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理论中的资本积累问题
- 格式:pptx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55
《资本论》导读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主义《资本论》第1卷导读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主义第一节资本积累理论引言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资本积累过程即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或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
资本不仅要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要生产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
这就需要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积累起来,形成资本。
本篇就是研究资本和剩余价值是怎样以不断增大的规模被再生产出来的。
资本积累的研究要解决资本本身的来源问题,包括现实资本的来源和最初的资本来源。
最初的资本来源属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
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是与第二篇的分析相对应的。
第二篇的分析解决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本篇则说明在历史上劳动力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商品的,从而解决了资本的最初来源问题。
同时,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又以历史的辨证观点,指明了资本主义积累发展的最终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在第二至第六篇,马克思把这个过程当作直接生产过程来考察,并且是当作孤立的一次的过程来考察的。
当这种考察完成以后,逻辑进程必然要求把积累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
问题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逻辑的进程应当如何展开,即如何处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关系:是把积累首先作为生产领域中的问题来研究,还是首先作为流通领域中的问题来研究。
这实际上是在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所要解决的一个逻辑结构问题。
毫无疑问,要积累就必须先经过流通使剩余价值实现,再通过流通使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但是,剩余价值一经实现并转化为资本,过程就又进入直接生产过程。
这是以积累为前提的直接生产过程,它必然具有直接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孤立过程时所不具有的一些重要特征。
据此,马克思把扩大再生产和积累的属于直接生产过程的方面和属于流通过程的方面在理论上十分清晰地区别开,首尾一贯地坚持首先考察直接生产过程,然后再考察流通过程的逻辑顺序。
马克思首先在《资本论》第1卷,集中分析属于直接生产过程的各种现象,然后在《资本论》第2卷再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用了五章篇幅,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
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阶级性最鲜明的体现,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积累的本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
但是,如果我们抽去其阶级对抗性质,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性去考察,可以看出,它也深刻地阐述了资本运作的内在规律。
如果能将其中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并深谙此道的话,也有助于现代我国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走上成功之道。
由此可见,它也是提升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依据,并从中还可以预测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向。
本文试图就这一方面问题作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一、资本积累的源泉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一)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源泉的论述1、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论》第一卷P634)2、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同上P636-637)“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
”(同上P649-650)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政治经济学一般都把资本理解为“重新用来生产剩余价值的积累财富”。
(同上P644)“为了要积累,人们必须把剩余产品一部分转化为资本。
”(同上P636)“一定价值从一定量剩余价值所借以体现的产品量,随劳动生产力而增大。
”(同上P663)“在生产资料的效率、数量和价值增进时,从而在积累陪伴劳动生产力发展而增进时,劳动所有的力量,都当作资本的力量投射出来,象商品所有的价值形态,都当作货币的形态射出来一样”(同上P666-667)(二)转变企业发展战略是民营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根据马克思的分析,民营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一方面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能分光吃光,要为企业发展留后劲。
第六章、经典理论中的资本积累问题资本积累在目前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中,较少被提及。
其主要原因是学者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投向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方面。
但对于早期的发展而言,资本积累是很重要的。
而且,人力资本的积累很大程度上需要靠物质资本的积累才能形成。
譬如,教育需要建造教学楼等物质资本的投入才能发展。
在本章中,我们主要探讨三个模型:马克思提出的古典资本积累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索罗模型及其变种。
一、古典资本积累理论在古典资本积累理论中,需要涉及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等人的贡献。
斯密在《国富论》中强调劳动分工,但他也谈到了很多资本积累方面的问题。
对于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而言,企业家是资本积累的载体。
譬如在《国富论》中,斯密较痛恨高利贷者、地主和特权阶级,因为他们只消费而不积累。
李嘉图基本继承了这种观点,他的模型中资本家积累、工人不积累,若人口符合马尔萨斯原理,且没有资源约束,资本积累会呈加速状态。
此节主要讨论马克思的理论,他也认为资本积累是由资本家完成的,而且劳动力的供应是无限弹性的,只是起其原理与斯密所说不同(……)。
马克思则强调城市平民和破产农民和资本积累的关系,按照他的说法,资本家有意让无产阶级变得赤贫化,从而造成一个产业大军。
而由于资本积累的利润率在长期下降,从而导致垄断资本的产生,最后必然导致自身的灭亡。
这就是《资本论》中所断言的“资本主义会制造自己的掘墓人”。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三点:(1)资本家的目标是资本积累,(2)无产阶级的赤贫化,(3)其结果将导致利润率的下降和资本主义的灭亡。
下面用简单的模型来论述这个思想。
产品恒等式为:W c q s=++,其中W为产品价值,c为固定成本(物化劳动),q为工资(活劳动),s为剩余价值。
定义sxq=为剥削率,前提为剩余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此处关键的假设是,剥削率不变,即不随时间改变。
在此基础上,定义利润率为s p q c=+。
该定义和通常的理解有所不同,一般将利润率定义为s c ,称作资本回报率;或定义为s W,即销售利润。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正式提出来的。
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中产生财富的过程的阐释,指出了由劳动到资本之间的财富的变化,以及财富的转化和分配方式。
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职位、价格和资本主义的利润。
2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特点
(1)劳动的形态有所不同。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资本的积累是一个劳动过程,其过程或形态不仅是劳动力的购买和出售,也包括了资本投资、以及有关价格、贸易、负担等劳动。
(2)价值分配方式有所不同。
马克思认为,社会和市场上的价值通过更多层次的价值分配而实现。
劳动的收入是由其劳动产生的价值来决定的,而资本的收入则是由其对价格控制而实现的。
3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
(1)从理论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从理论上进一步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它指出了劳动和资本之间发生的活动,并说明了财富如何在劳动力和资本之间流动。
