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测)-专题练习(二十)有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34.72 KB
- 文档页数:9
专题2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020年】1.(2020·新课标I)【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
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
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
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
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
又令百司习诵之。
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
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
2.(2020·新课标Ⅱ)【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
1920年,他与柳诒徽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
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境中苦心创业。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
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
——据《竺可桢全集》等(1)根据材料,概括竺可桢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训练注:答卷卷面要求(1)格式规范:首先,写明关键词;其次,根据要求(答案来源、语言要求、要点分值)组织答案;第三,按照设问要求,一一对答;段落化(一问一段)、序号化(要体现要点层次)。
(2)书写规范: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标点规范;历史术语;要点化、简洁化。
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一:梁启超认为,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制‚良法‛。
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
……还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
……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
‛……‚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
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材料二:国者何?积民而成也。
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
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
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
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9分)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在面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在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问题上,他主张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
在治军方略上,他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
在中西邦交上,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并反对借师助剿;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期中测试1 )1.秦朝治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秦的制度于此后中国的史生了深影响。
以下由秦开并一直沿用至后世的制度是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科制④郡制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夫治国犹如栽,本根不,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 反映了唐太宗A.民君的思想B.本的思想C.儒法并重的思想D.“存百姓”的思想3.唐太宗一反前代“ 中,夷狄”的做法,而“独之如一”,一政策理解正确的是A.唐朝治者到民族平等B.李唐皇族有少数民族血C.有利于唐朝的治定D.各民族关系一直非常和睦4.柏拉心目中理想国家的治者是A.公民推出来的士B.上克制的勇士C.仁慈而有威的族D.富于理性和智慧的学者5.里士多德,“慷慨是霍与吝之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从之的中庸”。
孔子下列言与之似的有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文野,文史C.人无,必有近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6.克威在其施政中:“ 国主身,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与国会共同行使行政,⋯⋯会的案必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
” 表明克威A.封建制君主B.主分散国家力C.格遵守共和国原D.建立个人独裁治7.盛被美国人民尊称“国父”,受到人民的尊敬,是因① 得独立争的利②开美国近代民主制度③出任美国第一任④重国家利益不恋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8.以下不属于拿破本主展献的是...A.打欧洲封建君主的攻B.建立起君主立的政治制度C.确立西方世界的法律典范D.将大革命精神播到欧洲国家9. 《·雍也》篇云:“子曰:文野,文史。
文彬彬,然后君子。
”体了孔子的哪一思想A. 仁者人B.和而不同C.中庸之道D.克己复礼10.学生向孔子仁,孔子回答渊:“克己复礼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非礼勿,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回答仲弓:“出如大,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回答司牛:“仁者,其言也。
”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孔子开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富之分B.孔子根据学生基和造的不同,予不同的解C.体了孔子在事原上“中庸之道”的思想D.孔子了“仁”和“礼”的关系11.以下有关柏拉、里士多德和孔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三人都同奴隶制度B.都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C.他的思想都西方文化的展生深影响D.他的思想都是唯心主哲学12.《· 安》:" (秦朝)丁男被甲,丁女,苦不聊生。
专题二十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和东西方的先哲(孔子、亚里士多德)1.(2013年某某文综,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2.(2012年某某文综,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3.(2010年某某文综,12)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孔子B.墨子C.普罗塔戈拉D.亚里士多德4.(2009年某某文综,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某某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
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
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X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
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
高考真题汇编: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1.(2007年高考江苏单17题)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之语“提三尺之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的刻石,被镶嵌在某开国者的纪念碑上。
此开国者是()A拿破仑B华盛顿伊达尔哥 D俾斯麦【答案】B【点拨】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徐继畲所说的开国者开创了用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的方式。
符合这一要求的开国者只有美国的主要缔造者华盛顿。
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20题)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
这表明当时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强化训练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起义的背景。
19世纪上半期,强化训练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了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对海外市场和原料的迫切需要,各资本主义列强加强对外殖民侵略和掠夺,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殖民侵略给印度带了灾难,摧毁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旧的统治秩序,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技术,迫使印度进入痛苦的近代进程。
联系本题,英文书籍在印度畅销的原因是西方文强化训练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其他各项与所不符。
3.(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2题)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家”“中庸之道”“逻辑”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A.孔子 B.墨子.普罗塔戈拉 D.亚里士多德【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涉及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内容。
