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强化防治措施摘要: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高产玉米种植的先进技术及其在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应用。
研究分析了当前玉米种植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如气候变化、土壤退化、病虫害增多等问题,并探索了相应的机遇,如创新的耕作方法、抗病虫品种的开发等。
本文通过综合评估不同种植技术的效果,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包括土壤和水分管理优化、病虫害的早期识别与防控,以及可持续农业实践的推广。
这些方法旨在提升玉米产量,同时确保作物的健康和质量,为实现高效、可持续的玉米种植提供了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产玉米;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作物管理引言:玉米作为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病虫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探索有效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成为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
一、高产玉米种植技术(一)种植密度与布局玉米的种植密度直接影响其生长环境和最终产量。
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最大化光照利用率,优化空气流通,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在确定种植密度时,需考虑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等因素。
例如,在肥沃的土壤和温和的气候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行间距的调整也是优化种植布局的重要方面。
较窄的行距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但同时也需保证足够的空间以支持植株的健康生长。
在种植布局上的创新,如采用等距排列或三角形布局,可以进一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从而促进产量的提升。
(二)土壤与水分管理土壤质量是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土壤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土壤肥力,这包括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以提供必要的养分,同时进行土壤结构改良,提高土壤的保水和通气性能。
例如,使用绿肥作物或覆盖作物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水分管理同样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干旱或高温条件下。
有效的灌溉系统,如滴灌或微喷灌,可以确保作物获得充足的水分,同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在水分管理中,也需要考虑到降雨模式和作物生长阶段的水需求,实施精准灌溉。
玉米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玉米病虫草害是玉米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它们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综合治理玉米病虫草害是保障玉米生产稳定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从预防措施、综合治理技术以及综合管理的角度,探讨玉米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方法。
一、预防措施1. 种植优质抗病虫害品种:选择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是防治病虫草害的首要措施。
通过选育抗病虫害品种,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提高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
2. 土壤改良:保证土壤肥力和培肥质量是预防病虫害的关键。
加强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建立健康的土壤生态环境,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
3. 合理种植密度:根据玉米品种特性和生长环境条件,合理确定种植密度,避免过密或过疏的种植方式。
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空气流通,降低玉米病害的发生。
4. 均匀施肥:合理施肥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环节。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玉米生长需要,科学施肥,确保营养均衡,提高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
5.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可以打破病原体的生物周期,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在玉米连作的土壤上适时轮作其他作物,有利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二、综合治理技术1. 防范灾害发生:根据气象预报和病虫害发展趋势,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预防灾害的发生和扩散。
在连续多日阴雨天气时,及早采取草药灌根、化学药物喷洒等措施,减轻病虫害的影响。
2. 种植技术:根据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需求,合理施用化肥、有机肥和微量元素,保证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
