法
1. 将本文档提供的选段《论语》分发给学生。
2. 学生可以先阅读选段,并标记其中的重点内容。
3. 学生进行默写:在规定的时间内默写选段的内容。
默写过程中,学生应尽量准确地回忆选段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4. 学生完成默写后,可以自行检查答案,并核对自己的回忆情况。
5. 学生回答理解性问题:根据选段内容,回答文档中提供的理
解性问题。
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语》的内涵和思想,提
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选段示例
选段一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四海困窮,天禄永终。
”
问:这个选段中,尧对舜说了哪些话,有哪些含义?
选段二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问:这个选段中,孔子对于国家领导者的要求是什么?他希望领导者能做到哪些方面?
目标
通过进行《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希望学生能够:
- 提高对《论语》内容的理解能力。
- 提高默写能力和对细节的观察力。
-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本文档中的选段示例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需求编写相应的选段。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品德用)
引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行录,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选读《论语》,可以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诲,对培养品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对《论语》的理解和记忆,进行理解性默写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训练目的
- 提高学生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 加深学生对孔子思想和品德教育的认识
- 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思考能力
训练内容
1. 选择《论语》中经典的篇章或段落,每次训练选取1-2段进行默写
2. 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让他们先看一遍选定的篇章或段落
3. 停止阅读后,要求学生默写出他们记得的内容,包括言辞和语境
4. 检查学生的默写内容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5.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其中的道理和思想,提高认识水平和品德
修养
训练要求
- 在默写过程中,学生应该尽量准确地表述出原文的内容和意
义
- 强调对言辞和语境的理解,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文字
-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训练效果评估
- 根据学生的默写准确性和理解深度进行评估
- 鼓励同学之间相互检查和交流,提高互动和研究效果
- 结合学生的反馈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结论
通过《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孔子的
思想和教诲,并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这种训练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论语》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也有
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让我们共同致力于品
德教育,构建和谐的社会。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论语》选读动词默写练习论语选读动词默写练1. 研究目标通过默写《论语》选读中的动词,加深对动词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语文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默写练请根据《论语》选读中的句子,默写出相应的动词。
每个句子后方以括号形式给出动词的答案。
请逐句完成。
1.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学)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3.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坦荡、戚戚)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好、乐)5.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不重、不威、学、固、主、无)6.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义、质、行、出、信、成)3. 解析与讲解- 第一句中的“时之”表示研究需要有时间和重复。
- 第二句中的“巧言”指的是巧妙的言辞,而“令色”则表示表情动作。
- 第三句中的“坦荡荡”表示诚实开明,而“长戚戚”则表示忧愁伤感。
- 第四句中的“知之”指的是理解,而“好之”和“乐之”表示喜欢和享受。
- 第五句中的“不重则不威”表示君子应当有分量和威严,而“学则不固”则表示研究不应当止步。
- 第六句中的“质”指的是品质和信誉,而“行”、“出”、“信”和“成”则表示行为和实际的执行。
通过默写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论语》选读中的动词,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4. 总结本篇文档介绍了《论语》选读中的动词默写练习。
通过默写,我们可以巩固对动词的理解和应用,并提高语文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希望大家认真完成练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版?论语?选读〔八〕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5分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答复以下问题。
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用象牙装饰的床〕。
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那么卖妻子缺乏偿也。
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
〞公孙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
今始至楚而.受象床,那么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乎!〞孟尝君曰:“善。
〞遂不受。
公孙戌趋出,未至中闺〔闺,内室〕,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戌以.实对。
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孟尝君姓田,名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资治通鉴·周纪二?〕1. 以下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楚王遗.之象床遗:读wèi,赠给。
B. 足下能使仆.无行者仆:谦称,我。
C. 那么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乎待:对待。
D. 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疾:生病。
2. 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
〔1〕象床之直.千金〔〕〔2〕孟尝君召而反.之〔〕3. 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子何.足之高何:为什么。
B. 故莫.不悦君之义莫:不能。
C. 私得宝于.外者于:在。
D. 孟尝君乃.书门版曰乃:就。
4. 对以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 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以〞字不相同。
C. 两个“而〞字不相同,两个“以〞字相同。
D. 两个“而〞字不相同,两个“以〞字也不相同。
5. 以下句中“之〞字的解释或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有先人之.宝剑B. 那么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乎C. 子何足之.高D. 止文之.过6. 将“苟伤之毫发,那么卖妻子缺乏偿也〞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苟且伤害他一点儿,就是卖妻子也不能赔偿。
