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一:1.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基础训练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3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填空与练习一、填空1西汉初年,刘邦实行(),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矛盾激化,公元前154年()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了吴王刘濞发动的()。
汉武帝时实行()强干弱枝()地方。
2唐朝中期发生了(),后期()局面形成。
唐朝灭亡后,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3.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朝,实现了()4.宋朝在加强专制集权的过程中采取了()()()等措施。
(1)收精兵:禁军划归()统领,发兵权归()实现了()和()分离。
(2)削实权:( )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
(3)制钱谷,州郡财赋大部分由()掌握,消除了( )势力的物质基础。
5.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宋代以后()在与地方分权斗争中处于绝对上风,但又造成()()()的国家现象6元朝实行( )制,只设()省,宰相权势过重。
7明建国初,对()和()权利严加控制。
1380年明太祖诛杀了宰相()后,下令裁撤()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直接管理国家()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8.明太祖废除()后,设立()仅备()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9.明成祖时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地位逐渐上升,阁臣有了()权,但票拟要取决于皇帝的()。
10.清初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来处理11清雍正年间,设立(),职权由处理()扩大到处理(),提高了清王朝的(),是()高度发展的主要标志。
中国古代中央、地方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2.“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 B.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C.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 D.明太祖废除丞相以确保皇权高枕无忧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1.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测试)1.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留下上述祖训的皇帝是( )A.唐太宗B.宋太祖C.明太祖D.清世宗【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并不许子孙再立丞相。
2.某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
”这种制度是指( )A.汉代内外朝制度B.唐代三省制度C.元代行省制度D.明代的内阁制度【解析】选D。
明代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丞相,把权力独揽于自己手中,但诸多事务,仅凭皇帝一人是忙不过来的,所以逐步形成了内阁制度。
内阁中权力最大者是内阁首辅,相当于过去的丞相,即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3.下面的漫画作品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 )①实现国家统一②确立君主专制体制③确立封建土地制度④建立三公九卿体制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中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确定①正确;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及皇帝的装束、动作,可确定②④正确;③与本题无关,应排除。
答案:D4.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之一是内阁的设立,内阁制度是由下列哪个皇帝创立的( )A.汉武帝B.唐太宗C.明成祖D.雍正帝【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明成祖时期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5.史学家赵翼在记述专制时代晚期某中央机构的设立时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这一机构后称( )A.兵部B.枢密院C.内阁D.军机处【解析】选D。
抓住本题关键词:雍正、军需房。
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
6.晋朝干宝《晋武革命论》中记载:“帝王之兴,必俟天命;苟有代谢,非人事也。
”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皇位世袭B.皇权独尊C.皇权至上D.神权被皇权利用【解析】:材料把帝王的活动和天命结合起来,这体现了皇权利用神权加强统治的特点,其他三项与材料不符。
一、选择题1.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分封建国B.剥夺王侯爵位C.“推恩令”D.“附益之法”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国小则亡邪心”和所学史实可知,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
回顾历史,阅读下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从秦朝到唐末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解析:选B。
从表格信息看,从秦朝在全国确立郡县制,到唐末,地方行政划分一直处于变动之中,说明在如何统治地方问题上出现反复,即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3.《龙凤宝钗缘》是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先生的一部作品,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展开。
下列对于安史之乱的认识,正确的有()①安史之乱主要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②唐玄宗后期政治逐渐腐败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③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④宋太祖借鉴安史之乱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A。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就是由于武将专权所造成的,宋太祖实行杯酒释兵权,地方由文臣做知州,解决地方与中央对抗的问题。
故①②③④均正确。
4.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
”反映出明末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解析:选C。
1·4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练习)1.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2.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
”文中“上”指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3.《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B.反映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4.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D.派遣文官做知州5.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
”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A.通判B.枢密使C.三司使D.转运使6.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7.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A.尚书省B.参知政事C.枢密院D.军机处8.某学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想了解江西省和浙江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
研究发现,这两省在古代分别隶属于“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
“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这两个行政设置,最早应该出现在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9.与下图相对应的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A.分封制、郡县制B.分封制、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行省制D. 郡县制、行省制10.“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
