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 格式:ppt
- 大小:521.00 KB
- 文档页数:56
第七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第八章微观经济政策一、判断题1.“面包市场上面包的供求均衡决定面包的市场价格”是通过一般均衡分析所得出的。
()2.把经济中的所有经济单位和所有市场相互联系加以考虑,分析其均衡及其相互影响的分析方法就是一般均衡分析。
()3.一般均衡价格即当所有的商品市场处于均衡时,所决定的所有商品各自的价格形成的一系列价格。
()4.瓦尔拉斯定律仅适用于部分商品,如在水果店中一天的营业收入等于这一天所有在这个店购买水果的消费者的支出总和。
()5.只要有了市场效率,那么经济运行的效果就一定是好的。
()6.经济运行富有效率即指一个以最小成本生产出人们所需要产品的经济。
()7.帕累托更优即在帕累托最优状态下,使社会福利再得到增进。
()8.当任意两个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时的边际替代率都等于这两种商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时,生产与交换符合了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
()9.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即政府宏观调控的手。
()10.产品的边际转换率表示在社会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商品1所放弃的商品2的产量。
()11.假如某个经济存在失业,它实际生产出来的商品组合可以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12.生产可能性边界不会发生移动。
()13.市场失灵是指的是市场没有达到可能达到的最佳结果。
()14.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在一系列理想化的假定条件下可以导致整个资源的有效配置。
()15.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16.在存在外部影响下,资源配置仍可达到最优。
()17.从社会的角度看,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差异是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
()18.由于存在外部不经济,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19.在外部经济情况下,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20.在外部经济情况下,潜在的帕累托改进的机会不能得到实现。
()21.按照科斯定理,在存在外部影响的情况下市场机制仍可以导致资源配置最优。
()22.由市场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数量通常低于最优数量。
第七章一般均衡和经济效率基本概念1.局部均衡,一般均衡。
2.交换的契约曲线,效用可能性曲线。
3.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效率、经济效率),生产可能性曲线,产品边际转换率。
单项选择1.所有市场同时出清叫做()。
BA.局部均衡B.一般均衡C.静态均衡D.动态均衡2.达到帕累托最优配置时,()。
DA.总产量最大B.总效用最大C.消费者得到他们想要的所有东西D.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任何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己境况变得更好3.当经济中所生产的产品组合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时,经济达到了()。
B A.效用的效率B.产品组合的效率C.生产的效率D.交换的效率4.经济具有产品组合的效率时,()。
DA.经济处于生产可能性线内部B.厂商使用的资源准确反映了所有可用的资源C.商品已不可能从进一步交易中获益的方式在所有人中加以分配D.经济中所生产的产品组合反映消费者的偏好5.两种商品在两个人之间的分配,能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为()。
D A.不使其他人受损就不能使某人受益B.个人都处在某消费契约曲线上C.个人都处在某效用可能性曲线上D.以上条件都对6.产品边际转换率是()的斜率的绝对值。
DA.需求曲线B.边际产量曲线C.契约曲线D.生产可能性曲线7.如果对于消费者甲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对于消费者乙来说,以商品X替代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1。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的是()。
A A.乙用X向甲交换YB.乙用Y向甲交换XC.甲和乙不会交换商品D.以上均不正确8.如果橙子与苹果之间的边际转换率是2个橙子换1个苹果,1个苹果的相对价格是1.5个橙子,那么厂商将()。
BA.生产更多的橙子和苹果B.如果将资源由苹果生产转向橙子生产,境况会更好C.如果将资源由橙子生产转向苹果生产,境况会更好D.并不想将资源在苹果和橙子生产之间转移9.生产具有效率时每个厂商()。
CA.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哪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B.任意两种投入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1C.任意两种投入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那两种投入的价格比率D.任意两种投入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厂商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在增加一单位一种投入的同时可减少另一种投入的数量10.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意味着()。
一般均衡与福利概述一般均衡与福利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和评估经济政策的影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均衡模型是由经济学家华尔拉斯(Léon Walras)在19世纪末提出的,它是研究市场经济中各个市场相互关联的模型。
福利概念则是用来评估经济活动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一般均衡模型是研究市场经济的一种理论工具,它假设市场上有多个商品同时存在,供求双方自由发挥作用,并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供求关系。
在一般均衡模型中,经济系统由多个市场组成,每个市场都有供给和需求两个基本要素。
这些市场通过价格机制相互关联,并在市场均衡的情况下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一般均衡分析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市场的竞争性。
在竞争性市场中,供求双方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且有完全信息的情况下作出决策。
在这个基础上,经济学家使用一系列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数学模型来研究市场价格的形成、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经济体整体的均衡状态。
通过这种方法,经济学家可以探究市场机制的缺陷,评估不同政策对经济体的影响,提出改善经济效率和公平性的建议。
福利概念则是用来评估经济活动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经济学中的福利分为消费者福利和生产者福利两个方面。
消费者福利指的是消费者根据他们的偏好和购买力所得到的满足程度,也被称为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福利则指的是生产者根据他们的成本和销售收入所获得的利润,也被称为生产者剩余。
