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 格式:pptx
- 大小:373.55 KB
- 文档页数:48
微观经济学之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一、一般均衡论一般均衡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市场经济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问题。
一、均衡的概念和条件在一般均衡论中,均衡是指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之间达到了一种稳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既没有供过于求的现象,也没有需求过于旺盛的问题。
一般均衡的实现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市场的完全竞争、信息完全透明、无交易成本等。
在这些条件下,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均衡关系可以通过价格来体现。
二、价格决定在一般均衡论中,价格是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之间达成均衡的重要因素。
供给和需求都受到价格的影响,当某个商品的价格上涨时,供给量会增加,需求量会减少,直到供给和需求之间达到平衡为止。
均衡价格是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的价格,也被称为市场清算价格。
均衡价格的确定是通过供求关系的调整来实现的,市场上的价格会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动,最终达到均衡价格。
三、福利效果一般均衡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福利效果。
福利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中个人的福利为出发点,通过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活动对个人福利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福利最大化来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
福利效果是指一般均衡下资源的最优配置对个体福利的影响。
在一般均衡下,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状态,这时资源的配置是最有效的,可以最大化个体的福利。
福利效果的研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商品的价格和品种、个体的偏好和收入水平等。
通过研究和分析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可以确定资源的最优分配方案,以实现福利最大化。
四、政府干预与一般均衡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会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来调整供求关系,以实现一般均衡。
政府的干预通常包括价格管制、税收和补贴等。
这些干预可以修正市场失灵的问题,避免市场供求失衡的情况出现。
政府干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通过调整价格和收入分配,政府可以改善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然而,政府干预也可能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影响市场的自发性,打破供求关系的自发调整机制等。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第十二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一般均衡理论1.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1)局部均衡局部均衡是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某一变量只取决于本身的各相关变量的作用,而不受其他变量和因素影响的均衡。
(2)一般均衡一般均衡分析同时决定所有市场的价格和数量,它考虑了相关市场之间的反馈效应,即一个市场发生的变动,会引起其他市场一系列的变动,而其他市场的变动,又会反过来导致最初发生变动的市场再次发生变动。
这种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就称为反馈效应。
从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前提出发,考察每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条件下的某商品均衡价格决定问题,这种分析方法称为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而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状态就称为一般均衡。
2.2×2×2一般均衡模型2×2×2一般均衡模型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的简单形式。
(1)2×2×2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假设①经济体系中存在2种给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即资本K 和劳动L 。
②用这2种生产要素生产2种商品:X 和Y 。
③经济体系中只存在2个人A 和B ,作为消费者,所有的收入都用于购买商品X 和Y 。
④消费者A 和B 的效用函数满足偏好的三个基本公理。
他们的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
⑤生产者C 和D 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⑥存在着劳动要素的充分就业。
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消费者和生产者都面临着相同的产品价格。
(2)2×2×2一般均衡模型的结论在这一模型中,当4个市场以一组均衡价格(X P 和Y P ,ω和r )出清时,以及当所有的经济主体同时处于均衡状态时,就达到了一般均衡状态。
第16章微观经济学的总结: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16.1 复习笔记1.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1)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的涵义局部均衡是指在假设其他市场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产品或要素的市场均衡。
一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
一般均衡分析假定一个社会的所有各种商品、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和价格是相互作用的,进而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出发,考察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供销量应有的量值。
(2)瓦尔拉的一般均衡模型瓦尔拉首创了一般均衡理论体系。
简单的瓦尔拉一般均衡模型由四个方程组来表示:商品需求方程组、要素需求方程组(要素供求相等方程)、厂商供给方程组(商品价格与生产成本相等方程)和要素供给方程组。
由于模型假设要素收入等于产品价值,故此四个方程组中必定有一个方程不是独立的。
通过令任何一种商品的一个单位作为货币,并以此货币商品定义其他商品和要素的价格,便可使模型的未知数数目与相互独立的方程式数目相等,从而满足方程组即模型有解的必要条件。
