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系统复习夯实基础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第4讲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1
- 格式:doc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4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要掌握好每一个复杂的知识点。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初中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知识点总结以供大家学习。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
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
忽必烈为元世祖。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一、清朝设臵驻藏大臣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__、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
设伊犁将军,加强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三、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略。
四、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1)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倭寇到到处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
(2)戚继光训练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声名大振,号称“戚家军”。
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
后又开赴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抗倭寇基本肃清。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1661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在当地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顺利地在台湾登陆并迅速包围了入侵的荷军。
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签字投降,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知识点总结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大家往往会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牢牢记住,这样我们就需要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归来总结。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欢迎大家阅读。
经...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大家往往会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牢牢记住,这样我们就需要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归来总结。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欢迎大家阅读。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必考知识点1、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⑴、南方战乱少,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⑵、自然环境好,适宜农业发展。
⑶、社会环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2、江南农业发展:新品种:越南的占城稻。
产粮区:"苏(州)湖(州)熟,天下足"。
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手工业发展:蜀锦质量最好"号为冠天下"。
北宋出现瓷都景德镇。
宋朝广州、泉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商业的发展:最大城市商业是开封和临安,大商港是广州、泉州,在这里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北宋时期四川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重要知识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心长期在黄河流域。
唐末五代后,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口迅速增加,经济重心南移。
两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1)人口增加: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战乱较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的开发也使人口自然增长较快,到北宋时,南方人口数量逐渐超过了北方。
(2)农业的发展:两宋时期,南北各地的农作物品种得到交流,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重要产粮区。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南方普遍种植,稻麦两熟制得到推广,北方的农作物在南方种植日益增多,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区域也扩大了。
第4讲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
下图是根据相关史实制作的示意图,正确的有( B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2015,济宁中考)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 )A.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C.汉武帝——修筑长城D.耶律阿保机——建立西夏3.右图人物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精忠报国”的故事世代流传。
他是( D ) A.文天祥B.戚继光C.郑成功 D.岳飞4.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下列描述中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C )①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②西汉时(江南)地广人稀,人们……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③“苏湖熟,天下足”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右图所示的农具发明于( B )A.秦朝B.宋朝C.元朝D.清朝6.从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
对这一巨大变迁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D )A.北方战乱频繁,南方较少B.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C.自然条件变化,江南地区农业发展快,超过了北方D.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北方7.宋朝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它们还是当时的( C )A.重要粮仓 B.著名瓷都C.著名大商港 D.丝织业中心8.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又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B ) A.发达的农业生产 B.繁荣的南方经济C.精巧的手工技艺 D.独特的活字印刷9.(2016,甘肃中考)右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意。
它的出现反映了( C )A.隋唐科举制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 D.明清工商业繁荣10.(2015,佛山中考)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C )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国家B.谢和耐是外国人,他的描述不符合当时的实情C.宋代社会商品经济非常活跃D.临安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商业繁荣11.有西方学者曾说:“直至l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
第4讲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
下图是根据相关史实制作的示意图,正确的有( B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2015,济宁中考)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 )
A.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
C.汉武帝——修筑长城
D.耶律阿保机——建立西夏
3.右图人物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精忠报国”的故事世代流传。
他是( D ) A.文天祥B.戚继光
C.郑成功 D.岳飞
4.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下列描述中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C )
①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②西汉时(江南)地广人稀,人们……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③“苏湖熟,天下足”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右图所示的农具发明于( B )
A.秦朝B.宋朝C.元朝D.清朝
6.从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
对这一巨大变迁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D )
A.北方战乱频繁,南方较少
B.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C.自然条件变化,江南地区农业发展快,超过了北方
D.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北方
7.宋朝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它们还是当时的( C )
A.重要粮仓 B.著名瓷都
C.著名大商港 D.丝织业中心
8.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又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B ) A.发达的农业生产 B.繁荣的南方经济
C.精巧的手工技艺 D.独特的活字印刷
9.(2016,甘肃中考)右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意。
它的出现反映了( C )
A.隋唐科举制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 D.明清工商业繁荣
10.(2015,佛山中考)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C )
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国家
B.谢和耐是外国人,他的描述不符合当时的实情
C.宋代社会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D.临安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商业繁荣
11.有西方学者曾说:“直至l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 C ) 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12.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科技成就是( D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华佗制成“麻沸散”
C.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D.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3.上图是某朝疆域图残片,依据图片信息,这应该是( C )
A.秦朝疆域图 B.唐朝疆域图
C.元朝疆域图 D.清朝疆域图
14.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和白
朴、马致远、郑光祖一起,被人们称作“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A ) A.《窦娥冤》 B.《西厢记》
C.《牡丹亭》 D.《桃花扇》
15.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灿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1)图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赵匡胤。
女真。
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
(只答民族政权并立要扣分)
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原因。
南方战乱较少,中原人(北方人)大量南迁;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材料三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民族,它的名称是什么?
民族融合。
回族。
材料四美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
”恩格斯说:“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
”
(4)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时期,请列出除火药以外的其它两项重大发明。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16.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距今5000~3000年间,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华夏族……民族融合不断在进行……经秦汉四百年的发展,华夏族成为统一的民族,中国也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戴逸《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
材料二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什么?中国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哪一历史时期?
涿鹿之战(或炎黄战蚩尤):秦汉时期(或秦朝)。
(2)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反映了促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只填选项代号) ①世袭制的推行②各族间的长期交往③统治阶级的改革④设立管理机构⑤实行和亲政策⑥少数民族的内迁⑦海外贸易频繁⑧确立“册封”制度⑨民族政权间的战争⑩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②③⑤⑥⑨
(3)元朝时我国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新高潮,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或元朝的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你对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相互关系的认识。
认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国家的安定统一也会进一步促进民族交往、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