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5古诗词三首
- 格式:ppt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32
小学五年级课文古诗词三首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古代诗词中最著名的之一。
它描绘了一个月夜中寂静的景象,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独特的写景手法,传达了诗人内心深情的思乡之情。
诗人以“床前明月光”来描绘月光洒在床前的明亮景象,接着用“疑是地上霜”来形容月光的明亮像霜一样凉冷,同时也暗示了夜晚的寒冷。
然后,诗人写道自己仰头望明月,尽管他身处异乡,却能通过观赏明月来思念故乡。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形式简短明了,意境深远,清新而纯粹。
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二、《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也是极富盛名的一首。
整首诗以描写山河壮丽景色和励志的主题为内容,表达了人们对进取、超越的向往。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突出壮丽辽阔的山河景象,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壮丽。
接着,诗人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话来表达自己追求进步和超越的精神。
他希望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往上爬,达到更高的境界,实现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这首诗形式简明扼要,发人深省。
通过对壮丽景色的描绘,诗人激发了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的心理,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思想。
三、《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是唐代文学家王维的一首诗,是他晚年所作的一首田园诗。
这首诗主要通过描绘山林的宁静以及一个空山中的人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思考。
首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通过描绘空山寂静的景象,无人迹可寻,却能听到人的声音。
这一描写营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山林环境,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神秘。
接着,诗人用“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两句来描绘自己的境遇。
5《古诗词三首》三首诗歌的异同《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全诗意思: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休息了。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全诗意思:一叶小渔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怪生:怪不得(“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童言无忌。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意思:在长满青草的溪边有一座茅草屋。
屋内有人操着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妇。
再看看茅屋外,大儿子在小溪东岸锄豆田里的杂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让人喜爱的是那顽皮淘气的小儿子,正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的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