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室内育苗阶段的病害与诊治
- 格式:pdf
- 大小:113.40 KB
- 文档页数:2
第42卷㊀第6期2023年12月黑龙江水产Northern Chinese FisheriesVol.42No.6December 2023文章编号:1674-2419(2023)06-0500-03作者简介:李安涵(1966-),男,宁德市蕉城区海洋与渔业局水产技术推广站工程师㊂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㊂邮箱:1428128727@㊂网箱养殖大黄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李安涵(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宁德352100)摘㊀㊀要: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是中国目前最大规模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但大黄鱼病害一直影响着大黄鱼养殖业的发展㊂为此,文章通过分析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的主要因素㊁防治用药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常见的虹彩病毒病㊁假单胞菌病㊁盾形纤毛虫病㊁刺激隐核虫病㊁白鳃症㊁贝尼登虫病㊁涡虫病等病害症状㊁危害以及防治方法㊂关键词: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网箱养殖;病害防治中图分类号:S943文献标志码:C㊀㊀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为中国特有的中下层暖温性近海集群洄游鱼类,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素有中国 国鱼 之称[1]㊂大黄鱼网箱养殖是大黄鱼的主要生产方式,对促进沿海群众创业就业,丰富城乡菜篮子,加快渔业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病害问题仍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㊂基于此,笔者根据多年生产一线从事大黄鱼病害防治实践,分析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的主要因素㊁防治用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以期为大黄鱼养殖生产病害防治提供参考㊂1网箱养殖大黄鱼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1.1养殖密度过高一方面,一些群众片面地追求产量,盲目加大大黄鱼的放养量;另一方面,海水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造成局部海区水流不畅,溶解氧偏低,病害容易发生㊂1.2饲养管理不当目前大黄鱼养成阶段人工配合饲料的使用率不高,以投喂冰鲜小杂鱼虾为主,其常携带病原体,易变质腐败,污染环境,诱发病害㊂此外,部分群众尚未掌握正确的投喂方法,投饵量控制不准㊂1.3防范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一是放养的鱼种未经必要的检疫和消毒;二是有的群众肆意乱扔病死鱼和生活垃圾,未及时集中收集上岸进行无害化处理;三是没有做好网衣的清洗及更换工作,导致网箱内外水体经常交换不畅,鱼类排泄物㊁残饵等沉积箱底,水质恶化,从而引发鱼病㊂1.4养殖环境污染随着工业废水㊁农业和生活污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加上部分海区不合理的养殖布局及连续多年的养殖生产,残饵㊁鱼类排泄物沉积等自身污染[2],致使养殖环境质量下降,致病生物大量繁殖,鱼类病害频繁发生㊂1.5大黄鱼种质退化在自然海区难于捕获到可用于育苗的野生大黄鱼,育苗场只能使用人工培育的亲鱼进行育苗㊂这样长期小范围内近亲多代繁殖㊁与自然海区原种群分离,致使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下降,优良性状衰退[3],因而出现生长缓慢㊁抗病力差㊁性成熟早以及亲鱼小型化等种质退化现象㊂2防治网箱养殖大黄鱼病害用药中存在的问题2.1忽视必要的诊断群众不重视必要的诊断,不明白致病的病原㊃005