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乐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17.28 KB
- 文档页数:5
《史记·乐毅列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乐毅列传》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
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
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
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
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
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
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湣王自矜,百姓弗堪。
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
”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
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
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
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
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
”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
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史记乐毅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
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
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
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
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
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
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湣王自矜,百姓弗堪。
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
”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
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
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
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
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
”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
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史记·乐毅列传》)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报:报复B.乃去赵适魏适:到……去C.于是屈身下士下:降职D.皆为郡县以属燕属:归属,从属。
2023年高考历史试卷(北京卷)一、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
《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侧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A.重视选贤任能B.尊重个性自由C.强调多元互鉴D.注重仁义道德2.“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
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
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
这一发现说明,汉朝()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
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4.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
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
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
由此判断()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6.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
史记乐书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
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
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
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
凡作乐者,所以节乐。
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
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
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嘄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
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自然之势也?治道亏缺而郑音兴起,封君世辟,名显邻州,争以相高。
自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虽退正乐以诱世,作五章以剌时,犹莫之化。
陵迟以至六国,流沔沈佚,遂往不返,卒于丧身灭宗,并国于秦。
秦二世尤以为娱。
丞相李斯进谏曰:“放弃诗书,极意声色,祖伊所以惧也;轻积细过,恣心长夜,纣所以亡也。
”赵高曰:“五帝、三王乐各殊名,示不相袭。
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欢喜,合殷勤,非此和说不通,解泽不流,亦各一世之化,度时之乐,何必华山之騄耳而后行远乎?”二世然之。
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
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
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已。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拜为协律都尉。
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
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
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暤,冬歌玄冥。
世多有,故不论。
又尝得神马渥洼水中,复次以为太一之歌。
歌曲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后伐大宛得千里马,马名蒲梢,次作以为歌。