通过种植密度、间作种植等技术手段,调整玉米的生长环境,增加抗病虫害的能力。
3. 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和有益微生物等生物制剂,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引入寄生性天敌对玉米害虫进行控制,使用优质杀菌剂对玉米病害进行防治等。
4. 合理用药: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具体病虫害类型,合理选择药剂,减少药剂的使用量和频次,降低残留物对玉米的影响。
5. 技术培训: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玉米病虫害的认知和防治能力,提高综合治理的效果。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毕业论文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然而,玉米生长期内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从而影响产量和质量。
因此,加强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玉米生产水平十分必要。
本文介绍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一、玉米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1.玉米灰斑病灰斑病是玉米生长期内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最容易在潮湿或雨水较多的年份出现。
玉米灰斑病发病症状是在叶片上出现黄色或黄褐色斑点,随着病情加重,这些斑点会变成灰白色,并且叶子上的感染部位会变得边缘模糊。
为了防止玉米灰斑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选择品种。
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较为重要,所以选择兼具高产和较好抗灰斑病的玉米品种非常必要。
(2)密植。
密植能够增加玉米的自身免疫力,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概率。
(3)清理农田。
在种植时,应该对农田进行清洁,清除掉杂草和玉米秸秆等田间垃圾,防止病菌滋生。
(4)化学防治。
若病害已经出现,可以使用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
常用的杀菌剂有多菌灵、三唑酮等。
2.玉米锈病玉米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同样容易在潮湿或温度较高的地区发生。
锈病初期在玉米叶片表面出现小的白色或灰色斑点,随着病菌的扩散,斑点渐渐变成红色或棕色,并产生黑色胶体。
为了预防和防治玉米锈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防范。
在种植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播种后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及时清理早期感染的植株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2)肥水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恰当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玉米植物的抗病力。
(3)使用生物防治方法。
通过使用一些微生物制剂可以控制锈病的发生。
例如使用“乳酸杆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3.玉米赤霉病玉米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其病斑呈现黑褐色,腹生子囊菌产生的黑色链状子囊壳群棒棒糖,摇晃发出“吱吱”声,是其最为典型的特征。
为了预防和防治玉米赤霉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清洁田间。
在玉米收获后,田间要进行彻底的清理,清除秸秆等植物遗留物,防止病菌滋生。
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机械化技术分析【摘要】文中阐述了玉米病虫草害机械化防治技术的内容。
【关键词】玉米;病虫草害;机械化技术1.技术内容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机械化技术是指根据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状况,使用植保机械按照农业技术要求的品种、浓度、使用量和方法,将农药或除草剂喷洒到指定位置的植保技术术。
目前常用的病虫草害防治机械化技术有喷雾(粉)机械化技术和超低容量喷雾机械化技术。
2.玉米生长期常见的病虫草害及防治措施玉米生长期病害达40多种,常见的害虫有10余种。
2.1玉米苗期病虫害主要有地老虎、蛴螬、蝼蛄、黏虫、金针虫、蚜虫、蓟马以及矮花叶病、粗缩病等防治方法可在播种时使用毒土或种衣剂拌种,出苗后可用2.5%的敌杀死800~1000倍液,于傍晚时喷洒苗行地面,或配成0.05%的毒沙撒于苗行两侧防治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用40%乐果乳剂1000~1500倍液喷洒苗心防治蚜虫、蓟马;用20%速灭杀丁乳油或50%辛硫磷1500~2000倍液防治黏虫。
玉米苗期灰飞虱传毒危害,易发粗缩病。
蚜虫传毒易发生矮花叶病。
防治粗缩病、矮花叶病重点是消灭传毒媒体灰飞虱、蚜虫。
防治灰飞虱、蚜虫,可结合防治蓟马、蚜虫喷药兼治。
2.2玉米穗期病虫害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及玉米螟等大小斑病是危害玉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大斑病在春玉米区较重,小斑病多在夏玉米区发生,7~8月降水大、多,田间相对湿度大,这时叶斑病就易发生。
防治方法可用75%百菌清300~500倍液或50%敌菌灵500倍液在玉米开始抽雄前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防治。