㊃体,凭经验用药,这往往针对性不强而造成药品浪费,菌群失调,耐药菌流行,病害得不到及时㊁合理的治疗,最终大面积爆发㊂2.2盲目增大药物的使用量一些群众用药剂量往往是2倍或数倍于药物使用说明书所标示的剂量㊂这样不仅增加了用药成本,且人为增强了致病菌的耐药性㊂2.3不重视鱼体免疫功能的提高治疗大黄鱼病害,目前尚无特效药,但大黄鱼发病时,还有群众依赖特效药㊂任何药物在病害防治中都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鱼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只有鱼体存在一定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时,药物才能发挥治疗作用[4]㊂2.4休药期意识不强为了确保水产品的食用安全,避免鱼体内的残留药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每种渔用药物都有相应的休药期㊂还时常出现休药期尚未结束,就将大黄鱼起捕上市的不良现象㊂3网箱养殖大黄鱼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3.1虹彩病毒病3.1.1症状:患病鱼鳃丝颜色变淡,肝脏末端充血,呈 水溶 状,脾脏和肾脏肿大;病鱼拒食㊁反应迟钝㊁离群游动无力,不久衰竭死亡㊂3.1.2流行与危害:6月中旬开始流行,高发期7~ 8月份,主要危害当年的春苗,传染性强,蔓延迅速,若未及时停饵严重者死亡率达70%以上㊂3.1.3防治方法:①及时分箱稀疏,降低密度;②切忌过量投饲,尽量不使用冰鲜饵料,改用配合饲料;③尽量减少病原体㊁环境等造成的应激反应;④保持网箱内水流通畅和环境卫生;⑤提前在饲料中添加渔用多维㊁保肝利胆㊁解毒等抗应激㊁免疫增强制剂㊂3.2假单胞菌病3.2.1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外观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严重时病鱼不摄食,剖检体腔可见脾脏㊁肾脏㊁肝脏等组织有大小不等的白色结节,个别鱼体表或有溃烂㊁胸鳍基部出血和腹水,最后病鱼器官坏死㊁衰竭死亡㊂3.2.2流行与危害:流行于12月份至翌年的5月份,发病水温12ħ~24ħ,发病高峰期水温15ħ~19ħ㊂3.2.3防治方法:①在12月份海区水温降至16ħ左右时,在饵料中添加恩诺沙星等抗生素;②降低养殖密度,保持水流畅通,及时拣除病死鱼;③停止投喂冰鲜杂鱼,改投优质的配合饲料;④配合使用复合维生素㊁免疫增强剂㊁肠道益生菌及保肝利胆制剂等提高鱼体免疫力㊂3.3盾形纤毛虫病3.3.1症状:感染初期鱼体瘦弱,漂游或窜游在水面,体表虫体聚集处出现白斑,体表和鳃黏液增多,鳃盖挂脏停止摄食,鳃盖开闭加快,呼吸困难,严重者头顶发红甚至烂身,最后继发感染细菌感染或生理性缺氧而衰竭死亡㊂3.3.2流行与危害:流行于3月~5月,水温13ħ~ 21ħ,主要危害海上网箱长时间高密度暂养的春苗,偶有发现感染大黄鱼秋苗㊂发病率高,蔓延迅速,往往同其他细菌性疾病并发病,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达90%以上㊂3.3.3防治方法:①鱼苗运输㊁投苗㊁移网时操作谨慎,尽量避免鱼体机械损伤;②降低网箱投苗密度;③勤观察苗体状况,勤镜检症状疑似个体,早发现早预防;④及时捞除濒死或已死个体,集中上岸处理;⑤减少使用冰鲜杂鱼,改投配合饲料,减少网箱有机质残留;⑥用硫酸铜或其他外泼驱虫药于平潮期或投饵时集中泼洒(需现场观察鱼况),或用硫酸铜㊁硫酸亚铁合剂挂袋;⑦内服Vc㊁渔用复合维生素及免疫制剂等提高抗病力㊂3.4刺激隐核虫病3.4.1症状:刺激隐核虫主要寄生在大黄鱼的体表和鳃,患病初期幼虫感染体表,外观症状不明显;随滋养体长大,鱼体受刺激分泌黏液,肉眼可见小白点;患病中期鱼体表㊁鳃㊁鳍等均可见许多针头大小的圆形小白点;严重时体表和鳃出现点状出血,甚至细菌继发感染呈炎症或溃疡,食欲不振㊁焦躁不安㊁身体机能下降衰弱死亡或呼吸困难窒息而死㊂3.4.2流行与危害:流行于5~10月份,虫体最适生长㊁繁殖水温为22ħ~25ħ,每年的夏㊁秋季为盛发期㊂尤以网箱布局密集㊁水体中富含有机质且水流较缓㊁苗种放养密度大以及长期投喂冰(冻)鲜杂鱼饵料的鱼最易暴发㊂在内湾㊁浅水区域该病提早发生,且严重㊂3.4.3防治方法:①保持水流畅通,规范养殖行为,合理规划和布局,留足通道㊁航道,降低养殖密度;②科学投喂饵料,改投优质配合饲料,定期添加具提高鱼类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如多糖㊁多种维生素等);③病害流行前,于平潮期可轮流提起网衣若干米,泼洒药物驱杀网衣上附着的胞囊㊁其他寄生虫成虫和污损物,有益于