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数的整理复习部分
- 格式:doc
- 大小:344.50 KB
- 文档页数:2
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教材P32及练习七【教学目标】:1.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利用加法表和减法表的排列规律,提高自己的计算水平,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整理复习,探索发现加法表和减法表的排列规律,进一步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拓展合理推理的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培养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学习习惯,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与人合作,在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正确并熟练地进行口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加法表减法表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提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复习课,复习0~5的认识及加减法,大家高兴吗?二、联系实际,巧设情景1.复习序数出示情境图。
放学啦,三位好朋友一起回家,看他们在说什么呢?小绿说:我家住在第三层,到我家去做作业吧!小蓝说:我家在他家下面一层,到我家去吧!小红说:我家在他家上面一层,到我家去吧!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红小蓝分别住第几层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小组交流汇报。
2.复习数的组成我们已经学过5以内数的组成,你们还知道哪些数的组成呢?指名上台展示,师板书。
三、主动探究,寻找规律1.加法表(1)小朋友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做小小邮递员的游戏,谁来当邮递员呢?先算出得数是几,再把信送到黑板上的几号信箱吧(2)小朋友们看,黑板上的信都是5以内的加法算式,这些算式排在一起你有什么感觉呢?怎样排列比较好?(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重新整理)观察整理好的加法表,说一说横看竖看斜看,你有什么发现?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2.减法表投影减法表,遮住部分算式。
(1)补充表格表中出现了一些减法算式,还有一些没有写出来。
大家仔细观察,看他是怎样排列的,然后根据表中的规律按顺序把其余的算式补充完整。
(2)寻找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发现的排列规律,顺着算式某一行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算式的得数。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五、加法1、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2、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数的组成等方法。
其中用数的组成计算是最常用的方法。
六、减法1、减法的含义:从总数里去掉(减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2、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减法时,可以用倒着数、数的分成、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
七、01、0的意义: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表示起点。
2、0的读法:0读作:零3、0的写法:写0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
4、0的加、减法:任何数与0相加都得这个数,任何数与0相减都得这个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0.如:0+8=8 9-0=9 4-4=0。
第三单元整理复习(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巩固和掌握本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一数2. 比多少3. 比长短4. 比高矮5. 比轻重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巩固和掌握本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用具(如尺子、天平、计数器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本单元的知识点,包括数一数、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和比轻重。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与本单元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可以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练习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相互学习和借鉴。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与本单元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作业可以包括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旨在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4节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4节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4节,主要是对前几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
教材的章节包括: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人民币、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巩固和掌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人民币,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等知识。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人民币,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
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练习本。
学具:学生每人一本教材,一份练习本,若干支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通过一张图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2. 知识梳理(10分钟)a.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通过举例,让学生回顾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b. 认识人民币:让学生回顾人民币的种类和面值,以及人民币的换算。
c. 长度单位:让学生回顾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的换算和应用。
d. 角的初步认识:让学生回顾角的定义和分类,以及角的度量。
3. 复习巩固(10分钟)a. 针对每个知识点,出一道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讲解。
b. 针对每个知识点,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讲解。
4. 实践应用(10分钟)a. 出一道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然后汇报结果。
5. 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板书设计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板书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人民币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七、作业设计2. 认识人民币: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人民币,并写出它们的面值。
3. 长度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主要内容是复习本单元所学的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数学运算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规律。
2.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练习本。
2. 学具:学生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购物、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2. 例题讲解:以具体情境为例,讲解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运算规律。
3.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题目:10以内加减法运算2. 板书内容:加法运算:a+b(a、b为10以内的数字)减法运算:ab(a、b为10以内的数字)运算规律:同号相加,异号相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0以内的加法运算:3+4=?5+6=?10以内的减法运算:72=?83=?2. 答案:3+4=75+6=1172=583=5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对运算规律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购物时计算价格、分配物品时计算数量等,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的创设我在引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购物、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这是因为我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二、例题讲解的深入我在讲解例题时,以具体情境为例,讲解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运算规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和复习3人教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和复习3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理和复习第三单元的知识点。
教材的章节包括:3.1《认识数字110》,3.2《数的组成》,3.3《比较大小》,3.4《数的顺序》。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数字110有更深入的认识,掌握数的组成,能够比较大小,并能正确排列数的顺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复习,加深对数字110的认识,掌握数的组成。
2. 培养学生能够比较大小,并能正确排列数的顺序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的组成,比较大小,数的顺序的运用。
2. 教学重点:数字110的认识,数的组成,比较大小,数的顺序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图片,小动物玩具。
2. 学具:学生作业本,彩笔,小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幅图片,图片上有5只小鸟,3只小兔,让学生数一数,小鸟和小兔各有多少只。
2.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数字110,并让学生说出数字的组成。
如数字3,可以由1和2组成,也可以由2和1组成。
3.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数字,让学生比较大小,并排列出数的顺序。
如:23,15,45,32,让学生比较大小,并排列出数的顺序。
4. 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一份小棒,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小棒表示出数字110,并展示给其他小组看。
5. 作业设计:题目1:请写出数字110的组成。
答案:1=0+1,2=1+1,3=1+2,4=2+2,5=2+3,6=3+3,7=3+4,8=4+4,9=4+5,10=5+5。
题目2:比较大小,并排列数的顺序。
答案:23<15<32<45。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数字110的组成:1=0+1,2=1+1,3=1+2,4=2+2,5=2+3,6=3+3,7=3+4,8=4+4,9=4+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