(3)两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①交换的一般均衡在交换方面,任何一对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商品的个人来说都相等,即,此时也就实现了交换的一般均衡。
把满足的条件的点连接起来所形成的曲线,称之为分配的契约曲线。
在该曲线上任一点A、B两人的边际替代率都是相等的。
②生产的一般均衡对于有多个个人、多种商品、多种生产要素的经济,达到均衡时要求:在生产方面,任何一对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用这两种投入要素生产的所有商品中都相等,即。
连接埃奇沃斯盒状图中无穷多个最优均衡点所得到的一条曲线通常被称为生产的契约曲线。
在该曲线上,X、Y两种产品在生产中所使用的L和K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等的。
③生产与交换之间的一般均衡将生产契约曲线转换到以商品为坐标量的平面直角图上便可得到转换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
微观经济学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的广袤领域中,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为我们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和社会福利的优化提供了深刻的理论视角。
一般均衡论探讨的是整个经济系统中各种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试图揭示在众多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经济的状态。
想象一下,经济就像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网络,其中每个市场都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比如,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等。
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这些市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当某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这种变化会通过价格机制等传导到其他市场,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达到一种整体的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并非是轻易就能实现的。
它需要满足一系列严格的条件。
首先,每个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要相等,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经济中的各种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等,都要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闲置和浪费。
此外,消费者的偏好、生产者的技术水平等因素在一定时期内要保持相对稳定。
只有在这些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经济系统才有可能实现一般均衡。
然而,现实中的经济往往很难达到这种理想的一般均衡状态。
市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善之处。
比如,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消费者和生产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垄断力量的存在可能扭曲市场价格和资源配置;外部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可能使市场无法有效地反映真实的成本和收益。
福利经济学则是在一般均衡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衡量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
它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为了衡量社会福利,经济学家引入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工具。
其中,帕累托最优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简单来说,如果一种经济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那么这种改变就是帕累托改进。
当经济系统达到了一种状态,使得不存在任何进一步的帕累托改进的可能性时,就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福利经济学、一般均衡1.一般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是在瑞士诺桑学院任教的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与于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认为,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单独由其市场供给关系决定,而必然受到其它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只有将所有市场联系在一起共同考虑他们的价格决定,才能建立比较完整的价格理论。
该理论有三个基本假定:1.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2.每个居民户都是产品的需求者,同时也是要素市场的供给者,每个居民户的全部收入均来自于要素供给,并且每个居民户都会把全部收入用于消费,没有储蓄和负储蓄;3.每个厂商都根据既定的市场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确定其利润最大化的产品供给量和要素需求量。
2.帕累托最优状态: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认为,以一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为考察的起点,如果现状的改变能使所有人的境况得到改善,那么这种改变就是有利的,能够增进社会福利,如果它能使一部分人的处境变好,同时没有一个人因此而出境变坏,则这种变化也是有利的,也能增进社会福利。
只有当资源配置的任何改变在已不可能在不损害任何一人利益的情况下去改善某一个人的处境,这时候的资源配置状态被认为是最优的,社会福利也达到了最大值,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3.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三个条件:1.交换的帕累托条件;2.生产的帕累托条件;3.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条件4.经济租金:是指对某一种生产要素的支付额超过该生产要素维持目前用途所需支付的最低报酬的那部分。
由于供给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可能供给的数量,但是在竞争条件下,不管需要多少生产要素,都是按照统一种价格水平来进行支付的,而且这个价格是由厂商使用最后一单位生产要素所支付的价格决定的。
经济租金解释如下图:DSP1 EO Qe 要素数量如果供给曲线越平坦,则经济租金越小,当供给曲线为水平状时,经济租金为零,没有经济租金;当供给曲线垂直于要素数量轴时,全部报酬就是经济租金,这时候的经济租金就是地租或是租金,可以看出地租是经济租金的一种,经济租金是更为一般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