水流通畅;④病死鱼不可随意丢弃海中,以免刺激隐核虫大量放散,增加传染源;⑤在发病初期,将渔排和鱼整体搬迁至流水通畅的区域;发病较严重时,禁止擅自将病鱼或渔㊃105㊃排向其他养殖区转移,防止病原的快速传播蔓延㊂发病后期,鱼体质弱,不能随意搬迁网箱和鱼,否则会引起鱼大批死亡㊂⑥发病严重时,已达规格的鱼可以视情况适时起捕㊂3.5白鳃症3.5.1症状:体表外观无明显病变,仅体色变淡㊁各鳍泛黄,鳃丝颜色变淡呈贫血状;肝脏不同程度地肿大,颜色苍白或淡黄色㊁易碎,脾发黑肿大,胆囊肿大,颜色变深,肾脏出现糜烂等㊂3.5.2流行与危害:6月下旬开始流行,7月~9月为发病高峰期,流行范围广,网箱养殖区均有发病,主要危害成鱼,病程短,严重的日死亡率1%~2%,若不及时治疗,累计死亡率可达40%以上㊂3.5.3防治方法:①保证饵料新鲜,高温期切忌饵料过量投喂;②发病后停饵2餐~3餐后添加解毒㊁保肝利胆的中药制剂;③定期添加渔用多维㊁免疫增强制剂㊂3.6贝尼登虫病3.6.1症状:该虫呈半透明椭圆形薄片状,紧紧吸附在大黄鱼鳍㊁体表㊁头部与眼上,寄生处呈白斑状,严重时病鱼黏液分泌过多㊁焦躁不安㊁不断狂游或摩擦网箱壁,局部鳞片脱落充血,并继发性细菌感染后呈鱼体溃烂㊁尾椎骨裸露㊁瞎眼等症状㊂患病鱼不摄食㊁身体消瘦至衰弱而死㊂3.6.2流行与危害:流行于8月~10月,水温28ħ~ 30ħ,一般危害50g以上的大黄鱼,多发生在盐度高的海区,受淡水影响的养殖区受害较轻,发病率后死亡率一般在20%~30%左右㊂3.6.3防治方法:①用淡水加抗生素浸泡驱虫见效快(但大水面㊁大网箱的养殖不易操作);②勤换洗网箱,可提网壁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泼洒杀死网壁上的成虫㊁虫卵等;③定期吊挂敌百虫和白片(主要成分含氯消毒剂)并拌料喂大蒜素等预防;④通过拌料投喂抗虫药吡喹酮或甲苯达唑等,可降低贝尼登虫感染;⑤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以增强养殖鱼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㊂3.7涡虫病3.7.1症状:涡虫寄生于鱼体的鳃㊁皮肤,鳃丝间有许多泥土样脏污附着,严重时鳃丝缺损㊁鳃弓骨裸露,有的病鱼体表会出现圆斑状溃疡,病鱼漂浮于水面而缓慢游动㊁最终因呼吸困难或细菌继发感染而死亡㊂3.7.2流行与危害:流行于9~10月份,水温23ħ~ 28ħ,主要影响当年春苗和前年秋苗,水流不畅的养殖区易感染,发病率在30%左右,严重的日死亡率达5%㊂水温下降至22ħ以下㊁盐度在16以下时,虫体自然消减㊂3.7.3防治方法:①降低养殖密度,合理布局网箱,保持水流通畅和环境卫生;②使用硫酸铜或敌百虫泼洒㊁浸浴㊁挂袋均有一定效果,用戊二醛或敌百虫加淡水浸浴效果更佳;③通过口服多维㊁多糖,增强免疫,缓解应激,使鱼度过感染期㊂参考文献:[1]洪万树,刘家富,郑炜强,等.浅论我国大黄鱼产业转型升级之对策[J].渔业研究,2018,40(04):315-323. [2]廖志强,纪荣兴,梅园园.福建省主要海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J].福建水产,2003(04):30-35. [3]郑汉丰,李家乐.我国大陆海水网箱养鱼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对策[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4(02):164-169.[4]陈辉,杨鸢劼.渔药科学使用7日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53.Commo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for net box culture of Lar-imichthys croceaLI Anhan(Ningde City Jiaocheng District Aquatic Technology Promotion Station,Ningde352100,Fujian China)Abstract:Larimichthys crocea is currently the largest scale of marine net box culture fish in China,but the diseases of Larimichthys crocea have been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rimichthys crocea culture industry.For this