《史记·乐书》原文及翻译导语:《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乐书》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
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
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
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
”师涓曰:”诺。
”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
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
”灵公曰:“可。
”因复宿。
明日,报曰:“习矣。
”即去之晋,见晋平公。
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
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
”平公曰:“可。
”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
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
”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
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
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史记乐书》有删改)译文: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性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象(原来的)形体一样,回响和原来的声音相应合一样。
所以,行善的人,上天自然会给予福祥的报偿,作恶的人,上天会给予灾祸的惩罚,这是自然的事。
所以舜弹奏五弦之琴,唱《南风》之诗,而天下升平;纣王制作《朝歌》北方鄙野的歌曲,结果是身死国亡。
《史记》原文及译文《史记·乐书》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
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译文】太史公说:“我每读《尚书·虞书》,读到君臣互相告诫、劳勉,天下由此得到一些安宁,而股肱之臣不贤良,所有事业都毁坏的记载时,常常被感动得涕泪交流。
周成王作《周颂》,推原自身所受的惩创,为国家所遭遇的祸难而悲痛,怎可说他不是小心谨慎,善守善终的帝王呢?在上位的君子若不为简约的政治,就会修治功德,自强不息,否则自满自足,就会废弃礼仪。
安逸能不忘当初的劳苦,安逸能想到创始时的艰难,处身于安乐之中而歌颂勤苦,不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谁能像这样啊!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
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
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
凡作乐者,所以节乐。
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
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译文】书上说“治定功成,礼乐乃兴”。
天下治民的政策推行得愈是深入人心,帝王的品德越崇高,他所认为欢乐的事情就越不同于常人。
水满了却不减少就会流出来,时机成熟了却不能把握就会跌倒。
大凡作乐的原因,是为了节制欢乐。
使君子以谦虚退让为礼,以自损自减为乐,乐的作用就在于此啊!由于地域不同,性情习俗也不相同,所以要博采风俗,与声律相谐调,以此补充治道的缺陷,移风易俗,帮助政教的推行。
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
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
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自然之势也?【译文】天子亲临明堂观乐,而众百姓能受乐的感化而洗荡、涤除人性中的邪恶和污秽,采取健康、饱满的人性,以整饬其性情。
所以说习正派、文雅的诵歌,民众就会持守正道,激烈呼号的音声兴起,战士就会振奋精神,郑、卫的歌曲使人心生邪念。
史记乐书第二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太史公对《诗》、《书》、《礼》、《乐》的评价
1.《诗》、《书》隐约,故久远
2.《礼》、《乐》广大悉备,故易行
二、黄帝制乐的过程
1.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嶰谷
2.生竹窍,取诸隧峒之野,制大规模乐器
3.黄帝取竹,听凤之鸣,制十二律
4.伶伦作三十二侯,以应八风
5.伶伦作六十四卦,以为八音之纪
6.大乐初成,凤凰适至,百兽率舞
正文:
【提纲】一、太史公对《诗》、《书》、《礼》、《乐》的评价
太史公在史记乐书第二中评价了《诗》、《书》、《礼》、《乐》这四部经典。
他认为,《诗》、《书》的内容隐晦模糊,因此流传的时间很久。
《礼记》、《乐经》的内容详尽完备,所以容易实行。
【提纲】二、黄帝制乐的过程
接下来,太史公讲述了黄帝制作乐器的经过。
黄帝命令伶伦从大夏的西边,昆仑山的北面,取竹子生长的地方,选取窍穴丰满的竹子。
再从各个隧峒的野外,选取众多的竹子,可以用来制作大规模的乐器。
然后,黄帝选取竹
子,聆听凤凰的鸣声,用来制作十二律。
伶伦制作了三十六个音阶,以对应八风;又制作了六十四卦,作为八音的纲纪。
大规模的乐章刚刚完成,恰好有凤凰飞来,百兽纷纷起舞。
《易经》上说:“鹤在山的北面鸣叫,它的同类会应和它;我有好的酒器,愿与你共同享用。
”这句话描述的就是黄帝制乐成功时,凤凰飞来,百兽起舞的盛况。
《史记》者,司马迁之所撰,史家之巨著也。
其中《乐书》一篇,述上古之音乐,及周、秦、汉之乐制,其言简奥,意蕴深远。
今以文言文译之,以飨读者。
【原文】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乐之心感,而音声之道形。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得其所;序故群生不相犯也。
【译注】音乐,是声音产生的源泉。
其根本源于人心对事物的感受。
因此,人心之哀乐之感,声音之道便显现出来。
音乐,是天地之和的表现;礼仪,是天地之序的体现。
和谐,所以万物都能各得其所;有序,所以群生之间不相侵犯。
【原文】黄帝时,以云为名,以雷为鼓,以水为鼓,以山为鼓,以草木为鼓,以禽兽为鼓,以虫鱼为鼓,以鬼神为鼓。
鼓之者,以鼓天地之和,以通神明之德。
【译注】在黄帝时代,人们以云为名,以雷为鼓,以水为鼓,以山为鼓,以草木为鼓,以禽兽为鼓,以虫鱼为鼓,以鬼神为鼓。
击鼓者,以鼓动天地之和,以通达神明之德。
【原文】殷汤之时,有伊尹作乐,以和天下之民。
伊尹曰:“乐者,和也。
和者,善也。
善者,美也。
美者,大也。
大者,圣也。
圣者,仁也。
仁者,寿也。
寿者,福也。
福者,天也。
天者,道也。
道者,自然也。
”【译注】在殷汤时期,伊尹创作音乐,以和谐天下之民。
伊尹说:“音乐,是和谐。
和谐,是善良。
善良,是美好。
美好,是伟大。
伟大,是圣明。
圣明,是仁爱。
仁爱,是长寿。
长寿,是幸福。
幸福,是天赋。
天赋,是自然。
”【原文】周公作《大武》之乐,以昭文武之德。
孔子曰:“乐者,德之华也。
乐正,声之正也。
声正,则万物得其所矣。
”【译注】周公创作《大武》之乐,以彰显文武之德。
孔子说:“音乐,是德行的华丽。
音乐端正,则声音亦端正。
声音端正,则万物都能各得其所。
”【原文】自秦以来,乐制渐变。
始皇始作乐府,采四方之乐,以和天下之心。
汉武帝时,乐府大盛,制乐以昭帝王之德。
【译注】自秦朝以来,音乐制度逐渐发生变化。
秦始皇开始设立乐府,采集四方之乐,以和谐天下之心。
汉武帝时期,乐府兴盛,制作音乐以彰显帝王之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
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妖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
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
