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案(人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1.06 KB
- 文档页数:5
•课程介绍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仁爱思想内涵探讨•跨文化对比:东西方仁爱观念异同目•当代社会中践行仁爱精神途径和方法•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录《仁者爱人》背景及意义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阐述儒家思想中“仁”的核心地位,以及“仁者爱人”作为儒家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历史背景分析《仁者爱人》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纷争。
文化价值探讨《仁者爱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建设的深远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仁者爱人》的思想精髓,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仁者爱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思想,理解儒家仁爱观的内涵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促进个人品德的全面提升。
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与时间课程安排时间安排原文朗读及注释原文朗读注释教师对难懂的字词及句子进行注释,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仁爱思想礼制观念中庸之道030201主题思想阐释艺术手法欣赏写作风格语言特色分析本文的写作风格,如以记言为主、言简意赅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
结构布局仁爱观念起源与发展01020304儒家仁爱思想核心内容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孝悌之义中庸之道现代社会中仁爱观念应用构建和谐社会01培育良好品德02推动社会公益事业03东西方文化中仁爱观念比较东方仁爱观念西方仁爱观念不同文化背景下仁爱实践案例分析东方仁爱实践西方仁爱实践全球化视野下仁爱观念传播与影响全球化对仁爱观念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西方文化交融,仁爱观念在跨文化交流中得以传播和丰富。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国际援助等,体现出全球化的仁爱精神。
仁爱观念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实践在全球范围内,人们通过国际组织、民间团体和跨国企业等多种渠道践行仁爱。
例如,参与国际救援行动、推动全球教育公平、关注气候变化等,以实际行动践行仁爱精神。
《仁者爱人》教案20XX年11月30日教学目标:1、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义,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明确“忠恕”的内涵。
3、背诵重点章节。
4、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5、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重点:理解“仁”的丰富内涵。
教学步骤:一、导入:20XX年11月12日下午,在“百家讲坛”演播室,在讨论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问:如何理解“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明确:没有色彩:孔子的理论具有普适性。
灰色是一种没有色彩的色彩。
所谓“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康德语)”是也。
问:“温度”是何意?明确:仁爱。
下面我们来学习《论语选读》的第五课《仁者爱人》,把握孔子“仁”的丰富内涵。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频率极高。
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章涉及,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
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爱人。
现在我们来了解孔子的修身之道:仁爱。
板书:仁者爱人二、朗读课文,归纳字词句式。
请学生朗读,把重要字词画出来。
1、重点字音:(见学案)(1)衣轻裘...( ) (2)冕( ) (3)瞽者( ) (4)厩( ) (5)齐衰( )(6)弋( )(7)被发左衽( ) (8)沟渎( ) (9)出则弟( ) 衣裳( )2、重要词语:(1)出则弟.(2) 谨.而信.(3)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4)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5)尧舜其犹病.诸(6)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7)盍.各言尔志(8)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9)愿无伐.善,无施.劳(10)然,固相.师之道也(11)过之,必趋.(12)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13)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14)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15)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16)岂若匹夫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三、文本理解:(一)仁的根本(1.6)1、疏通文字:弟子:(1)指学生,与“老师”相对;(2)年轻人,与“父老”相对;(3)弟和子,与“父兄”相对。
语文版《论语《仁者爱人》教案及教学反思前言《论语》作为经典名著之一,一直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论语》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是我们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素材。
本次教学主要针对《论语》中的《仁者爱人》这一章节,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意义、有内涵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仁者爱人》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掌握《仁者爱人》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技巧;•能够理解《仁者爱人》对人类道德价值的影响。
2. 教学重点•理解《仁者爱人》的故事情节;•掌握《仁者爱人》中的情感表达技巧;•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启示和影响。
3. 教学难点•理解《仁者爱人》中的社会和人物关系;•把握《仁者爱人》中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描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仁者爱人》的文化内涵。
4.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分析《仁者爱人》的情节和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核心知识;•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思考并探讨仁爱和和谐等中华文化传统的实践意义;•情感体验法:学生演绎《仁者爱人》的情节和角色,体会“仁”和“爱”的情感力量。
5. 教学内容5.1 《仁者爱人》情节分析•通过阅读《仁者爱人》获得基本情节;•分析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变化,并理解这一章节的主题。