reason,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main factors of morbidity in net box culture of larvae,the problem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edication,and introduced the symptoms,hazards,and method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diseases,such as Iridovirus disease,Pseudomonas aeruginosa,peltate ciliosis,stimulated cryptorchidiosis, leucogillosis,Benedictine worm,and vorticellosis.Keywords:Larimichthys crocea;cage culture;disease control㊃205㊃。
大黄鱼网箱养殖病害防治近年随着左黄鱼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而养殖区缺乏合理的布局和规划,养殖密度过大,加上营养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病害频发,据不完全统计,大黄鱼从育苗到养成,各种病害就达到20余种以上,并有发展之势,本文就大黄鱼网箱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综述如下:1瓣体虫病1.1病原与症状:大黄鱼瓣体虫,属于原生动物纤毛虫的一种,虫体大小为52~98μm,半透明,腹部及背部前缘丛生纤毛,虫体能够借助纤毛的摆动在水中迅速游动。
鱼种苗阶段,水温高于25℃或水流不畅时易患此病,虫体主要寄生在鳃部、体表及鳍条上,大量寄生时鳃部呈灰白色,鳃盖开闭困难,皮肤、鳃和鳍上的粘液增多,体表出现形状不规则的白斑,病鱼常浮于水面,游泳迟缓,呼吸困难,体质衰弱而大量死亡。
1.2防治方法:用与海水温度相近的淡水加5~10ppm 的呋喃唑酮浸洗病鱼2~4分钟,可杀死绝大部分虫体;或用200~250ppm的福尔马林浸泡20分钟,浸洗要注意充气增氧。
2刺激隐核虫病2.1病原与症状:该病又称“白点病”,虫体呈球形或卵形,内有4~8个卵圆形组成念珠状大核,寄生在鱼体表和鳃上,病鱼体表和鳃上布满白点,当隐核虫寄生在鱼的眼角膜时会引起病鱼眼瞎。
病鱼漂浮水面,反应迟钝,摄食减少,鳍条破损,粘液增多,呼吸困难,可引起成批死亡,对苗种危害尤其严重。
本病多发于水温20~30℃的夏季。
2.2防治方法:用淡水加0.5ppm硫酸铜浸洗3~15分钟,或用15~25ppm福尔马林溶液浸洗病鱼24小时,在治疗时应同时服用抗生素,以防细菌等继发感染。
3弧菌病3.1病原与症状:主要为副溶血弧菌、溶藻酸弧菌等引起,是大黄鱼病害中发病时间长,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主要在7~9月高水温时危害250g以下的鱼,病鱼头部、下颌、腹部、鳃丝及鳍充血,肠胃充气,胆管变长,胆汁变淡,肝充血,肾积水肿长、出血,有半透明白点。
腹部或头朝水面,作短时间窜游后下沉死亡。
3.2防治方法:用盐酸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金霉素等抗菌素纯粉剂,每天每公斤鱼用50~75mg,连续投喂7天;磺胺类药物纯粉剂,每天每公斤鱼用200mg,连续投喂3~7天。
2023-11-04CATALOGUE目录•养殖大黄鱼概述•大黄鱼网箱养殖的病害发生原因•大黄鱼网箱养殖的病害种类及症状•大黄鱼网箱养殖病害的防治方法•大黄鱼网箱养殖病害防治的实践与建议•大黄鱼网箱养殖病害防治的未来展望01养殖大黄鱼概述大黄鱼主要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以及部分太平洋地区。
分布区域食性生活习性大黄鱼是肉食性鱼类,以小型鱼类、虾类和头足类等为食。
大黄鱼是集群性鱼类,喜欢在深海中生活,但也会随着季节变化进行迁移。
03大黄鱼的生物学特性0201养殖大黄鱼应选择在不受污染、水流清澈、水深适宜的海域进行。
水域选择设置网箱时,应考虑水流、风浪、水深和养殖密度等因素。
网箱设置保持水质清洁、溶氧充足是养殖大黄鱼的关键。
水质管理大黄鱼的养殖环境苗种选择选择健康无病的苗种,是养殖成功的第一步。
养殖周期大黄鱼的养殖周期通常为1-2年,具体时间取决于养殖条件和管理水平。
大黄鱼的养殖周期02大黄鱼网箱养殖的病害发生原因总结词养殖密度过大是大黄鱼网箱养殖病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详细描述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下,大黄鱼容易因空间受限、竞争加剧和应激反应增强而患病。