在三个关键词中,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家,在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上主张遵循中庸之道,符合其中两个方面,排除A项。
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排除B项。
普罗塔戈拉是古希腊著名哲家,也是智者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
2019年高三二轮复习讲练测之测案【新课标版历史】专题2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得分_______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选择题(5*2=10分)1.【2019届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摸底测试文综历史试卷】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唐太宗对匈奴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被西北各族尊称为“天可汗”B.康熙帝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崇尚儒家文化C.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初期以反对满清统治为重心,后主张五族共和D. 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2.【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练习试卷历史】托克维尔在描述法国革命时曾这样写道:“当慌乱的民族摸索着寻找他的主人时,专制政府便有了重新建立的极好机会,而这些机会是那位天才轻而易举地发现的,他后来既是大革命的继承者,又是大革命的摧毁者。
”对这位被称为“天才”的人物,评述不正确的是A.推翻了法国的民主共和制度 B.发动进攻俄国的侵略战争C.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 D.重建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3.【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2019届高三月考历史卷】列宁曾经说过:“现在必须弄清楚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下列哪个史实最能体现列宁的观点?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领导人民战胜协约国集团的进攻C.实行新经济政策 D.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首先取得胜利4.【浙江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月考历史试卷】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了。
”中国从此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也从根本上打破了国际封锁。
为这一重大历史变化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A.詹天佑 B.李四光C.钱学森 D.袁隆平5.【北京市海淀区2018高三上学期练习试卷】古希腊某哲学家指出,社会的原则首先是专业分工的原则——每一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然禀赋从事一门职业劳动。
第十九单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105分)1.(2024课标Ⅰ)[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
19世纪后,美国起先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
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
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相互理解,消退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
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
对此,罗斯福实行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同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
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快速发展。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
(4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
(11分)答案(1)不参加世界其他地区事务;主动参加拉美事务。
(2)作用: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扩大美国对外贸易,确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
实质: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限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
2.(2024课标Ⅱ)[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
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
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忽然惊慌,在三娘子的劝告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
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
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
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
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
专题二十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整合训练1、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
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2、[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陆贾,楚人,曾两次出使南越,获得政治上的成功。
秦汉之际,秦南海龙川令赵佗,乘中原战乱,自立为南越武王。
公元前196年,刘邦遣陆贾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
赵佗留陆贾数月,畅谈欢饮。
陆贾回来时,赵佗赐给陆贾大批珍宝。
陆贾拜赵佗为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汉正式承认南越为封国,而南越则承认从属于汉,汉与南越从对立变为一家。
吕后时期,赵佗三次遣使,请求解除遏制南越发展的禁令,毫无结果。
于是,赵佗自称南越武帝,攻长沙国边城,并以金钱收买,使闽越、西瓯等归属于他,南越势力空前强大。
汉文帝即位后,令陆贾再次出使南越。
陆贾至南越,责备赵佗自立为帝。
赵佗恐,去帝号,自称蛮夷大长老。
从此,南越与汉长期和睦相处,经济稳定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贾两次出使南越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陆贾出使南越的历史意义。
专题二十整合训练1、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
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2、[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陆贾,楚人,曾两次出使南越,获得政治上的成功。
秦汉之际,秦南海龙川令赵佗,乘中原战乱,自立为南越武王。
公元前196年,刘邦遣陆贾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
赵佗留陆贾数月,畅谈欢饮。
陆贾回来时,赵佗赐给陆贾大批珍宝。
陆贾拜赵佗为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汉正式承认南越为封国,而南越则承认从属于汉,汉与南越从对立变为一家。
吕后时期,赵佗三次遣使,请求解除遏制南越发展的禁令,毫无结果。
于是,赵佗自称南越武帝,攻长沙国边城,并以金钱收买,使闽越、西瓯等归属于他,南越势力空前强大。
汉文帝即位后,令陆贾再次出使南越。
陆贾至南越,责备赵佗自立为帝。
赵佗恐,去帝号,自称蛮夷大长老。
从此,南越与汉长期和睦相处,经济稳定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贾两次出使南越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陆贾出使南越的历史意义。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二十)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测)一、选择题(5*2=10分)1.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独朕爱之如一。
”又说:“中国百姓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犹如枝叶。
”材料说明唐太宗()①主张民族平等②民族政策开明③具有民族歧视思想④带有排外倾向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2.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3.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
”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A.政治主张B.自由观念C.批判精神D.公民意识4.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
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
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这段话反映()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客观上具有进步作用②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同时具有侵略性一面③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④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防止了波旁王朝的复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5.孙中山说:“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故成不平等世界。
欧、美为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