福利经济学通过测量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福利水平来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
这种评估可以通过福利函数来进行,福利函数是一个关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的函数表达式。
福利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不同政策对福利函数的影响来找到最优的政策选择。
一般均衡和福利概念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一般均衡分析的核心是研究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即如何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来最大化社会总福利。
福利经济学则是用来评估不同资源配置方案的效果,通过比较不同方案对福利函数的影响,可以判断不同方案的优劣。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们对于理解经济活动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均衡论,也被称为“一般均衡理论”,是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主要研究经济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它认为,经济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和各种决策都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影响的,不能孤立地看待。
一般均衡论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包括市场、生产要素和经济主体的综合模型,来解释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一般均衡论的核心理念是“供给等于需求”,也就是说,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价格会自动调整,使得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实现市场的均衡。
一般均衡论认为,市场经济可以自发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实现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
福利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评估和改进社会经济福利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政府干预来促进社会公平和效率。
福利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和市场失灵,从而影响社会福利的实现。
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应等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并通过改革政策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福利经济学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如何评估和比较不同政策的社会经济影响,如何设计最优的税收和转移支付策略,如何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及如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福利经济学的核心理念是追求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或群体的利益最大化。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是紧密相关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一般均衡论提供了一个分析经济系统的理论模型,研究各种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而福利经济学则是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通过政府政策来促进社会福利的实现。
一般均衡论提供了分析经济活动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而福利经济学则根据实际情况和政策目标,运用这些理论工具和方法进行政策评估和改进。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被广泛运用于宏观经济政策、税收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领域。
GET《微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7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理论学习要求⏹重点掌握◇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标准问题⏹一般掌握◇社会福利最大化问题⏹一般了解◇交易和生产各自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严格地说,上述微观经济学各章讨论的内容均属局部均衡范畴,为使研究深入,应该引申到一般均衡分析。
在一般均衡的基础上,应该分析市场经济均衡状态是否具有经济效率,这就是福利理论问题。
本章主要讲述一般均衡理论和帕累托最优状态、交易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交易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和社会福利最大化问题。
第一节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一、局部均衡及其假定条件局部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是指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问的关系或均衡状态。
其特点是假定一个市场价格变动对其他市场价格没有显著影响条件下的供求与价格关系分析或均衡状态分析。
这种假定内容有三:(注: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局部均衡的代表人物。
)(1)对商品市场而言,商品A的价格变化不影响其替代品B和互补品C的价格变化,商品B和商品C价格变化不影响其替代品1B,1C和补充品B,2C价格的变化,最终B,C,1B,1C,2B和2C商品价格变2化不影响A商品的价格变化。
(2)对要素市场而言,要素F的价格变化不影响其替代要素G和补充要素H价格的变化,要素G和H价格的变化不影响其替代要素G,1H1和补充要素G,2H的变化。
最终G,H,1G,1H,2G和2H要素价2格的变化不影响要素,价格的变化。
(3)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没有联系互不影响,即商品市场价格不影响要素市场价格,要素市场价格也不影响商品市场。
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三种假定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这里只是为分析问题方便而确定的假设。
二、一般均衡及其案例分析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是指在承认供求与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存在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条件下,所有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关系或均衡状态。
7 一般均衡与效率判断题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忽略了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影响我们真正理解市场经济。
()契约曲线显示了所有的可能进行互利贸易的配置点。