5.2 《仁者爱人》语言运用和修辞技巧分析•分析《仁者爱人》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技巧,例如比喻、对仗、反义等;•理解小说中的情感和思想,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
5.3 《仁者爱人》人类道德价值的影响•了解《仁者爱人》中体现出的人类道德价值,如仁爱、助人为乐、关怀他人等;•探讨《仁者爱人》对于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二、教学反思《仁者爱人》这一章节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章之一,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难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合作探究法和情感体验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人类道德价值。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案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因为孔子自己说过“仁者人也”,孟子也说过“仁也者,人也”,二人异口同声,所说一致。
意思是说,仁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因而孟子把仁和人二者连接起来说:“合而言之,道也。
”这个“道”,就是为人之道,也就是仁的人生哲学。
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爱人”是仁的出发点。
第一,孔子的“爱人”完全是从现实社会的需要与可能出发的,含有深厚的实事求是的、理性的内容,不带任何虚无主义的幻想和宗教迷信的色彩。
例如,时至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尚且认为,人类的爱(包括两性爱)只有“盖上宗教印章的时候,他才同意并承认它们是完美的”。
在费尔巴哈以前两千余年的孔子时代,虽然还没有宗教,但是天命、神鬼等迷信观念还是比较盛行的,孔子在自己提出“仁者爱人”这个观念时却没有受这些迷信观念的影响,而是坚持现实的观点。
第二,孔子是维护宗法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因此他从等级制的现实出发虽然也提出了“泛爱众,而亲仁”,但是这个爱和仁仍然是有等差的,不是一律平等的。
墨子不同意孔子爱有等差的主张,提出“兼爱”的主张,他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虽然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理论上、原则上比孔子的爱人思想看起来似乎较为高明,但是在等级森严、阶级分明的封建社会里,这却是行不通的。
而孔子仁的爱人思想,由于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实际,却容易被封建社会接受,从而在社会风俗和风尚中流传下来。
第三,虽然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但同时又提出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就说明孔子的爱人不是不分善恶是非,一概都爱,而是除了爱有等差之外,还有爱与不爱、爱与恶的区别在内。
他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意思是说,爱好仁德的人非常好;厌恶不仁德的人本身就是实现仁德,也很好,可以避免不仁德的人用不仁德之事影响自己。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案(人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案萧山六中赵一丁[学习目标]1、背诵l.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朗读并标注本课句式特殊的句子。
5、明确“忠恕”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沧海横流的乱世中,孔子的思想和实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随时随地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体现着社会的良心和天地间的正气。
他并刻意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准——“仁者爱人”,有此仁爱之心,便能成就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二、分角色朗读1、教师读“子曰”内容;2、男声读叙述语言;3、女生读其他对话语言。
三、解题、初步感知“仁者爱人”,为主谓短语。
何为“仁者”?何为“爱人”?四、研习那么什么样的人能称为仁者?“爱人”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一)探究:在文中“仁者”的内涵是什么?1、仁之本(1)对内,孝(2)对外,悌2、仁的主要内容:(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二)探究:在文中“爱人” 有哪些具体表现?仁的实践:爱人1、“言志”,体会三人的不同点。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2、问人:重人不重财细节描写拓展3、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分析其语言的平实与浅易,理解运用具体细微的记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对盲人的关心。
4、与有丧者侧:尊崇礼5、大仁: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
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小结:仁者必爱人,爱人是仁者的活动,爱人者必能达到仁。
《仁者爱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仁者爱人》的文本内容,体会“仁爱”的内涵。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仁者爱人》的文本内容,掌握“仁爱”的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将“仁爱”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仁者爱人》的作者孟子及其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仁者爱人”这个主题,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仁爱”的理解。
(二)文本解析1.让学生自读《仁者爱人》,理解文本内容。
2.教师对文本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分析孟子对“仁爱”的阐述,让学生明白“仁爱”的内涵。
(三)案例分析1.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这些行为是否符合“仁爱”的理念。
2.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四)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3.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时刻关注“仁爱”,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仁爱”的感悟文章。
2.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记录下自己在生活中践行“仁爱”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析《仁者爱人》文本,引导学生关注“仁爱”的内涵,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讨论和实践。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于“仁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确了自己在今后生活中如何践行“仁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仁者爱人》的文本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把握孟子关于“仁爱”的具体论述,难点在于让学生将这种理念与实际行为联系起来。