(2)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贫富不均的真相。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也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贫富不均的真相:少数资本家以剥削和
攫取的方式获得大量财富,而劳动者只能依靠其劳动获得有限的收益。
4结论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不仅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贫富不均的真相。
它为社会、政治和经济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可以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及其他社会运动现象,同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从资本积累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1. 引言1.1 引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当前社会经济领域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人们对于经济危机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有着不同的看法。
从资本积累理论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资本积累不足两个方面。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私有制、市场经济和利润追求。
在这样的经济体系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积累和扩张,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断进行投资和生产,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经济往往出现过剩生产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积累不足也是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资本家往往将更多的剩余价值用于再投资而非消费,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这种资本积累不足的现象已经在历史上多次出现,并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 正文2.1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私有制、市场经济、货币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利润追求等方面。
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石,它使生产资料及其产品成为私人财产,并且决定了资源的配置由私人所有。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方式,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实现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
货币经济则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形式,通过雇佣劳动和资本投入实现生产过程。
利润追求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动力,企业通过追求利润来促进生产和创新,实现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
这些基本特征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具有高效率、竞争激烈和创新能力强的特点。
正是这些特征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容易出现周期性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
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具有重要意义。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将资本投入生产,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而工人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如何讲解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 邱海平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条件,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而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剩余价值规律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资本积累过程,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不同于其他一切社会的规模、速度和社会经济内容。
尽管扩大再生产以及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现象,但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却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
因此,资本积累这个范畴,正如资本范畴一样,首先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是一个历史范畴。
明确这一点,是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前提。
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狭义的资本积累理论主要是指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的内容,而广义的资本积累理论还包括资本论!第三卷的有关内容。
要讲好狭义的资本积累理论,关键要抓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简单再生产和资本积累实质的理论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马克思先分析简单再生产,然后重点分析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对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三个重要的事实:从连续的再生产角度看,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并不是资本家预付的,而是工人阶级自己在上一个生产过程中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一部分价值;即使撇开一切积累不说,简单再生产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后,必然会使资本家的所有资本都成为剩余价值资本化的结果;从再生产的角度看,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其实质是把资本用来交换劳动力的生活资料再转化为可供资本重新剥削的劳动力,因而它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而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既是资本再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永久化的结果。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化的剩余价值用来追加生产资料(如果在内含或外延方面不能增加对就业工人剥削的情况下还必须追加劳动力)就成为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取利润并将其重新投资以增加资本量的过程,而资本集中则是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不断集中的趋势。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中,资本积累被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动力之一。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地进行生产和投资,从而推动了资本的积累过程。
资本积累的核心机制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挤压。
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与他们实际获得工资之间的差额,而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进而实现资本的增值和积累。
资本积累的过程不仅包括资本的扩张和增长,还涉及到资本的再生产和再投资。
资本家将获得的利润重新投入到生产中,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这种循环不断地加速了资本的积累速度,同时也加剧了工人阶级的剥削和贫困。
与资本积累相伴随的是资本集中的趋势。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竞争的不断加剧和技术的进步,资本不断地从小资本家手中流向大资本家,最终导致资本在少数大公司和财团手中的集中。
这种资本集中不仅加剧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也加剧了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对立。
大资本家通过垄断市场和压低成本来获取更高的利润,而工人阶级则面临着失业和工资下降的压力。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
资本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和阶级斗争的加剧。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终结和社会主义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