论语选读复习题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那么爱人,小人学道那么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17.4〕〔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
〔2分〕2、子谓颜渊曰:“用之那么行,舍之那么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子路曰:“子行三军,那么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9·11〕〔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2〕孔子通过平时言行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崇敬。
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简要分析。
〔3分〕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⑴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分〕⑵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拟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3分〕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1分〕〔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根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3分〕5、谓颜渊曰:“用之那么行,舍之那么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那么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默写试题集锦一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4.孔子和学生谈话时说到了自己的志向,这三句话表现了孔子博大的仁爱思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5.颜渊对孔子之道及其为人深情赞美的两句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16.《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论中,用星辰比喻,形象地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7、《论语》中孔子提出了治国必先正名的政治主张,前两句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8、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
《论语》表述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19、孔子认为,“德治”和“礼治”能使百姓内心归服。
这三句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0、有志于仁德之士,把仁德看的比生命重要,孔子在《论语》中表述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含答案)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仁者,无以尚.之(超过)B.友直,友谅.,友多闻(原谅)C.君子喻.与义(明白)D.克己复礼(约束)2.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A.己欲立.而立人(自立)B.回虽.不敏,请事斯大语矣(即使)C.君子无终食间违仁(违背)D.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临近)3.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合而言之,道也B.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必也狂狷乎C.我未之见也得之不去也D.有杀身以成仁不以其道4.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行己有耻,使于四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未见好仁者今之从政者殆而C.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狷者有所不为也D.尧舜其犹病诸其李将军之谓也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知者乐水,仁者乐山B.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C.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D.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6.下列句子没有兼词用法的一项是()A.盍各言尔志B.人心叵测C.尧舜其犹病诸D.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7.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B.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C.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如也D.仁者安仁,智者利仁8.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是己而非.人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D.克.己复礼为仁攻之不克.也,9.下列加点字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A.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B.恻隐..之心,人皆有之C.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D.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0.下列加点字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A.颠沛..必于是 B.吾党之直异于是..C.天之将丧斯文..也 D.为此诗者,其知道..乎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A.仁之实,事.亲是也 B.君子不器.C.言必信.,行必果 D..旷.安宅而弗居12下列句子没有特殊句式的一句是()A.吾何为不豫哉 B仁也者,人也C.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 D万钟于我何加焉13.下列句子没有宾语前置的一句是()A.不病人之不己如也 B.今也或是之亡也C.我未之见也 D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14.下列各项中,对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A.“克己复礼为仁”,孔子以仁来规定礼,礼是仁的基础,靠仁来维护。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教育用)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的教育用材料。
以下是一些默写训练的例子,旨在帮助学生对《论语》的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
1.论语选读
根据学生的年级和程度,选择《论语》中的适当篇章。
建议选择含有一些简短且容易理解的句子,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例子:
1.1 学而篇
___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
请默写上述句子。
1.2 为政篇
___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群而不党。
” (《论语·为政篇》)
请默写上述句子。
2.理解性问题
在完成默写训练后,可以提出一些与所选篇章相关的理解性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论语》的内涵和思想。
例子:
2.1 学而篇
___为什么认为学习很重要?
朋友之间应该怎样对待?
___说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的表现,请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2.2 为政篇
___认为君子对待天下人民应该怎样?
什么是"群而不党"的意思?
为什么君子不应该有私心?
总结
通过《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学生可以通过默写和理解性问题的答题,提高对《论语》的理解和记忆,并进一步领悟___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这种教育用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经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