防治玉米茎腐病可用10%双效灵200倍液,在拔节期及抽雄前后各喷1次,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玉米螟一般在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口期发生,应按螟虫测报用3%的呋喃丹颗粒剂或2.5%的锌硫磷颗粒剂撒于心叶丛中防治,每株用量1~3克,连续防治2次基本上能控制玉米螟。
2.3玉米花粒期病虫害主要有玉米螟、黏虫、棉铃虫、蚜虫、玉米青枯病等。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摘要:在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中,玉米种植技术也向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但是仍有一部分地区的种植技术比较传统,高产种植的技术无法得到普及。
同时,种植中,出现大量的病虫害影响其种植效果,降低了玉米产量,无法满足人们对玉米的需求。
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高产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进行分析和优化,使其种植和防治效率都能提升,促进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1玉米高产种植技术1.1种植地的选择和整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地的选择和整理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应当选择地势平坦、利于机械化作业、肥力较好、水源充沛、排水便利的地块。
其次,在种植玉米之前,要施好底肥,主要采用优质的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和优质的复合肥,并针对不同的地块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配合施入合理的中微量元素。
第三,做好土地的整理工作,玉米种植的耕作层深度需要控制在25厘米,在进行2~3年的浅层玉米耕作后,还需要开展一次全面性的深松工作。
1.2挑选和处理玉米种子玉米种子的选择和处理是玉米种植的基础性环节。
玉米种子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当前市场上玉米种子的种类很多,种植户在选择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来进行选择,包括土壤情况、温度情况、湿度情况、光照情况等等。
此外,还要做好抗病性、抗虫性分析,通过综合性状比较,选择适宜本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综合性状良好的玉米品种。
在购买玉米种子后,要适时开展拌种、晒种工作,保证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1.3控制植株密度玉米高产种植的关键之一是精确控制植株密度。
要实现高产,农民应在播种时合理确定植株的密度。
通常,适宜的植株密度取决于玉米品种、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等因素。
在一般情况下,植株数量可以在2.5万~7.5万/667m2。
过于密集的植株会导致光线、空气和养分的竞争,从而影响生长和通风,容易引发病虫害。
而植株过于稀疏则会浪费土地资源,降低产量。
高产玉米种植及病虫防治关键技术分析摘要:玉米作为五谷杂粮之一的重要经济农作物,既可以供人们食用,也可以被用在食品加工上面,因而被人们广泛种植和喜爱。
玉米种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玉米、大豆等重要农作物培育要求比较高,加之玉米在生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多种类型的病虫害,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下降。
因此在培育过程中对其高产种植技术要点进行改善,并在实践过程中对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优化。
本文对优化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然后重点对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以及常见的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展开论述,为从事玉米种植研究的农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较多食用的农产品。
此外,玉米还被酒酿行业、面点行业所广泛应用。
在玉米需求量较大的背景下,由于玉米种植的地势、环境、玉米品种、病虫害等问题一直影响着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和最终产量。
尤其是病虫害问题,如果种植户不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不仅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进程,还会导致病虫害疾病蔓延扩散,甚至玉米植株死亡。
因此,玉米种植户应该充分重视起玉米病虫害问题,并利用高产种植技术促进玉米植株茁壮生长。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玉米的质量和产量,以满足市场对于玉米的需求,实现我国玉米种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玉米高产种植技术1.1土地选择玉米的根系发达,适应多种土地环境,并且在其生长期间需持续吸收大量的水分与营养。
种植土壤对玉米生长发挥重要影响,在种植前,农民需在秋收后耕地,从而保证土壤湿润,并且还以实际状况为依据平整与灌溉土地,从而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1.2玉米品种选择我国幅员辽阔,土地环境存在巨大差异,不同土地环境可为玉米生长提供的水分、光照及营养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玉米品种的选择中,需要将土地环境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因地制宜,进而提高玉米产量。
例如,对于平坦肥沃的土地,需考虑种植具备抗病虫害、抗倒伏等特性的品种;对于土壤贫瘠的土地,需考虑种植颈部、根部防风力强、抗旱能力好的品种,不同玉米品种对环境的适应情况存在差异,所以种植效果也各不相同,因此品种选择极为重要。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7篇第1篇示例: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玉米和其他禾谷作物,给农民带来严重的损失。