()不在生产契约线上的每一点所代表的投入组合都是无效率的。
()只要生产是有效率的,产出组合就必然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某一点。
()只有商品的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相等时,商品的生产结构才是最有效率的。
()为了达到帕累托最优,必须使任何只消费两种商品的消费者所消费的这两种产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处于非帕累托最优位置的经济要达到帕累托最优经济的福利水平是不可能的。
()帕累托最优的理论基础是序数效用理论,但对于基数效用理论也同样成立。
()现代经济学所说的最有经济效率的状态,一般就是指帕累托最优状态。
()从社会观点来看,契约曲线上所有的点都是理想的。
()消费者均衡条件满足后,帕累托状态也达到最优。
()社会福利函数应该能够代表全社会所有人对福利的判断。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即任何竞争性市场均衡都是有效率的。
()如果个人偏好是凸型的,则每一个帕累托有效配置对于商品的某个初始禀赋来说,是一个竞争性均衡。
()资源配置如果无法做到改善某些人的福利,同时又不损害其他人的福利,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就是有效率的。
()在不存在垄断的情况下,没有管制的市场将使收入分配均等。
()竞争性均衡必然是公平的。
()如果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不是对所有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消费者来说都等于它们之间的边际替代率,那种两种商品中至少有一种不是有效地生产出来的。
()从埃奇斯盒状图中某一初始禀赋开始,如果通过讨价还价达到的自由交易契约是符合帕累托最适度状态所要求的,那么该交换契约可以位于契约曲线的任何地方。
()对于福利极大化来说,完全竞争长期一般均衡既是必要的,又是充分的。
()一般均衡总是存在的。
()一般均衡是唯一的。
()社会福利函数是唯一的。
()社会公平观不是唯一的。
()答案T; F; T; T; T; T; F; T; T; F; T; F; T ; T; T ; T; T; F; T; T;F; F; F; F; F; F; F; F; T。
7 一般均衡与效率判断题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忽略了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影响我们真正理解市场经济。
()契约曲线显示了所有的可能进行互利贸易的配置点。
()不在生产契约线上的每一点所代表的投入组合都是无效率的。
()只要生产是有效率的,产出组合就必然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某一点。
()只有商品的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相等时,商品的生产结构才是最有效率的。
()为了达到帕累托最优,必须使任何只消费两种商品的消费者所消费的这两种产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处于非帕累托最优位置的经济要达到帕累托最优经济的福利水平是不可能的。
()帕累托最优的理论基础是序数效用理论,但对于基数效用理论也同样成立。
()现代经济学所说的最有经济效率的状态,一般就是指帕累托最优状态。
()从社会观点来看,契约曲线上所有的点都是理想的。
()消费者均衡条件满足后,帕累托状态也达到最优。
()社会福利函数应该能够代表全社会所有人对福利的判断。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即任何竞争性市场均衡都是有效率的。
()如果个人偏好是凸型的,则每一个帕累托有效配置对于商品的某个初始禀赋来说,是一个竞争性均衡。
()资源配置如果无法做到改善某些人的福利,同时又不损害其他人的福利,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就是有效率的。
()在不存在垄断的情况下,没有管制的市场将使收入分配均等。
()竞争性均衡必然是公平的。
()如果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不是对所有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消费者来说都等于它们之间的边际替代率,那种两种商品中至少有一种不是有效地生产出来的。
()从埃奇斯盒状图中某一初始禀赋开始,如果通过讨价还价达到的自由交易契约是符合帕累托最适度状态所要求的,那么该交换契约可以位于契约曲线的任何地方。
()对于福利极大化来说,完全竞争长期一般均衡既是必要的,又是充分的。
()一般均衡总是存在的。
()一般均衡是唯一的。
()社会福利函数是唯一的。
()社会公平观不是唯一的。
()答案T; F; T; T; T; T; F; T; T; F; T; F; T ; T; T ; T; T; F; T;T; F; F; F; F; F; F; F; F; T。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理论概述一般均衡理论是福利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主要研究经济体中多个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一致性。
该理论的出现,为经济学家提供了一种分析经济现象和政策影响的基本框架。
一般均衡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均衡”,即市场供求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市场出清条件。
在一般均衡理论中,经济体被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市场系统,其中存在多个市场,每个市场有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
在市场中,个体之间通过交换商品和服务来满足各自的需求,并通过价格机制来协调资源配置。
一般均衡理论的目标是研究这些交换和协调过程以及其对经济福利的影响。
一般均衡理论的关键在于研究供求的一致性和市场出清。
在一个市场中,个体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和偏好,通过价格的变动来调整供求关系。
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从而减少需求和增加供给,直至市场出清;相反,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降,从而增加需求和减少供给,直至市场出清。
不仅在单个市场中,一般均衡理论还研究了多个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考虑市场之间的联结和互动,得到了全局的均衡状态。
一般均衡理论的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多个领域。
首先是对于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问题的分析。
一般均衡理论提供了一种分析市场失灵的框架,例如外部性问题,通过引入外部成本或效益的概念,可以评估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资源低效分配问题。
同时,一般均衡理论还可以用来研究公共物品的供给和分配,通过考虑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无排斥性等特征,来分析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和社会福利。
其次,一般均衡理论也被应用于分析税收和转移支付政策的经济效果。
通过考虑税收和转移支付对个体行为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一般均衡理论可以帮助评估和设计税收和转移支付政策的效果和公平性。
例如,通过引入所得税或消费税的模型,可以研究税收政策对供求关系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税制的激励和分配效果。
此外,一般均衡理论还用于分析与国际贸易相关的问题。
通过考虑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和相互依存关系,一般均衡理论可以研究国际贸易的效果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