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水质恶化,疾病传播速度快,治疗难度增加。
养殖密度过大水质管理不当总结词水质管理不当是另一导致大黄鱼网箱养殖病害的原因。
详细描述水质问题如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等指标异常,会影响大黄鱼的生理机能和免疫力,从而容易感染病害。
不适当的水质管理还会促进病原菌的繁殖,进一步加剧病害的发生。
饲料问题总结词饲料问题也是大黄鱼网箱养殖病害的原因之一。
详细描述饲料质量差、营养不均衡或霉变饲料会导致大黄鱼营养不良、免疫能力下降和肠道菌群失衡,从而容易感染病害。
此外,投喂不当或饲料卫生管理不善也可能引发疾病。
免疫预防不足是大黄鱼网箱养殖病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词缺乏科学合理的免疫预防计划,未能有效提高大黄鱼的免疫力,会导致其在面对病原菌时抵抗力不足,容易感染病害。
大黄鱼人工育苗主要病害防治与对策近年来,随着大黄鱼养殖规模不断地扩大,人工育苗也随之迅猛发展,2000年仅xx省闽东地区大黄鱼育苗场竟达180多家,大量的育苗室用水取自海区又排向海区,致使海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育苗病害日益频繁。
根据对闽东地区的蕉城、福安、霞浦、福鼎及福州地区的罗源、连江等县(市)育苗场的大黄鱼育苗中所发生的病害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常见病害,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供大黄鱼育苗工作者参考。
一、亲鱼培育过程中的病害1."白点'病病原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小瓜虫症状刺激隐核虫主要寄生在鱼的体表和鳃上,病鱼的皮肤和鳃因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形成白色膜囊将虫体包住,所以肉眼观察有许多小白点。
镜检病灶部位,可见全身具纤毛,体色不透明的圆形或卵圆形虫体在膜里缓慢地旋转运动,严重的体表形成一层混浊的白膜,皮肤上有许多点状充血处,甚至发生炎症,直至溃疡。
寄生在鳃上,鳃部失血或贫血或点状出血,严重的上皮组织显著增生并溃烂。
患病的鱼食欲不振。
烦燥不安或游动迟缓,身体消瘦,最后因鳃组织被严重破坏,呼吸困难,窒息而死或继发性感染而死。
病因主要是池底有机物质多,水交换性差,吸污不彻底引起的。
流行情况春秋季育苗都会发生此类病情,发病最适水温在20~25℃。
预防(1)砂滤池的细沙每个季度应更换一次或用福尔马林浸浴1~2h后(水位在20~30cm),再用清水冲洗2~3次;(2)日常管理中,加大换水量,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治疗(1)用淡水+呋喃唑酮(现为禁用药本站注)1010-6 浸浴,时间视鱼体忍受能力而定;(2)发病后,可用福尔马林50~8010-6全池泼洒,12h后换水,隔天再一次。
2.应激反应症状亲鱼在搬动之前,鱼的游动、摄食正常,亦无其他异常现象。
但一经搬动,往往鱼体损伤就引发诸多细菌性病症,如鱼体充血,以至全身发红;或痉挛后急性休克死亡;或各鳍慢性溃烂,以至鳍条骨裸露,后陆续死亡,甚至可在数日内全部死亡。
大黄鱼主要病害临床诊断和防治病鱼的检查和诊断体表一般会引起鱼体分泌大量黏液,或者是头、嘴以及鳍条末端腐烂,单鳍条基部一般无充血现象;细菌性赤皮病,则鳞片脱落,皮肤充血;但有些症状,包括表、鳃、内脏等症状,在几种不同的病中基本上是一样的,如鳍基充血和蛀鳍,为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及部分其他细菌性鱼病所共有的症状之一:又如在大量车轮虫、刺激隐核虫等寄生时,都会在体表或鳃丝有较多的黏液,应把观察的症状,联系起来加以分析。
鳃鳃部的检查,重点在鳃丝,首先注意鳃盖是否张开,然后用剪刀把鳃盖除去,观察鳃片的颜色是否正常,黏液饰扣较多,鳃丝末端是否肿大和腐烂等现象。
如是细菌性烂鳃病,则鳃丝末端腐烂,黏液较多;鳃霉病,则鳃丝颜色比正常鱼的鳃片颜色较白,略带血红色小点;如果是车轮虫等寄生虫性疾病,则鳃片上有较多黏液,严重者出现鳃盖张开等症状。