玉米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造成玉米产量下降。
玉米螟在玉米苗期和抽雄期为害比较严重,会导致玉米植株受损,影响叶片光合作用,使玉米的产量大大降低。
二、影响玉米的品质。
玉米螟会在玉米穗内产卵,导致玉米穗内部虫蛀,严重影响玉米的品质,甚至引起霉变,使玉米无法食用。
三、传播病害。
玉米螟在为害玉米的过程中,还会传播一些病原体,导致玉米感染严重的病害,加重玉米的损失。
针对玉米螟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一、生物防治。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比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天敌可以有效地减少玉米螟的数量。
二、机械防治。
可以在玉米田间颗粒布设诱捕器,诱捕器中添加一些诱虫剂,可以吸引玉米螟,起到一定的捕捉效果。
三、化学防治。
可以使用一些化学农药喷洒在玉米植株上,杀灭玉米螟,减少其危害。
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四、合理农业措施。
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合理的农业措施,比如轮作、间作、深翻土壤等措施,减少玉米螟的滋生环境,降低其数量。
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玉米和其他禾谷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但只要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就能有效地减少其危害,保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希望广大农民朋友能够认真对待玉米螟的防治工作,共同保护农田作物,实现丰收。
第2篇示例:玉米螟是一种以玉米为食的害虫,其危害性极大,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是一种小型昆虫,成虫体长约8-12毫米,前翅呈淡黄色,后翅呈棕色。
幼虫呈白色或淡黄色,头部较大,体侧具有黑色横纹。
玉米螟孳生在玉米叶片、茎和穗部,主要以玉米植株的幼苗、叶片和果实为食,造成植株生长受阻、叶片发黄枯萎、果实被啃食腐烂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给玉米种植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玉米赤霉病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玉米赤霉病是由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赤霉病不仅对玉米造成直接损害,还会导致玉米的毒素积累,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玉米赤霉病,需采取综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防治方法。
一、土壤处理良好的土壤管理对玉米赤霉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首先要做到土壤疏松,加强通风和排水能力,这有助于降低玉米赤霉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其次,要加强有机质的施用,在土壤中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养分水平和保水能力,有助于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此外,合理利用轮作和间作技术,避免连作,减少赤霉病菌的滋生。
二、合理的种植措施选择抗病性较强的玉米品种是预防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品种选择上,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害压力,选择适应性强、抗性好的品种。
此外,要注意合理的密植和适时的播种,稀植可以减少病菌在玉米间的传播,而适时的播种可以避开病害高发期。
三、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防治赤霉病的方法。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可以使用经过临床试验验证的农药,喷洒到玉米地上以控制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然而,化学防治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使用,不可过度依赖,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四、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安全的赤霉病防控方法。
可以利用一些天然的生物防治剂来控制病菌的繁殖,如利用蚜茧蜂、植物提取物等。
此外,也可以通过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来抑制赤霉菌的生长。
生物防治对环境友好,并且不会对农作物和人畜健康造成副作用。
五、合理的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预防玉米赤霉病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及时清除病残体和秸秆,并加以彻底的处理,避免病菌滋生。
其次,要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植株脆弱,容易受病害侵袭。
此外,要定期检查田间病情,对发现的病害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六、科学采收和贮藏玉米赤霉病的毒素会在玉米收获后继续积累,因此,在采收过程中要注意将感染严重的玉米剔除。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1.播种前防治
1.1根据病虫害发生种类,选用优良的抗、耐病虫高产品种,避免大面积单一种植同一品种。
1.2深耕灭茬,可有效地消灭地下害虫及减少玉米纹枯病、黑粉病的侵染来源。
1.3清除田间、地边与沟边杂草,切断病虫害发生的桥梁寄主植物,能有效地预防玉米粗缩病、矮花叶病等的发生。
