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有教无类》(翻译版)
- 格式:ppt
- 大小:250.50 KB
- 文档页数:12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21.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卫灵公篇。
子曰:“有教无类。
”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
解读:
有教无类,孔夫子的这个思想太重要了,它破除了古代只有贵族阶级、士族阶层才能接受教育的局面,让平民阶层的子弟也能通过学习成才,比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等,这些平民家庭子弟通过向孔夫子刻苦学习求道,最终学有所成,名列七十二贤。
在孔夫子所生活的那个年代,能够有这样的教育思想,极具前瞻性,这应该也是他能够世世代代被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原因之一吧。
跟“有教无类”这个成语相对应的还有因材施教,意思是说按照学子的个人兴趣、材质等进行分类教育,这样更能帮助学子成才。
清代诗人龚自珍也说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有教无类》参考译文1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2孔子说:“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3子路问道:“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活着,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呢?”冉有问道:“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亲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
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
”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压压他。
”4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做官当令尹(为楚国国君之下地位最高的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没有生气的脸色。
自己做令尹时候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
这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上忠了。
”子张说:“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
──哪里算得上仁呢?”子张又问:“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这四十匹马离开了齐国。
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样啊。
’于是离开了这个国家。
又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样啊。
’于是又离开了这个国家。
这个人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了。
”子张说:“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
──哪里算得上仁呢?”5孔子说:“不是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不是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举一个角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角的情况(就是说不能由一件事情类推而弄明白其他许多事情),就不再次去教他。
”6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啊。
”7孔子说:“只是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只是空想而不学就会陷入危险。
“有教无类”原文及解释名句:有教无类。
摘自:《论语·卫灵公篇》解释:施行教育不分等级,无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卫灵公篇原文: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是孔子的言行录和门徒之间的对话总结,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
《论语》作为一部思想高峰的经典,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就《论语》中的十则原文和翻译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讨论。
第一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如果你学而不去思考,那你会一无所获;如果你去思考却不学习,那你会身处危险之中。
这一句话是《论语》中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它强调了思考与学习的重要性,并告诫人们不要轻率地去否定任何一方。
人们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使自己更加成熟智慧。
第二则:“有教无类。
”原文:有教无类。
翻译:教育之道不分贵贱贫富。
这一句话强调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
无论一个人出身贵贱,都应该受到教育的同等重视,这样才能够实现全社会的共同进步。
在这个时代,教育一直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也是人们进步的基石。
第三则:“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不用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的事情,而应该担心不了解他人。
这一句话反映了一种谦虚、自省的态度。
我们应该关注并与他人沟通,尤其是那些与自己有着不同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
第四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做给别人看。
这一句话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倡导了一种善良、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兴趣,并且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即便自己很喜欢也不要去强迫别人。
第五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原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翻译:有德行的人会重视道德,而无德行的人则会追求个人利益。
这一句话告诉我们,道德和利益的选择路径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区别。
作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我们应该重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尤其是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牢记这些价值观和品德。
《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1【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2【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有教无类原文有教无类原文1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有教无类原文及翻译
《有教无类》原文与赏析:
(孔)子曰:“有教无类①。
”(《论语·卫灵公》三十九)
注释:
①类:类别。
译文:
孔子说:“人人皆可教育,没有什么类别(有高低贵贱之别)。
”
感悟:
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前封建时代,孔子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身体力行,从而打破教育垄断专属的局面,使教育下移,可见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的开明和民主。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存的城乡之间、校际之间“重点”与“非重点”教育资源严重不公的现象,已成为社会不公平的源头之一。
论语中的成语解析1.【有教无类】[出处 ]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 )<释义 > 无论什么人都给予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议,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 "有教无类 " 的思想。
"有教无类 "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老百姓,不分国界与华夷,只需居心向学,都能够入学受教。
2.【不厌其烦】[出处 ] 子曰:“不厌其烦,则堪称云尔已矣。
”( 《述而》 )<释义 > 教他人时耐心、不厌烦。
春秋期间,孔子率领弟子们漫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如何干农活。
孔子内心不快乐,一反不厌其烦的习惯,认可不如老农。
樊迟只能向当地农民讨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出处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不厌其烦,何有于我哉?”( 《述而》 )<释义 > 学习总感觉不知足。
形容勤劳勤学。