内脏检查以肠为主,先把一边的腹壁剪掉(勿损坏内脏),首先观察是否有腹水和肉眼可见的大型寄生虫;其次对内脏的外表仔细观察,看是否正常,最后用剪刀将靠近咽喉部分的前肠和靠近肛门部位的后肠剪掉,取出内脏,置于白搪瓷盘中,把肝、胆、鳔等器官逐个分开,再把肠道中的食物和粪便去掉,然后进行观察,在肠道中比较大的寄生虫如吸血虫、线虫等容易看到,如果是肠炎,会出现肠壁充血、发炎。
其他内部器官,如果在表面上没有发现病状,可不用检查。
由于目检主要是以症状为依据,所以往往有这样的情况:①一种病由几种症状同时表现出来,例如肠炎病,具有鳍条基部充血、蛀鳍、肛门红肿、肠壁充血等症状;②一种症状在好几种病中都同样出现,如体色变黑、鳍条基部充血、蛀鳍等。
这些症状是细菌性赤皮、疥疮、烂鳃、肠炎等病所共有的。
因此,在目检的时候,应做到认真检查,全面分析,并做好几率,为诊断鱼病提供正确的依据,也为今后的诊断工作积累资料。
大黄鱼主要病害及防治一、细菌性疾病1.弧菌病病原:副溶血弧菌。
症状:病鱼体表出现溃疡为该病的典型特征。
发病初期体表有瘀点、淤斑、不规则红斑,多见于腹部及尾部。
严重时下颌出血、溃疡,鳍基充血发红,鳍条缺损,尾柄肌肉腐烂,形成出血性溃疡。
肝、脾、肾、肠均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肠道内有淡黄色粘液。
镜检病灶处组织可见微弯曲的细菌。
流行:该病是大黄鱼病害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每年3~10月发生,以6月后常见,体重80克左右多发。
发病时间长,感染迅速,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①口服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抗菌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2~4克,疗程3~7天。
②福尔马林200毫升/立方米加诺氟沙星等抗菌药20克/立方米海水增氧浸洗20~30分钟。
⑧每个网箱用“富氯工型”1片挂袋,同时内服“鱼健康1号”或“鱼健康1号~2000”,按说明书的用量用药。
2.细菌性肠炎病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
后期典型症状为肛门红肿,腹胀,具腹水。
解剖发现肠道充血发炎呈紫红色,肠壁弹性较差,肠道内无食物或少量食物,有大量黄色粘液。
流行:流行高峰在夏、秋季节,病程短,死亡率较高,3~5天内死亡率可达到80%以上。
防治方法:预防同弧菌病。
治疗:不要使用药物浸浴,先停食,后少量投饵,加适量抗菌素治疗。
①口服氟哌酸或盐酸黄连素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2~4克的药物,疗程3~5天,第一天药量加倍。
②每个网箱用“富氯Ⅰ型”1片挂袋,并口服“鱼健康1号”或“鱼健康1号-2000”与“水产专用Vc”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鱼健康1号”或“鱼健康1号-2000”20克与“海水鱼多维”2克,疗程3天。
患病严重时,需连续投喂药饵直到治愈后再喂2天以巩固药效。
二、寄生虫性疾病1.淀粉卵涡鞭虫病(又称淀粉卵甲藻病)病原: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又称眼点淀粉卵甲藻。
症状:虫体主要寄生在鱼的鳃、皮肤和鳍等处。
鳃上肉眼可见许多小白点;体表皮肤组织发炎、出血,甚至溃疡。
大黄鱼几种疾病治疗方法摘要:一、白点病(刺激隐核虫病)1.病原: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鱼小瓜虫”,属纤毛动物门小瓜虫类。
虫体为卵圆或球形,全身表面有均匀一致的纤毛。
2.发病症状:虫体主要寄生在大黄鱼的体表、鳃和鳍条上。
发病初期,肉眼可见病鱼尾鳍和胸鳍上有白点,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扩展一、白点病(刺激隐核虫病)1.病原: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鱼小瓜虫”,属纤毛动物门小瓜虫类。
虫体为卵圆或球形,全身表面有均匀一致的纤毛。
2.发病症状:虫体主要寄生在大黄鱼的体表、鳃和鳍条上。
发病初期,肉眼可见病鱼尾鳍和胸鳍上有白点,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扩展到体表和鳃部,白点增多形成一层膜,俗称“白点病”。
病鱼急躁不安,或沿池壁圈游,或跳跃窜出水面,或往池壁上冲撞摩擦,严重时鳞片脱落、肌肉发炎、溃烂,眼睛白浊、食欲下降、身体消瘦、行动迟缓,最后因鳃组织被严重破坏,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3.流行情况:每年3月中旬~8月,水温为15~30℃最为流行。