《仁者爱人》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l.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孔子“仁”的含义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教学重难点】1、理解孔子“仁”的含义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教学过程】一、导入《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
《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有人统计有109次,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
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
板书:仁我们先来技术难度较低的,(停顿)给“仁“组词,多多益善。
预设:仁慈、仁爱、仁者,核仁、仁义,为富不仁解析:何谓仁,从字面来看,就是两个人。
说通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就像同学们刚才的组词,两者的关系就是要爱,要慈,要讲义,仁字为何要在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停顿)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
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
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
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
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
就是一句广告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这位孔圣人是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仁者爱人。
二、教学过程(一)仁的根本(1.6)1、疏通文字:弟子:(1)指学生,与“老师”相对;(2)年轻人,与“父老”相对;(3)弟和子,与“父兄”相对。
入:在家;出:出门在外。
弟:同“悌”,敬爱兄长。
谨:谨慎,慎重。
信:守信用。
行:践行(道德)。
文:文化经典句式:则以学文。
应为:则以(之)学文。
“之”代指余力,省略了宾语。
省略句。
2、探究:孔子认为做人与学问是什么关系?明确:修养第一,做学问第二。
过渡:在《克己复礼》中学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仁”的根本在于“孝悌”,因为仁即是人群相处之道,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温情与善意,发于仁心,乃有仁道。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案(人教版高三
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案
萧山六中赵一丁
[学习目标]
1、背诵l.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
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朗读并标注本课句式特殊的句子。
5、明确“忠恕”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沧海横流的乱世中,孔子的思想和实践闪耀着人性的
光辉,在他身上,随时随地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体现着社
会的良心和天地间的正气。
他并刻意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去做,
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准--“仁者爱人”,有此仁爱之心,便能成就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二、分角色朗读
1、教师读“子曰”内容;
2、男声读叙述语言;
3、女生读其他对话语言。
三、解题、初步感知
“仁者爱人”,为主谓短语。
何为“仁者”?何为“爱人”?
四、研习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称为仁者?“爱人”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一)探究:在文中“仁者”的内涵是什么?
1、仁之本
(1)对内,孝
(2)对外,悌
2、仁的主要内容: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
(二)探究:在文中“爱人”有哪些具体表现?
仁的实践:爱人
1、“言志”,体会三人的不同点。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2、问人:重人不重财细节描写拓展
3、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
分析其语言的平实与浅易,理解运用具体细微的记述,
真切地反映孔子对盲人的关心。
4、与有丧者侧:尊崇礼
5、大仁: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
关
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小结:仁者必爱人,爱人是仁者的活动,爱人者必能达
到仁。
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孔子
(三)“仁者”如何“爱人”
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出一整套道德价值体系:
“仁”延伸到父母是“孝”;
“仁”延伸到兄弟是“悌”;
“仁”延伸到子女是“慈”;
“仁”延伸到夫妻是“义”;
“仁”延伸到朋友是“信”;
“仁”延伸到国家是“忠”;
“仁”延伸到人类是“仁民”;
“仁”延伸到自然是“爱物”;
五、拓展
(一)“仁”这一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影响及意义。
古:◇微子、比干--“仁人”。
献身国家,取义成仁。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爱国就是为大多数人而死。
◇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就是追奉了孔子的“杀身成仁”。
今:李大钊、抗洪(画面)。
“仁人志士”“仁义之师”“仁爱之心”
意义:“仁”是爱人类,爱一切的“人道主义”境界。
“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意识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压迫、被奴役的行动都是“仁”--人道主义。
◎由于人类的破坏,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们生存的地球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就越来越需要“仁”的思想。
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会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意义:“仁”是爱人类,爱一切的“人道主义”境界。
“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意识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压迫、被奴役的行动都是“仁”--人道主义。
◎由于人类的破坏,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们生存的地球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就越来越需要“仁”的思
想。
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会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二)仁人志士之志
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孔子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六、布置作业
写作:写一篇关于当代仁人志士的人物短评。
字数:150字左右。
(可参照“感动中国”颁奖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