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感觉的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5.65 KB
- 文档页数:3
⼀、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依从性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我们⽣活的这个环境存在许多刺激,但并不是所有刺激都能引起我们的感觉。
例如落在我们⽪肤表⾯的灰尘、频率⾼于20 000赫兹的声⾳、0级静风(风速⼩于0.3⽶/秒)、专注听课时旁边同学轻微的翻书声、菜市场⾥两个陌⽣⼈的低语等,我们觉察不到。
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其强度必须是适宜的。
感觉强度依赖于刺激度,⼼理学⽤感受性、感觉阈限来说明⼆者的关系。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
感受性⼀般⽤感觉阈限来度量。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
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感受性越弱,感觉阈限越⼤。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例关系。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刺激强度的能⼒。
绝对域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可以⽤绝对阈限来衡量。
绝对阈限的值越⼩,则绝对感受性越⼤;绝对阈限的值越⼤,则绝对感受性越⼩。
⽤公式表⽰为:E=1/R其中,E为绝对感受性,R为绝对感觉阈限。
不同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同⼀感觉的绝对阈限也会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况⽽有所不同。
3.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差异量的能⼒叫做差别感受性。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差别量叫做差别阈限。
差别感受性可以⽤差别阈限来衡量。
差别阈限的值越⼩,则差别感受性越⼤;差别阈限的值越⼤,则差别感受性越⼩。
1830年,德国⽣理学家韦伯(E.H.Weber)研究差别阈发现,差别阈限值与原有刺激量之间的⽐值在很⼤范围内是稳定的,即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对两个刺激物之间的差别感觉,不是由两个刺激物之间相差的绝对数量来决定的,⽽是由两个刺激物之间相差的绝对数量与原刺激量之间的⽐值来决定。
这就是韦伯定律。
例如,对于50克的重物,如果其差别阈限是l克,那么该重物必须增加到51克我们才刚能觉察出稍重⼀些;对于100克的重物,则必须增加到102克我们才刚能觉察出稍重⼀些。
第四章感觉一、感觉概述1、含义: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作用: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②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剥夺实验)③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2、种类(1)外部感觉与内部感觉(2)近刺激(主观的反应)与远刺激(物体本身的物理性质)3、感觉测量(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3)韦伯定律:K= I/I,只适用中等强度的刺激。
(4)费希纳对数定律:P=KlgI(5)斯蒂文斯幂定律:P=KI4、感觉现象(1)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2)感觉后像;(看灯光,闭上眼后还会感觉到灯光)(3)感觉对比;(4)感觉相互作用;(感冒了没食欲)(5)感觉补偿;(盲人的听觉、触觉特别灵敏)(6)联觉。
(甜蜜的嗓音、温暖的色彩)二、视觉1、视觉的含义人眼对可见光的感觉。
波长为780-380nm的光波是视觉的适宜刺激(红橙黄绿蓝靛紫)。
2、视觉的生理基础(1)折光机制:眼球(2)换能机制:视网膜(视野)(把物理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①棒夜感明暗,锥昼视细颜。
②锥体细胞对长波敏感,棒体细胞对短波敏感。
③网膜中央窝只有椎体,对光最敏感。
(3)传导通路:视网膜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4)中枢机制:枕叶纹状区3、视觉现象(1)色觉三种属性①色调:主要取决于占优势的波长。
②明度:取决于照明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③饱和度:指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2)视觉现象①普肯耶现象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亮度感受性不同。
椎体细胞对长波敏感,棒体细胞对短波敏感。
当人们从椎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变化。
在太阳照射下,可能红花(长波)和蓝花(短波)显得一样亮,但是到了夜晚蓝花似乎显得更亮些,这是因为人们从昼视觉向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的最大敏感性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缘故。
第六章感觉1、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
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阈限;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绝对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心理学家通常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那个刺激值规定为绝对阈限。
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6、韦伯常数:K=Δ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
K 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
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7、费希纳定律:S=KlogR+C,这里,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和C均是常数。
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即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增加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9、暗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晚上从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时,开始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一段时间后就能够分辨出黑暗中的物体了10、光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由漆黑的室外走到明亮的室内时,开始就感到炫目耀眼,什么都看不到,后来就能清楚看清了11、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12、感觉的基本规律,举例说明:①感受性和感觉阈限②感觉的一般特征⑴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⑵感觉对比:从同一张灰纸上剪下的四个小的正方形,分别放在不同背景纸上,由于背景的灰度不同,感觉对比的效果也不同。
⑶感觉的相互作用:听觉影响痛觉温度觉影响味觉⑷联觉:红橙黄暖色调;蓝青绿冷色调⑸感受性的发展和补偿:③感觉后效④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先后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13、除视觉和听觉外,还有哪些感觉?各有什么特点:(1)皮肤感觉①触压觉——触觉与压觉②温度觉——冷觉与热觉(2)痛觉(3)嗅觉和味觉(4)内部感觉(机体觉)(5)运动感觉(动觉)(5)平衡感觉(静觉);(6)内脏感觉—饥、渴、痛、温等机体状态的感觉第七章知觉1、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2、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对物体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3、空间知觉:是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说明一、课程基本情况1.课程编号:(901003)2.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3.总课时:444.总学分:2.55.开课时间:第四学期6.适用专业:师范生7.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二、课程简介《普通心理学》是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立足于学院“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为学生学习《普通教育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提供理论支撑,而且给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提供实践指导,特别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而且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主要的是为其日后在中小学工作提供了帮助。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1.教学目的: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强化解决教育实践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学教师。