育苗室水温25~30℃,尤其是20日以上日龄的鱼苗,池水换水量不足4/5时最易发生,并且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1天―2天内可造成全部死亡。
4.防治方法:1)防治措施:①对于池塘、育苗室内养殖水域,加大换水量,改善水质,定期消毒;沙滤池要定期泼洒福尔马林进行杀虫消毒。
②育苗室用具经常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进行浸洗消毒,并做到专池专用。
③虫体的传播速度随着鱼类的放养密度增加而加大,因此放养密度不宜过大。
④日常应加强营养,投喂全价饲料,提高鱼体抵抗力。
2)治疗方法:①病鱼用0.6~0.7mg/LCuSO4药浴12~18小时,或10mg/LCuSO4药浴10~20分钟,待黏液大量排出后,全池吸污并彻底换水或鱼苗倒池。
鱼苗成活率约70%。
②用20~30mg/L福尔马林对鱼苗药浴20~24小时,彻底换水或倒池。
③用100mg/L福尔马林对鱼苗药浴3~5分钟,然后移至清洁的海水池中。
及时治疗一般治愈率可达70~90%。
网箱养殖大黄鱼常见病害防治◆教学目标1.介绍网箱养殖大黄鱼的常见症状与病因及防治方法。
2.关注大黄鱼网箱养殖的前景。
3.初步尝试病鱼防治。
◆教学内容大黄鱼是近年来舟山人工养殖的主要海洋鱼种之一,但人工养殖中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尤其是一些暴发性疾病,极易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染,死亡率极高,给广大养殖户造成巨大损失。
本节就大黄鱼一些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做一简单介绍。
一、仔鱼鳔异常膨大病 1.主要症状与病因:仔鱼体表发白,常常浮于水面,空胃,镜检发现鱼膘异常膨大,是缺乏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
2.防治方法:所投喂的生物饵料轮虫要经过小球藻的二次强化、卤虫要经过乳化鱼肝油的强化并及早投喂挠足类以满足大黄鱼对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需求。
二、白点病(刺激隐核虫病)1.主要症状与病因:由鱼体寄生的刺激隐核虫而引起,主要寄生在大黄鱼的体表、鳃等处。
病鱼粘液分泌增多,表皮细胞增生,包裹虫体,形成白色的囊,肉眼看上去成子白点。
俗称白点病。
发病初期病鱼尾鳍和胸鳍出现白色小点。
以后扩展到体表和鳃部。
虫体多时可引起呼吸困难、烂鳃、烂皮,反应迟钝,食欲降低;病鱼漂浮在水面,可引起成批死亡,对苗种危害严重。
图1 大黄鱼网箱养殖图3 患白点病死亡的大黄鱼图2 刺激隐核虫感染的鱼鳃2.防治方法:由于该病传染速度快,发现后要立即采取措施:①病鱼用0.6~0.7mg/l CuSO 4药浴12~15小时,或10 mg /lCuSO 4药浴10~20分钟。
②用20~30mg/l 的福尔马林溶液药浴3~5分钟。
在上述处理的同时,连续3天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素,防止病鱼继发感染细菌。
三、肠炎病1.主要症状与病因:该病一般发生在水温较高时,鱼苗摄食旺盛,经过几天猛烈摄食后开始发病。
病鱼体色发黑,食欲下降,离群独游,肛门发红,腹部膨大。
解剖发现肠道充血、发炎,肠道内没有食物,有大量黄色粘液,严重时腹腔有大量积水。
此病是由多种嗜水气单胞菌等感染而引起,夏季高温期为此病高发期,一般3~5天内大量死亡。
白鳃病(黄肝病)病症:病鱼动作缓慢,摄食减少或拒食,鳃丝严重失血、苍白。
解剖观察肝脏变黄,胆囊肿大,胆汁充盈,呈黑绿色,脾脏肿大呈暗红色流行:夏季高温期为主要流行季节,7-9月是发病高峰期,流行范围很广,网箱养殖区均有发病。
病鱼多为体长10cm左右的当年春苗,体长10cm以下或体重50-150g的鱼亦有发现病情。
在水流缓慢、网箱密集、投喂鲜饵料的易患该病。
此病蔓延迅速,死亡率较高,发病网箱的鱼逐渐死亡,半个月内死亡率可达30%-50%,病情特别严重者也有在几天内死亡率达70%以上。
病原:疑为虹彩病毒。
病鱼肝、肾、肠、鳃等主要内脏的电镜切片,均发现正20面体、平面观为六角形的病毒颗粒,直径在130-150nm之间,平均直径为143.6nm,其形状、构造、大小都和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的特征基本相同,与虹彩病毒较为相近。
诊断:肉眼观察病鱼体表完整,但鳃失血、苍白,解剖内脏可见肝脏变黄、肿大,脾脏肿大呈暗红色,如需确诊应进行病理学分析及病毒观察。