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君子以钟鼓导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
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
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故曰:乐者,乐也。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故乐者,所以导乐也,乐行而民乡方矣。
(节选自《荀子·乐论》材料二: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
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
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
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
凡作乐者,所以节乐。
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
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
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噪噭之声兴而士奋。
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之人,自然之势也?(节选自《史记·乐书》)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子躬于明堂A临观B而万民C咸荡涤D邪秽E斟酌F饱满G以饰H厥性。
《史记·乐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
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
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
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
”师涓曰:“诺。
”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
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
”灵公曰:“可。
”因复宿。
明日,报曰:“习矣。
”即去之晋,见晋平公。
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
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
”平公曰:“可。
”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
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
”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
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
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
防淫佚也。
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史记·乐书》有删改)
5.下列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响:回声、回音
B.百姓不亲,天下畔之畔:通“叛”,背叛
C.舜之道何弘也弘:弘扬
D.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演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乃召师涓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B.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C.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D.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
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8.请结合原文简要概述:圣人君子该如何对待音乐?(4分)
答:
9.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
(3分)
译文:
(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
(3分)
译文:
(3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5.C 弘:宽宏
6.D 表示凭借。
可译为:“用来的”(A 介词,用/连词,导致 B 于是/竟然 C 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如果)
7.B
(3)(3)武王伐纣的时候,师延向东逃跑,自投濮水自杀而死。
所以你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河上听到的,先听到这支曲子的,国家就要被削弱。
(得分点:“东”1分,“走”1分,“于濮水之上”这个状语后置句1分,“先闻此声者国削”被动句1分)文言文翻译
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性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象(原来的)形体一样,回响和原来的声音相
应合一样。
所以,行善的人,上天自然会给予福祥的报偿,作恶的人,上天会给予灾祸的惩罚,这是自然的事。
所以舜弹奏五弦之琴,唱《南风》之诗,而天下升平;纣王制作《朝歌》北方鄙野的歌曲,结果是身死国亡。
舜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那样的宽宏?纣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却又那样狭隘呢?大
概就是因为《南风》之诗的主题是属于生长蕃育之音,舜非常爱好这种音乐,爱好与天地自然的心意相同,能得天下万民的欢心拥戴,所以天下大治。
至于《朝歌》,一大早就唱歌,时间上就很不合适,而且“北”有败北的意思,“鄙”是粗鄙的意思,但是纣却非常喜爱这种音乐,与万国人民的心意不同,于是诸侯不愿附从,百姓不愿亲近,天下所有的人都背叛反对他,所以结果必然是身死国亡。
在卫灵公的时候,他要去晋国,到了濮水上游的住宿,半夜时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身旁的侍从,都回答说“没有听到”。
于是就找来师涓说“我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侍从,都说没有听到。
这种情形好像鬼神(在弹奏),替我仔细听并记下来。
”师涓说“好的。
”于是就端正地做好,手抚在琴上,一面仔细听,一面写下来。
第二天,回报卫灵公说:“我记下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练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
”卫灵公就答应了下来,再住一晚。
第二天师涓说“我练熟了。
”这才离开濮水去晋国,朝见晋平公。
晋平公在惠施台摆了一桌酒为卫灵公接风。
酒喝到痛快的时候,卫灵公说:“我这趟来,听到一支新曲子,请让我的乐工为你演奏它。
”晋平公说“行”。
就叫师涓坐在师旷的旁边,拿了一把琴演奏起来。
还没弹
完,师旷就按住琴弦阻止他说:“这是亡国之音,不可演奏下去了。
”晋平公说:“怎么这么说话呢?有什么道理吗?”师旷说:“这是师延谱写的曲子,是为昏庸霸道的纣王谱写的靡靡之音。
武王伐纣的时候,师延朝东逃跑,自投濮水自杀而死。
所以,你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河上听到的,先听到这支曲子的,国家就要被削弱。
”晋平公说:“我平生所好就是一个音乐,希望让我遂愿听完吧。
”
演奏第一乐章,就有白云从西北方面升起来,演奏第二乐章时,大风就来到了,大雨随后也到了,掀翻了门廊揭开了房子上的瓦片,身旁随从都四散逃开了。
晋平公害怕了,趴在门廊和堂屋之间。
晋国大旱,土地荒芜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