2.教学要求:第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做到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具体的教学案例,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所突破,形成特色,以适应教学使用。
第二,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对教学内容不做过细要求,注重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苛求教师,但强调教师的专长,让学生在教师的专长上受益。
3.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观影、自学、团体心理辅导等教学方法四、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2.教学难点:心理现象的本质、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五、课外作业自学作业2次、复习作业1次、观影报告1次、团体心理辅导报告1次六、课程考核1.考试方式: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课堂笔记、作业、观影笔记、章节重难点考核、开卷笔试等考核方式.2.考试次数:共9次,其中平时考核5次,阶段考核3次,结课考核1次。
1.感觉和感觉的意义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
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20世纪初,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
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等。
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
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2.感觉的编码[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2)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
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A.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 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A.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普通心理学--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1)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2)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①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
②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的感觉能力。
2、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二是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感觉的适应
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②感觉的对比
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
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种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受性,都会因同时或继时发生作用的其他感受器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②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例如,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
③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如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等。
普通心理学》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一、绪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现象可以从动态性和意识性两个维度进行划分。
从动态性维度来看,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从意识性维度来看,心理现象可以分为意识和无意识。
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包括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
二、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构造主义的代表人物有XXX和XXX,他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意识分为感觉、意向、感情三个要素。
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有XXX和XXX,他们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而不像构造主义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XXX,他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直接的观察和测量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内省法是不科学的。
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XXX、考夫卡和XXX,他们主要研究人的知觉过程,认为人的知觉过程就是构建“完型”的过程。
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是XXX,他主要研究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意识理论包括意识、前意识(可控)和无意识(不可控),无意识又分为被压抑的无意识和潜伏的无意识。
人格结构理论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包括口唇期、肛门区和性器区。
4、在潜伏期(6岁-12岁),孩子的玩伴通常是同性的。
5、生殖期(青春期-成长期)则是两性期。
6、人本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流派,代表人物包括XXX和XXX。
这个流派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正常人,相信人类有无限的潜能,而这些潜能能否得到发挥或实现,则完全取决于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20世纪的心理学巨大思潮包括了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
7、认知心理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心理过程,而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则研究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理论。
普通心理学一、概述1.心理的本质(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认知过程: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情绪情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引起各种主观体验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动机: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干:维持个体生命延脑:呼吸心跳消化桥脑:对睡眠有调节控制作用大脑皮层:各种心理活动的中枢中脑:视觉与听觉反射中枢网状系统:控制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小脑: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前脑:脑的最高层部分丘脑:信息输入的中继站,网状结构的一部分边缘系统:与动物本能活动有关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活动(3)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4)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5)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2.神经系统(1)神经过程的两种基本运动规律之一是相互诱导(2)大脑皮层的两种诱导形式:正诱导由抑制过程或加强周围兴奋引起,如:太认真而对外界“视而不见”负诱导由兴奋过程或加强周围抑制引起,如:小孩睡前太兴奋而“闹觉”(3)继时性诱导:随时间延续而出现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相互诱导(4)大脑表层:额叶——运动区顶叶——感觉区枕叶——视觉区颞叶——听觉区(5)大脑半球:左半球——语言性工作,逻辑思维(计算、时间感、节奏感、运动)右半球——空间关系、面孔识别、情绪、想象、音乐欣赏3.知觉的特性:整体性——看见部分就知道整体是什么理解性——对同一事物大家看法不同(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选择性——对象和背景,选择自己想看的,或因其特点而看到它想让自己看到的(两栖)恒常性——形状、明度和颜色不因距离或光线的改变而改变(太阳是圆的)4.感知觉的应用:强度率——授课时声音的高低差异率——授课时重点部分提高声音、字体写大、划线等等使知觉对象突出活动率——演示实验、幻灯片、视频组合率——相似的组合在一起进行区分七、记忆1.概念: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一、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依从性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存在许多刺激,但并不是所有刺激都能引起我们的感觉。