防治:目前鱼类病毒病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应以预防为主。
①合理布局网箱,降低养殖密度,保持水流畅通。
②科学投喂饵料,高温期尽量减少投喂鲜饵,可减投1/3~1/2,或改投配合饲料,发病期间可停止投喂3~5天。
③定期在饵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低聚糖,添加量分别为5g/kg和3g/kg;也可投喂一些具有抗病毒、广谱杀菌和清热解毒的板蓝根、大黄、黄连、连翘、地丁、金银花等中草药,有一定预防和治疗效果。
(二)细菌病1.弧菌病(溃疡病)病症:此病的典型特征是体表形成溃疡,尤其是头部和尾部溃烂,所以又称为烂头烂尾病。
病鱼初期体表皮肤有淤点或淤斑,出现不规则的红斑区,尤以腹部、尾柄区为盛。
严重者各鳍充血发红、缺损,尾柄肌肉、头部等处溃烂,肛门红肿或有黄色黏液流出。
解剖观察肝、脾、肾、肠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肠内有黄色黏液。
流行:弧菌病是大黄鱼最常见、多发的细菌病,4-11月均可发生,但以夏季高温期为盛,6月中旬至9月下旬是主要危害期。
大黄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大黄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在养殖业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然而,大黄鱼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导致产量下降、成本增加甚至鱼群死亡。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有效防治大黄鱼疾病是保障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大黄鱼疾病的诊断大黄鱼疾病的诊断是准确判断鱼群健康状况的前提。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大黄鱼疾病及其诊断方法。
1. 鱼类寄生虫感染鳃蚤、鳃跳蚤、鳃球蚜等寄生虫是大黄鱼常见的病原体。
感染后,鱼体出现明显的寄生虫症状,如鳃部红肿、鳃丝变黑、鳃球肿大等。
通过显微镜检查鱼体组织或鳃部刮片,可以观察到寄生虫的形态特征,从而确定感染类型。
2. 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感染病原体有弧菌、嗜海水弧菌、副溶血弧菌等。
感染后,大黄鱼出现食欲不振、体色暗淡、鳍腐烂等症状。
通过细菌分离培养、病理学观察和生物学特性分析,可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为后续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3. 病毒感染大黄鱼病毒性疾病主要有疱疹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等。
感染后,鱼体出现背部下陷、腹腔积水、鳞片松动等症状。
通过电镜观察、核酸检测以及双向免疫电泳等方法,可以鉴定出病毒的存在和种类。
4. 水质异常水质异常是大黄鱼养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物质超标会影响鱼体的免疫力,导致鱼群易感染疾病。
通过水质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水质指标,可以预防和排除水质异常对大黄鱼的损害。
二、大黄鱼疾病的防治在诊断出大黄鱼疾病后,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经济损失和鱼群死亡率。
1. 寄生虫防治定期检查鱼群,使用对虫体有毒杀效的药物进行鱼体浴浴法或饲料投放法。
在养殖水域中,定期清理、消毒设备和鱼塘,及时清除寄生虫的滋生源,减少虫害发生的机会。
2. 细菌感染防治用抗生素药物对鱼体进行浴浴法或饲料投放法的防治,选用合适的药物和用量。
同时,要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提高清洁消毒设备的频率,维护良好的水质,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3. 病毒感染防治病毒性疾病的防治较为困难,目前主要采取隔离感染鱼群、加强养殖环境卫生和免疫预防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