反应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致于在今日,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出处 ] 子曰:“敏而勤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释义 > 其实不认为向学识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讨教是丢人的事。
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示:真实的大学识家,在学术上都是千锤百炼,不停完美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向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出处 ] 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 《为政》 )<释义 >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获得新的认识和领会。
春秋期间,孔子在教课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商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样疑难问题,他鼓舞学生培育很好的道德,深入研究,提出"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学生赞誉孔子教课的耐心,孔子谦虚地说 :" 学而不厌,不厌其烦。
6.【举一反三】[出处 ]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环游世界,经历了新郑之病。
他们不得不在那里住了几个月。
弟子樊迟问孔子如何做农活。
孔子心里不高兴,非但没有孜孜不倦地教导别人的习惯,反而承认自己不如老农。
樊迟不得不向当地农民咨询,最终种植了瓜类和蔬菜,如葫芦和扁豆。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它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方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今天,我们仍在推广他的教育理论。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有教无类原文1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一起学《论语》15.39卫灵公篇——有教无类一起学《论语》15.39卫灵公篇——有教无类【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白话】孔子说:“人应当受教化而不分种类。
”【释词】教:教化。
不仅“教”,而且要有“化”。
无类:类,种类、类别、性类。
钱穆:“人有差别,如贵贱、贫富、智愚、善恶之类。
”马融:“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蕅益大师:“若使有类,便无教矣。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教人之法也。
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戴溪曰:圣人只有教人之心,无分别人之心。
《论语义疏》曰:人有贵贱,同宜资教。
不可以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吕氏春秋》曰: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陈祥道曰:教在己,类在人。
在己者不可以有倦,在人者不可以有择。
此所谓“有教无类”也。
盖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而其性未尝不善;不幸而处于不善之类,君子其可求类而教之哉?一应之以无我而已,故难言者。
孔子于孺悲则不见,孟子于滕更则不答,非不教之也,不屑教也。
朱子曰: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唐文治曰:种类因地域而分,气类因风俗而异,然人性皆善,圣人施教,既因乎地质之宜,复矫乎风俗之变,是以人性皆复于善,而无品类之殊矣。
《易传》曰:“君子以教思无穷。
”盖兼君德、师道而言也。
刘宗周曰:有教无类,分明天地气象。
善恶之类虽殊,而天地生物之心初无拣择,栽培倾覆,物之自取,则然天地无心也,圣教亦然。
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有不屑之教诲也者,其无类也夫?其辨类也夫?《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见圣贤立教之公心也。
人性本无不同,而气质不无或异,故有智即不能无愚,有贤即不能无不肖。
然存乎人者,虽有智愚、贤不肖之殊,而君子教人,惟知大道为公,无一人不在裁成之内,初何尝因其等类而有所分别耶?《易》曰:“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有教无类【原文】子曰:「有教无类(1)。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注释】(1)类:区分族类,例如贵贱贫富等。
【翻译】孔子说:「我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等的分别。
」【评析】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适应「士」阶层兴起、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
他认为人的品行可以透过教育学习而改变,凡是愿意来学的,不问家世身分,不分贵贱贤愚,也不分族类,不分老少,一律施教。
孔子十五岁立志向学,三十岁开始在杏坛收徒讲学,一生曾教导过三千多人,不但教平民,女孩子、厮仆也都教过,也有出身穷困的弟子,如子路、仲弓、原宪等,也有贵族弟子,如孟懿子、南宫敬叔等。
孔子将礼乐教化向所有人敞开,配合「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学有专精的有孔门四科十哲、七十二贤人,开中国古代私学、平民教育的先河,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但他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已。
孔子虽然没能广泛实现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但也实现了「有教无类」的原则,没有分别心,只要对方愿意,就无私无我利他。
这样的心性修养,体现的是宽容大度、真心为别人好、默默牺牲奉献、无怨无悔,这让人想起天地无私,默默无言,生养万物,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
我们对天地、对君子那崇高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德行,能不敬重吗?【延展】1、「有教无类」虽然表现在教育领域,但这种心性修养,如果表现在其它方面,也能缔造不同凡响的辉煌。
不平凡的心性修养,表现出来的言论、功绩或德行,都能成为人们参照的典范,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还是最看重道德修养,那是能成就好事、利益他人的根本。
所以你认为孔子为何能做到「有教无类」,而且成为后人的典范呢?他最主要是要教导人们什么?2、无分别心,一视同仁,依照适当的方式善待所有人,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但是一般人无法体会这种状态,还容易误解,甚至以为是不伦不类了。
例如:人和动物是不同种类,无分别心,是合乎道德、宇宙原理的,而爱自己的宠物和人一样对待,是违反道德、宇宙原理的,那不是无分别心的表现。
《有教无类》参考译文1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2孔子说:“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3子路问道:“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活着,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呢?”冉有问道:“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亲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
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
”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压压他。
”4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做官当令尹(为楚国国君之下地位最高的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没有生气的脸色。
自己做令尹时候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
这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上忠了。
”子张说:“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
──哪里算得上仁呢?”子张又问:“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这四十匹马离开了齐国。
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样啊。
’于是离开了这个国家。
又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样啊。
’于是又离开了这个国家。
这个人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了。
”子张说:“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
──哪里算得上仁呢?”5孔子说:“不是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不是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举一个角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角的情况(就是说不能由一件事情类推而弄明白其他许多事情),就不再次去教他。
”6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啊。
”7孔子说:“只是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只是空想而不学就会陷入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