例如落在我们皮肤表面的灰尘、频率高于20 000赫兹的声音、0级静风(风速小于0.3米/秒)、专注听课时旁边同学轻微的翻书声、菜市场里两个陌生人的低语等,我们觉察不到。
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其强度必须是适宜的。
感觉强度依赖于刺激度,心理学用感受性、感觉阈限来说明二者的关系。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一般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
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觉阈限越大。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例关系。
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绝对域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阈限来衡量。
绝对阈限的值越小,则绝对感受性越大;绝对阈限的值越大,则绝对感受性越小。
用公式表示为:
E=1/R
其中,E为绝对感受性,R为绝对感觉阈限。
不同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也会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况而有所不同。
3.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阈限。
差别感受性可以用差别阈限来衡量。
差别阈限的值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差别阈限的值越大,则差别感受性越小。
1830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E.H.Weber)研究差别阈限时发现,差别阈限值与原有刺激量之间的比值在很大范围内是稳定的,即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对两个刺激物之间的差别感觉,不是由两个刺激物之间相差的绝对数量来决定的,而是由两个刺激物之间相差的绝对数量与原刺激量之间的比值来决定。
这就是韦伯定律。
例如,对于50克的重物,如果其差别阈限是l克,那么该重物必须增加到51克我们才刚能觉察出稍重一些;对于100克的重物,则必须增加到102克我们才刚能觉察出稍重一些。
用公式表示为:
K=ΔI/I
其中,K为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I为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不同感觉的韦伯分数是不一样的,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视觉的韦伯分数是1/100,听觉的韦伯分数是1/10,重量感觉的韦伯分数是1/30。
二、感觉适应的规律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当我们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刚开始会觉得目眩,看不清周围的东西,几秒钟以后才逐渐看清周围的物体,这叫明适应。
明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强光的刺激下感受性降低了。
当我们从光亮处来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若干时间后才逐渐看清周围事物的轮廓,这叫暗适应。
暗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弱光的刺激下感受性提高了。
生活中也常常能观察到听觉适应的现象。
例如,去参加一个舞会,刚到舞会现场时会觉得音乐声很强,呆一会儿后,会觉得音乐声没有刚开始听起来那么大。
一般认为,听觉适应会使听觉感受性暂时降低,而且听觉适应具有选择性。
也就是说,在一定频率的声音作用下,人耳对该频率声音及邻近频率声音的感受性会降低,而对其他频率声音的感受性不会有影响。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说的是嗅觉适应。
不同的刺激,嗅觉适应的时间不同,有的只需一两分钟,有的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
嗅觉的适应也具有选择性,即对某种气味适应后,不影响对其他气味的感受性。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味觉适应的经验。
如果我们把一种物质放进嘴里,很快,物体的味道实际上消失了。
而且,对一种味道的适应能显著地影响到随后吃进的东西的味道。
例如,当我们吃了甜的食物,再吃酸的食物时会觉得更酸。
触压觉的适应较快、较明显。
例如,戴手表的人平时不觉得手腕上有重物。
温度觉的适应也较快,大约三四分钟后便能感受到。
痛觉是很难适应的。
感觉适应对于有机体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即使是难以适应的痛觉,对于有机体来说,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机体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感知外界事物,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生活、工作。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同一感受性中的其他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
同一感觉相互作用的突出事例是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指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便产生同时对比。
例如,一个灰色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比放在白色背景上看起来亮些。
“月明星稀”也是感觉对比的现象。
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感受器时,便产生继时对比。
例如,吃了糖果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是酸的。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不同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会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尚未揭示,但一般表现为:对一个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对一个感受器的强烈刺激会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例如,微弱的声音刺激可以提高视觉对颜色的感受性,强噪音会降低视觉的差别感受性。
生活中,我们能体验到味觉和嗅觉的相互作用。
如果闭上眼睛,捏住鼻子,我们将分不清嘴里吃的是苹果,还是土豆;感冒的人常常味觉不敏感。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种特殊表现──联觉,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例如,切割玻璃的声音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看见黄色产生甜的感觉,看见绿色产生酸的感觉;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使人产生冷的感觉。
四、感受性的发展
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生活实践的丰富,人的感受性会随之逐渐发展,不同人之间的感受性呈现出极大的差异。
例如,盲人由于不能用眼睛来了解这个世界,因而他们多依赖于听觉、触觉等来获得信息,于是,盲人的听觉、触觉比一般人要敏锐,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的,盲人可以依靠触觉识别人民币、盲文,可以凭着手杖敲击地面的声音来判断路况。
这种某一感觉系统的技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技能来弥补的现象,叫做感觉的代偿作用。
人的各种感受性都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某些特殊职业要求从业者长期使用某种感觉器官,因而这些从业者相应的感觉比一般人敏锐。
例如,有经验的磨工能看出0.000 5毫米的空隙,而常人只能看出0.1毫米的空隙;有经验的飞行员能听出发动机每分钟1 300转与每分钟l 340转的差别,而常人只能听出每分钟1 300转与每分钟l 400转的差别;音乐家的听觉比常人敏锐;调味师的味觉、嗅觉比常人敏锐。
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得到发展,因而教师要尽可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各种感官的训练,使他们的感觉能力得以充分发展。