”孙中山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三民主义二、非选择题(6题=90分)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
……数年以来,沿边江。
浙。
闽。
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
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
……况台湾地方,乃江。
浙。
闽。
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
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
……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
……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
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
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
经济。
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
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
——恩格斯《德国状况》材料二:法国大革命的几次战争起初是民族战争,而且也确实是这样的战争。
这些战争都是革命的“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国联盟。
但是,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大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国家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材料三:“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恺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善于治理被征服的地区,是位行政家,而他竟还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几年之后,这位伟人,聪明的人物疯狂了……使得一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在战场上,激起整个欧洲来反对法国……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
——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拿破仑在推动欧洲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材料三中,梯也尔所言“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是否符合史实?结合所学知识阐明理由?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材料: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桎梏的惟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
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
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
”“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1)材料中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实际原因又是什么?并请说明之。
(2)有人认为:“非暴力”抵抗运动实际上是号召群众逃避斗争,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
9.(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材料二: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据材料一归纳马克思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
(2)材料二中恩格斯是如何评价马克思的?你对此如何理解?(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给我们留下怎样的精神财富。
10.(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科学之父牛顿勇于创新,对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规则Ⅰ寻求自然事物的原因,不得超出真实并足以解释其现象者。
……规则Ⅲ物体的性质,它们既不能被增强又不能被减弱,并且属于所能做的实验中所有物体的,应被认为是物体的普遍性质。
……规则Ⅳ在实验哲学中,由现象归纳得出的命题,在其他现象使这些命题更加精确或出现例外之前,都应被视为完全正确或基本正确的,而不管相反的假设。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材料二: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性从上帝重新回归到人本身。
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性”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和人格等自然本性。
……到17.18世纪,英国知识界围绕三个重大思想主题进行了知识体系创新。
这三个思想主题是:第一,宇宙和物质世界的本质和支配法则是什么?第二,作为人类社会核心组织的国家和政府的起源、范围和目的是什么?第三,人类知识的起源、范围和限度是什么?——摘编自邓云清《思想的时代——牛顿、洛克的思想及其生成》材料三:科学技术除了是对客观世界的系统认识,是正确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之外,同时也是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石,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路甬祥《全面认识科学的价值及其时代特征》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的创新成就。
(2)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以牛顿为代表的英国科学家深度诠释的思想主题。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思想文化两个角度,分析英国知识界“三个思想主题”生成的原因。
(3)据材料三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牛顿创新成果的历史影响。
1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一:1948年1月30日,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国大党领袖甘地在祈祷会上被刺杀。
甘地死后他一直受到广泛的评论。
丘吉尔曾说:“见到甘地先生,……是令人作呕,他曾是一个妨害治安的天普中学出来的律师。
现在在东方作出苦行僧的样子,半裸的在总督府前游行,却出名了”。
与此相反,爱因斯坦这样评论甘地:“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历史上竟走过这样一副血肉之躯。
”他又说:“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
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
”材料二: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第四十三章》(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丘吉尔和爱因斯坦为何对甘地的评价不同。
(6分)(2)结合所学知识,用甘地的相关史实来论证材料二中老子学说的哲理。
(9分)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二十)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测)答案1~5.ADDAC6.(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
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
作用:人口。
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
7.(1)推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传播资本主义的法律规范,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激发欧洲近代民族意识,推动欧洲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2)不符合。
理由: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并没有因拿破仑帝国的覆亡而消失,如拿破仑法典至今仍对法国社会发挥着深刻的影响,相反,法国大革命开创的资产阶级时代却在全球向前发展,成为历史潮流。
8.(1)理由: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为印度民族力量强大。
实际原因:印度国力衰弱,表现在印度经济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与英国相比经济军事实力悬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以往民族起义屡遭失败。
(2)观点:不同意。
理由:“非暴力”抵抗方式是由印度经济落后和国力决定的;但它仍具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正义性质;是一种特殊的且最好的斗争形式,而不是逃避斗争;并在效果上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和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
观点:同意。
理由:“非暴力”抵抗运动束缚了群众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限制了人民争取独立斗争范围和方式;暴露出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客观上有利于维护英国殖民统治。
印度人民最终发动了武装起义,突破了“非暴力”斗争方式的局限。
9.(1)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特殊运动规律;提出剩余价值学说。
(2)马克思受到千百万革命战友的尊敬和爱戴,“他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理解:马克思的一生是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为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3)学习马克思的实践精神、理论探索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关注人类命运,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10.(1)成就:“归纳——演绎”(实验)法;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