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术前术后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15
先心病术后护理一般先心病术后,心脏恢复至少一到三个月,复杂的先心病需更长时间,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患儿肺部恢复可能需要半年以上时间,这期间患儿能否平稳度过康复期,缩短康复时间术后的专业护理尤为凸显,特别是出院后的家庭护理。
住院期间有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术后的专业护理,出院后的护理,也要做到基础指标的正常监测,伤口的观察。
清洁.换药,以及了解正确的翻身.拍背.指导有效的自主咳嗽。
患儿术后护理与治疗同等重要,好的护理有助患儿早日康复。
家长在护理时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术后指标的监测.伤口.精神状态。
口唇及颜色.颜面部及全身的浮肿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护理。
(1)患儿居住房间应阳光充足,清洁干净,温暖舒适,定期开窗通风,床铺要保持清洁干燥.舒适,要勤更衣,防止皮肤感染。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术后3个月内不要到公共场所活动,防止感染疾病。
对于儿童,父母尽快纠正过于保护溺爱的亲子行为,帮助孩子从病人角色逐渐转人正常人角色,增加其自信心,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接触,通过玩耍,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消除自卑,孤独心理,降低孩子对家人的过分依赖。
父母在教育方法上要多用鼓励式,让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提高孩子的独立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孩子在性情开朗和愉快的心境下生活。
术后3个月可进行预防接种.(2)出院第一周需每日测体温2次(上下午各一次),如有发热(肛温大于38摄氏度)。
咳嗽及时应咨询护士及时到医院就诊。
(3)先心病儿童术后由于心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往往出汗多影响伤口愈合,需要保持皮肤伤口清洁.干燥。
防止水。
汤浸湿纱及时更换。
伤口护理也很关键注意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热。
触痛。
流脓及时就诊.术后3周可以洗澡,但不可浸泡过久,切口的结痂自行脱落,但不要用刺激性的肥皂沐浴液摩擦切口处的皮肤,避免揉搓伤口及伤口旁边的皮肤,洗完澡立即擦干,避免感冒。
活动后及时擦汗,最好做到每天两次,为术后患儿进行口腔鼻腔的清洁(用纱布或者棉签沾少量的温开水思润。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围手术期的护理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它会导致右心室和左心室之间的室间隔出现缺损,从而使氧合血和非氧合血混合,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为了保证婴幼儿在手术前、手术期和手术后的护理,以下是针对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围手术期护理的相关内容。
1.术前护理:在手术前,护士需要对婴幼儿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心肺功能、血氧饱和度和体重等指标。
同时,还需要了解患儿的家庭背景、社交环境和生活情况,以便提供个性化的护理。
在术前,要确保婴幼儿在手术时有空腹,通常要求术前4-6小时禁食,以减少手术中出现呕吐和误吸的风险。
2.手术期护理:在手术期,护士需要密切观察婴幼儿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等指标。
特别要关注患儿的氧饱和度,确保其在手术期内的氧合情况。
若有情况异常,如氧饱和度下降或循环不稳定,需要及时通知医生。
同时,在手术期,护士还要保持婴幼儿体温的稳定。
由于手术期间体温的波动可能导致感染,因此护士要根据婴幼儿体温情况及时调整室温,使用保温垫或其他方法保持婴幼儿的正常体温。
麻醉是手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护士要密切观察患儿在麻醉过程中的反应,包括呼吸情况、血压和心率变化等。
麻醉后,需要观察婴幼儿的恢复情况,并在恢复期间保持患儿的安静和舒适。
3.术后护理:手术后,护士需要确保患儿的伤口干燥清洁,避免感染的发生。
需要注意手术区域的血流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如出现肿胀、红肿、渗液等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
护士还要观察患儿的氧饱和度、呼吸状况和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患儿出现的呼吸困难、心率不齐等情况。
除此之外,还需要给患儿按时投予抗生素和其他药物,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并且要确保患儿的营养摄入,提供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患儿的康复。
术后还需要给患儿进行结构性心脏康复训练,包括注意力训练、手眼协调训练等,以帮助患儿恢复心理和生理功能。
总结起来,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围手术期护理中,关键是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和氧合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
VSD术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心室间隔缺损(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了解VSD术后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能够顺利康复。
VSD术后护理问题:1. 术后出血,手术后可能会出现出血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手术创口未完全愈合或者术后感染所引起的。
出血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危及生命。
2. 感染,手术后创口容易感染,尤其是在手术后的几天内。
感染会导致发热、局部红肿、渗液等症状,严重时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清创。
3. 心律失常,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
这可能是由于手术过程中对心脏的影响所致。
4. 呼吸困难,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手术后肺部受到影响所致。
严重时可能需要辅助呼吸机的支持。
5. 营养不良,术后患者可能由于手术后的恶心、呕吐等症状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康复。
VSD术后护理措施:1. 严密观察,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严密观察,特别是手术部位的情况以及患者的生命体征。