(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 )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B.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答案 B2.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这种状况( )A.加强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C.削弱了中央集权D.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答案 C3.“……立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创立于(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答案 C4.宋太祖、宋太宗统治时期,“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间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A.知州“三岁一易”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答案 D5.明初废丞相后,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0多件奏章,即使他“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政事处理完毕。
因此明成祖时设立( )A.尚书令B.枢密使C.内阁D.军机处答案 C6.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材料反映的本质是( )A.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B.内阁大臣等同于丞相C.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D.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答案 C7.(2019·枣庄高一检测)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西侧,严禁外人进入。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选择题1.某同学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这幅行政区划体系图最早消灭于哪位君主在位时期()A.周武王B.秦始皇C.汉高祖D.汉武帝解析:这幅行政区划体系图中既有郡县,同时还有王国,因此判定反映了汉高祖时期的郡国并行制,故选C项。
西周周武王时无郡县,排解A项;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无王国,排解B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与图示不符合,排解D项。
答案:C2.“汉初的封建,竟然就名存实亡,怕也是汉初的人所不能预料的。
”下列哪些措施的实施使汉初“封建”很快“名存实亡”()①诸侯不得自治民补吏②令诸侯各以国邑,分封子弟③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④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将诸侯王的政治、军事权力收归中心;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加强了中心集权。
故①②符合题意。
答案:A3.有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
整整这个朝代,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A.西周B.秦朝C.唐朝D.北宋解析:北宋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防止军权威逼政权,实行了一系列措施,这对宋朝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的消灭起了很大作用,故选D项。
答案:D4.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
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A.弥补废除丞相消灭的权力空白B.进一步完善中心政权机构C.提高中心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解析: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与题干中时间“1377年”不符,故A项错误;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心设有中书省和左右丞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但是材料信息“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实际上反映出明太祖对丞相怀有戒心,力图减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
第1单元第4课能力测评达标训练1.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度B.察举制C.刺史制度D.郡县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斑马式”的含义,斑马条纹是并行的,汉初的郡与封国就是如此。
答案:A2.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分封建国B.剥夺王侯爵位C.推恩令D.“附益之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由“国小则亡邪心”可判断作者认为封国变小,实力减弱后就无法对抗中央,故实行推恩令。
答案:C3.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①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危机④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改变了分裂局面,却又造成了“三冗”的社会危机。
②表述不正确,排除。
答案:C4.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
”这种制度是指A.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B.唐代三省制C.元代行省制度D.明代的内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和对教材知识点的准确把握能力。
明代废丞相后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于是出现了材料中所述的现象。
答案:D5.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明代内阁有“票拟”权但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清代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内政外交、军政大计,但只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也没有决策权。
答案:C6.有学者说:“权力终究是好东西,就像中国古代帝王,连睡觉都要担心着身边的女人、伪男人、真男人,帝王学会了变化各种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0 巩固提能•夯实双基宁*|^鼻1?18事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 (2017 •四川宜宾期末)如图所示,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汉武帝时她诸候工也齐必顷把土地分封给所有T询冷壬国的领土A. 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B.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C. 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D.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解析:D图示内容反映了汉武帝为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颁布的“推恩令”,故D项正确,A、C两项错误。
B项“消除”说法夸大了其作用,故B项错误。
2.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 封国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B. 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C. 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D. 地方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解析:C 由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及“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可知材料所述为唐代藩镇割据,故C项正确。
A项所述现象出现于西汉,故错误;B项出现在宋代,所述与题干材料不符,故错误;行省出现于元代,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3. (2017 •山东泰安期末)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