1.4在杂草常发生严重的地块,玉米田要做到整平整细,以便于喷施除草剂以及除草剂发挥更大的效果。
2.播种期防治
2.1 因地制宜使用包衣种子,或使用玉米专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既防治多种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金针虫、小地老虎等,又防治苗期蚜虫、蓟马、灰飞虱、红缘灯蛾等害虫,同时还可减轻玉米粗缩病等病害的发生。
种子包衣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并注意安全,不得随意加大药量,以免造成烧种、烧苗的后果。
2.2未采用种子包衣或种衣剂拌种的,应选择使用相应的药剂进行拌种,以防治某些病虫害。
如防治地下害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药、水、种子配比为1:40:400。
2.3因地制宜,实行玉米和棉花、蔬菜、麻类等作物进行轮作,抑制玉米纹枯病、玉米黑粉病等病害的发生。
3.苗期防治
苗期防治对象主要有地下害虫、玉米蚜虫、玉米蓟马、粘虫、玉米粗缩病、矮花叶病及多种杂草等,应特别注意防病毒病,治虫。
防治方法:
3.1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避免偏施氮肥,采用配方施肥,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
3.2中耕除草,清除毒源寄主和切断媒介昆虫(如飞虱、蚜虫)的桥梁寄主,预防多种病虫的发生。
3.3结合定苗,拔除粗缩病和矮花叶病病株,对发生轻的地块可喷施植病灵、病毒a等抗病毒药剂,对发病重的地块应尽早拔除改种。
3.4对发生地下害虫地块,可顺根喷施40%氧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
3.5在玉米蚜虫、蓟马、灰飞虱发生盛期,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喷雾防治。
3.6及时进行化学除草,对于播后苗前未进行土壤处理的田块,应注意苗期茎叶处理防除杂草,可选用5%都阿合剂每亩125毫升兑水50公斤,于杂草2—4叶期喷雾,也可用41%农达水剂每亩200—250毫升或20%克芜踪水剂每亩300—400毫升,兑水40公斤喷雾,喷雾时喷头上应加防护罩,在行间进行低位定向喷雾,不能喷到玉米上,以免产生药害。
4.心叶末期和穗期
4.1主要害虫有玉米螟和蚜虫等
玉米螟可造成玉米花叶、钻蛀茎杆、危害雌穗和雄穗。
玉米螟的防治应掌握在心叶末期,采用“三指一撮”法,用1.5%辛硫磷颗粒剂按每亩1.5—2公斤用量丢心,防治效果明显。
也可用菊酯类农药兑水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摘掉喷雾器的喷头,将药液喷入心叶丛中。
对于蚜虫,抽雄和剪雄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其危害,也可用40%乐果乳油或10%吡虫啉1000倍液喷雾防治。
4.2主要病害有:纹枯病、黑粉病、和大、小斑病
纹枯病发病的部位主要是叶鞘和果穗,其次是茎杆。
叶片发病后,初为淡褐色斑块,有时呈水渍状,病害先从基部叶鞘开始,逐渐向植株上部发展,当病害发展到果穗后,穗苞上也形成云纹状大块病斑,不久,上部茎叶即会全部枯死,以后整个果穗干缩。
玉米大斑病发生在生长后期,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大而少,严重时全田一片枯黄。
玉米小斑病在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危害叶片、叶鞘和苞叶。
玉米黑粉病在受害部位形成灰包,外包灰白色薄膜,薄膜破列后散出黑褐色粉末,具有传染性。
防治方法:黑粉病的防治,可采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克,加50公斤种子拌种预防。
如发现田间有发生黑粉病的植株,应急时拔除。
在叶斑病发病初期,及时摘除下部2-3片病叶;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纹枯病和叶斑病。
4.3玉米矮花叶病
最初在幼苗心叶基部细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排列成一至多条断断续续的虚线,以后发展为实线。
病部继续扩大,在粗脉间形成许多黄色条纹,不受粗脉的限制,作不规则的扩大,与健部相间形成花叶症状。
病部继续扩大,形成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绿斑,变黄、棕、紫或干枯。
重病株的黄叶、叶鞘、雄花有时出现褪绿斑,植株矮小,不能抽穗、迟抽穗或不结实。
防治方法:(1)种植抗病品种。
(2)清除杂草,减少病源。
(3)防治蚜虫传毒。
采用包衣种子播种,苗期施药治蚜。
4.4主要虫害粘虫、红蜘蛛
4.4.1粘虫以幼虫取食为害。
食性很杂,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
咬食叶组织,形成缺刻,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杆,抽出的麦穗、玉米穗亦能被咬断。
食料缺乏时,成群迁移,老熟后,停止取食。
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
冬小麦收割时,为防止幼虫向秋田迁移为害,在邻近麦田的玉米田周围以2.5%敌百虫粉,撒成4寸宽药带进行封锁;玉米田在幼虫3龄前以20%杀灭菊酯乳油15—45克/亩,对水50公斤喷雾,或用5%灭扫利10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或10%大功臣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
(2)生物防治。
低龄幼虫期以灭幼脲1—3号200ppm防治粘虫幼虫药效在94.5%以上,且不杀伤天敌,对农作物安全,用量少不污染环境。
4.4.2玉米红蜘蛛。
红蜘蛛以成、若螨刺吸玉米叶背组织汁液,被害处呈失绿斑点,影响光合作用。
为害严重时,叶片变白、干枯,
籽粒秕瘦,造成减产,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深翻土地,将害螨翻入深层;早春或秋后灌水,将螨虫淤在泥土中窒息死亡;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害螨食料和繁殖场所;避免玉米与大豆间作。
(2)药剂防治。
当叶螨在田边杂草上或边行玉米点片发生时,进行喷药防治,以防扩散蔓延。
可用20%三氯杀螨醇乳油、73%克螨特乳油或5%尼索朗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
其它防治麦红蜘蛛的药剂亦可用于防治玉米红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