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本科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277.84 KB
- 文档页数:4
[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职业能力相对不足和软技能培养相对缺乏等,由此提出通过深化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专业+外语”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围绕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专业融合、产教融合以及“双创”融合培养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且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复合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3-0115-04[收稿时间]2023-08-05[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B438);2022年广西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XGK2022032)。
[作者简介]钟明辉(1983—),女,广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算法和信息信号处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同年,国家出台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实习实训等方面提供了具体指导。
鉴于国家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地方高校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这既是地方高校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地方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发展的必要条件。
据此,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确立了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专业+外语”特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旨在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智库时代·54·智谋方略 实施本科学生导师制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许心怡(无锡太湖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摘要:本科学生导师制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以个别指导为出发点的导师对学生教育进行负责,除了要监督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引导,在平时要关心学生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难处。
本科学生职业规划不是很清晰,导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辅助学生完成职业规划,这样学生就明确了奋斗的目标。
本篇文章主要对本科学生导师制下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探讨,期望对高校人才培养起到参考价值。
关键词:本科学生导师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8-0054-002一、引言本科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人才培养和输出的主要途径。
随着教育深化改革,对本科教学要求更为全面和细致,原来的以班主任和辅导员对本科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模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本科学生导师制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传统本科教育采取的是整体管理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教育,通常是由班主任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差异化教育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不利于本科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新时代背景下对本科学生要求变得越来越严苛,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本科学生导师制是班级教育的延伸,由导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实行全方位的教育和指导,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想品质、道德规范、生活、职业规划等,导师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对学生了解更加深入,就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开发学生智慧,促进知识水平提升以外,还能起到育人的效果,这与本科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一致。
实施本科学生导师制,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推动本科教育朝着精细化的层面发展,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推行本科学生导师制的积极作用(一)健康成长需要本科生的年龄在20岁左右,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但是受社会阅历的限制,学生分辨能力还比较差,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干扰,做出一些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职业本科教育是指以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产、学、研相结合为特色的高等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速,职业本科教育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教育形式之一。
然而,如何更好地培养职业本科教育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1. 教育理念不够先进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相对滞后,过于注重传统的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此外,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
2. 师资力量不足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具备实践经验、行业背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难以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
3. 教学资源匮乏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资源,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缺乏实践教学资源,难以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
二、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1.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学校应该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并提供实践教学资源。
2. 强化实践教学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和知识。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3. 提高教师素质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具备实践经验、行业背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
学校应该积极引进有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教师,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质。
4. 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资源。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同时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
三、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1. 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如校企合作、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
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和发展,我国的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使得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成为了这些年来尤为热门的社会话题。
由于各类高等校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水平、办学规模也不尽相同。
在面临现在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时候,各大高校应该加紧反思,该如何培养能在社会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本科教育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0.引言近年来,应用性本科教育逐渐成为了高等教育学界以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应用性本科教育作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和培育应用性人才的主要途径,已经是高等教育体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如何对应用性本科教育有一个较为全面具体的认识,以及如何发展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当今各大高校乃至全社会都要面临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背景如要发展我国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则必须要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的应用性本科教育是在何种背景下出现的。
国外各国的教育学界对于其拥有的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有了比较全面的研究。
下面的文章将对我国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出现背景做出阐述。
1.1 适应新的历史背景十九世纪时,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我国的学者以及有志之士逐渐认识到当时高等教育的漏洞和不足。
不再纯粹地培养、修身、治国等文科性质的人才,而是设立了专门的技术学院来培养当时急需的理工科技术人才[1]。
这一举措作为我国当时高等教育的分水岭,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人才的培养时所传授的知识得到了分化,并在不断促进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
1.2 适应新型的社会结构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人文、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
与以往相比现在的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在能力层次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人才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不断创新的素质有套全面的考量模式。
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学术性人才和应用性、专业性人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一、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我国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应运而生,成为连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要桥梁。
职业本科教育旨在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当前职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文将从职业本科教育的特点出发,分析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并探索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通过对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等方面的深入思考,以期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职业本科教育的定义与特点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相较于传统本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更加注重职业导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定义可以理解为,在普通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注重与行业企业的结合,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职业本科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更加实用和灵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产业发展趋势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样,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职业本科教育强调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和行业保持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资源职业本科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如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创新思维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和实践特色。
它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为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发展对策①王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46)随着技术更迭和产业变革的快速发展,职业技术岗位更为复杂。
为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可以加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开展力度,突破传统职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探索职业特色发展路径,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涵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培养规律为基础,更强调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满足社会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高质量人才需求,还能促进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发展,以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为基础,使职业教育人才从专科向本科上升,为技术领域复合度、集成度的提升提供支持。
从教育本质的角度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对教育层次和教育类型的融合,打破传统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壁垒,按照先后、主次的区分,坚持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以技术为教育根本,同时提升教育层次,以职业教育为核心,解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技术应用中的问题。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特征与高职专科教育相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对接岗位群方面,岗位相对更为宽泛,为满足这些岗位的复杂要求,其对应的理论基础更为深厚。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对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的占比进行适当调整,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促进其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综合考虑所有专业的课程设置,完整呈现与岗位相关的知识体系,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从复合的专业能力与坚实的技能积累开展各种技能大赛,引导学生在教师科研项目中积极参与。
同时以企业岗位人才需求为依据,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创新创业实践的开展,促进学生对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
与普通本科相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科学原理及规律应用能力,促进其技术创新应用、实际操作等专业技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