2. 保持创口清洁,保持手术创口的清洁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更换敷料,并且保持创口周围的清洁干燥。
3. 预防血栓形成,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这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帮助患者进行被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4.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情况,导致水电解质失衡。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补充患者的水分和电解质。
5. 康复锻炼,术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促进身体的康复。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
6. 营养支持,术后患者可能由于恶心、呕吐等症状导致食欲不佳,影响营养摄入。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提供合适的营养支持。
7. 心理护理,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
8. 家庭护理指导,术后患者出院后需要家庭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关的护理指导,包括饮食、锻炼、用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健康教育(一)住院健康教育1.术前宣教(1)心理指导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入院后生活习惯的改变、陌生环境的影响等容易产生心理应激,同时术前家长因担心孩子疾病的严重程度、手术风险及预后等问题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
告知家长不良的心理可加重患儿的不良情绪,指导家长学会自我调整,在患儿面前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与医护人员共同配合做好患儿的思想工作,减轻患儿不良情绪,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
(2)饮食指导说明术前禁食禁水的意义,为防止手术过程中呕吐引起误吸甚至窒息,手术前12小时需禁食,术前4-6小时禁水。
(3)呼吸道准备指导术前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对有上呼吸道感染和肺部感染者必须在控制感染后才能进行手术。
肺部并发症是心脏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术前必须训练腹式呼吸深呼吸和咳嗽排痰,有利于减轻疼痛防止肺部并发症。
有效咳痰方法:进行数次随意的深呼吸(腹式呼吸),在吸气终了屏气片刻,然后进行咳嗽(咳嗽应在深呼吸后进行)。
这样可使分泌物从远端移向大气道并随咳嗽排出。
(4)术前准备指导手语训练指导,术后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插管时患儿不能讲话。
为使患儿能更好地与医务人员进行非语言沟通,术前要教会患儿用手语表达自己的意愿。
如伤口疼痛就皱皱眉,想小便时可握拳等。
患者只要点头或摇头示意一下,护士会用简单的话语与其沟通。
2.术后宣教(1)体位指导术后平卧,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取半卧位。
(2)饮食指导拔除气管插管6小时后可进流食,无呛咳、呕吐可适当添加富有营养的食物,如菜汤、蒸蛋、肉末、各种水果,进食量要控制,实行少量多次。
(3)病情观察指导指导家长注意患儿生命体征变化。
如术后出现发热,一般不超过38℃,通常为外科术后吸收热,为正常现象,于术后1-2天逐渐恢复正常,不需特殊处理。
如术后体温持续升高不退或术后3天又出现发热,应警惕手术切口、双肺及尿路感染的发生。
(4)呼吸道护理指导告知患儿及家长术后为了预防肺部并发症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雾化吸入、鼓励患儿有效咳嗽、咳痰,促进分泌物排出。
一、引言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婴幼儿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命安全。
手术治疗是治疗先心病的主要方法,术后护理对患儿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儿童先心病术后护理措施,以帮助患儿早日康复。
二、术后一般护理1.体位:术后患儿应取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减轻心脏负担。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体位,如呼吸困难时,可适当抬高床头。
2.保暖:术后患儿体温可降低,应加强保暖措施,如使用电热毯、加盖被子等。
3.呼吸支持:密切观察患儿呼吸情况,如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必要时给予吸氧治疗。
4.疼痛管理:术后患儿可能出现疼痛,可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减轻疼痛。
5.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每日用温水漱口,必要时给予口腔护理液。
6.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
定时翻身,避免局部受压过久。
7.心理护理:关心患儿心理需求,给予安慰和鼓励,减轻焦虑情绪。
三、术后饮食护理1.术后6小时内禁食,以防误吸。
2.术后6小时后,可给予少量温开水,无不适反应后,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
3.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易消化为主,如稀饭、面条、水果等。
4.避免过冷、过热、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胃肠道负担。
5.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四、术后用药护理1.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药物,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2.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3.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监测药物对患儿的影响。
五、术后并发症护理1.心律失常:密切观察患儿心率、心律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心力衰竭:观察患儿呼吸、心率、血压、水肿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肺部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预防呼吸道感染。
4.血栓:观察患儿双下肢有无肿胀、疼痛等症状,预防血栓形成。
六、术后康复护理1.鼓励患儿早期活动,预防血栓形成和肌肉萎缩。
2.指导患儿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深呼吸、咳嗽等。
3.根据医生建议,进行康复训练,如手部、腿部功能锻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