由此可知朱元璋废丞相主要是因为()A. 宰相胡惟庸乱政 B.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C.朱元璋性格多疑D.削弱诸侯势力的需要解析:B 宰相胡惟庸乱政是朱元璋废丞相的导火线,故A项错误;材料“’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 体现了朱元璋废丞相主要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B项正确;朱元璋性格多疑,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地方问题在宋代已解决,故D项错误。
4.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
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是()1总成时期长血且瞬股有取得苗宜的迪肚越不足中央一级正式的打L与皇祝才盾殖16展械腿腿在昼权的虫压下工与六:诵弊常互于雄住,才-膚虫重破制于可札|直瞅矛厢砂k __ JA.唐朝尚书省B.元朝中书省C.明朝内阁D.清朝军机处解析:C 唐朝尚书省、元朝中书省均是中央正式的行政机构,A、B两项错误;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形成时间较长,之后,内阁权力增大,但始终不能正式统率六部、行使权力时受到司礼监太监节制,C项正确;军机大臣跪奏笔录,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不符合“与皇权矛盾重重”的信息,D项错误。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治安策”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主要体现为( )A.采纳董仲舒建议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行“推恩令” D.设立刺史解析: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这是对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国小……”思想的体现,使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C项符合题意。
答案:C2.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君权对相权的制约C.专制皇权达到顶峰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君主专制加强。
宋朝以前,主民、主兵、主财等权力都是由一个宰相掌管,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将这些权力分开,使宰相掌管的权力减小了,从而加强君主对宰相的制约。
答案:B3.秦汉时丞相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加强B.专制君权不断加强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加强解析:丞相数量的增加意味着丞相权力的削弱,他们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有利于君权的加强。
答案:B4.《剑桥中国明代史》指出:胡惟庸的权力不断膨胀,这促使御史韩宜可在御前当面攻击胡惟庸及其盟友。
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权。
材料反映的是( ) A.相权与皇权的矛盾B.明初社会矛盾的激化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宰相废除的根本原因解析:胡惟庸是明朝宰相,御史御前攻击胡惟庸等人的借口是僭越皇权,因此材料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社会矛盾范围太广泛,题目中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B、C两项错误;宰相制度废除的根本原因是宰相制度威胁君主专制,胡惟庸专权只是契机,故D项错误。
答案:A5.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
A组(基础题)
1.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
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
A.血缘亲族关系B.古代的分封制度
C.西周礼乐文明D.文字契约的承诺
解析:刘邦建立西汉后,大封同姓王。
说明他看重血缘亲族关系。
答案:A
2.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西汉和北宋设置的官职分别是( )
A.御史大夫、知州B.刺史、通判
C.刺史、知州D.御史大夫、通判
解析:西汉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北宋时,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答案:B
3.“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 ) A.唐朝B.北宋
C.明朝D.清朝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罢丞相”、“不许立丞相”,结合明朝废除丞相的史实,可以很自然地得出答案。
答案:C
4.近年来,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
若电视剧中出现下列剧情,你认为有违历史真实的是
( )
①《汉武大帝》中汉武帝亲自指挥平定“七国之乱”②《隋唐英雄传》中,一读书人以科举成名,官至礼部侍郎③《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辅佐朝政④《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①中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③中“内阁大学士”是明朝设立的;④中军机大臣是清雍正年间设立的。
所以①③④均不符合历史。
答案:C
5.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真正的领袖”是因为( )
A.唐朝设政事堂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D.清朝设军机处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的领袖原来是由宰相担当的,皇帝能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
答案:C
6.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 )
A.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清朝设置军机处
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解析:“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指的是17、18世纪中国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的设置使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选C。
答案:C
B组(能力题)
7.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度B.中外朝制度
C.节度使制度 D.郡县制
解析:关键在于理解“斑马式”的含义。
斑马身上的条纹是并行的,与西汉的郡国并行制相似。
答案:A
8.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
A.分封建国B.剥夺王侯爵位
C.推恩令D.监察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由“国小则亡邪心”可判断作者认为封国变小,实力减弱后就无法对抗中央,故应为推恩令。
答案:C
9.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
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C.祈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答案:C
10.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B.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结合材料中“接折—见面—述旨—过朱—交发”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答案:B
1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材料二
(1)
(2)内阁首辅、军机大臣有时也被人称为“宰相”,你认为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说明理由。
(4分)
(3)相权的逐步削弱,以至最终废除说明了什么?(3分)
解析:第(1)问要注意从材料中寻找关键信息。
第(2)、(3)问要从加强君权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1)明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威胁。
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借口杀胡惟庸,废丞相制度。
(2)没有。
内阁首辅有票拟权但还要经过皇帝批红,军机大臣可参与军国大事但只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二者均不具备宰相的实权,只是充当“顾问”、“秘书”角色,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3)在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中,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并最终占据上风,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